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4 19:20

AI泡沫与狂欢!CoreWeave和Nebius 中国应对之策

作者:微信文章
         AI泡沫还是未来之门,可谓仁者见智,这里分析两家美国AI初创当红炸子鸡,CoreWeave和Nebius,商业模式,隐含的风险与潜在机会。

引言:AI算力市场的双雄争霸

2025年,全球AI算力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CoreWeave与Nebius作为美国Neocloud市场的两大代表,分别以"算力军火商"和"AI服务商"的定位展开激烈竞争。CoreWeave凭借与OpenAI、Meta等巨头的数百亿美元订单,股价在上市后一度暴涨6倍;Nebius则通过中小客户订阅模式实现稳健增长,年内涨幅达6倍。两家公司合计占据全球AI云服务市场40%的份额,其商业模式差异折射出美国AI产业的激进与泡沫风险。
一、CoreWeave的"债务驱动"模式:AI时代的杠杆游戏

1.1 从加密矿场到AI算力巨头

CoreWeave的前身是2017年成立的加密货币挖矿公司,通过低价收购破产矿工的GPU积累了初始算力资源。2022年AI浪潮爆发后,创始人Michael Intrator敏锐转向AI训练服务,将25万块GPU转化为"算力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这种转型使其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1.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5.68%,但总负债高达224亿美元,负债率超85%。目前市值426亿美元,美股亏损1.73美元。


1.2 大客户绑定与财务杠杆

CoreWeave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其与OpenAI的224亿美元订单占公司总资产90%以上。通过"以合同换融资"的模式,CoreWeave将客户订单作为抵押品进行高杠杆融资,2025年第二季度利息支出达2.67亿美元,占净亏损的92%。这种模式使其在算力需求爆发期快速扩张,但一旦大客户缩减订单,将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1.3 财务技巧与估值泡沫

为美化财务报表,CoreWeave将GPU折旧期限从4年延长至6年,数据中心设备使用寿命设定为8-12年,远超行业平均的3-5年。这种会计处理使其短期利润表现优于竞争对手,但掩盖了硬件快速迭代的风险。目前其估值已达800亿美元,市盈率超200倍,远超英伟达的40倍。
二、Nebius的"稳健增长"模式:中小市场的深耕者

2.1 全栈软件平台战略

Nebius采用"硬件+软件+服务"的全栈模式,通过自研推理优化平台降低客户使用门槛。其每兆瓦算力收入达900-1100万美元,是CoreWeave的1.5倍,主要服务中小型AI初创企业。这种模式使其客户数量超5000家,前五大客户占比仅15%,远低于CoreWeave的70%,目前市值235亿美元。


2.2 零债务经营与现金流优势

Nebius坚持"自有资金+利润再投资"的扩张策略,2025年资产负债率仅12%,持有现金等价物超30亿美元。其数据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单机柜功率密度达40kW,是传统数据中心的4倍,单位算力成本降低60%。这种模式使其在2025年实现首次季度盈利,利润率达18%。
2.3 风险对冲与长期价值

面对GPU技术迭代风险,Nebius与英伟达签订"以旧换新"协议,保证每年30%的算力可升级至最新架构。同时其推出"算力期货"产品,允许客户锁定未来3年的算力价格,有效对冲市场波动。目前其股价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仅25倍,估值相对合理。
三、美国AI泡沫的五大特征

3.1 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CoreWeave与Nebius股价在2025年均实现3-6倍涨幅,其中Nebius股价在短短一年时间上涨10倍!远超英伟达的2倍涨幅。但两家公司合计亏损达50亿美元,其估值主要基于"未来算力需求"的预期,而非实际盈利能力。这种泡沫化现象在2025年11月达到顶峰,CoreWeave单日成交量突破200亿美元,是纳斯达克平均水平的15倍。
3.2 技术路线的同质化竞争

