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2 08:59

【阅游·悦读】一带一路系列·南美洲国家:智利

作者:微信文章


这是大地笔锋挥就的狭长印迹,

它以安第斯山脉为脊梁,

以太平洋浪涛为墨池,

在南美洲的西南边缘,

挥洒出一道

长达四千三百公里的惊世笔触——

北起荒凉绝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南至巴塔哥尼亚壮阔的冰川与峡湾,

这便是智利,

一个以独特形态、发达经济

与灿烂文化闻名于世的国度。



智利共和国,简称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其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接秘鲁,西濒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国土南北长达43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仅180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面积约75.67万平方公里。首都为圣地亚哥,全国总人口约1976万,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尽管与中国远隔重洋,直线距离超过两万公里,但智利在经贸领域却与中国关系紧密,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南美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下,两国在矿业、农业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跨越时空的友谊不断续写新篇。

本期“阅游•悦读”,

我们将一同穿越

这条地理与文化的长廊,

从北部的沙漠星空,

到南端的冰川回响,

在极致的自然与厚重的人文中,

领略智利的壮丽与丰饶。



自然奇景

阿塔卡马沙漠:极旱美学的巅峰



阿塔卡马沙漠,安卧于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主体位于智利北部。其核心区域的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5毫米,有气象记录显示,部分区域曾连续数年无降水;而地质证据更表明,某些超干旱地带可能已历经数百年未见有效降水,被公认为地球的“旱极”。这里拥有月球表面般的地质奇观——月亮谷,风与盐作为此地的雕刻家,将大地塑造成连绵的褶皱与尖峭的盐丘。每当夕阳垂落,整片山谷便被点燃成金红,上演着光与影的盛大仪式。



然而,极致的荒芜总孕育着意外的生机。位于沙漠中的阿塔卡马盐沼,其无垠的白色镜面上,分布着若干咸水湖。在这些湖泊中,优雅的智利红鹤(俗称火烈鸟)在此栖息徜徉,它们修长的孤影与背后锥形的利坎卡布尔火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静谧而充满生命张力的生态画卷。



此外,这里的星空,是阿塔卡马最极致的馈赠。得益于平均超过2400米的高海拔、极度干燥的大气层(平均相对湿度约10%,极端情况下可低至5%)以及被严格保护的、近乎为零的光污染,这片区域被誉为全球最佳观星地之一,坐落着多个世界顶级的天文台。夜幕降临后,银河如磅礴的瀑布倾泻而下,星辰璀璨得近乎不真实;置身于此,人仿佛悬浮于亘古的星光之中,感受着直击灵魂的宇宙震撼。

百内国家公园:世界尽头的荒野之王



百内国家公园,位于智利西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隶属麦哲伦-智利南极大区,是地球写给狂风与冰川的情书,被誉为“世界尽头的皇冠”。这片荒野是南巴塔哥尼亚冰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演化史可追溯至数千万年前的安第斯造山运动与后续的冰川侵蚀。公园里拥有神话般的壮丽景象,如百内角峰和格雷冰川等。



百内角峰是公园的绝对灵魂,主要由三座新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柱构成。这些超过千万年的岩体,历经第四纪冰川的精雕细琢,如同来自冰川纪的沉默神祇,以其超过2800米的垂直壁立之姿,定义了这片荒野的雄奇基调。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公园的冰雪瑰宝——格雷冰川。它发源于公园所倚靠的南巴塔哥尼亚冰原,巨大的冰舌绵延数十公里,最终在公园境内的格雷湖戛然而止,形成壮观的崩解奇景。这条活跃的冰河长约17公里,其末端汇入格雷湖,形成令人震撼的6公里宽冰墙。冰川冰因致密而吸收光谱中其他色光、唯独强烈散射蓝光,故而呈现出深邃的绿松石色调。冰川持续的“冰崩”过程(英文术语 Calving),即前端冰体崩解入湖,这并非单纯的消逝,而是冰川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巨大的冰块轰鸣着坠入湖中,激荡起层层浪涌,这盛大而悲壮的告别,正是冰川依然存有生命力的最直接证明。



此外,公园内有固定的环形山路,供徒步旅行以探索百内国家公园。其中,著名的“W”徒步路线,像是一场穿越森林、河谷与冰缘地带的视觉史诗,让徒步者得以亲历这部仍在书写的自然年鉴。

