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7 23:26

AI泡沫会破裂吗?

作者:微信文章


人工智能的崛起曾如一场席卷全球的热潮,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推动科技巨头市值飙升,也让无数初创企业一夜之间成为独角兽。然而,正如历史所昭示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泡沫的膨胀与破灭。2025年11月6日,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AI投资热潮已然冷却,初创企业倒闭潮涌现,风险投资轮次趋于谨慎。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AI相关初创企业的融资总额虽达192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环比下降20%,显示出投资者从盲目追逐转向审慎评估。约95%的企业AI试点项目在启动6个月内未能产生可衡量的财务影响,这一数字源于MIT的最新报告《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它揭示了AI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的巨大鸿沟。

回溯2023年的“淘金热”,ChatGPT的推出如同一枚火星,点燃了整个行业。Nvidia的市值从不足1万亿美元飙升至如今的4.887万亿美元(根据CompaniesMarketCap的11月数据),超过德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和。更令人咋舌的是,微软和苹果已双双突破4万亿美元市值,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刚刚公布首个1000亿美元季度营收,而Meta和亚马逊则持续上调AI基础设施支出预测。Alphabet预计2026年支出高达930亿美元,比数月前预测多出200亿美元。这些数字超乎人类直觉:Nvidia单一公司的估值已大于德国GDP。但在这些耀眼数字之下,隐藏着一个不实的真相——资本正处于一个封闭循环中。最大的AI玩家,如芯片制造商、云提供商和模型公司,正在相互“串供”,模糊了客户、供应商与投资者的界限。例如,Nvidia为OpenAI提供芯片,OpenAI则从微软和Oracle采购组件,后两者又依赖Nvidia硬件。这种循环生态强化了少数巨头的霸权,却也让系统极度脆弱:一旦一个节点失灵,整个网络将颤抖。

在6月的耶鲁首席执行官领导力研究所CEO峰会上,超过150位全球顶级高管齐聚,40%的人警告AI行业正面临修正。摩根大通的分析佐证了这一担忧: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AI相关股票驱动了S&P 500指数75%的回报、80%的盈利增长,以及惊人的90%资本支出增加。2025年上半年,AI相关资本支出甚至超越美国消费者,成为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贡献1.1%的经济扩张。这么高的增长集中在一行业,历史上鲜有好结局。就在峰会后不久,MIT发布了一份爆炸性报告:调研52家组织后,发现95%在生成式AI项目上投资高达400亿美元,却实现零回报。这不是技术故障,而是战略失误:企业急于试点,却忽略了数据质量、技术成熟度和人才短缺。Informatica的2025年CDO洞察调查显示,43%的AI失败源于数据问题,35%因技能缺失。

那么,这个泡沫将如何破灭?我们探讨三种主要可能性,每一种都基于最新数据和专家洞见。
第一种情景:集中导致传染——一个巨头的倒下,引发系统性崩盘

AI生态高度集中,几家巨头如OpenAI、Nvidia、微软、谷歌和Oracle主导了几乎所有重大交易。这种互联性如同一张蛛网,美则美矣,却脆弱不堪。参考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的倒闭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类似地,OpenAI的巨额承诺就是一个定时炸弹:它与Oracle签订了5年内3000亿美元计算能力的合同,尽管每年亏损数十亿美元,营收仅为其零头。当协议公布时,Oracle市值一日暴涨3000亿美元,但CNBC最新报道显示,该公司数据中心租赁业务正亏损累累。假设OpenAI无法履约,或Nvidia供应链中断,整个链条将崩塌。

Forbes在2025年10月的文章《AI Bubble May Burst, Wiping Out $40 Trillion From Nasdaq》中警告,这种情景可能抹去纳斯达克40万亿美元市值。分析师Garran在CNN的访谈中称,当前AI狂热是互联网泡沫的17倍、2008房地产危机的4倍,资本错配已达“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危险的泡沫”。Ray Dalio,桥水基金创始人,在CNBC 2025年10月29日的采访中表示:“泡沫正在形成,但可能要等到美联储收紧政策才会破灭。”X平台(前Twitter)上,用户@RonanLTynan在11月5日的帖子中写道:“AI泡沫恐惧拖累市场。大泡沫破灭不可避免,因为AI距离完全潜力还遥远,新技术甚至可能让过剩数据中心过时。”AI泡沫标签下,类似担忧如潮水般涌来,反映了散户投资者的恐慌。

最新数据显示,这种传染风险已初现端倪。2025年Q3,科技巨头资本支出总额达1550亿美元(Guardian报道),其中AI基础设施占大头。但Gartner预测,全球AI支出将达1.5万亿美元,却有54%的基金经理(BofA调查)认为AI股票已成泡沫。假如Nvidia——AI经济的“皇冠上的明珠”——因地缘政治或供应链问题股价腰斩,其4.887万亿美元市值蒸发将拖累整个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0-40%。美联储或被迫干预,类似于2008年的量化宽松,但这次的规模将更大,因为AI已嵌入全球经济脉络。
第二种情景:治理冲突暴露AI弱点——监管风暴引发信任危机

