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哎
作者:微信文章很多年前,有个联想的广告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很多年后,历经风波的联想品牌还在,但人类联想的能力会不会越来越弱?
前段时间,自己参加了一个历史教学的商丘年会。会议的主题是“Ai赋能教育”,所以各类的展示课和分论坛就都离不开AI赋能。有人会让古人说话,有人会让现实人进入历史情境,有人让豆包代替自己进行课堂评价,有人用大数据评价课堂,各类新的应用场景让人眼花缭乱,还有点心烦意乱。
我知道这是一个新赛道,是必须拥抱的趋势。是继三维培养目标、翻转课堂、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等诸多热点之后的新热点,它也必然拥有各种便利和优势,可是能否减轻师生负担呢?我还是有一点点疑问。
讲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就说技术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一百多年过去了,技术在飞速地发展与迭代,人类是不是变得更幸福了呢?伴随着机械的出现,我们离重体力劳动似乎越来越远,可是飞速奔跑的外卖小哥有没有感觉更清闲?各类颈椎病、肩周炎是不是找我们更频繁?是不是人们在远离一个枷锁的时候,往往就被套上一个新的枷锁?教育是不是也有这种问题呢?
记得自己上初中的时候,临近考试,老师往往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我们做一做,一个黑板的板书会让老师累的够呛,所以我们接触的试题只有课后题和考试卷。高中的时候,老师们可以油印一些卷子了,有的同学可能也有了课外辅导的试题,但卷子的数量仍然是可控的。现在初中一个学期的试题量估计就超过了我六年中学的试题量,是不是现在的孩子能力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我们?我有点不太服气,但肯定不敢在现在让孩子放弃做题,那这种技术的进步解放了我们吗?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我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也有以往单纯的讲授走向了课件辅助教学,然后课件逐渐变得复杂化,然后今天的课件也要让Ai赋能了,我们备课的任务是轻了还是重了?当我们费劲心思与精力做好一个动画,或者让古人开始讲话,是不是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孩子们的新奇感肯定是有的,但任何技术突破带来的新奇感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当学生对这类生成的视频也不感兴趣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新技术到来呢?我充满了好奇。
说这些并不是完全反对新技术对教育的赋能,毕竟我也经常求助元宝给我找个教学设计,或者回答个疑难,确实比百度好用多了。可是,我也经常反省,当我过分依赖它的助力,是不是就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
在当下的互联网生态里,人们本身就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大数据会投其所好,把你喜欢看的东西统统投送给你。老板看到的都是老板的不易,牛马看到的都是老板的不良,老师看到的都是家长的不理解,家长看到的都是老师的不负责,老人刷到的是儿女的不孝,儿女刷到的是自己的悲凉,你以为看到的是全世界,实际上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单向思维的反复洗脑,本身就侵蚀着人们的思维能力,Ai赋能以后呢?
比如老师们喜欢用的豆包评价,比如领导们喜欢用的课堂评价,看上去很客观,但真的客观吗?Ai看上去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投喂者的喜好与意志,某种角度来看,它会让统治者或资本操控人们思想的能力更加强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将会越来越大。
人们幻想着技术的进步能让普通人过上每周三天班,每天三小时的生活,我却对掌握技术的人抱有悲观情绪,我不是对技术进步没信心,而是对人性没信心。
各位呢?希望Ai给我们带来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