两家公司均采用英伟达H100/H200芯片,在硬件层面差异极小。CoreWeave通过"裸机GPU"提供极致性能,Nebius则通过"推理优化平台"提升使用效率,但技术壁垒均不足。这种同质化导致价格战加剧,2025年Q3算力租赁价格同比下降40%,行业毛利率从60%降至35%。
3.3 政策支持的不可持续性

美国政府通过《AI基础设施法案》提供50%的算力采购补贴,但该政策将于2026年到期。CoreWeave的142亿美元Meta订单中,70%依赖政府补贴,政策调整可能引发订单取消风险。同时,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导致其算力成本上升15%,削弱国际竞争力。

3.4 美国电力缺乏,初创公司甚至老牌巨头微软都不能让所有GPU跑起来,这个问题或许长期无解!11 月 2 日,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近期在 BG2 播客中表示,尽管市场对 AI 芯片的需求持续高涨,但微软当前面临的并非算力过剩,而是数据中心的供电和物理空间已接近极限,导致大量 AI 芯片只能滞留在库存中,无法“通电运行”。


3.5 AI巨头与初创公司呈现循环投资,左脚踩右脚情况,所有环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四、中国AI策略的四大差异

4.1 国家主导的算力基建

中国通过"东数西算"工程规划8大算力枢纽,2025年建成超算中心25个,算力规模达500EFLOPS,是美国的1.8倍。其采用"国家队+民企"的混合模式,如华为昇腾生态已接入1000家AI企业,形成从芯片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4.2 应用驱动的创新路径

中国AI企业更聚焦垂直场景,如商汤科技的"智慧城市"方案已落地100个城市,旷视科技的"工业视觉"系统服务3000家工厂。这种模式使中国AI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25%,高于美国的18%。
4.3 风险可控的资本运作

中国AI企业融资以战略投资为主,如百度智能云获国家集成电路基金200亿元投资,估值采用"PS+场景"双重标准,避免过度泡沫化。2025年中国AI企业平均市盈率仅35倍,远低于美国的120倍。

4.4 大力发展新疆新兴电力仓库!

2024年,新疆光伏发电量全国第一,一年多了七成。2025年预计还能再涨四成,新能源发电总量要突破一千二百亿度。这数字啥概念?够全国一半的算力中心用。从2022年到2024年,新疆新能源装机量从三千七百万千瓦,干到了一亿零四百万千瓦,两年翻倍。2024年一年就新增四千二百万千瓦,相当于四个三峡大坝。新疆发改委说,全疆可开发的太阳能资源,理论上能达四十二亿千瓦。现在才装了不到六千万,未来还有七十倍的增长空间。要是全开,一年能发三万亿度电,差不多三个日本的总发电量,比现在美国全国的用电量还多七成。
五、中美AI博弈的未来展望

5.1 技术路线的竞争

美国依托英伟达的芯片优势,在算力性能上领先中国1-2代;中国则通过"芯片+算法+场景"的协同创新,在应用落地速度上占优。如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但价格仅为其50%。
5.2 市场生态的差异

美国AI市场呈现"大客户驱动"特征,前10大客户贡献60%收入;中国则形成"长尾市场",50万AI开发者贡献40%的创新。这种生态差异使中国AI企业更适应复杂场景需求。
5.3 政策风险的应对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倒逼中国自主研发,2025年中国AI芯片自给率达35%,较2020年提升25个百分点。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输出AI解决方案,已与30个国家签订算力合作备忘录。
结语:泡沫与创新的双重变奏

CoreWeave与Nebius的商业模式揭示了美国AI产业的"双面性":一面是资本驱动的技术突破,另一面是过度杠杆化的泡沫风险。而中国通过"国家队+应用场景"的模式,正在构建更可持续的AI生态。未来3年,中美AI竞争将进入"硬实力+软实力"的综合较量阶段,谁能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理性,谁就能主导全球AI格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泡沫与狂欢!CoreWeave和Nebius 中国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