复活节岛:太平洋上的孤绝奇境



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东南部,是智利乃至全世界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当地原住民称之为“拉帕努伊”,认为其是“世界的肚脐”,形象地隐喻了其与世隔绝的海洋中心位置;而其广为人知的“复活节岛”之名,则源于1722年复活节当天,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首次登陆此地,并以节日为其命名,从而使其进入西方视野。



岛屿本身是由三座主要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质杰作,整体地貌开阔而苍凉,舒缓的火山丘陵犹如凝固的巨浪。其中,拉诺·考火山口是自然奇观的典范,其巨大的碗状盆地汇集雨水,形成了岛上至关重要的水源之一——火山口湖,宛如镶嵌于大地之眼的明珠。海岸线则更具动态的冲击力,海浪亿万年的雕琢,塑造出嶙峋的峭壁与海蚀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纯净白沙与婆娑椰林的沙滩,为雄浑的景致增添了一抹温柔。



此外,岛上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近千尊被称为“摩艾”的巨型石像。这些石像大多面朝内陆的古老村落,背对浩瀚的太平洋,仿佛将神力与庇佑赐予生者。考古研究证实,这些石像均开采自岛屿东南部的拉诺拉拉库火山口。那里至今仍散落着数百尊未完成的石像,如同一座被突然凝固的露天工厂。然而,最核心的谜团始终未解:古人如何将这些重达数十吨的巨石运输数公里,并精准竖立于沿海的石台“阿胡”之上?另外,部分石像头顶的红色石帽“普卡奥”究竟代表何种意义、又如何被安放上去,至今仍众说纷纭。

正因其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复活节岛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智利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一座漂浮于蔚蓝深处的露天文明史册。

当自然的宏大叙事缓缓合卷,

人类构筑的文明诗篇便随之展开。

智利的城市,

正是在这无与伦比的自然画布上,

以山为骨,以海为魂,

挥毫写下的绚丽章节。

它们既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也是这个国家百年历史

与多元文化的生动容器。

名城印记

圣地亚哥:山海环抱的文明心脏



圣地亚哥(西班牙语:Santiago de Chile),位于智利中部,坐落在被安第斯山脉与海岸山脉环抱的肥沃谷地中,马波乔河穿城而过,是智利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圣地亚哥是一座拥有超过400年历史的古城。其建城史可追溯至1541年,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为拓展王室疆域,率众抵达于此。他们首先在险要的圣卢西亚山上修筑了南美大陆上的第一座西班牙炮台,以此坚固的堡垒为据点,山下最初的住宅区随之出现,奠定了城市的雏形。在圣卢西亚山站稳脚跟后,殖民者随即在山下更为开阔的平地上,依照西班牙殖民城市的经典布局,规划并建立了城市的中心——武器广场。广场四周迅速兴建起主教堂、皇家法院、市政厅与监狱等建筑,使其成为行政、信仰与商业生活的绝对核心。如今,广场北侧的圣地亚哥主教堂依然见证着殖民时期的信仰根基,而原为皇家法院的中央邮局等建筑,则无声地诉说着从殖民统治到共和时代的政权更迭。



若要领略这座城市的空间精髓,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是不可或缺的视角。这座巨大的城市公园是都市脉络中充满生机的绿色心脏,更是绝佳的天然观景台。于此俯瞰,历史中心的红瓦屋顶与现代都市的摩天大楼在脚下交织,而远方安第斯山脉连绵的雪峰,如同一道永恒的银色屏障,构成自然伟力与人类文明对话的壮丽全景。

从殖民据点成长为现代化大都会,圣地亚哥的城市肌理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历程。它不仅是智利跳动的心脏,更是一座展示着山海自然伟力与人类文明进程深刻对话的鲜活博物馆。

瓦尔帕莱索:太平洋的珍珠



瓦尔帕莱索(西班牙语:Valparaíso),坐落于智利中部蜿蜒的海岸线上,面朝浩瀚的太平洋,是本国最重要的海港。与规划严整的圣地亚哥不同,它是一座依山傍海而建的奇幻之城,数十座陡峭的山丘如同天然圆形剧场的座席,层层叠叠的房屋错落有致地铺展其上,共同构成了这座被誉为“太平洋珍珠”的城市肌理。



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与其深水港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的漫长岁月里,瓦尔帕莱索是往返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船只的重要补给站,由此迎来了十九世纪的黄金时代,成为南美西海岸最繁荣的国际贸易港。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与移民在此汇聚,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兴盛,更将其文化基因烙印在城市风貌之中。



