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第九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纪要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11月2日上午9时,第九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深入,成果丰硕。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主持。李建新教授回顾了研讨会从“热爱新疆、研究新疆、建设新疆”到“热爱西部、研究西部、建设西部”的理念演进,并对与会学者的持续关注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随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新疆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周飞舟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罗意教授、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秦海波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黄达远教授依次致辞。
北京大学李建新教授
周飞舟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新疆一带一路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与战略定位。该研究院落户喀什,旨在整合多学科力量服务国家战略,他诚挚邀请与会学者积极参与研究院建设,推动学术平台与会议研讨的深度融合。罗意教授分享了新疆学界近年来的三大变化:国内高校对新疆研究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自治区层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青年学者队伍持续壮大,强调新疆研究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秦海波教授介绍了研究基地“开放办基地”的理念,欢迎各界专家前来调研交流。黄达远教授回顾了九届研讨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在海外民族研究方面的探索,呼吁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展示机会。
北京大学周飞舟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罗意教授
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秦海波教授
西安外国语大学黄达远教授
随后,研讨会围绕四大专题展开深入研讨,各专题主持人、评议人与发言人积极互动,学术交流热烈。
专题一:历史与认同
本专题共计4位发言人,由青海民族大学关丙胜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担任评议人。
巫新华的研究阐释了昆仑文化的历史逻辑,指出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相,其地望西移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疆域拓展与文化认同。黄达远与王茜的研究聚焦帝俄东方学家奥登堡的中国西北考察,揭示其考察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与帝国扩张逻辑,指出其考察兼具学术价值与地缘政治诉求,体现东方学的帝国主义色彩。杨富强回溯了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与政治家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本土化讨论,梳理了从梁启超到费孝通的理论演进,强调该过程是对西方民族学话语体系的突破。秦海波采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测算了1982-2021年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进程,数据显示新疆已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至高水平,印证了“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专题(一)主持人 青海民族大学 关丙胜教授
专题(一)与会学者
李鸿宾教授对本专题发言给予肯定。他认为巫新华的研究立足昆仑文化这一核心议题,系统梳理其历史逻辑与文化内涵,深刻揭示了昆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共相的天然认同特性,为理解中华文明疆域拓展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视角;黄达远的研究视角独特,深入剖析奥登堡考察背后的知识、权力关系,将学术研究与地缘政治背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杨富强的研究脉络清晰,全面梳理了 “中华民族” 概念的本土化演进历程,展现了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与政治家在概念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逻辑严谨且论证充分;秦海波的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人类发展指数量化分析新疆人权事业发展,数据翔实、思路清晰,直观呈现了新疆在收入增长、教育提升、健康改善等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的有效性。
专题(一)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 李鸿宾教授
专题二:“三交”与铸牢
本专题由中南民族大学陈祥军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关凯教授评议。
罗意提出民族互嵌研究应“迈向区域”,通过“人群迁移史、社区发展史、区域开发史”三史结合,破解宏观理论与微观经验的割裂。关丙胜聚焦明代西宁“半圈带”的军事性互嵌,指出明代驻防格局对当地民族交融的决定性影响。张灯柯从语言层级系统出发,考察维吾尔语向汉语的趋同现象,印证了各民族在语言层面的深度交融。李媛基于新疆精河县北地东村的田野调查,梳理了多民族互嵌社区从国家主导的“生产共同体”到内生韧性的“生活—情感共同体”,再到依赖情感认同和代际传递的“社会联结”的演进路径。阿里木江·于山通过多个新疆红色文化案例,探讨了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路径,并反思了文化传播中的信息失真问题。
专题(二)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学 陈祥军教授
专题(二)与会学者
