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1-11 04:38

“电影+AI”创新融合研讨会顺利举办

作者:微信文章


年底

又到了影院房租结算和洽谈减租的时间。
一直以来,影院的物业租金是经营成本的大头,之前在收益不错的时候,即使租金达到票房的二三成,大家都感到无所谓,毕竟抢占地盘是第一位的。而一旦市场瓜分完毕、经营收益下降明显,租金变成了压在影院头上的一座大山,有的还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仅一两年来,因为物业租金没及时支付或减租没谈下来,关门歇业的影院不在少数,其中不少还是当地曾经的知名影院,让人唏嘘不已。


作为影院固定支出的大头,有影投公司老总给小艾简单算了一笔账:一家位于二线城市、较为核心的商业综合体里三千平米左右的影院,有六个厅一千一百多座。

按现在的行情,年票房也就只有八百来万票房,虽然物业租金降到了2.5元(应为每天每平方)比之前降了不少,但算下来一年还要二百七十多万,算上物业管理费,就要接近三百万了。再加上员工的工资社保、水电费等大的成本开支,一年下来也要百来万,算下来,光物业就要占到总运营成本的七成左右。

很明显,光靠票房是不能覆盖成本的。现在有些地方新的商业综合体,租金已降到了一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0.5元,甚至还有别的结算方式。这么看来,我们这家店因为是之前谈的,租金对收益来说还是太高了。我们也在想办法争取再降点,哪怕是降个五毛都是好的。
这恐怕是不少影投公司老总,或影院店总近来想得最多、最烦的事了。由此,圈内越来越多人喊出:“商场要是还不肯谈降租的事,影院这业态迟早得从不少商场里消失!”不知这样的声音能否被物业主听见。但一个事实是,影院与商业综合体是利益共同体,影院的闭店,对影投人是损失,但对业主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影院物业租金的演变和痛点



一般来说,影院与商业综合体的租金形式大体分为固定租金、票房扣点分成和两者组合三种,并且随时间调整。尤其是第三种情况较灵活,差异较大。

小艾觉得,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市场状况各有利弊。

比如在票房收益较好时,采用固定租金的形式对于影院较为有利;而在市场低迷、效益较差时,一个合理的票房比例作为租金对影院更有利,当然前提是比例越低越好;至于第三种情况,完全取决于双方有求于对方的心情,以及谈判人的水平和两者的关系密切程度。

撇开各种关系和条件,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租金对双方来说一定存在零和博弈,遵守博弈论的规律,有时候也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固定租金模式,最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市场风险无法分摊,尤其是对于长期租赁面对租金的递增。这种情况随着租赁年限的增长,具有复利效应,到后期增长幅度惊人。

目前,不少十年前建成的影院,即使当时租金不算高,但到目前的租金增长幅度很可能已经不小了,这是目前不少影院无法承受的,也是他们在降租谈不下来后,只能采取闭店的根本原因。更不要说,当时市场信心较高,租金不低的那些影院。如今这些影院已集体陷入“租金之痛”。

按一定的票房比例作为租金,其实作为影院建设的物业租赁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早已有之,之前较为合理的比例是5%左右。因为从长期来看,影院从来不是高盈利项目,这是与它的消费对象是大众决定的,不可能有暴利出现。即使是十年前,影投人的利润大部分并不是来自票房收益,更多是来自影院的转让交易。

但较为疯狂的时候,租金按票房分成的比例提高到了10%以上,更有不少项目高到了20%以上甚至更高。如果按票房收益,怎么算都不太可能有盈利,但就有人敢上。目前,这些影院虽经过一轮降租,但因为基数较高,最后租金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也是影院不能承受的。

经过市场洗礼,目前的影院物业租金已有大幅度的下降,影投人的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前提变成了只要条件合适(主要是租金)我才投,否则就不出手。同时大环境也不支持物业方漫天要价,他们更希望大品牌入驻,稳定经营,而不是一味的寻求高租金收益。因而,在租赁方面的合作形式变得多样和灵活,更愿意倾听影投人的诉求,体现出既能让商业综合体放心,也能给影院减轻压力的合作和租金支付形式。可以说,近几年新建的影院租金的的压力已小了许多。



商业综合体做慈善吗?