瓦尔帕莱索城市的心脏是其滨海的港口区与平坦的埃尔阿尔曼达广场,而灵魂则深藏于那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山丘巷弄与无处不在的户外艺术之中。这里拥有十余条历经百年、吱呀作响的缆车索道,它们不仅是市民日常的交通工具,更是活着的工业遗产,将乘客从喧嚣的平地瞬间带入充满艺术气息的空中街巷。无数的阶梯、蜿蜒的小路和这些古老的升降机,共同串联起一个立体的城市网络。漫步其中,墙壁、门窗乃至每一级台阶,都可能被涂绘上充满想象力的壁画与涂鸦,整座城市宛如一座没有边界的露天艺术画廊,洋溢着自由不羁的创作精神。



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与无可替代的城市文化景观,瓦尔帕莱索港口城市历史区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瓦尔帕莱索与中国上海自2001年起便正式结为友好城市,这份跨越太平洋的友谊,为两座同样拥有深厚港口文化和开放胸襟的城市建立了特殊的纽带。

城市的街巷与广场,

不仅承载着日常的烟火,

更滋养着一个民族的

精神气质与文化灵魂。

当暮色染红瓦尔帕莱索的墙壁,

当圣地亚哥的灯火次第亮起,

那些在空气中弥漫的诗句,

便悄然诉说着

智利深入骨髓的文化密码。

文化解码

智利的文学财富,与其狭长而壮阔的国土一样,深邃、多样且充满力量。“双星闪耀”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是智利文学最耀眼的徽章,标志着其文学的世界性高度。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九岁练习写诗,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1945年,这位出身寒微的女诗人以“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童年浸染着智利艾尔基山谷的苍茫与孤寂,因家贫而未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基本靠同任教师的姐姐辅导与自身刻苦自学。这段早年经历塑造了她坚韧的品格与对底层命运的深刻体察。她的诗歌根植于个人命运的悲剧——早年恋人的离世、挚爱养子的夭折,却将这份深切的悲悯升华为对底层民众、受压迫妇女及整个美洲大陆命运的深沉关怀。在《绝望》中,她以灼热的情感书写爱与死亡;在《柔情》中,则以温暖如母性的笔触描绘儿童与世界。她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其作品与人生共同构筑了一座爱与怜悯的精神丰碑。

巴勃罗·聂鲁达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是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外交家。1971年,这位“火山诗人”因其“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聂鲁达的童年在智利南部的雨林小镇特穆科度过,茂盛的原始森林与持续的降雨孕育了他最早的自然诗性。他在读中学时便开始写作,1917年7月在特穆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署名内夫塔利·雷耶斯,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此后,他不断使用不同的笔名在首都和家乡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习作。1920年起,正式使用巴勃罗·聂鲁达的笔名。



聂鲁达的创作如同奔流的岩浆,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早期代表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以大胆的感官意象与青春的忧郁,奠定了其情诗大师的地位。中年史诗巨著《漫歌集》(又译《诗歌总集》)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宏大叙事,从美洲大陆的起源、殖民历史到普通劳动者的尊严,他将个人情感、政治信仰与万物有灵论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壮丽的诗歌宇宙。



聂鲁达一生亦是坚定的国际主义者,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情谊。他曾在1928年、1951年与1957年三次到访中国。1951年,他受时任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邀请,来华颁发“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通称“斯大林和平奖”);期间,他与作家艾青、丁玲等结下深厚友谊,并创作了《中国大地之歌》等诗篇,赞美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新生。他的著作《西班牙在我心中》和《诗歌总集》(又译《漫歌集》)也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被译介到中国,影响了数代中国诗人。



阅读推荐



简介:本书以史实作为基础,从智利最早的原始居民讲起,系统梳理了这个国家从原始社会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完整历程,全面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脉络。作者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智利历史,生动描绘了这片土地上不同时期的重大变迁与内在动因。书中不仅探讨了“谁是智利的原住民”“西班牙殖民者为何及如何登陆智利”等起源性问题,也深入分析了智利与秘鲁联合抗击西班牙的历史背景,铁路建设对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及智利中产阶级的独特性格与影响。全书脉络清晰,层层推进,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立体而富有逻辑的智利历史演进画卷。

更多精彩阅读推荐,

请关注“上海市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公众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游·悦读】一带一路系列·南美洲国家: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