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9 17:37

OpenAI“缺钱”风暴:AI下半场开拼变压器?

作者:微信文章
AI圈最近真是越闹越事大 。

周末,许多持有美股AI板块的朋友恐怕都不太好过,板块波动剧烈 ,手里的持仓也可能跟着出现了不小的调整 。

一切的起因,源自OpenAI的首席财务官Sarah Friar 。在讨论万亿级别的基础设施投资时 ,抛出了一个说法,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包括政府在内的“融资生态系统” ,甚至是“国家的融资支持” 。

一句话,直接捅了华尔街的马蜂窝 。
一场经典的“公关灾难”

在金融市场眼里,大家原本以为AI是台“印钞机” ,结果现在全球最好的AI公司,却公开说可能需要纳税人来“兜底” 。

这种强烈的反差,在市场看来就是“缺钱”的信号 。

这番言论迅速发酵成了一场“公关灾难” 。任内的AI事务主管David Sacks直接开炮,说美国至少有5家AI龙头,倒了一家,其他会迅速补上,凭什么要为OpenAI兜底? 一下子,市场的情绪从“降低融资成本”直接快进到了讨论OpenAI的“破产”问题 。

市场开始交易“对OpenAI的不信任” ,甲骨文作为北美市场一个重要的OpenAI概念股,股价几乎被打回原形 。

捅出这么大娄子,OpenAI的CEO奥特曼不得不迅速启动危机管理 。

他的应对是“三板斧”:
火速否认 强硬表示OpenAI不需要也不想要政府担保 。金融反击 激进地宣布,预计2025年OpenAI年化收入将超200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数千亿 。这是一种经典的金融策略,用一个规模足够庞大的故事来压倒担忧,重塑“高速增长”的叙事 。转移议题 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奥特曼不再纠结于“兜底”的字眼,而是反手给美国政府递上了一套“国家工业化方案” 。
AI不卷算法,开始卷“物理层”了?

奥特曼的新叙事,标志着AI竞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他到底说了什么?

简单说,AI发展速度太快,把美国工业基础的短板全暴露了 。从芯片制造、电网组件到数据中心建设,每一个环节都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 。

以前大家比的是模型、参数、算法 。现在,OpenAI这家全球顶尖的AI公司,却在文件里大谈特谈变压器、输电线、钢铁和铜 。

这说明,AI的竞争已经彻底从“软件层”卷到了“物理层” 。

OpenAI清醒地认识到,它未来最大的瓶颈,不是算法算力不行,而是没有足够的变压器和电网来支撑数据中心的运行 。AI光有算法没用,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如果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 。

针对这个问题,OpenAI提出了一份更像是“工业重振计划”的建议 :
扩大税收抵免: 不仅是半导体,要扩展到整个AI供应链,包括电网组件、变压器、特种钢材等,用税收优惠撬动私人资本 。政策松绑: 美国政府必须加快输电线、半导体工厂、数据中心的选址和审批流程 。扶持制造: 提供赠款、贷款等支持,帮助那些生产铜、铝、钢铁、半导体等关键部件的制造商扩大规模 。
无法回避的“能源鸿沟”

OpenAI的警告很直白:中美之间正在出现一道“能源鸿沟” 。

按照OpenAI的说法,去年我们的电力容量增加了429GW,比美国整个电网容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而美国那边只增加了51吉瓦 。

在解决不了电力问题的前提下,美国想抓住AI这个机会,基本没戏 。

说到底,AI竞争,最终会演化到能源竞争 。因此,OpenAI给美国政府提了个明确目标:每年新建100GW的电力容量 。

这套说法异常宏大,远远超出了商业范畴 ,等于是把AI和美国“再工业化”以及地缘政治竞争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
市场转向“确定性”

但市场对奥特曼的宏大叙事并不完全买账 。

整场风波,折射出的是AI行业正在面临的深层矛盾 :AGI的实现路径,在经济上正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悖论——万亿级的成本结构,与回报周期极长且充满风险的盈利模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AI行业必须证明,它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一个不需要外部兜底也能跑通的模式 。

当最大的“梦想”开始讨论“现实”甚至“兜底”时,不确定性就出现了。而当不确定性出来的时候,市场资金就要流向“确定性”的东西 。

市场的风,开始刮向了AI硬件 。
存储“沸腾”: 周五晚闪迪收涨+15% ,存储板块持续爆发 。这背后是产业逻辑开始走向现实 。有观点认为,HBM导致了一系列产能错配 ,而AI mid training带来的企业级需求暴增 ,使得存储成了“卖方市场” 。光模块与PCB提速: 上游的光模块和PCB产业链也在加速 。市场开始讨论1.6T硅光放量、国内CW光源的突破 ,以及PCB巨头的产能扩张 。缺电逻辑: OpenAI所强调的“能源问题”,也让“缺电逻辑”再次成为焦点,数据中心储能等方向值得关注 。

这场风波之后,市场对OpenAI未来开出的大单,效果估计会差许多 。反而,那些OpenAI体系之外的玩家,比如谷歌的Gemini 、现金流预期更好的Anthropic ,甚至国内的新模型Kimi2-Thinking,在对比之下可能更受关注。

说到底,压力最终还是会落到AI应用上 。谁能更快地铺开AI应用,拿到胜利的先手 ,反过来推动算力、算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谁才能真正穿越这片不确定性的迷雾。

确定性,或许是以后AI投资的第一性原则 。

如果您觉得本文的分析对您有启发,不妨点个 “在看” 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也欢迎通过下方的 “喜欢作者” 按钮支持我的持续创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Dc8VlSaq0H3YDX4SjTn1QkhqfyDEzjRulgZ1I7D54A2SvyT1IdlHvMtkvNIN8Vw7HEZs8iafGIlMfmZxUORg6w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tp=webp#imgIndex=4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为个人基于公开信息进行的产业分析与逻辑探讨,旨在用于信息分享和学习交流。文中所含观点均为个人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不代表笔者的任何真实投资操作。据此操作,风险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OpenAI“缺钱”风暴:AI下半场开拼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