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12 08:22

郫都企业用辣椒串起科技减贫链,书写“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国答卷

作者:微信文章


6年前,巴基斯坦农户种辣椒“靠天收”,一英亩地赚不到300美元;如今,用中国技术种出的辣椒,一英亩地能赚900美元,还能装船运往中国,甚至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名片。

四川省丽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洪军说:



在11月4日举办的中国—中亚科技减贫合作交流培训会上,郫都区企业四川省丽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丽通”)的副总经理段洪军,手持一份沉甸甸的项目报告,向在场嘉宾讲述着中巴农业合作的减贫故事。这份报告背后,是四川丽通聚焦巴基斯坦农业痛点,以辣椒产业为纽带,用科技赋能全产业链、用贸易架起减贫桥的生动实践。

瞄准痛点:

中巴辣椒产业的“双向奔赴”



巴基斯坦的农田里,曾长期存在着一个矛盾的景象:作为南亚农业大国,该国70%人口依赖农业为生,辣椒种植面积在全世界排第四,却因品种退化、技术粗放,单产不足中国的五分之一;加工率不足10%,多数辣椒只能以初级原料低价售卖;更因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种植加工规范,无法进入全球最大辣椒消费市场——中国。2023年,巴基斯坦超过39.4%的人口生活在日均3.65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农村贫困率更是高达45%,“种不好、卖不出、价不高”成了农户摆脱贫困的三道死结。



而此时的中国,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产业减贫”“科技减贫”的经验也已十分成熟。四川丽通作为深耕辣椒领域20余年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手握成熟的种质资源库、标准化种植技术与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

段洪军回忆道:

当时我们在中巴双方政府的推动下赴巴调研,一眼就看到了辣椒产业的潜力——中国有技术、有市场,巴基斯坦有土地、有劳动力,双方合作既能破解巴方的贫困难题,也能填补中国辣椒市场的供给缺口。

正是这场“双向需求”的碰撞,让四川丽通决心以辣椒为突破口,开启中巴农业合作减贫的探索。



可合作路上,最“难啃的骨头”莫过于贸易壁垒的阻隔:长期以来,中巴辣椒贸易量始终为零,巴基斯坦辣椒因种植标准不统一、农残检测无规范、加工流程不达标,完全不符合中国海关准入要求,即便品质优良,也始终无法规模化进入中国市场。



从2021年起,四川丽通主动扛起桥梁角色,一边配合中国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梳理进口标准细则,一边对接巴基斯坦粮食安全与研究部沟通种植加工规范,历时两年、数十轮跨国磋商,终于在2023年推动《中巴辣椒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从种植品种、田间管理到加工流程、检验检疫,为“巴辣输华”划定了全流程标准,也为后续合作按下了“加速键”。

科技赋能:

从“一粒种子”到“一条产业链”的蜕变



巴基斯坦木尔坦农民穆罕默德・阿斯拉姆感慨:

过去种辣椒,全靠天吃饭,一英亩地忙到头也就收几百斤,还卖不上价。现在有了中国的种子和技术,一英亩地能收两吨多,而且不愁卖!

在四川丽通看来,科技减贫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要针对当地痛点,提供“从种质到加工”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了找到适配巴基斯坦气候的辣椒品种,2019年,四川丽通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带着近百个中国优质辣椒品种赴巴,在4个气候区开展适应性试验。



经过3年多的反复测试,终于筛选出PJ62、PJ61等5个高产抗病品种。为了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团队还编制了双语版《巴基斯坦辣椒标准化种植手册》,集成精准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三大核心技术——精准滴灌能节水40%,测土配方施肥可减少化肥使用30%,绿色防控则能有效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辣椒符合中国进口标准。

段洪军介绍:

这些品种的单产能达到2吨/英亩,比当地传统品种增产500%,相当于给农户的土地装上了“增产引擎”。



2020年,在木尔坦建成的“中巴辣椒技术示范田”里,中国专家手把手教农户育苗、施肥、防治病虫害。穆罕默德・阿斯拉姆至今记得,2021年他第一次接触这个项目时的犹豫。他实在不敢轻易尝试,可看到村里的农户试种后收入翻倍,决定拿出5英亩地试种辣椒。



穆罕默德・阿斯拉姆说,当年收获季,5英亩辣椒就卖了6000美元,是过去种传统作物的3倍。如今的他,不仅把3个孩子送回了学校,还扩种到50英亩,成了村里的技术站指导员,住上了60平方米的砖瓦房,家里还添置了拖拉机。

