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ecl 发表于 2005-11-21 01:09

我偶然在天涯首页发现的帖子,哈·~

『散文天下』 [游记]《扬州东圈门(街区)记事》卷二


作者:cqz077 提交日期:2005-11-19 10:43:00

牐犥嚽白友
  
   扬州的“运司衙门”,乃是“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俗称。其所谓“两淮”,系指“淮南”与“淮北”而言;其所谓“盐运使司”,即“盐运使”所在的“衙门”。因是,在“运司衙门”附近,凡与“盐运使”和“使司”有关的街巷,而被名做“运司公廨”、“运司街”,“通运街”、“东圈门街”等等,组成了一个名闻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景区,也是明清与民国以来,扬州人文荟萃的所在。虽然已被拆毁得支离破碎的了,所幸主体旧迹犹在,尚有重现馀辉的物质条件。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文革以后的几番折腾之后,终于迎来了江总书记要“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重要指示。因而有了行将拆除的“运司衙门”,重被保护维修的可能,得以古貌变新颜,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但这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虽已修葺一新,如果不把它的文化底蕴烘托出来,让市民和旅游者,一目了然地识得庐山真面,还有可能重新被废置在那里,衍化成为环卫工人的垃圾转运站,或三轮车夫随地小便的场所。
  
  正如世人熟知的那样:扬州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石,有赖于水陸交通和盐漕转运。如果扬州没有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没有两淮盐运和漕运经济的支撑,也就没有盛名于天下的“扬一益二”的扬州,也就没有盛称于世的扬州古代文化。仅以盐运经济而言,从西汉吴王刘濞开运盐河起,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时跨两千馀年,把几度兴衰的扬州,推向清代乾隆盛世,连大清皇帝也不得不在六次南巡时,惊叹“扬州盐商财力之伟哉”!那么,现尚保存下来的“运司衙门”,即是扬州这一经济发展史的标志性遗迹。同时,在这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孕育了丰厚多门的古代文化。仅从清代扬州经学、绘画、戏剧、刻书、建筑、园林和饮食等等人文科学的流派形成的背景来看,无一不和盐业经济与盐务行政有关。即便在明清以来著名世界的《金瓶梅》、《红楼梦》、《浮生六记》等文学作品里,几乎无书没有扬州的人文踪影。仅仅根据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知,国内外研究红学的著名人士,几乎很少没有来过扬州的,又几乎没有人不到运司衙门和盐漕察院来踏访的专家和爱好者。连南澳大利亚州的总理安忠民(译音)先生,官馀之暇,也在研读《红楼梦》。并曾亲口对我说过:“只要中国方面邀请,他就愿意到扬州来出席红楼梦研讨会”。此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遠东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安东尼亚女士,只身踏访扬州运司衙门和盐漕察院及康熙行宫遗址的目的,也是为了印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方才不远万里而来扬州的,几乎成了文学史上的“苦行僧”,可见扬州的魅力之深远了!
  
  此外,在这许多钦加二品衔的盐运使里,不乏提倡风雅、倡导办学、保护文物建筑之士,如清代乾隆之际的卢雅雨,不仅和纪晓岚的故事有关,而且再续“红桥修禊”,所作“绿油春水木兰舟,步步亭台邀逗留;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七律四首,和其诗者竟达七千馀人,编次三百馀卷,?K绘红桥览胜图纪事。而今正在央视八套上映的40集《紫玉金砂》连续剧,即是假托清末两淮盐运使演绎紫砂壺的史事。虽然剧作者把盐运使和巡盐御史混为一谈了,但还是引起在京的仲呈祥、李准和秦汉等20馀位专家的关注和肯定,上升为“以一把神秘传奇的阴阳太极壶为线索,讲述了扬州潘(运使)家两代掌门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国人如何在动荡年代,将紫砂壺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承继和发扬光大的故事” 。这为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遗迹,在公元21世纪之初,接过了《隋唐演义》作者的手法,继“陏煬帝下扬州看琼花”之后,虚构成了另一齣末代王朝的历史故事。加之运司衙门,还是太平军三下扬州的指挥部,辛亥革命时期的军政部。特别曾是解放之初扬州二分区的机关所在。且在文革初期,出现过广大干部和群众誓死保卫地委机关的生动事件,其历史文化和革命潮流上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既知扬州“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有这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按照国家文物法,花了那么多的时日 和经费,大修了一遍又一遍,却将之不明不白地闲置在闹市,还不如将之建为旅游景点,并和东圈门连成一个景区,必然会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人士来游。当然,要做出这样的成绩,必须使参观者感到有实物可见,有内容可听,有图文可携。往游而后知:不虚此行才是。
  
