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工职·智领未来 | “一带一路” AI + 教育学术论坛
作者:微信文章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慧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25年11月15日下午在金堂校区润德楼216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论坛”暨“聚力工职·智领未来”高层次人才系列学术活动。
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沿趋势与实践路径,吸引了来自高校、产业界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参与。
出席本次的嘉宾
论坛由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武昭妤主持,学院副院长李睿出席致辞,拉开了活动序幕。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是: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国家二级教授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睿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吴劲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教授易海胜
成都高职中专教育学秘书长唐亮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朱宝生
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
国际联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业
委员会副主任雷悦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
院长、教授李亚平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副处长闫实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
教授、“人工智能+”应用科研团队
负责人李勇
李亚平
李亚平院长谈到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职业教育转型,介绍了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云产业学院的实践:学院2022年起从零起步,构建“1234”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场景化实训基地、企业级评价标准及智能化平台(含学生端、评委端、管理端),通过分层分类教育(升学、就业分开发/运维/商务方向),培养出如创建AI安全社区、胜任企业核心岗位的毕业生,课堂采用“站着讲、聚拢听”等互动形式,助力学生人人出彩。
吴劲
吴劲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展开分享:先梳理AI四次发展浪潮,点明其对教育的时代要求;提出构建“师-机-生”三元教学模式,重塑师生关系、学习与评价方法;分析AI给教育带来的机遇(科研加速、个性化教学等)与挑战(教师权威转变等);主张回归教育本源、培养复合型软件人才,借AI推动教学与人才培养适配未来需求。
易海胜
易海胜院长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三个维度梳理与实践”展开:先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实现因材施教,再从“应用AI技术、围绕AI产业、建强AI学科”三个维度梳理教育布局,同时提及AI热潮中的泡沫争议与落地实践案例,也关注到AI在教育应用中的问题(如学生用AI写作业),强调需加强引导以推动AI赋能教育的落地。
朱宝生
朱宝生教授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实践与未来”向我们说明AI与教育的时代交汇背景,再介绍教育领域的AI核心技术应用(如个性化学习系统、智能教学工具等),讲解AI如何重塑教学全流程(课前精准备课、课中互动课堂、课后个性化辅导),结合K12、高等教育等实践案例展示成效,也分析了技术适配、伦理风险等挑战及应对策略,还展望了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形态变革的未来趋势,传递AI是教育变革加速器、需以其赋能实现公平与个性化的核心观点。
雷悦
雷悦副主任围绕“AI赋能教育创新与‘一带一路’人才共育——智能时代的教育新使命”谈到教育全球化、智能化的趋势及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介绍企业以新技术赋能职教的使命。
随后讲解技术体系,包括自主创新的技术理念、以国产技术为底座的架构,以及学科大模型、实验云平台等工具;展示成果价值,如覆盖多国家/省份的合作、AI教学科研成果;还介绍了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师资培训等合作生态,最终展望AI驱动的未来教育生态,推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与协同发展。
李勇
李勇教授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展开分享:先点明“一带一路”给职教带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遇,分析AI对职教的冲击与重构;接着提出重构职教育人目标体系,包括明确育人和伦理规范、融合思政与专业教育。
然后介绍新型制度体系(弹性学制、动态教学调整)、智能实践平台(数据-算法-场景模式)、供需双循环机制(精准预测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以及技能画像、双层认证等可信学习认证机制,最终展望推动职教领域转型与革新,适配产业智能化与“一带一路”需求。
合影留恋
感谢到场嘉宾的分享
一场论坛,一次思想的集结
一份期许,一段同行的征程
此次 AI + 教育论坛的智慧碰撞
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注入新动能
愿这份共识与情谊延续
并肩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共创更璀璨的未来!
1234567891011
往期推荐
1234567891011
01
智汇蓉城,赛启新程 | 这场总决赛
今天开幕
02
拾忆片“冬”,藏半季暖
03
智筑新篇 信启新程
04
十一月·旗帜飘扬
<ENDING>
文字 \ 李锦欣
图片 \ 胡文静
编辑 \ 李锦欣
责任编辑 \ Y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