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国产替代投资指南
作者:微信文章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国产替代成最强主线投资脉络分三层:芯片自主→制造保障→底层技术突破存储、电力、封装等细分领域藏百亿级机会
一、背景:AI算力需求爆发,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市场空间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3.7%。
全球GPU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达4724.5亿美元,国内云厂商(阿里、腾讯、字节等)资本开支向算力倾斜,2025年合计投入超万亿元。
政策催化
美国对华芯片管制持续加码(如限制A100/H100出口、H20漏洞事件),英伟达芯片被曝存在“远程关闭”风险。
国产替代从“可选”变为“必选”,安全可控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二、投资主线:三层框架把握国产替代机遇
第一层:硬件自主(芯片/设备/材料)——优先级最高
算力芯片:GPU/ASIC领域从“三足鼎立”走向“群雄逐鹿”。端侧SoC厂商受益AIoT场景爆发。
存储芯片:HDD缺货推动企业级SSD替代,HBM、CUBE等近存计算方案需求激增。
交换芯片:Scale-up交换芯片市场规模2030年近180亿美元,国产化率不足10%,国内厂商等加速突破。
电力芯片:GPU功率提升(如B200达1000W)催生多相电源+DrMOS供电方案需求。
相标的:详见知识星球。第二层:制造保障(晶圆/封测)——中期确定性机会
晶圆厂:国内晶圆加速扩产(规划10万片/月),AI芯片晶圆需求2027年预计达1.36万片/月。
封测厂:CoWoS等先进封装需求旺盛,国内封测厂布局2.5D/3D封装,国产产能2025-2026年进入投产关键期。
第三层:底层技术突破(设备/材料/EDA)——长期战略价值
设备:干法刻蚀、薄膜沉积、CMP国产化率未来4年快速提升;光刻机、量检测设备仍是攻坚重点。 材料: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高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20%,替代空间广阔。EDA/IP:国内突破关键工具;RISC-V架构或成国产IP突破口(2030年国内MCU渗透率预计达23.6%)。
三、细分赛道投资机会
AI存储
HDD缺货加速SSD替代,KV-cache至SSD成趋势,HBF新技术拉动NAND需求。
受益领域:存储模组、设备、Nor Flash等。
AI电力
800V DC供电架构+SST固态变压器成趋势,多相控制器+DrMOS方案为GPU供电核心。
端侧AIoT
智能家居、AIPC、AI眼镜等终端场景井喷,端侧SoC芯片需求爆发
四、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加剧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
AI技术迭代或产业化不及预期;
国产替代进程滞后。
总结
AI算力自主可控是未来5-10年电子行业最确定的主线,建议沿 “硬件替代→制造保障→底层技术” 三层框架布局,优先关注国产化率低、技术壁垒高的环节。具体相关标的,欢迎加入知识星球解锁。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