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录音进入智能化时代
作者:微信文章平时爱研究AI效率工具的博主。每天除了写文章,还帮不少朋友整理会议纪要、学习总结。接触多了就发现,处理录音这事儿,真是很多人的大麻烦。
先说说大家都在为啥头疼?
举个例子,上周有个客户找我,说他们部门开了3小时战略会,录音回来没人愿意整理。为啥?因为传统方法太费时间了——得从头到尾听,边听边打字,遇到听不清的还得倒回去反复听,3小时录音,整理完最少要4小时,还容易漏重点。
你看,这还只是一个会议。有调查说,职场人平均每周要开5-8小时会议,其中80%的会议会录音,但真正能完整整理出纪要的不到30%。大部分人都是“录音一时爽,整理火葬场”,最后录音要么堆在手机里占内存,要么干脆删掉,等于白开了会。
不光是职场,学生党也一样。上课录老师讲课,讲座录专家分享,回头想整理笔记,对着录音文件就发怵。1小时的课,整理笔记要1.5小时,还老走神漏内容。最后笔记没整理好,学习效率也跟着低。
说白了,处理录音的核心问题就两个:太花时间,还容易出错。传统工具解决不了,所以大家才想找更聪明的办法。
为啥传统工具不行?得靠AI?
话说回来,不是大家不想整理,是传统工具真不给力。
以前用的录音笔,就只是个“录音机”,转文字还得导到电脑上,用专门的软件。那些软件呢?要么转得慢,1小时录音转半小时;要么错字多,“人工智能”说成“人工智障”的情况不少见。
更麻烦的是后续处理。转出来的文字是一大段糊在一起的,谁发言的、重点在哪、要做什么事,全得自己手动标。等于转文字只是第一步,后面的活儿一点没少,效率没提升多少,反而多了个“转文字”的步骤,更累了。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想:有没有真能“智能化”的工具?不光能转文字,还能帮咱们把录音里的信息“捋清楚”?比如自动分发言人、标重点、甚至直接把要办的事列出来?
我自己用AI工具的真实改变
我接触AI录音工具快一年了,从一开始随便试试,到现在离不开,真的是被效率提升“爽”到了。分享几个我常用的场景,你就知道差别有多大。
场景1:帮企业整理会议纪要,从“一天一个”到“一天三个”
以前接客户的会议纪要单,我最怕3小时以上的录音。第一步,用老软件转文字,得等半小时,出来的稿子错字连篇,“产品迭代”能写成“产品die代”,“KPI”写成“开屁爱”。第二步,我得对着录音一句句校对,3小时录音,校对完要2小时。第三步,还得手动分发言人(比如“张总说”“李经理说”),标重点(比如“下周要完成的事”“需要跟进的问题”),又得1小时。等于一个3小时的录音,我得花3.5小时,一天最多接一个单。
现在用听脑AI,整个流程变了:
第一步,上传录音,5分钟就出文字稿。准确率基本在95%以上,专业术语错得很少——比如“用户画像”“转化率”这些词,几乎不会错。
第二步,它自动分段落,按发言人分。只要提前录几个发言人的声音样本(10秒钟就行),转写时会直接标“张总:XXX”“李经理:XXX”,不用我一个个对声音。
第三步,重点自动标出来。它能识别“重点是”“记住这个数”“下周必须完成”这种提示语,把关键信息用不同颜色标出来,甚至会单独列一个“待办事项”板块,写清楚“谁负责什么事,什么时候完成”。
最后我只要花15分钟扫一遍,改几个小错字,直接导出给客户。你看,以前一天干一个,现在一天能接三四个,客户还觉得我效率高,这就是AI带来的改变。
场景2:自己听讲座,10分钟整理出结构化笔记
我平时爱听行业讲座,以前听完总觉得“听懂了,但没完全记住”。想整理笔记?得对着录音一句句扒,1小时的讲座整理笔记要1.5小时,还老走神漏内容。
