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三条生存铁律:注意力、热爱、体质
作者:微信文章周末和恩师肖老师(他也曾是大名鼎鼎的刑法学教授罗翔的高中生物奥赛教练)聊天,他现在仍执教于深圳某知名中学(生物奥赛主教练兼任奥赛总教练)。有幸和肖老师保持交往已有三十年,他眼里始终有光、心中始终有爱,和我既是师生,也早已是可无话不谈、把酒当歌的老友。关于教育,关于当下,关于未来,他有三点论断:第一,(任何人)如果不能戒断电子产品成瘾,什么事情都干不成。第二,(任何人)都应有兴趣和爱好,如果没有,得赶紧挖掘、培育,否则就真成了废物、奴隶、NPC。第三,(任何人)都要有好的身体,保持好的体质。 一、戒断电子产品成瘾:夺回注意力主权
在过去的二十年,最被偷走的不是隐私,而是注意力。
当算法能精确预测我们的喜好、节奏、欲望时,我们以为自己在浏览,其实是在被牵引。
短视频、一键推荐、即时消息让人陷入持续的“多巴胺循环”——它让人“兴奋”,却无法“行动”。
肖老师说得直白:“如果不能戒断电子产品成瘾,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这是作为资深人民教师在认知层面的提出的严重警告:
无法集中注意力,就无法形成深度思考;
无法独立思考,就无法在AI的辅助中保留自我;
当注意力被算法切割,人便成了数据农场里的“养料”。
真正的自由,不是信息自由,而是能选择接触什么信息的自由。
在AI时代,能守住注意力,就等于守住了灵魂的主权。
二、培养兴趣与热爱:激活人类独特的“生命算法”
AI可以生成文章、作曲、编程,但它无法“热爱”。
它没有焦虑、没有倦怠、也不会在半夜因一个念头而兴奋。
人类最独特的智能,其实就是“带着情感的好奇心”。
肖老师说:“每个人都要有兴趣和爱好,如果没有,就要赶紧去挖掘、培育,否则就真成了废物、奴隶、NPC。”
这句话锋利,切中要害——
AI取代的,正是那些没有兴趣、缺乏创造力、只能机械重复的人。
热爱是什么?
是让人愿意多做一点、学深一点、熬夜也不觉得苦的那种力量。
而AI最适合被用来“放大热爱”:
如果你爱音乐,AI是你的编曲助手;
如果你爱文学,AI是你的灵感触发器;
如果你爱科学,AI是你的实验室加速器。
没有热爱的人,被机器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有热爱的人,会用机器延展自己的生命半径。
三、保持好身体与体质:让能量跟得上认知
AI可以24小时运转,而人不行。
未来的竞争,看似是智力之争,实则是体力与心力的比拼。
健康的身体是所有创造力的底层操作系统。
现代人的很多“焦虑”“崩溃”“拖延”,其实是体能亏损的信号:
久坐、熬夜、屏幕蓝光、缺乏运动,正在悄悄消耗我们的精神韧性。
你可能拥有强大的大脑,却没有足够的血糖去支撑它工作。
“任何人都要有好的身体,保持好的体质。”——这不是体育口号,而是AI时代的认知战略。
身体的稳定性,就是意志的稳定性。
只有体力能支撑得久,才能思考得深、学习得快、创造得远。
结语:AI时代的人,必须重新定义“人”
AI不是洪水猛兽,它是新世界的工具。
但如果我们丢掉了注意力、热爱和体力,就算手里握着最强的AI,也只是它的附庸。
未来十年,人和机器的差别不在智商,而在心智。
能管住注意力,能点燃热爱,能保有体力的人,
才能在智能浪潮中活出真正的人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