AI时代如何挖掘个体价值的稀缺性
作者:微信文章在人工智能 AI大模型以月为单位迭代升级的今天,"哪些工作会被替代"早已不是新鲜话题。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全球劳动力转型报告》更给出了残酷的预测:全球约50%的工作内容将在2030年前被AI部分或完全替代,其中标准化、流程化、低创意的岗位首当其冲。在其之前发布过的报告中还提到,约60%的职业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可自动化,所有工作人员都将面临巨大变革。考虑到开发、部署成本、劳动力市场动态等因素,到2030年全球工作时间将因自动化缩减最多30%。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那些具备"稀缺性价值"的个体,正在AI浪潮中构建起更坚固的职业护城河——这提示我们:工作的本质从未改变(用时间交换价值),但价值的评判标准已彻底重构。
当AI成为"效率放大器",人类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一、工作的本质:时间价值的稀缺性定价
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在AI时代依然成立:你的收入本质上是对"单位时间价值"的定价。而定价的核心逻辑,是市场对你所提供"价值稀缺性"的评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尔文·罗斯(Alvin Roth)在《匹配:博弈论与社会应用》中所言:"任何市场的交易,本质都是稀缺资源的匹配;当你提供的价值在市场中越稀缺,你能获得的定价权就越高。"
用这个框架拆解不同职业群体,我们会发现:价值的稀缺性由两个维度决定——技能的不可复制性,以及需求的刚性程度。 技能越需要长期积累、越依赖人类特有的生物属性(如情感、创造力、复杂决策),需求越难以被标准化满足,其稀缺性就越强,被AI替代的风险就越低。
二、不同职业群体的稀缺性图谱:从"可替代"到"不可替代"
1. 一般体力劳动者:单一技能的"时间批发商"
以快递员、外卖员、工厂普工为例,他们的工作本质是"体力+简单规则"的时间批发。某外卖平台2022年骑手调研显示,超70%的骑手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时薪集中在20-40元区间。这类工作的"稀缺性"几乎为零:
技能门槛低:只需熟悉基础路线(可通过导航APP替代)、掌握基础交通规则(AI驾驶技术已在部分区域试点);
服务同质化:用户对"准时送达"的需求远高于"个性化服务",AI调度系统甚至能比人类更高效地优化配送路径;
可替代性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求职人数)仅为0.8-1.2,远低于技术工种的1.8-2.5。
正如MIT教授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在《第二次机器革命》中指出的:"当工作可以被拆解为重复的步骤,且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规则时,AI或自动化设备终将成为更优的'执行者'。
2. 普通脑力劳动者:信息处理单一任务的"流水线工人"
普通文员、初级会计、基础客服等岗位,属于"单一脑力技能"的时间零售商。以文员为例,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文档整理、数据录入、会议记录等,时薪普遍在20-100元(一线城市资深文员可达100元,但占比不足20%)。这类工作的"稀缺性"同样脆弱:
技能可标准化:Excel函数、PPT模板、公文格式均可通过AI工具(如WPS AI、飞书妙记)快速掌握;
服务可替代:某企业服务平台的测试显示,AI生成的基础会议纪要准确率已达90%,数据录入错误率低于人工的1/5;
市场供给过剩:智联招聘2023年数据显示,行政文职类岗位的简历投递量较2019年增长120%,但岗位需求仅增长35%,内卷导致时薪增长停滞。
世界经济论坛《2023未来就业报告》明确将"数据录入员""基础行政助理"列为"高替代风险职业",预计未来5年将被AI替代的比例超过60%。
3. 高级脑力劳动者:复杂问题的"系统解决者"
主任医师、高级教师、资深程序员、基金经理等群体,属于"复杂问题解决者"。他们的价值稀缺性体现在:
技能的复合性:主任医师需要10年以上临床经验+医学知识更新+医患沟通能力,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能独立完成疑难手术的医生平均培养周期长达15年;
服务的不可复制性:高级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察、心理状态的疏导,清华教育研究院调研发现,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中,83%具备"个性化教学"能力,这是AI难以模拟的;
市场的稀缺性:以基金经理为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场公募基金经理仅约3000人,其中能持续跑赢基准指数的"头部经理"占比不足10%,管理规模前10%的经理掌控着行业60%的资金。
这类人才的时薪跨度极大(主任医师月薪3万-10万,顶级基金经理管理费可达年化20%),本质是对"复杂系统处理能力"的稀缺性定价。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取决于他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成果,而这种转化能力是无法被算法标准化的。”
针对复杂系统的问题,最终的综合判断、伦理决策、人际互动(如医患沟通、教学启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创新突破,仍高度依赖人类专家的稀缺能力。OECD的研究报告强调,高技能专业人士更可能通过与AI协作(Augmentation)而非被替代(Displacement)来重塑其工作。风险在于无法有效利用AI或固守旧模式的人。AI想要替代此类人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明星/网红:情绪价值的"连接者"
明星、顶流网红的工作本质是"情绪价值的生产者"。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娱乐属性、情感共鸣、认同感、审美体验、信任背书、社群凝聚力等。其服务对象是规模化的粉丝群体(数百至数千万)。他们的收入来源于粉丝对其个人IP的情感认同,典型如头部主播李佳琦,2022年双11期间单场直播GMV超140亿,时薪(按直播时长计算)可达百万级。这类价值的稀缺性在于:
情感连接的唯一性:心理学中的"真实感效应"(Authenticity Effect)表明,人类对真实个体的情感投射远强于虚拟形象,即便AI能模仿外貌和语言,也无法复制明星的成长故事、人格特质;