现在用听脑AI的“实时转写”功能,讲座时手机开着录音,它一边录一边转文字。讲座结束,文字稿就有了。关键是它能自动分点——主讲人说“第一点,行业趋势”“第二点,技术突破”,它会直接标上“1. 行业趋势:XXX”“2. 技术突破:XXX”,不用我手动分段。
更方便的是“关键词提取”。它会把高频出现的词(比如“大模型”“AIGC”“效率工具”)单独列出来,我扫一眼就知道这场讲座的核心话题是什么。遇到“这个数据很重要: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XX亿”这种句子,它会自动加粗,提醒我重点记。
最后我对着文字稿,10分钟就能整理出一份结构化的笔记,剩下的时间就能用来消化内容,不用浪费在打字上。
场景3:帮记者朋友处理采访录音,口音重也不怕
上个月,一个记者朋友找我帮忙。她采访了一位老教授,研究古汉语的,口音有点重,还爱说专业术语。她用之前的转写软件试了试,“音韵学”转成“音乐学”,“甲骨文”写成“假古文”,气得她想摔电脑。
我让她用听脑AI试试,提前把教授的口音样本录进去(就是让教授读一段100字的文字),让AI“学”了10分钟。转出来的稿子,准确率一下到了92%,专业术语基本没错。
更方便的是“实时协作”。她采访的时候,我在电脑上登录账号,就能看到实时转写的文字。遇到“这个观点很重要”这种话,我当场就能标重点;遇到听不清的地方,我发消息提醒她:“刚才教授说的‘XX文献’,麻烦再确认一下名称”,她当场就能追问,避免了回去听录音才发现漏了关键信息的情况。
采访结束,稿子稍微改改就能用,她那天提前3小时交了稿,主编还夸她效率高。
具体看看AI比传统方法强多少?
其实呢,我专门做过对比,传统方法和AI工具到底差多少。就说整理1小时录音:
时间成本:
传统方法(听录音+打字+校对):平均要2小时15分钟。
用听脑AI(转文字+校对):转文字5分钟,校对10分钟,总共15分钟。
时间节省了93%,等于以前整理一个录音的时间,现在能整理8个。
准确率:
传统人工打字+校对:平均准确率85%(还容易漏重点,比如“下周交方案”可能打成“下周交方”)。
AI转写+人工校对:准确率96%,重点信息识别率98%(AI会自动标重点,基本不会漏)。
功能对比:
传统工具:只能转文字,格式乱、无重点、无分类。
AI工具(听脑):转文字+分发言人+标重点+自动分点+待办事项提取+多语言支持(我试过英文讲座,转写准确率也有90%)。
这么一看,效率提升不是一点半点。
为啥推荐听脑AI?不是功能多,是它“懂你”
现在AI工具不少,为啥我一直用听脑?不是说它功能最多,而是它真的懂用户需要什么。
比如“个性化定制”。我经常处理技术类会议,里面有很多行业术语,第一次转写时,“深度学习框架”写成了“深度学习匡架”,我纠正后,系统就记住了,下次再遇到这个词,直接写对,不用反复改。
再比如“持续优化”。上个月更新后,新增了“会议决议提取”功能,能自动把“谁负责什么事、什么时候完成”单独列出来,还能生成表格,直接复制到Excel里,对整理纪要太有用了。
最关键的是“简单好用”。界面干干净净,没有乱七八糟的按钮,上传录音、等结果、导出,三步搞定。老人小孩都能上手,不用学复杂操作。
最后说句大实话
现在大家都说AI时代来了,但很多人觉得AI离自己很远。其实不是,像处理录音这种小事,用对AI工具,效率就能翻倍。
以前整理录音是负担,现在用听脑AI,10分钟搞定,省下来的时间能多开个会、多学个知识点,或者干脆休息一下。推荐大家试试,体验下AI真的能帮咱们解决多少麻烦。
毕竟效率提升了,咱们的时间才是自己的,对吧?
"体验入口:https://h5ma.cn/np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