面对商业综合体愿意降低物业租金,并可以接受较为灵活的结算和支付形式,有人会认为他们在做慈善,是有求于影院。其实这些都不是。

这取决于这几方面,一是与各地商业综合体数量的大量增加有关。目前各地商业综合体基本占据了成熟地段,有的是作为城市往新区拓展的配套。这些项目要么是成熟地段的竞争,要么是新区需要培育,使得项目的品牌招商引进、特色打造成为关键,这客观上压低了物业租金、增强了对品牌商的依赖。

根据中购联此前发布的《2025购物中心多经简报》显示,一线、新一线核心商圈及全国性集团项目总租金收入多在2亿-5亿及以上,形成明显租金壁垒;三四线及区域型项目多在5000万-2亿元。而2024年多经收入(除租金收入以外的其他经营性收入)总存量规模350亿元,平均到每个商业综合体只有年均613万元,远低于租金收入。



二是商业综合体的招商也不容乐观。商业综合体那么多,而知名品牌就这么几个。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些品牌经常在不同商业综合体现身,有时候这些品牌也不断遭到新品牌的挑战,经营状况也不轻松。因此,降低租金便是商业综合体的无奈操作。

是否有大品牌入驻或者大品牌的多少,这被看作是商业综合体团队的招商能力,关乎其生死。这当然也给影院的入驻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即使是老的商业综合体,也面临着留住品牌老客户的压力,因而降租便有了空间。

从这也可以看出,虽然影院行业效益一般,甚至并不起眼,但依旧有着特定时刻能带来人气和品牌效应,商业综合体也是愿意做出点牺牲乐意引进的。当然,这里的重点是那些较为知名的院线、影投机会较大,谈判的筹码较多,更多中小影投凭借的是当地的人脉和资源。

同时,有些自身定位模糊,入驻率、客流量双低的商业综合体也要注意提防。这类商业综合体对影院的资源扶持几乎没有,本身还靠影院引流,即使租金较低也值得警惕。



换位思考、努力共赢



说到底,影院已不是什么轻资产运营,一旦入驻,影院和商场就不是“你亏我赚”的对立关系,而是都要面对消费人群的选择压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跟商业综合体谈降租的时候,还是要针对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和影院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降租区间。

影院要学会“察言观色、精准施策”。

面对核心商圈的品牌商业综合体,硬谈降租是行不通的,可以更多的从合作和给到的资源方面入手,或者从改变租金形式尝试。影院可以用较低的固定租金和较高的分成租金作为诉求,既能保障影院不至于闭店,又有着可期待的高分成,显得合理可行。

而面对一般的商业综合体,可直接用“空置风险”算笔明白账,影院闭店或重新接盘入驻,在影院经营困难、招商难度大、空置期租金损失高等情况下,都有不少难度,说明影院能稳定经营带来的持续品牌效应和人气,让对方理解“让一小步不是吃了亏,是避免更大损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诉诸媒体报道的也不少。像南宁百货西大分公司与南宁民族影业租赁合作虽一波三折,影院提出要降低起租租金。南宁百货反复考量后,觉得“引进影院能丰富商场业态,还能多一笔稳定的租赁收入”,还是同意了影院的请求。

谈判失败的案例也有。像是最近位于城西银泰的杭州传奇奢华影院,作为一家开了12年的知名影城,总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设12个影厅、共2000余座位,闭店的新闻成为了不少人的谈资。



据影院的说法是减租没谈成,银泰还没等合同到期,就单方面断了影院的能源,直接放话消费者“影院即将撤离”。虽然原因不是那么简单,但影院的闭店以及事件的发酵,最后两败俱伤是肯定的。

其实在商业综合体的影院,说到底就是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影院经营困难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争取尽可能的降低租金,争取对方更多支持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这种支持有很多形式和资源可商量,重要的是影院能够增加收益,活下去。
EN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AI”创新融合研讨会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