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8 01:06

AI 泡沫,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作者:微信文章
这是不是又回到了 1999年?

如果你看过英伟达(Nvidia)最近几个月的股价图,它看起来不像是一只股票,更像是一枚被绑在窜天猴上的火箭。每天股市都在刷新历史新高,而人们嘴里只有一个词——“AI”。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如果你经历过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那段时间,你大概已经开始眼皮跳了。那种预感在说:“这电影我看过,上次的结局可一点也不好看。”

现在到处都有人在谈论“AI泡沫!”。他们也许没错,但问题是,他们也许看错了地方。这次的情况,不是一个简单的“啪”就会爆的单一泡沫。它不一样,它更复杂、更隐蔽、也更危险,尤其当人们没看清楚真相的时候。

要理解这场AI狂潮,我们得搞明白,其实现在同时上演着两场截然不同的AI故事。

故事一:黄金堡垒集团

首先,是那帮科技行业巨头,超级规模的黄金堡垒企业,比如微软、亚马逊、谷歌。

这些公司简直是印钞机,每个季度都能净赚几十亿美元,广告和服务利润占巨大比例。对它们来说,投资AI就像你买杯手磨咖啡——不痛不痒。

它们用着手里堆积如山的现金,建造数据中心,往里塞满英伟达闪闪发光、天价的芯片,确实是巨额投资,但那全都是用利润支撑的,说白了,这就是它们的“零花钱”。

这生意划算吗?大概率是划算的。

对它们有风险吗?几乎没有的。

如果AI淘金热没那么快兑现回报,它们会怎么办?CEO摊摊手,记一笔减值,接着靠云服务、搜索引擎和广告继续赚钱。这不是孤注一掷,而是理性、可控的商业支出。

这一部分的AI繁荣,是建立在黄金地基上的,所以它稳、它合理。

但接下来的故事,就开始变味儿了。

故事二:赌场集团

离开那批现金雄厚的科技巨头,另一群玩家在玩着完全不同的AI游戏。

那些新兴的、中型的、甚至有点焦虑的公司,看到AI列车呼啸而过,害怕自己被甩在后面。但它们没钱怎么办?它们去借。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这场AI革命,开始时是靠利润驱动的,如今却越来越靠“债务”来推动。

看看甲骨文公司(Oracle)。它刚签了一个惊人的 3000 亿美元AI基础设施大单,为 OpenAI 提供支持。股价飙升,全场欢呼!但标题里没告诉你的是:甲骨文已经债台高筑,负债率超过 300%。为了完成这笔交易,它每年可能还得再借 250 亿美元。

它正在借巨款去建造一个专为单一客户定制的AI乐园——OpenAI。而这家公司还不是上市公司,它能不能还得起这笔钱,完全是未知数。

更疯狂的还在后面。

一家叫 CoreWeave 的公司,用它购买的英伟达芯片做抵押来贷款。这就像你去按揭买房,但告诉银行:“如果我破产了,你可以拿走我的显卡。”这种操作之所以能成立,只是因为现在这些芯片仍然是稀缺品,炙手可热。可一旦需求降温?整栋纸牌屋就会轰然倒塌。

FOMO 正在失控

更离谱的是,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循环融资”的奇葩操作——典型的“FOMO(害怕错过)”行为。

英伟达计划投资 OpenAI,为了让 OpenAI 有足够的钱,再去买更多英伟达的芯片。

还有荷兰 ASML(全球最关键的光刻机制造商),居然拿出十几亿美元去投资一家法国AI初创公司 Mistral,这毫无逻辑。ASML 是纯工业公司,理应专注造机器,不是跑去当风投投资AI模型。这已经不叫“战略投资”了,而应该叫“害怕被时代抛下的恐慌下注”。

那么,这轮AI泡沫会爆吗?

答案是:既会,又不会。

我不认为我们正经历2000年那种——“整个科技行业都是空壳”的泡沫。AI是真实的,技术确实强大,它肯定会深刻改变世界。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巨头不会出事。

但市场中确实存在一些疯狂的、充满隐患的角落。真正的泡沫,不在AI技术本身,而在债务里,在那些脆弱的金融结构和被FOMO驱动的交易中,这些就是最先会爆的公司。

真正的风险在哪里?

如今整个市场都很贵。标普500的市盈率(P/E)大约在 23 倍,远高于历史平均的 16 倍。也就是说,市场定价过高,反映出市场对完美表现的预期。一旦这些高杠杆、负债重的AI玩家中有哪家踩雷,那就不只是个别事件,而是会引发恐慌的震荡波。投资者会开始怀疑一切,即便盈利稳健的公司还在赚钱,情绪的变化,从乐观变成谨慎,从贪婪变成极度恐慌,都足以让市场整体下跌 20–25%。

下一次的崩盘,不是因为AI失败,而是因为有人用借来的钱赌AI,最终赌输了。

我的应对策略

这种环境下,纪律就是一切。我不会清仓跑路,也不会去追那些用显卡做抵押的“AI概念股”。我坚持自己的准则:只看优质、盈利、资产负债表健康的公司——那些能挺过洗牌、还能笑到最后的企业。

因为当“赌场集团”集体倒下时,我希望自己手里握着现金,准备去捡那些被它们拖下水的好公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泡沫,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