穆罕默德・阿斯拉姆说:

中国技术员每天都来田里,教我怎么看土壤水分状况,怎么防治病虫害,连肥料用多少都帮我算好。是中国的技术和四川丽通的帮助,让我从“愁下顿饭”变成了“敢想好日子”。



在加工环节,四川丽通同样以科技补齐短板。2021至2023年,公司在巴基斯坦注册的全资子公司LTEC投资1500万美元,建成2座现代化辣椒初级加工厂,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配备的热风循环烘干设备、色选机等均为中国先进设备,确保加工后的干辣椒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在卡拉奇港附近,1.2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合作,打通了“加工厂—港口—中国口岸”的快速通道,实现72小时通关。正是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把控,让巴基斯坦辣椒彻底摆脱了“低端原料”的标签,成为能进入中国市场的优质产品。

贸易破局:

让“巴辣输华”成为减贫“金钥匙”



2023年12月,一艘载着200吨巴基斯坦干辣椒的货轮从卡拉奇港出发,驶向中国青岛港。这是《中巴辣椒贸易协定》签署后,首批规模化输华的巴基斯坦辣椒,实现了中巴辣椒贸易“零的突破”。

段洪军回忆道:

当这批辣椒顺利通关时,我们的巴方员工都激动得鼓掌,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船辣椒,更是农户脱贫的希望。



为了让农户能稳定分享贸易红利,四川丽通创新推出“中国企业+当地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在巴基斯坦,LTEC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再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订单——农户按标准化技术种植,LTEC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这种模式给农户吃了‘定心丸’,不用担心种出来卖不掉,也不用担心被压价。”段洪军解释说。截至2025年10月,项目已累计推广辣椒种植5万英亩,覆盖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信德省1.5万户农户,输华干辣椒超过万吨,为巴基斯坦创造外汇5000万美元。



贸易的打通,不仅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巴基斯坦辣椒主产区,20余家农资供应商、10余家农机服务公司、10余家运输公司应运而生,间接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推动区域人均GDP增长5%。



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说:

过去我们只能卖新鲜辣椒,现在有了加工厂,能卖干辣椒、辣椒粉,甚至辣椒酱,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四川丽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市场,更是一条从“种植” 到“加工”再到“贸易”的完整产业链,让巴基斯坦从辣椒“种植国”变成了“出口国”。

接力发展:

打造“带不走的减贫团队”



“减贫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让项目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培养本地人才,打造‘带不走的减贫团队’。”这是四川丽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在LTEC的200名员工中,180名为巴基斯坦籍技术员工,其中80%以上拥有农业相关专业研究生或博士学历,10%有在中国农业类大学留学经验。公司还与巴基斯坦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既懂农业知识、又会汉语,还具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萨加德的成长故事,正是人才本土化培养的生动写照。从木尔坦农业大学毕业后,萨加德曾因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迷茫,直到加入LTEC成为辣椒田间管理技术员。在中方团队的指导下,他只用1年就能独立负责地块管理,2年后被提拔为地区种植技术主管,管理着20名当地技术员。

萨加德说:

刚开始我连土壤检测都不会,中国技术员每天带着我去田里实操,教我怎么调控水肥、怎么防治病虫害,遇到难题还会帮我一起分析。现在我有稳定的高薪工作,还能帮更多农户掌握种植技术,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四川丽通的减贫模式已开始向更多国家复制。2023年启动的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已推广辣椒种植2000公顷,带动2000户农户增收;2024年启动的乌干达项目,通过调整适配品种、优化种植技术,预计2025年实现辣椒输华。乌干达项目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国际农业减贫项目”,这意味着“科技+贸易”的减贫路径,正在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段洪军说:

我们从巴基斯坦项目中选拔了10名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派往这些国家指导项目落地,实现‘以巴带外’的协同效应。

从巴基斯坦农田里的辣椒红,到中国市场上的“巴辣”香,四川丽通用6年时间,书写了一份“科技赋能产业链、贸易架起减贫桥”的中巴答卷。



减贫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找准当地需求,用科技破解痛点,用贸易连接市场,就能让特色产业成为脱贫的“金钥匙”。

段洪军表示:



未来

四川丽通还将继续深耕

“一带一路”科技减贫专项合作计划

在更多国家

打造“小而美”农业项目

让项目所在国农户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END-

转载丨天府郫都

编辑丨宣传调研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郫都企业用辣椒串起科技减贫链,书写“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