  解放前后的运司衙门所在街区,原是何等的壮观。即在今衙门两边八字墙的顶头,有两座拦街而立的大牌楼,一南一北,巍然耸峙。牌楼的式样,其形如大明寺前的牌楼法式;牌楼的气势,可与北京东西长安街上的牌楼比并。另在两座大牌楼街东,即在运司衙门对面,又有一座砖石建造的大照壁。其气势之恢宏,恰与运司衙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和南北两牌楼,形成了一个不同凡响的人文景观!如果再与运司衙门里的董井、题襟馆、苏亭等古代名蹟结合起来,当又是具有扬州特色的旅游胜境。虽然已大都毁之不存了,但在衙门内,还有一座像征国?u的“两淮盐务稽核所”的洋楼在。若把它划归衙门一区,建一所“两淮盐运史博物馆”,将为“东南第一景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处具体生动和别具一格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再说,围着运司衙门一圈的街巷里弄,在运司街东有东圈门,街北旧有北圈门,街南旧有南圈门。衙北为彩衣街,有杨氏蛰园,罗两峰故居和旌德会馆诸胜。衙西为北柳巷,有明代所建祭祀西汉江都王相、儒学宗师董仲舒的祠堂在焉。衙南为贤良街(今改萃园路),街名即由董公祠而来。旧在街南有睡公庵,供奉一尊若大的卧佛,扬州虽有四大丛林,数以百计的庵观寺院,卧佛唯此一尊。扬州解放之初,苏北行署文教处设干部宿舍于此,已故南京博物院姚迁院长亦曾寓此,但佛堂供奉,一无所损。街北为一耶稣教堂,今保存如初,宦保罗牧师年高八十了,尚寓此间。由是而知,扬州运司衙门与东圈门街区的文化底蕴之深的了!
  
  不过,以运司衙门为龙头的东圈门街区,在文革之后,特别近十年来,虽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但还没有到不能逐个和逐渐恢复的程度。如何氏壶园的住宅大门,可以参照砂锅井2-1住宅的大门楼仿建,因其相近也。祁家山林大院的门楼,市文化局的干部多人曾在这里住过,他们都是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者。可是,再过十年,要使当代伟人故居所在的街区重现昔日的风貌,就将成为一句空话了。总书记所说 “要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也将变成“非不为也,势不能也”的空话。扬州也必将失去以古代文化为引力发展旅游事业的大环境和先决条件,剩下的就只有徒叹奈何份儿。
  
  就在前此提及于运司衙门建“两淮盐运历史博物馆”的事,不意七月十五日《扬州日报》上,恰刊出了明清时代的扬州档案在京大量发现,中国历史档案馆的专家们来扬考察和调研,因有建海盐史料和刻书史料专馆的提议。这与土著民言,可谓不谋而合。,但无论是海盐或刻书史料,都和两淮盐运使司有直接关係。虽然曹寅于康熙年间任职为巡盐御史,官职高于盐运使,但都设在扬州,都与海盐的专利相关。在一部《红楼梦》里,隐约可见端倪。更何况曹寅所在的盐漕察院(俗称皇宫,即前新华中学所在)这一文物保护单位,在前任市长任职时拆除,
  并已建成商业与住宅区。现任市长即便想恢复旧观,也只能心有馀而力不足了。
  而今只剩下运司衙门及其连接盐务稽核所的那栋小洋楼一区,可供决策者考虑,舍此只能凭长官意志来花样翻新,创建一个个的政绩工程罢了

shinecl 发表于 2005-11-21 01:09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19 10:46:58    
  感谢朱教授!
  
