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接管诊疗链条,眼科医生还剩下什么?
作者:微信文章思宇年度活动回顾: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 首届全球骨科大会 | 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即将召开:
2025年7月17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2025年9月3-5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曾经,医学AI最擅长的是发现早期病变、提示可疑病灶;如今,它已经开始给出结构性判断、制定干预路径,甚至手术后随访、患者教育和依从性管理。
从AI判读OCT影像、预测儿童近视发展趋势,到术后通过App远程督促患者用药、记录视力变化,越来越多的“细节工作”正由医生转交给算法和系统平台完成。
“医生还是主角吗?”这个问题,如今不再出现在手术机器人面前,而是落在更庞大、更隐形的辅助系统上。
眼科,作为医疗AI最早落地的领域之一,正是这一趋势的前哨。
而最先感受到冲击的,并不是那些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而是那些原本靠 “判断力”、“细致度”、“稳定性” 积累价值的医生群体。
他们开始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里打磨出来的某些技能——正在被系统“吞掉”。
但AI真的在“抢饭碗”吗?还是说,它只是在逼迫整个眼科医生群体,完成一次价值结构的重新排列?
# AI接管了“术前思考”在传统眼科诊疗路径中,术前决策几乎是最能体现“医生经验”的阶段:如何从影像中识别早期病灶、如何评估手术风险、如何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既要有知识的厚度,也要有直觉的敏锐。但现在,这些决策链条中正在不断插入AI节点。比如,OCT图像智能分析系统,已经能够对黄斑裂孔、玻璃体牵引综合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结构性改变进行自动识别与风险评级;某些AI平台甚至可以给出术式建议,并提示预期视觉收益。这让很多曾以“判片水平”闻名的医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边缘化”——他们的核心技能,开始被机器量化、复刻、标准化。再如,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进展预测工具,通过融合多次验光、眼轴长度、户外活动数据等变量,AI模型可以预判未来12~24个月的屈光变化趋势。这一能力,不仅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干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医生“因人施策”的权威性。当术前的“判断”能力可以被AI精确建模,医生还能在这一环节中体现多少不可替代性?
# AI“吞掉”医生的日常管理权如果说术前AI判断尚属辅助范畴,那么术后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传统连接模式。在屈光手术、白内障、玻切术等细分领域,一些头部机构已经上线术后管理App系统,通过自动提醒用药、定期问卷反馈、远程视力筛查、AI复诊分诊等机制,完成了大量原本需要医生花时间打电话、回微信、看回访表的工作。这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问题,而是重新定义了医生的“术后责任感”。过去,术后随访的品质直接体现了医生的细致与负责,甚至成为维系患者口碑与二次转诊的关键节点。如今,这一环节被标准化、平台化、外包化——医生“躲在后台”,AI系统“站在前台”,只把真正复杂或突发的个案递交给人类干预。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由“连续性的照护者”,变成了“决策平台背后的干预者”。管理的广度拓展了,但管理的深度也被稀释了。术中环节也不例外。手术机器人在眼科尚属远景,但数字显微系统与术中导航平台的兴起,正在让一些医生原本依赖的“手感”被实时数据分析所取代。随着术中AI提示系统的完善,甚至连“该切多少”、“哪里有残留”、“是否出血”等问题,都不再只是医生个人能力的体现,而变成屏幕上跳出的建议框。这些系统不一定替代医生,但正在重新书写医生的“技术边界”。
# 医生的价值正在被“重构”
在AI不断渗透术前判断、术中执行与术后管理的背景下,眼科医生这个职业的本质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经验”是眼科医生最稀缺的资本,也是职业壁垒的核心。一位老主任能在一张模糊的OCT片中看到裂孔征兆,是因为几十年临床积累;他能提前规避术中风险,是因为曾处理过无数边缘案例。这种基于长期训练与沉浸式体会形成的认知模型,难以传授,更难以替代。
但现在,AI正在把“经验”数据化、显性化、可迁移化。
算法也许没有经验,但它每天都在处理数十万例数据,它没有直觉,却比直觉更稳定。
这不意味着医生不再重要,而意味着 “什么是好的医生” 的标准正在转变。经验不再是终点,而是被 “算法+工具” 放大的接口。
年轻医生如果还把所有成长的希望寄托在“跟台久了自然会做”、“勤恳终会被看见”上,可能会错过这个时代的节奏。而那些愿意掌握AI辅助系统、理解数据结构、参与诊疗路径设计的医生,反而可能在新一轮洗牌中被推向前台。
# 当医生成为“系统操作者”
AI在眼科的应用,不只是一场技术革命那么简单,它更像一次身份转换。医生不再是那个 “一锤定音” 的判断者,而可能成为一个连接算法、工具、患者的桥梁。
这既令人振奋,也令人不安。振奋的是,许多琐碎、重复、耗神的事务正在被技术接管,医生可以把注意力更多投向真正复杂的问题;不安的是,曾被视为职业尊严、判断价值的那一部分,正悄然被稀释。
我们也许应该开始认真思考:在AI不断前进的时代,一个好医生的价值将由什么来定义?如果经验可以量化、判断可以预测、关系可以自动维系,那么,医生将以怎样的方式,留在诊疗的核心?
这个问题,不只属于未来。
它已经来了。
欢迎企业积极参与思宇组织的大会↓
2025年7月17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2025年9月3-5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