市场需求的幂律分布:《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头部1%的主播贡献了全行业70%的GMV,这种"赢家通吃"现象源于粉丝对"头部符号"的集中选择;
不可标准化的创造力:顶流网红的内容往往融合了个人风格、社会热点、文化洞察,例如papi酱的吐槽视频、李子柒的田园叙事,这些内容的创作需要对社会情绪的敏锐感知,这是AI难以自主完成的。
当然,中腰部网红仍面临激烈竞争——某MCN机构数据显示,签约100个网红中,仅有3-5人能稳定月入10万以上,多数人因无法构建独特的情绪价值而被淘汰。
5. 企业家:资源整合的"价值创造者"
企业家的核心价值是"决策力",即通过整合资本、人力、技术等资源,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或提升效率。他们的稀缺性体现在:
风险承担的不可替代性:哈佛商学院对1000家创业公司的跟踪研究显示,85%的失败案例源于"决策失误",而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正是通过经验和直觉降低这种风险;
资源网络的稀缺性:企业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人脉、行业认知和品牌背书,这些资源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积累,无法被AI快速复制;
增长的创造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企业家的本质是"破坏式创新者",他们通过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方式创造增量价值,而AI只能优化现有模式。
例如,马斯克对特斯拉的战略定位(高端电动车→能源生态)、张一鸣对字节跳动的全球化布局,都体现了人类决策者对技术趋势、市场需求的独特判断,这种能力目前仍是AI无法企及的。
6. 科学家:文明跃迁的"突破者"
科学家的价值在于通过长期研究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其稀缺性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
时间的累积性: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30年的获奖成果中,平均研究周期长达25年,如2023年获奖的"mRNA疫苗技术"始于1990年代的基础研究;
突破的不可预测性: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如相对论、DNA双螺旋结构)往往源于科学家的"灵光一现",这种创造性思维难以被算法模拟;
人类共同福祉的关联性:科学家的成果(如新能源、新药研发)直接影响全人类的生活质量,这种"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其价值超越市场定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562万人年,但顶尖科学家(如院士、诺贝尔奖得主)仅占0.1%,这种极端的稀缺性使得顶尖科学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远超其他职业。在其面前,AI更像是“超级助手”而非替代者。
三、AI时代的生存法则:如何提升自己的稀缺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被AI替代的风险与价值的稀缺性呈负相关:技能越单一、越依赖重复劳动,风险越高;技能越复合、越需要人类特有属性(情感、创造力、复杂决策),越不可替代。那么,普通人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稀缺性?
1. 从"执行者"转向"设计者"
普通脑力劳动者可以通过"技能叠加"提升稀缺性。例如,文员可以学习数据分析,转型为"业务支持分析师";客服可以掌握用户运营技巧,成为"客户成功经理"。关键是从"处理信息"转向"设计解决方案",用"人类洞察+AI工具"创造更高价值。
2. 深耕"垂直领域"的复合能力
高级脑力劳动者需要构建"T型能力":纵向深耕某一领域(如医疗、教育、编程),横向拓展跨学科知识(如心理学、商业思维)。例如,医生可以学习健康管理知识,转型为"高端私人医生";教师可以研究教育技术,成为"AI+教育"课程设计师。IT运维工程师可以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经验积累,转型为业务连续性保障专家。这种复合能力能形成"领域壁垒+技术赋能"的双重稀缺性。
3. 强化"人类特有的情感连接"
对于需要与人互动的职业(如销售、教育、管理),要刻意培养"共情能力""故事力"和"信任感"。心理学中的"情绪颗粒度"理论指出,能精准识别和表达情绪的人,更容易建立深度连接。例如,销售可以通过"倾听-反馈-共情"三步法,将产品推销转化为"解决客户问题"的服务,这种能力是AI难以复制的。
4. 保持"终身学习"的动态能力
AI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想象,今天的"稀缺技能"可能在5年内被替代。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学习-实践-迭代"的正向循环。世界经济论坛《未来技能报告》预测,到2025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将成为最核心的三大职场技能,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的输入和实践。
结语:稀缺性是AI时代的"抗替代盾牌"
回到最初的问题:AI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答案是:AI会抢走"可被标准化的价值",但会放大"不可被标准化的稀缺性"。 当流水线工人被工业机器人替代,会出现需要人机协作的"智能运维工程师";当基础文员被AI替代,会产生需要"人性化沟通"的客户体验专家。
工作的本质从未改变,但价值的定义已被改写。在这个AI狂飙的时代,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不被替代",而在于"持续创造稀缺价值"。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言:"未来属于那些既能理解技术,又能坚守人性的人。" 挖掘自己的稀缺性,就是我们对AI时代最好的回应。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 请关注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