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2B方向的挫折分析
作者:微信文章AI agent 2B方向的挫折分析2025年AI Agent领域最核心的矛盾和挑战,是2B企业方向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这不是Agent这个方向错了,而是市场早期期望与技术现实、以及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了错配。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老板们的抱怨:“不靠谱”的根源是什么? 企业老板说“大模型是概率的,做事必须有板有眼”,这句话点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1.确定性与概率性的冲突: •企业流程:是线性的、确定性的。好比一个食谱:先放A,再放B,必须达到C状态,才能进行D。一步错,步步错。 •大模型(LLM):本质是概率模型。它根据上文“猜”下文,每次生成都有细微差异,甚至可能“幻觉”出不存在的信息或步骤。让它严格遵循复杂、多步骤的逻辑流程,就像让一个极具创造力的画家去操作一台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他可能画得出设计图,但很难保证每次下刀分毫不差。 2.“智能”与“可靠”的权衡: • 早期简单的Agent可能只是把用户的指令直接扔给大模型,然后执行模型返回的结果。这种方式灵活性高,但极其不可靠。老板们试用时,可能遇到: •步骤跳跃:Agent跳过了一个关键的审批或验证步骤。 •结果随机:同一个任务,两次运行的结果不一致,无法审计。 •处理异常无能:遇到流程外的情况,Agent会“自言自语,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胡言乱语”或卡住,而不是上报人类。 所以,老板们的感受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一个Agent仅仅是大模型的“传声筒”,那它对于严肃的企业应用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二、是方向错了吗?不,是方法错了。 Agent的方向没有错,它代表了AI从“聊天工具”走向“行动实体”的必然趋势。错的是早期一些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的实现方式。
真正的、能在企业里成功的AI Agent,不应该只是一个“大脑”(大模型),而应该是一个具备“大脑”、“小脑”和“工具”的完整系统。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大模型(LLM):是Agent的 “大脑”,负责理解自然语言、进行推理、做出决策。它提供的是灵活性和智能。 •工作流引擎与状态管理:是Agent的 “小脑”和“脊髓”,负责确保动作的精确、协调和可靠。它定义好了那些“有板有眼”的步骤。 •工具集(API、函数调用):是Agent的 “手脚”,让它能真正操作业务系统(如ERP、CRM、数据库)。
一个靠谱的Agent,其工作模式应该是“框架下的智能”:
1.规划阶段:“大脑”根据目标,规划出步骤(例如:1. 查询数据库 -> 2. 生成报告 -> 3. 发送邮件)。 2.执行阶段:“小脑”接管,严格按照规划调用相应的“工具”执行。这一步是确定性的,比如调用“查询数据库”这个函数,输入参数是固定的,输出结果也是确定的。 3.观察与决策:“小脑”将工具执行后的确定结果反馈给“大脑”。“大脑”基于这个确定的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和决策(例如:“查询结果为空,因此终止流程并告警”)。
关键在于:将非确定性的“思考”和确定性的“执行”分离开。大模型负责在关键节点做需要智能的判断,而具体的动作执行则由可靠的、预先定义好的代码工具来完成。 三、那么,AI Agent的未来在哪里?如何走向成功? 对于想做AI Agent的公司来说,需要完成一个关键的思维转变:从“做一个万能的AI员工”到“为企业现有的数字化系统做一个智能的‘操作员’或‘协作者’”。成功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1.重心从“模型”转向“架构”: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微调一个更强大的通用模型,而是设计一套能有效融合大模型智能与企业系统确定性的Agent框架和平台。这包括复杂的工作流编排、状态管理、记忆管理、工具调用保障等。 2.垂直化、场景化:通用Agent难做,但垂直领域的Agent(如“财务报销Agent”、“客服工单处理Agent”、“IT运维Agent”)成功率更高。因为这些场景的流程(“小脑”和“手脚”)相对固定,需要大模型(“大脑”)发挥智能的地方很明确(如理解用户意图、判断工单类型)。 3.接受“人机协同”:追求完全自主的Agent是长远目标,现阶段更现实的是人机协同。Agent负责处理规则明确、重复性的工作,在遇到异常或不确定性时,熟练地“甩锅”给人类专家。这样既提升了效率,又保证了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4.建立信任和评估体系:企业需要看到Agent的可预测性、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这意味着Agent需要详细记录它的思考过程、每一个决策点以及执行结果。老板需要能随时检查:“你为什么会这么做?” 结论 总结一下: •老板的抱怨是对的,这揭示了早期简单粗暴的Agent方案行不通。 •Agent方向没有错,它是AI应用的未来。 •问题的核心是方法,需要将大模型的概率性智能与工作流引擎和工具的确定性执行紧密结合。 •成功的Agent公司,不再是纯粹的大模型公司,而是企业级软件公司,它们的核心产品是那个能确保企业业务“有板有眼”运行的智能自动化平台。 2025年不是Agent的终结,而是一个挤掉泡沫、回归理性的转折点。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将是那些深刻理解企业需求,能扎扎实实做好“大脑”与“手脚”协同的实干派公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