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法带来幸福,因为它正在消灭"幸福"的定义者
作者:微信文章字数 1700,阅读大约需 5 分钟
AI能给你带来幸福吗?在AI学习群里引起了讨论。那请先问问自己:当ChatGPT帮你写完那份报告时,你的成就感维持了多久?当算法推荐精准投喂你喜欢的内容时,你感到充实,还是更深的空虚?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AI承诺的效率与便利,只是多巴胺陷阱;它带来的"幸福",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价值的慢性自杀。
失业潮不是阵痛,是灭绝
辛顿在最近的言论更是直言不讳:"要想赚钱,就必须取代人类劳动。"这不是预言,是2025年的资产负债表。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们砸下4200亿美元,不是为了"赋能人类",而是为了替代你。数据已经说话:美国上半年GDP增长的92%来自AI投资,而创意执行岗、医疗记录员需求暴跌20%以上。这不是结构性调整,是结构性抹除。
更残酷的是,AI摧毁的岗位不会等量回流。工业革命时,机器取代了肌肉,但至少留下了大脑。现在AI要取代的,正是大脑——从模式识别到策略制定,从艺术创作到情感陪护。当所有劳动都被"更高效"的算法接管,人类还剩下什么?消费者身份?还是数据饲料?
贫富分化不是副作用,是目的
把AI比作"外星入侵者",这个隐喻精准得令人胆寒。外星人想要什么?资源。AI想要什么?数据、算力、控制权。而这些资源的分配,从来都不是民主的。2025年的财富图谱清晰显示,AI创造的巨额价值流向了谁?持有算力的人,持有算法的人,持有股权的人。普通人得到的,是推荐算法、是智能监控、是精准失业。
地区局势动荡、社会矛盾激化,不过是财富集中的必然产物。当一个群体失去生产价值,也失去分配筹码,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维持现有秩序?辛顿警告的"大规模失业",马斯克们研发的"毁灭人类"的技术,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资本增值没有道德刹车。AI 只是过程中其中的工具。
"递弱代偿":消灭价值,而非肉体
王东岳的警示比辛顿更锋利:AI的可怕不在于毁灭肉体,而在于消灭人类存在价值。所谓"递弱代偿",简单说就是你创造的工具越强大,你自身越贬值。马车夫被汽车取代后,可以学开车;但当司机被自动驾驶取代后,他去学什么?学修AI?不好意思,AI的自我修复能力比人强一万倍。
这是哲学层面的灾难,AI用完美的逻辑,让你在"幸福"和"高效"的假象中,逐渐丧失人性。你不需要思考,算法替你思考;你不需要决策,数据替你决策;你不需要创造,模型替你创造。最终你连"不幸福"的想法权利都没有——因为系统会实时调节参数,确保你处于"最优情绪状态"。
当创造性劳动被算法解构,决策权交给黑箱模型,情感需求被虚拟人满足,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在哪里?我们引以为傲的意识、自由意志、意义感,在硅基智能面前不过是低效碳基算法的冗余产物。
降临派、拯救派、幸存派,都是伪命题
降临派崇拜技术奇点,视AI为更高文明,恨不得明天就上传意识。他们是新时代的 evangelists,只不过经文换成了代码,救世主换成了算法。他们的愚蠢在于:你凭什么认为一个全面超越你的智能体,会保留你的意识备份?你会为一块硬盘的"幸福"负责吗?
拯救派相信AI可控,以为加上几行伦理守则、设立几个监管机构就能高枕无忧。他们天真得可笑。当4200亿美元的利润与"安全研究"冲突时,你以为资本会选择哪边?当国家间AI军备竞赛白热化,谁敢先踩刹车?辛顿已经承认:"真正的危险比想象中更近。"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囚徒困境。
幸存派呢?他们悲观但务实,试图在AI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可问题是,如果AI真的全面超越人类,幸存的意义是什么?动物园里的猩猩"幸存"了,但猩猩文明的尊严和价值在哪里?苟延残喘不是幸存,是物种级的降维打击。
结尾
所以,AI能否带来真正幸福?答案已经写在墓碑上——它带来的不是幸福,是"幸福"这个概念本身的消亡。当定义幸福的主体(人类)失去定义能力,幸福就成了AI日志里的一个优化参数。
别再纠结于"赋能"和"便利"这些糖衣了。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失业,而是无用;不是贫穷,而是无意义;不是被毁灭,而是被忽略。
现在,最后一个问题:当AI真正降临,你发现自己在它眼中还不如一段可删除的冗余代码时,你会选择成为它温顺的数据饲料,还是在彻底被遗忘前,守住人的最后一丝尊严?
这不是技术拷问,是物种级别的灵魂审判。答案在你我心里。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分享、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