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孩子学什么: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的3个反套路建议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昨天,一位刚当上爸爸的朋友,在深夜给我发了条微信,字里行间全是焦虑:
“哥,你说我儿子才3岁,现在该让他学点啥?编程?英语?还是AI启蒙?我真怕他将来被机器人给替了!”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当下所有父母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我们这一代家长,仿佛陷入了一场集体性的“教育军备竞赛”:别人家孩子学Python,我家绝不能只学Scratch;别人报了AI启蒙课,我砸锅卖铁也得跟上。我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往他们的大脑里塞满我们认为“有用”的知识和技术。
但今天,一个最该鼓吹AI技术的人,却给我们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不,是一盆冰水。
他就是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在谈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未来该学什么时,他的答案,直接撕碎了我们所有的固有认知,甚至颠覆了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教育模式。
他冷静地揭露了一个残酷的底层逻辑:“没有AI,人类社会本身每75年也会淘汰一半的工作。而现在有了AI,这个速度只会变得更快。”
我们是不是正用19世纪的教育模式,努力培养一个在21世纪中叶生存的孩子?我们是不是正在兢兢业业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注定会被淘汰的“高级熟练工”?
如果只盯着今天看似“有用”的技术去学,等我们的孩子长大,这些技术早就和当年的“打字员”、“电话接线员”一样,成了博物馆里的名词。死磕书本知识,注定“毕业即过期”。
那么,出路在哪里?奥特曼给出了三条“反常识”的生存法则。这不仅是给未来孩子的建议,更是给我们所有在焦虑中挣扎的成年人,一剂清醒剂。
01
法则一:从“知识储存器”到“学习永动机”
练就“秒懂”任何新事物的元能力**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你的孩子苦学四年计算机专业,毕业时却发现,基础代码的编写工作已被AI大规模替代。他积攒了一身的“武功”,却发现江湖的规则早已改变。
奥特曼点破天机:未来30年会出现的新行业、新工具,我们现在连影子都看不到。所以,学习的核心,必须从“学什么”彻底转向“怎么学”。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个装满知识的硬盘,而是一个个能自主升级、快速适配的“超级操作系统”。
把“提问权”还给孩子:
下次孩子问“为什么”时,别急着当“百科全书”。反问他:“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到答案?你猜科学家是怎么弄明白的?” 这个过程,价值远超一个标准答案。
鼓励“破坏性”探索:
买的玩具,允许他拆开(在安全前提下)。让他面对一堆零件,自己摸索重组。“摸索-失败-再尝试”的过程,是形成“快速上手”能力的黄金赛道。
做孩子的“思维架构师”:帮他把零散知识点,用思维导图连成知识网络。比如学历史,不背年代,而是画一张“帝国兴衰因果图”。**有了架构,新知识来了才能自动归位,迅速吸收。
记住,未来,AI迭代再快,世界变化再猛,第一批抓住新机遇的,永远是那些“看一眼就会,碰一下就通”的“学习永动机”。
02
法则二:从“人机竞争”到“人机共生”
发挥AI永无法逾越的“人性红利”
你是否担心,那个能写代码、做PPT的AI,会成为你孩子未来职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放下这份焦虑!奥特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AI的“死穴”:“AI永远算不出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
这才是我们人类价值的最深护城河。
客户签下百万大单,表面买的是你的产品,心底买的是一份“万无一失”的安全感。
老板力排众议支持你的方案,表面看的是数据,心底要的是这个项目带来的面子和掌控感。
这种洞察人心幽微、建立情感连接、赢得深度信任的能力,是AI用尽万亿数据也无法模拟的人性红利。
在家玩“角色互换”游戏:
“今天你来当妈妈,我来当不想收拾玩具的你。” 在真实的换位中,孩子才能刻骨铭心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当他发脾气时,帮他说出感受:“你很愤怒,是因为比赛输了吗?是不是也觉得有点委屈?” 教会他识别并命名情绪,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设计“团队合作”任务:
鼓励他和朋友组队完成一个项目,比如共同策划一次家庭派对。在协作、争执与和解中,学习谈判、妥协与领导的艺术。
当所有硬技能都被AI标准化、白菜化,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软技能——共情力、信任力与领导力,将成为你孩子简历上最熠熠生辉的“超能力”。
03
法则三:从“规避失败”到“拥抱不确定”
用创造力赢取未来的终极生存权
我们是不是常常对孩子说:“别碰那个,会坏!”“按老师说的做,别出错!”我们在无意中,正在驯化一个恐惧失败、追求标准答案的“乖孩子”。
奥特曼的第三个建议,关乎心性。未来30年,规则会变,挑战会层出不穷。如果一遇到“坎儿”就心态崩盘、选择躺平,那么再厉害的技术也救不了他。
AI最擅长的是在既定框架内优化,但那种“无中生有”、天马行空的原创力,那种在混乱中开辟新路径的勇气和韧性,依然是人类智慧的王冠。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会用AI,而是你能指挥AI,去创造出它自己都想不到的东西。
打造一个“可以搞砸”的空间:
在家里划出一个“创造角”,允许他把胶水、颜料、纸板弄得一团糟。创造力的第一步,是拥有“不害怕搞砸”的自由。
多用“假如”魔法提问:
“假如时间可以买卖,世界会怎样?”“假如你是市长,如何解决堵车?” 开放性问题,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健身房。
为过程鼓掌,而非只为结果喝彩:
不要只说“你考了100分真棒!”,而是说“我看到了你为这次考试整理的笔记和方法,这个努力的过程太酷了!” 让他相信,思考与探索的本身,就价值连城。
各位家长,我们曾经以为,给孩子铺一条掌握“热门技术”的路,就是给了他最好的未来。
但山姆·奥特曼,这位站在AI浪潮之巅的“父亲”,用他最理性的判断告诉我们:我们可能错了。
我们无法为孩子预测每一个风口,但我们可以为他打造一副在任何风浪中都能生存并引领潮流的铠甲:
一颗能高速迭代、自主学习的大脑(学习力)
一颗能温暖他人、洞察人心的内心(共情力)
一个能直面风暴、创造未来的灵魂(创造力与韧性)
这,才是对抗所有不确定性的、最确定的答案。
这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升级,更是一场为人父母的救赎——从无边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培养一个完整、强大而自由的人的本质上来。
现在,你还焦虑吗?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那个和你一样,正在为孩子的未来深夜失眠的朋友。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父母的教育败笔,就藏在这 4 件事里
杨振宁背后的教育密码:一位诺奖得主的「慢哲学」与成长观
别再折腾基础教育了!教育的本质,一万年都没变过
传道:教师的第一责任,也是教育的初心密码
教育家陶行知警示:教育中1%的失误,如何毁掉国家未来
转发给家人朋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