关凯教授对在座各位发言人所作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罗意提出的关于民族互嵌的“区域研究路径”,通过“三史结合”与类型比较方法,展现了显著的创新精神,为解决宏观理论与微观经验脱节的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关丙胜的研究聚焦于明代西宁“半圈带”的军事性互嵌,其研究资料详实、论证充分,明确阐释了明代边疆驻防在民族格局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边疆民族交融的研究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张灯柯的研究以语言学为视角,从多个语言层次深入探讨维吾尔语与汉语的趋同现象,案例详尽、分析透彻,生动描绘了语言接触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学功底;李媛的研究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细致地梳理了多民族互嵌社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从“生产共同体”向“社会联结共同体”演进的动态过程,为理解多民族社区的存续逻辑提供了生动的实例;阿里木江・于山的研究聚焦于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案例丰富、思考深刻,既展现了红色文化的现代价值,也对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专题(二)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 关凯教授
专题三:文化与经济
本专题由石河子大学高卉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评议。
王建新探讨了中国周边萨满教的民俗文化转型,指出其沿“上浮为文化资源、下沉为民间服务”双向发展,否定了“萨满教复兴”的片面认知。师帅梳理了清末新疆高等学堂的筹办与改建历程,分析了杜彤“求普不求高”的教育理念对新疆基础教育普及与近代化的贡献。张雅茜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疆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提出需从理论、信息、文化三层面实现突破。吾斯曼·吾木尔分析了新疆低空经济的发展成效与现实困境,提出以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延伸、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张少丹通过明清回汉人群边界流动的案例,揭示了“由回入汉”“由汉入回”的多元形态,印证了回汉民族的深度交融。赛本加对青藏高原古代墓葬出土的金面具进行分类与功能解读,结合古藏文文献,探讨了金面具在丧葬仪轨中的意义。
专题(三)与会学者
王建民教授建议王建新结合不同国家民族建构背景深化比较研究;认为师帅的研究可拓展至教学语言与师资来源的微观层面;建议张雅茜借鉴人类发展指数增强国际对话性;指出吾斯曼·吾木尔应聚焦低空经济发展的学术性分析;肯定张少丹的史料梳理,建议分区域探讨汉人入回的动因;建议赛本加扩大金面具研究的地理范围,开展跨区域比较。
专题(三)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 王建民教授
专题四:社会与发展
本专题由新疆师范大学南快莫德格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严海蓉教授评议。
艾山江·阿不力孜基于南疆五县田野调查,探讨了基层群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型实践,从居住形态、性别角色、教育观念等维度分析了观念内化与行为调适的复杂过程。林芳菲与苏冰哲分享了新疆731矿“五七家属工”的生命史研究,展现了集体化时期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平衡与挣扎。多杰扎西聚焦2015——2020年中国企业家在尼泊尔的创业实践,提出“自下而上的灾难资本主义”概念,揭示了灾后情境下的创业机遇与流动逻辑。艾克拉木·艾尼瓦尔基于西部地区S县驻村教育帮扶调查,分析了新型举国体制下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困境。艾丽菲热·莫明通过塔城市26个典型家庭分析,梳理了新疆牧区陪读家庭的城乡流动路径与社会融入特征,指出“代际接力城镇化”的独特模式。邓毅以新疆兵团昭通移民为对象,探究了移民从“落地”到“生根”的身份认同与生计可持续发展挑战,提出“赋能—融合—认同”综合治理模式。
专题(四)主持人新疆师范大学 南快莫德格教授
专题(四)与会学者
严海蓉教授对艾山江・阿不力孜的研究表示赞赏,认为其研究基于坚实的多点田野调查,全面展现了南疆基层群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型实践,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观念内化与行为调适的过程,揭示了转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具有显著的学术深度;林芳菲代述的“五七家属工”生命史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集体化时期女性的生产生活状态,为解决当代职业女性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多杰扎西的研究聚焦于中国企业家在尼泊尔的创业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灾难资本主义”概念,深刻地揭示了灾后创业的机遇与逻辑,为跨国流动与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艾克拉木・艾尼瓦尔的研究立足于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分析了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展示了驻村教育帮扶的实践成效,为推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艾丽菲热・莫明的研究通过典型家庭分析,清晰地梳理了牧区陪读家庭的城乡流动与社会融入特征;邓毅的研究聚焦于兵团昭通移民的发展实践,系统地探究了身份认同与生计可持续问题,提出的“赋能—融合—认同”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移民安置与边疆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专题(四)评议人 清华大学 严海蓉教授
闭幕式
研讨会闭幕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分别作学术总结与闭幕致辞
李鸿宾教授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的学术质量,认为论文筛选精准、评议深入,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他针对发言中存在的概念使用、理论支撑与表达逻辑问题提出建议,强调历史研究应注重词汇的历史感,年轻学者需加强理论训练,将理论阐释融入个案,提升学术表达的针对性与逻辑性。
李建新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回顾了研讨会九年来的发展历程,对北京大学提供的学术平台、各主办协办单位的支持、评议专家的倾情付出以及会务组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感谢。李建新教授表示,研讨会将继续秉持“热爱西部、研究西部、建设西部”的初心,搭建跨学科、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全场掌声中,第九届“一带一路与西部发展”研讨会圆满落幕。
文字 | 杨珺泽
摄影 | 杜宁阳
新媒体编辑 | 马雨涵
审核 | 刘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