正如FTX崩盘揭露了加密货币的黑暗面,一个重大AI治理失败可能引发全球监管反弹。目前,全球AI标准缺失,权力高度集中于私人手中,一个“失控模型”即可酿成灾难。Elon Musk早在2023年就警告AI的灾难性滥用,而2025年,领先AI提供商发布了前所未有的恶意使用分析报告(世界经济论坛),显示AI已被用于网络攻击和假新闻传播。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企业AI系统因偏见或黑客入侵导致大规模数据泄露,或生成式AI被用于选举操纵。监管机构将蜂拥而至。欧盟的AI法案已在2025年生效,要求高风险AI系统接受严格审计;美国SEC则在调查OpenAI的估值是否涉嫌欺诈。Sam Altman,OpenAI CEO,在2025年8月的CNBC采访中承认:“我们正处于泡沫中。聪明人因一丝真理而过度兴奋。投资者整体对AI过度兴奋,我的观点是肯定的。但AI本身不是泡沫。”他的坦白虽缓解了部分恐慌,却也暴露了行业内部分裂。

专家意见分歧明显。Derek Thompson在Substack的2025年10月文章《This Is How the AI Bubble Will Pop》中写道:“有些人认为AI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其他人视其为明显泡沫。我相信双方都对。”The Atlantic的2025年9月报道指出,AI投资已超过dot-com高峰期的电信水平,占经济份额更大,若治理失灵,崩盘将不同于以往。X用户@disabledcowboy在11月5日发帖:“当AI泡沫破灭时,比特币会怎样?#Bitcoin #CryptoMarket #Trump #ai #ChatGPT”,引发数百回复,多数担忧监管将扼杀创新。

在这种情景下,失败率将飙升。MIT报告显示,95%的AI试点卡在“试点炼狱”中,因为企业缺乏治理框架。假如一个像OpenAI规模的失败曝光,投资者信心崩塌,融资冻结,初创企业倒闭潮将如2022年加密冬天般猛烈。Bloomberg在2025年10月的文章《Why Experts Are Warning the AI Boom Could Be a Bubble》中采访多位专家,他们一致认为,监管将是“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种情景:新兴创新使万亿基础设施过时——效率跃进重塑赛道

今天的AI基础设施建得太快、太贵、远超实际需求,正如1990年代光纤泡沫,效率突破让现有网络冗余。Bethany McLean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比拟:如果量子计算或新型芯片设计提前到来,巨型数据中心将面临相同命运。2025年,量子初创企业融资激增,IBM和Google的量子里程碑已让传统GPU黯然失色。

Loop Capital在11月3日的报告中预测,Nvidia市值或达8.5万亿美元,但前提是无颠覆性创新。假如一个开源量子模型以1/10成本实现当前AI性能,亚马逊的1250亿美元2025年资本支出将成沉没成本。Guardian的2025年11月2日文章《Boom or bubble? Inside the $3tn AI datacentre spending spree》警告,债务驱动的狂热可能适得其反,尽管暂无破灭迹象。

专家如Will Lockett在Medium的2025年9月文章《The AI Bubble Is About To Burst, But The Next Bubble Is Already Growing》中指出:“AI泡沫显示破灭迹象,但下一个泡沫已在酝酿——或许是量子或生物计算。”X帖子中,@CryptoBeastGems讨论:“AI/加密泡沫?在破灭前征税,你们这些傻瓜!”反映了投资者对多重泡沫的警惕。历史如Charles Mackay的《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1841)所述:“人们成群思考,成群疯狂,却只一个一个慢慢恢复理智。”AI或将重演此模式:慢慢膨胀,突然破灭。
泡沫的遗产:从狂热中提炼真实价值

无论哪种情景,AI泡沫的破灭不会终结技术本身,而是迫使行业回归理性。2025年的教训已清晰:95%的失败源于“学习鸿沟”——工具与组织的脱节。成功的5%企业(如MIT报告所述)聚焦可扩展治理、人才投资和ROI导向试点。投资者应分散风险,转向小盘股和价值股,正如Peter Schiff在X上的警告:“比特币泡沫破灭将损失惨重,但AI更大泡沫将接踵而至。”

展望未来,AI将重塑经济,但需分离炒作与实质。The Guardian的2025年10月23日社论《Once the AI bubble pops, we’ll all suffer. Could that be better than letting it grow unabated?》建议:泡沫破灭或促成更公平的增长,如AI增强而非取代劳动力。HBR的2025年10月文章《Is AI a Boom or a Bubble?》呼吁领导者审视历史:dot-com泡沫虽痛,却孕育了亚马逊和谷歌。

在X平台,@hvgoenka的帖子引发热议:“想象特朗普禁止印度使用美国科技平台——无X、Google、Instagram、Facebook或ChatGPT。后果可怕!”这提醒我们,AI不仅是技术,更是地缘政治战场。@zerohedge列出三种终局:资本错配崩盘、美中军备竞赛,或AGI革命引发的UBI时代。无论哪种,美联储的干预将不可避免。

最终,当人群恢复理智,真伪将决定幸存者。AI或将转型全球经济,但它并非免疫万有引力。聪明的声音并非预言末日,而是敦促我们辨别真实与炒作。因为,当泡沫终于破灭,幸存者将是那些脚踏实地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泡沫会破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