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26 21:12

AI情转移

作者:微信文章

数据 + 模型 + TPU + 生态 + 人才 = Google。Transformer 的缔造者,ASIC 计算的先行者。谷歌正以全栈式的技术与资源布局,悄然筑起属于自己的 AI 帝国,其在未来 AI 竞争中的统治力,已经和英伟达分庭抗礼,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

市场近期从炒落地慢慢转向炒预期。

如果今年的光模块为首的AI硬件是炒落地,那么后来的新能源,就是偏向炒预期。接着涨价超预期,炒行业困境反转的预期。包括这几天的AI应用也是预期。

炒预期与炒落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玩法,需要的逻辑也是不一样的。

炒预期,讲究的是逻辑合理性:类似于产业很多公司都在纷纷要干这件事儿,那么就是合理的。

而炒落地,讲究的是落地的确定性:类似于订单,业绩的持续兑现等等。

不能弄反,炒预期的时候,就你孤家寡人搞,其他人还按兵不动,那么再有订单,再有投入都是肉包子打狗,没有涟漪,没有后续。同样的,炒落地的时候,你还在讲星辰大海,那么大家就会失去耐心,人走茶凉。

最典型的就是:诸如光模块,2023年,最牛的是联特啥的,因为当时讲的是预期;而今年,就是扎扎实实的易中天,因为讲的是业绩落地。

炒落地与炒预期还有一个区别,就是:

炒落地通常偏向容量,赛道;炒预期通常偏向题材,投机。

应对结构性行情的重点是,把目光放在,更有趋势特征的方向上。短期各种属性资金的连续买入,形成的短期的势。在这个势里去把握节奏与惯性。这才是短线交易的底层逻辑,并非什么K线看图。

在A股,大部分时候赚的都是风格的钱,增量资金的属性决定了风格的底色,是价值还是成长,是大盘还是小盘;机构行为决定了风格的持续性,趋势还是反转,做多波动率还是做空波动率。

顺风则飞龙在天,逆风则潜龙在渊。

整个牛市都应该贯穿的思路是:不断围绕泛AI(包括机器人/国产化)的新分支,新故事,新个股触媒,产业地位变化等等因子(有些真产业趋势,有些资金行为),结合情绪/指数/相对强度,找到每个阶段斜率最大的载体。用认知去参与,而不是跟随波动参与。

最宏大的叙事,不是东大VS西大的版本:

而是最优秀的人类,通过点亮科技树,来对抗整个种群的内耗、戕害、对抗通胀与通缩。追求智力和体力的双重解放,追求星辰大海。 ​​​

就像被误解是人生的一部分一样,遗憾也是交易的一部分。

人的本质是赌徒,不赌其实在赌自己输:

坚定科技主线,AI情只会转移,不会消失,我在GPU和应用等你。


~~~~~~~~~~~~~~
往来皆淡 守静得安 独对影清欢

灵魂自由时

花会自己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情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