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i宣布停售最低饲养等级自有品牌肉类:明年起全面提升动物福利标准
德国折扣超市巨头Aldi Süd宣布,将从2026年1月中旬起停售所有来源于最低饲养等级(Stufe 1,“Stall”——仅满足法律最低要求)的自有品牌肉类产品,涵盖牛肉、猪肉、鸡肉和火鸡肉。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更高的动物福利标准,被视为业内首创。Aldi Süd可持续发展主管朱莉娅·阿杜(Julia Adou)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行动树立榜样,让动物福利成为市场主流。”她强调,消费者对高等级饲养产品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目前,该公司自有品牌的新鲜肉类中已有约50%,冷藏肉类与香肠产品中有逾三分之一来自更高饲养等级(3、4、5级)的养殖体系。
根据Aldi Süd的数据,其产品中约90%为自有品牌。品牌类或进口特产产品暂不受此调整影响。Aldi Süd在德国南部和西部共拥有约2000家门店。
德国肉类的饲养等级(Haltungsform)体系共有五级:
一级(Stufe 1 “Stall”):符合法律最低要求的圈养模式;
二级(“Stallhaltung Plus”):略优于法定标准;
三级(“Frischluftstall”):动物有更多活动空间并可接触新鲜空气;
四级(“Auslauf/Freiland”):动物可自由出入户外;
五级(“Bio”):符合有机农业标准。
德国多家大型零售商此前已承诺,到2030年将自有品牌的新鲜肉类全部转向更高的饲养等级(3级或4级),前提是供应量足够。
数据显示,德国市场的肉类供应正在逐步转向更高标准。2023年,超市货架上包装猪肉中仅有1.5%来自最低等级1,其余主要来自等级2(约90%)。禽类产品中已几乎看不到一级肉类。
但在牛肉方面,转型仍滞后。2023年超过四分之三的牛肉仍来自最低等级1,仅有约20%达到3级或4级标准。这意味着,Aldi的决策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将为德国牛肉供应链的可持续升级带来强劲推动力。
这条宣布不只是“超市又换标签”,而是把行业往前推了一把。要点与影响如下:
一、这次到底变了什么
- Aldi Süd从2026年1月中旬起,停止销售自有品牌中“饲养等级1(仅符合法定最低要求)”的牛/猪/鸡/火鸡肉。自有品牌约占其商品的90%,所以覆盖面很广。
- 并非全面禁售等级1:品牌类与进口特产暂不受影响;自有品牌仍可包含等级2–5,只是最低等级1被清空。
- 现实基础:Aldi Süd称其新鲜自有品牌肉已有约50%达3/4/5级,冷藏与香肠品类也有逾三分之一升至3/4/5级。
二、为什么这一步重要(尤其是牛肉)
- 猪/禽类已基本完成从1向2及以上的迁移,货架上几乎看不到禽类的等级1。
- 牛肉是短板:2023年仍有四分之三是等级1,仅约20%在3/4级。Aldi的“硬切口”会直接刺激牛肉链条(育肥场、屠宰与分割、认证与溯源)加速升级。
- 对同业的示范压力:Aldi是价格锚定者。Süd开了头,Nord、Lidl、Rewe、Edeka、Kaufland大概率会跟进相似的停卖节点或承诺窗口(至少在自有品牌上)。
三、对不同群体意味着什么
- 消费者
- 可预期的价格效应:自有品牌均值上移(去掉最便宜的等级1),均价可能小幅抬升;Aldi会用规模和促销把涨幅压到可接受区间。短期SKU可能减少、个别部位(尤其牛肉)有阶段性紧缺。
- 选择结构变化:货架上“2–3级”为主,4/5级占比缓增;对“极致低价”的刚需可能转向品牌/进口特产条线(仍允许等级1)。
- 农场与供应商
- 升级门槛:从1到2通常涉及更大活动空间、垫料与丰富化、群体密度调整;到3则需“新鲜空气接触/外气牛舍”等设施改造,资本支出显著。
- 认证与合规:需对接德国饲养标识(5级制:Stall、Stall+Platz、Frischluftstall、Auslauf/Freiland、Bio)及相关审核体系;与屠企/零售签长期合同锁量锁价更重要。
- 风险与机会:未升级的等级1产能将被边缘化;已在2/3级甚至ITW高阶或有机体系的场户将获得议价与产能利用率提升。
- 市场与政策
- 与政府“动物饲养标识法”(Tierhaltungskennzeichnung)同向,零售端先行有助于拉动供给侧投资。但审批、环保与场地扩建的地方许可可能成为瓶颈。
- 潜在副作用:若国内牛肉升级跟不上,零售端可能增加更高等级的进口来源;需平衡“动物福利提升”与“本土畜牧业竞争力”。
四、价格与供给的现实预期(谨慎估算)
- 农场端溢价:2级相对1级常见个位数到低两位百分比,3级则可能上探至10–30%(依物种、地区与认证标准而异)。
- 零售端体现:以每公斤计,常见加价带宽在0.5–2欧元(部位、品牌和促销策略差异很大)。Aldi作为价格领导者,会用组合定价和自有品牌规模摊薄冲击。
五、接下来看什么信号
- 友商时间表:Aldi Nord与Lidl是否明确“停卖1级自有品牌”的时间点。
- 牛肉链条扩改:屠宰分割厂对3/4级的专线布局与产能公告,活牛收购标准的升级与差价体系。
- 认证容量:第三方审核资源、农场改造与融资工具(含公共补贴)能否跟上节奏,避免“想升级、批不下、钱不够”的三难。
- 消费替代:若价格敏感客群外溢,植物蛋白或熟食/半成品是否承接到新增需求。
给不同参与者的实操建议
- 供应商/农场:尽快对标从2级起步的升级路线,优先评估通风/空间改造与审核周期;争取与零售签多年期量价协议和转型过渡条款。
- 零售采购:提前锁定牛肉3级以上货源,优化部位结构与冷藏/熟食联动,减少阶段性断货的消费者感知。
- 政策与行业组织:加速简化改造许可流程,保障认证与审核资源供给,提供过渡期金融支持,避免“善举被流程卡住”。
一句话总结:Aldi把“最低标准肉”从自有品牌里请下了货架,这既是动物福利的实质进步,也是对牛肉供应链的一记发令枪。接下来,谁能率先把3级做成稳定而可负担的常规供给,谁就能在新一轮肉类“质量—成本”平衡赛里领先一截。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aldi的肉质量确实干不过penny lidl,每次买到家感觉注水了一下,一炒或煎全是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