  您可能是天涯最年长的作者了。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19 10:57:19    
  
  朱教授,天涯网友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
  
  
  [休闲时刻]他可能是天涯最年长的作者
  
  
   作者:朱千华 提交日期:2005-11-9 12:10:00
  
  牐
    cqz077 个人信息
    性 别: 男 上站次数: 13
    注册日期: 2005-10-3 14:39:00 姓 名:
    最新上站: 2005-11-9 11:23:00 省份(市): 江苏
    回复次数: 4 最高学历:
    发表论题: 3 婚姻状况: 未婚
    出生日期: 从事职业:
    用户状态: 个人得分: 137
    电子信箱: 邮件联系 所在城市:
    网络寻呼: 个人主页:
    本人爱好:
    座 右 铭:
    个人描述:
    社区职务: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9 12:10:30 
    
    我与这位老教授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介绍天涯给他。想不到他真的摸上来了。感慨!
    
    
  
  
  作者:裸奔的跳蚤 回复日期:2005-11-9 12:09:09 
    :)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9 12:12:37 
    
    【作者简介】
      
    朱江,1929年2月生,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1953年于北京大学考古训练班毕业。
      
    从事教育文化工作48年,曾任苏北博物馆文物部主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征集组组长,江苏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87年获江苏省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员资格。
      
    长期以来,在考古、历史、园林、宗教、海外交通和乡土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相当成就,发表论文200多篇,在所撰专著中,其《扬州园林品赏录》一书,在上海与强北一再重新出版,受到了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朱江教授可能是天涯上最年长的作者了.
    
  
  
  作者:摆明了是个马甲 回复日期:2005-11-9 12:15:55 
    向老人和前辈致敬!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9 12:23:23 
    
    老教授在天涯发表的《扬州东圈门(街区)记事》,就是写的江、泽、民的旧居。江、泽、民小时候就生活在东圈门。现在,这里已为景区。
    
    
  
  
  作者:锵锵名女 回复日期:2005-11-9 12:34:39 
    以前注册,好象生日一栏太大年纪不让注册呢.
    
    问好老人家!:)
  
  
  作者:长沙艾敏 回复日期:2005-11-9 13:30:46 
    问好老教授:)
  
  
  作者:他他的她她 回复日期:2005-11-9 15:02:13 
    问好老教授:)
    
  
  
  作者:锈豺 回复日期:2005-11-9 15:20:52 
    问好问好
  
  
  作者:微雨霭芳原 回复日期:2005-11-9 15:26:54 
    问好
  
  
  作者:wa_kao 回复日期:2005-11-9 16:04:10 
    祝长命百岁~~
  
  
  作者:我招谁了 回复日期:2005-11-9 16:46:36 
    祝长命百岁~~
  
  
  作者:解药 回复日期:2005-11-9 16:47:14 
    祝长命百岁~~
  
  
  作者:BennyCheng 回复日期:2005-11-9 17:04:42 
    哇:)
  
  
  作者:一衣风雨 回复日期:2005-11-9 17:38:12 
    :))
  
  
  作者:方舟伊人 回复日期:2005-11-9 17:51:46 
    问好问好
  
  
  作者:当个笨蛋 回复日期:2005-11-9 18:13:07 
    问好问好
  
  
  作者:浅笑盈盈中 回复日期:2005-11-9 23:36:24 
    继续问好
  
  
  作者:516 回复日期:2005-11-10 01:38:06 
    同上
  
  
  作者:雨浴宇御鹆羽 回复日期:2005-11-11 00:09:15 
    厉害。。。现在的老人家不得了,昨天还见古陈大哥在副版内部跟风
    哦~~~~~~~~~~~也~~~~~~~~~~~~~~~
    
    真晕倒。。。哈哈哈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11 07:46:50 
    
    我一定向朱江教授转达大家对他的问候!另外,这个老教授是文物专家,苏北地区文物的鉴别,他是权威人士。
    
    
  
  
  作者:康不德- 回复日期:2005-11-11 21:54:29 
    天涯老人中最为知名的应该是张迈老先生了,他去年过的七十大寿,我还专程电话拜过寿。有意思的是,老先生是关天著名的右派,而他的公子则是著名的美国新左派张旭东先生(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作者:康不德- 回复日期:2005-11-11 21:55:22 
    朱江老先生和朱千华先生莫非关系。。。。???
  
