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7 18:35

AI时代的人类文学:创作锁死还是涅槃重生?

作者:微信文章
算法可以模仿文字,但永远无法复刻那阵吹过创作者心灵的风。
“看完以后我真是不愿意承认,但却不得不承认它写得真比我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体验AI续写自己的作品后,道出了这种巨大的失落感。随着DeepSeek等AI写作工具能模仿特定作家风格生成文本,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文学界正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当AI能够在几秒内生成一首风格成熟的诗歌,在短时间内完成百万字小说,人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是否会将人类文学创作锁死?

01 AI文学的崛起与创作格局的重塑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文学创作领域。2024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角色正由单纯的工具向协同创作者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AI的文本生成能力上,更体现在它对整个文学创作生态的影响上。

在创作效率方面,AI展现出了惊人的表现。以大语言模型为例,它仅用一个半月便完成了百万字小说《天命使徒》,而一位成熟的网络作家要完成同样的工作量,通常需要一整年。这种效率优势让AI在需要大量内容生产的场景中备受青睐。

数据显示,自阅文集团接入DeepSeek以来,“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超过30%,其中AI功能的周使用率超过50%,而平均单日使用“智能问答”功能的作家数量增长了10倍。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AI技术正迅速被写作者接受的现状。

AI不仅改变了创作速度,还拓展了文学的形式边界。它推动了互动小说和游戏文学的迅速发展,使文学作品从传统的线性叙事向更为互动和多元化的方向演变。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可以影响情节发展的主动参与者。

在文学传播方面,AI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正重塑读者的阅读体验。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为读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作品,这种精准传播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触达效率,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信息茧房”的担忧。

02 AI创作的边界与文学锁死的可能性

AI在文学创作领域展现出的能力确实令人惊叹,但它是否存在无法跨越的边界?理解这些边界,是判断AI会否锁死人类文学创作的关键。

AI创作的核心局限首先体现在情感深度的缺失。诗人黄礼孩感慨,AI诗歌的意象组合堪称精妙,但细读时总觉得少了心跳声。这种“心跳声”的缺失,正是AI无法跨越人类情感体验的直接表现。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美也指出:“AI能模仿莫言的魔幻,却写不出《红高粱》里用血酿酒的痛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AI缺乏肉身经验和生命体验。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指出,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而AI的创作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作家魏微则强调,写作中的苦与乐,焦虑与表达,对汉字的斟酌把握,都是AI写作无法体会的。

除了情感和体验的局限,AI创作还存在“真实性”的问题。典型的“AI幻觉”现象时有发生——AI会“无中生有”地生成不存在的信息和案例。这种事实偏差问题在需要严谨创作的文学领域尤为突出。

更令人担忧的是,AI生成内容普遍带有一股“AI味”或“塑料味”。这种特点体现在繁复的比喻、空洞的修辞、小标题分段过度等方面。正如《钟山》主编贾梦玮所言,AI在知识性散文中表现优异,但涉及个人情感与独特思考时,仍显苍白。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以苏童的《妻妾成群》为例,说明AI写作或许能模仿故事框架,但注定无法复刻小说细节中呈现的复杂人性与文本背后的隐喻。这种对人性深度的刻画能力,可能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

03 人机协同:文学创作的新范式

面对AI的挑战,一种新兴的创作模式——人机协同正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模式不再将AI与人类对立,而是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可能性。

在人机协同的实践中,AI主要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作家冉冉认为,AI能有效赋能文艺发展,比如可承担重复性工作,让写作者专注于创作构想和核心创意;能将文本进行视觉或听觉转化,实现“多模态创作”;运用其翻译技能,可架设语言文化沟通桥梁,推动文艺作品全球化传播。

从创作流程看,AI在灵感激发和初稿生成环节展现出了独特价值。科幻作家韩松认为,AI汇集了丰富的知识,可以启发思路、提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意构思阶段的写作者,AI能够提供多种可能的情节走向和角色发展方案,帮助作家突破创作瓶颈。

在具体实践中,人机协作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天命使徒》的人机协作模式中,AI甚至贡献了关键情节转折。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为作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但人机协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版权和伦理问题。科幻作家宝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曾尝试用AI生成图书插图以节省成本,但遭到出版社明确拒绝,理由是AI绘图可能涉及未经授权的素材使用,版权归属不清。

类似问题在文字创作中同样存在——AI生成的文本往往是对现有作品的拆解重组,极易陷入“间接抄袭”的争议。

面对这些挑战,业内专家呼吁建立相应的规范体系。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建议立法规范AI写作的商业行为,使用AI创作是否有发表出版权利需要法律法规厘清。只有明确了规则,人机协作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04 文学创作未来之路:在算法浪潮中重建文艺坐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创作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的文学将走向何方?创作者又该如何在算法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学创作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被AI完全取代。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指出,文学的“偶然性”是人类创作的珍贵特质,“偶然性”与“灵感”的叠加,使加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写作拥有很强的辨识度。这种偶然性和灵感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AI难以复制的。

山东大学教授马兵认为,“作家的敏锐直觉是AI难以企及的。”但他也指出:“AI正在‘倒逼’文学范式革新。”这种倒逼机制可能促使作家更加注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面对AI的挑战,个性化表达将成为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优势。与会专家们认为,保持“文字洁癖”,坚持“言必己出”,追求个性表达,当是文学写作者的出路。如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言,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

作家陈崇正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先智能再人工”的写作方式将会非常普遍。“技术潮流不可逆转,文学创作也必定迎来全新的生产模式,未来文字与音视频共生会变得更为普遍。”在这种模式下,AI负责基础性工作,人类则专注于创意和情感表达。

科幻作家陈楸帆指出,当AI能批量生产及格线以上的小说时,真正的创作恰恰要从“及格”走向“破格”。当AI能够生成符合常规的作品时,人类的突破点正在于打破常规,探索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或许,未来的文学作品将呈现更加多元的形态。除了传统的终稿外,记录创作的思考过程、带有创作痕迹的手记、草稿等,也将被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转变将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过程而非仅仅结果,更加关注创作者的独特体验而非仅仅作品的完美程度。

回望历史,从竹简到纸张,从手抄到印刷,每一次书写工具的变革都曾引发关于艺术创作的争论,但最终带来的不是创作者的消亡,而是不同创作方式的涌现。

今天,AI在古文、诗词和现代应用文写作方面展现出娴熟功力,其写作速度令人惊叹。但当我们读到刘楚昕荣获漓江文学奖后哽咽着讲述病故女友的支持时,台下观众的无不动容,这种源自真实生命体验的情感共鸣,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的话或许指明了方向:“AI的运用,并不是在排斥艺术家的生存空间,而是可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算法与心灵之间,文学不会消亡,而是将以更加丰富的形态继续记录人类的精神旅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的人类文学:创作锁死还是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