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9 18:52

AI,该如何面对你的优秀

作者:微信文章




AI,该如何面对你的优秀

AI,该如何面对你的优秀

    刷到一个AI音乐视频,“唐三藏新歌《无岸》”,画面一出现就把我眼神牵绊住了,俊秀的唐三藏一如电视剧里的装扮,侧目的神色安之若素,眼神伸向远方,像是寻觅像是追寻,淡定里是看不透的深邃。麦克风在嘴角等着音色降临,像我期待的好奇心。

   

   清澈的音乐缓缓流淌,像佛音从无名川走来,干净磁性的声色如搭建了一个道场,平缓时如静心之旅,高昂时如醍醐灌顶,更有转音之处柔美婉转,让心尖尖打颤,你被围困在众生、执念、狂妄与迷途之上,而炊烟、麦田、泪光、又见朝阳像一道光,照射了现实,“莫拜西天拜沧桑,真经已化稻穗黄”,歌词击打着内心世界,叩问着灵魂,解读着人世。沉浸,让我反复琢磨着,如果不是作者提示:内容为AI技术制作,虚构内容请谨慎甄别,简直不相信这么生动美好的视频居然是数字幻化的魔镜。作词作曲演唱均是唐三藏,好像真有其人了,点评也是精彩,和我一样恍惚的大有人在。

是的,我开始恍惚,AI,我们该如何面对你的优秀。

AI之美:当代码学会呼吸

   

那段视频最震撼之处,在于它触及了某种“完美的不完美”。AI生成的音色在高频处有水晶般的清澈,在低吟时带着丝绸般的质感——这是经过数十亿次学习后提炼出的“理想之声”。它知道在哪个音符加入细微的颤抖最能打动人心,明白在哪个节拍放缓能制造最大的情感张力。可能很多歌唱者无法掌握的技能,或者说需要千锤百炼才可以达到的境界,AI轻松地获得了这种能力。

    这种美也可是说是民主化的吧,曾经需要数十年训练才能掌握的创作技巧,现在通过几个精准的提示词就能召唤。人人都可以运用豆包、DeepSeek、通义等软件绘图、写文、配音、作曲,只要你想得出来的创作都可以借助它们得以实现,即使身体不健全的人也可以使用,语音功能的强大解决了诸多问题,不满意还可以增加描述和要求不断修正,就相当于你在训练一个你的专属助手。AI将艺术的工具从神秘的“天赋”神殿中取出,放在了每个人的键盘旁。

       更深刻的是,AI没有眼睛没有情感,它的“审美”完全基于海量数据的学习和归纳,这种跨越物种的审美,它从人类千年文化中学习,却能生成让艺术家也惊叹的全新组合,比如水滴、钟表、沙漠,在我们熟悉的自然属性之外,AI可以将它们生成一副超现实主义的图像,表达出时间的流逝与沙漠的冷,越来越多的视觉奇幻也算是人类思维盲区中开出的异色之花吧。

便捷之巅:效率革命的另一面

    从医疗诊断到文书处理,从语言翻译到工业设计,AI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终极助手”。医生借助AI在CT片中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早期病变;作家依靠AI瞬间梳理百万字资料;设计师与AI协作,一夜之间生成上千个备选方案。

      这种便捷解放了我们的时间,并且带来了可观的价值,同时也带来了意义的真空。当创作变得太过容易,当决策变得过于自动化,我们是否也在悄然让渡那些定义我们人性的体验——挣扎的痛楚、突破的狂喜、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坚韧?

      就像现在很多写作者,有多少人是真正在靠自己的思想和积累在码字呢?目前的AI文还不是特别灵活,看得多了便可以看出明显的布局、惯性的表达、思维的局限,甚至有一些不合逻辑的造句,数据库拼凑的样板总还是差强人意。很多编辑也在感叹,AI文越来越多,取舍难辨,而AI文效率的可怕在于,写作者的大脑可以闲置了。

困惑之境:谁才是真正的创作者?

   回到那段AI音乐视频,我们应该赞美的是编写提示词的软件,是设计算法的工程师,还是提供训练数据的无数匿名艺术家?还是这个软件的最终使用者?这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題,动摇了我们关于创意所有权的判断。

      更深的困惑在于真实性的消解。当AI能模拟任何画风、任何音色、任何文笔,当虚拟偶像比真实偶像更“完美”,当AI伴侣比人类更“懂”我们——我们开始怀疑:那些打动我们的情感,那些走进我们内心的触动,是否还需要一个真实的心灵作为源头?

       更有可怕的困惑在于利用。当电话中熟悉的声音响起,我们有可能怀疑那不是那个他,当亲人在视频里连线,有可能他是你的陌生人,当科技发展到我们彼此无法信任,只有面对面,才可以真实,这让我们开始怀念从前慢的时光了。

危机之实:职业版图的重构

      音乐人的危机感只是冰山一角。随便打开一个网购的视频介绍,便是AI美女靓仔生动的表演,就像前段时间京东的当家人也做了数字人,这让我想起了《让子弹飞》里的黄四郎与其替身的设置,究竟最后是本人死了还是替身死了,我到现在也还是糊涂。作家、设计师、程序员、分析师......在人类不断的训练之下,甚至直播带货也可能面临替代的命运,还有什么职业能完全置身事外。

      又想到AI文,据说AI文识别软件已应运而生,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AI检测AI,AI文检测的依据和标准在哪里?一个是被人类训练得越来越灵活的写手,一个是被人类训练得越来越精准的检测工具,是不是左手和右手的博弈?这真是顽童般的想象吧,不敢苟同啊。当AI文越发接近人的情感的时候,我们从键盘里敲出的字又怎么能完全避开AI文的数据库?

   但这些并非简单的“人类被机器取代”的事实,人类该如何化解尴尬,如何在越来越“不被需要”的状态下求生?也许,我们被迫向两个方向进化:要么向下,从事AI尚未完全掌握的低端体力劳动;要么向上,挑战进一步的创作高度,而这个过渡期注定充满断裂与阵痛。

   我在迷茫中突发奇想,我能问问DeepSeek吗,让它帮我分析一下它自己的利弊,于是,在一些看不太懂的专业分析之后,它给了我一个抉择的方向:

面对这场席卷一切的智能浪潮,我们或许该采取一种“积极参与,清醒保留”的立场:

• 作为工具,让AI扩展而非替代——用它处理重复,释放我们专注于洞察与创新

•作为伙伴,保持批判性对话——欣赏其能力,同时清醒认识其局限

•作为镜子,透过AI重新认识自己——它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人类?这恰恰揭示了哪些是唯有人类才能体验的独特价值

或许,人类在AI时代的终极角色,不是与机器竞争完美,而是守护并深化那些不完美却真实的人间时刻——这,才是我们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

作者:陈辰,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该如何面对你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