  
  作者:康不德- 回复日期:2005-11-11 21:56:35 
    不要忘了还有袁伟时先生也上天涯的,他也70多了。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19 10:46:33 
    作者:康不德- 回复日期:2005-11-11 21:55:22 
      朱江老先生和朱千华先生莫非关系。。。。???
    ------------------------------------------
    我们是忘年交:)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作者:2003 回复日期:2005-11-19 11:31:24    
  什么时候介绍给我认识一下,仰慕!!!


作者:2003 回复日期:2005-11-19 11:32:43    
  最近正想了解关于东圈门的故事呢,呵呵,没想到学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作者:我是奔哥 回复日期:2005-11-19 11:35:29    
  学习。


作者:放牛的 回复日期:2005-11-19 12:59:45    
  向老前辈致敬!


作者:放牛的 回复日期:2005-11-19 13:04:22    
  人生只合扬州死。


作者:扬州书局 回复日期:2005-11-19 14:12:24    
  向朱老师问好,向朱老师学习:)


作者:andyyzp 回复日期:2005-11-19 14:21:46    
  顶
  


作者:大宇粉丝 回复日期:2005-11-19 14:47:36    
  长期以来,在考古、历史、园林、宗教、海外交通和乡土文化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相当成就,发表论文200多篇,在所撰专著中,其《扬州园林品赏录》一书,在上海与强北一再重新出版,受到了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见此一惊,不知朱教授对园林研究颇深,拜个


作者:2003 回复日期:2005-11-19 16:57:07    
  扬州园林品尝录前段时间正好拜读过,深为折服。
  
  园林一改必一坏的论述甚得我心。


作者:朱千华 回复日期:2005-11-19 19:11:01    
  :)


作者:糖老丫 回复日期:2005-11-19 20:39:41    
  支持家乡人!支持家乡的帖子!:)


作者:jevon_ji 回复日期:2005-11-19 22:09:29    
  lyfllp同学,能不能不要自讨无趣.


作者:离地三千英尺 回复日期:2005-11-19 23:44:04    
  谢谢你的介绍啊,


作者:不见鬼子不拉弦 回复日期:2005-11-20 8:59:03    
  老江的家就在东圈门那边。


作者:蓝亭漠漠 回复日期:2005-11-20 10:05:49    
  也在扬州,常去东圈门那边
  向老先生致敬!


作者:三十六度sunny 回复日期:2005-11-20 11:21:58    
  生在扬州长在扬州,东圈门那也经常去,可她的历史,知道的却不多
  ……谢谢先生
  扬州真的很适合生活


作者:林迦 回复日期:2005-11-20 12:25:29    
  顶一下,我也是扬州人,什么时候认识一下朱江教授!!


作者:耿慕白 回复日期:2005-11-20 16:01:28    
  好好好。


作者:红荷秋月 回复日期:2005-11-20 16:24:06    
  扬一益二该有多么美的过去,我是川人,真想去扬洲看看!


作者:猫之天下 回复日期:2005-11-20 16:54:11    
  东圈门,我每次回家都从那里经过,每次都要去看看,那里很安静,看着青砖石墙,馆肆幌子,有种岁月倒流的感觉。城门口的百宝斋很有意思。


作者:akirakorukawa 回复日期:2005-11-20 19:09:54    
  我家~ hoho~


作者:hanboy1983 回复日期:2005-11-20 20:04:16    
  汗颜,身为扬州人竟然对历史那么多的不了解~


作者:风中之舟 回复日期:2005-11-20 20:23:41    
  
  
  
  骑鹤下扬州!!
  
  


作者:Amylacy 回复日期:2005-11-20 20:39:13    
  寒啊,一直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结果………………
  新华中学那里的确太可惜了,还不如附中,不至于吧西园曲水破坏得毫无踪影


作者:松云 回复日期:2005-11-20 21:49:37    
  :)


作者:佛在我心 回复日期:2005-11-21 07:48:40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河山万朵。

      




      



镶黄_伊尔根觉锣 发表于 2005-12-24 18:51

认真学 发表于 2006-1-31 06:08

嗨!扬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偶然在天涯首页发现的帖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