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大头鞋 发表于 2006-1-4 16:01

(荐)如此翻译可以休矣!

作者·京城孤魂·

美国作者贝文·亚历山大撰写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文翻译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0年推出。很久以来,在国内很少有这种大部头的有关朝鲜战争的美国专著出版,而此书独能得到青睐,排闼直入,估计是该书书名比较有吸引力吧。贝文·亚历山大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朝鲜战史专家,因此笔者参与网上对中美长津湖一战的探讨时,碰到一些细节问题,就找来该书中文版的有关章节作为参考。原本想靠此书解疑释惑,万没料到却被搞得昏头晕脑,整个找不到北了。

在长津湖一战中,德赖斯戴尔特遣队遭受惨重损失,这是中方的一个战斗亮点。该书中文版对此有一段如下的描述:

“(德赖斯戴尔)特遣队损失惨重:阵亡者中有61名皇家别动队队员,48名第1海军陆战团G连的士兵,169名陆军第31团B连的士兵,50名陆战师指挥部的官兵和43名坦克、卡车和通讯部队的成员——922名参战人员中共有321人阵亡,伤亡比例为百分之三十五,另外还损失了75台车辆。”

但是据笔者看到的其他任何中、英文有关记载中特遣队的死亡数字都没有这么高,难道贝文·亚历山大发现了新的史料?可是文中没有给出考据根据。仔细一核对,却发现其中数字互相矛盾。把文中各部队阵亡人数加起来:61+48+169+50+43=371,比文中所说的321名死亡数字还要多出50人,真是胡天胡地,不知所云。心里暗骂贝文·亚历山大这个白痴,号称美国军史专家,不但考证失据,而且竟然会犯这种小学一年级都会的低级数学错误,真把美国战史专家的脸给丢到家了。

转念一想,还是查查原文,敲敲实,别闹出什么冤假错案,枉屈了这个美国佬。于是跑到图书馆,翻出美国原著,查得该段英文原文如下:

Losses in the task force were heavy:61 for the Royal Commandos;48 forCompany G,1st Marines;119 for Company B of the army 31st Regiment;50 formarine division headquarters and 43 in tank,truck and signal units---atatal losses of 321 men out of 922 engaged,or 35 percent.In addition 75vehicles were lost.

哇塞,这可真是惊得笔者满地眼镜碎片。看来真是骂错了贝文·亚历山大这厮。他的原文应该翻译如下:

“特遣队损失惨重:61名皇家别动队队员,48名第1海军陆战团G连士兵,119名陆军第31团B连的士兵,50名陆战师指挥部的官兵和43名坦克、卡车和通讯部队的成员——922名参战人员中共损失了321人,伤亡比例达百分之三十五,另外还损失了75台车辆。”

如此以来,贝文·亚历山小学数学及格了,几个数字求和是321人,没有算错。那么错的就是中文的版本了,究竟是谁如此肆意妄为,随意更改原作数字呢?如果把这算作翻译一时的大意笔误,那些译审、校对、编辑难道只拿钱不干活?更加使人难解的是把losses(损失)生拉硬扯地给翻译成“阵亡”!这可是此书翻译大师的谬妄无稽了,任谁也推卸不掉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阵亡是损失,受伤、被俘、失踪也统统都是损失。引一段《美国海军陆战队史》中记述长津湖战斗的一段话,就不难看出losses(损失)的意思了:

In two days the Marines had suffered the equivalent of a battalion inlosses,1,094 casualties--871 killed,wounded or missing,the remaindercasualties mainly to searing frostbite.

(在两天里,陆战队遭受了相当于一个营的损失:伤亡1094人--871人阵亡、受伤或失踪,其余伤亡主要是由冻伤引起。)

也就是说“losses”的意思是包括了阵亡、受伤、失踪和冻伤等非战斗减员。可这中文翻译怎么就把“losses”翻译成“阵亡”了呢?本人英语水平有限,实在看不出这里的losses就意味着death。而且根据美国官方战史记载,长津湖一战中,41皇家别动队的总阵亡数字仅为8人。据此看来,这位翻译大师的水平确实有些“高明”过头了。

说他翻译水平有问题可不仅仅是因为他译错了一个losses。再看中文版对德赖斯戴尔特遣队组成的译文:

“他们分别是第1海军陆战团的G连,第7师31团的B连和刚刚到达的235位军官,以及英国皇家海军第41独立别动队。”

好家伙,“235位军官”参加特遣队,这岂不成了军官特遣队?笔者再次带着问题学原著,找到的“235位军官”相应原文是:

“……and the newly arrived 235 officers and men of the 41st IndependentCommando of the British Royal Marines.”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来这“235位军官”其实是“刚刚到达的英国皇家海军第41独立别动队235名军官和士兵”。这玩笑开的有些太不合时宜吧。

另外,中文版还有一段:

“黎明前,第7师已有大约670名士兵被送进下碣隅里医院和温暖的帐篷里。然而,在下碣隅里的海军陆战队第1汽车运输营营长奥林·比尔中校看到,第7师的所有幸存者由于受伤和严寒都能来到下碣隅里,对此他感到极为不满。天亮后,他自己驾驶着吉普车出去寻找士兵,很快就找到不少人,一吉普车都拉不完。”

看了后,感觉莫名其妙。比尔中校竟然对战友能逃出生天“极为不满”?既然“不满”,他怎么还开车出去接他们?无奈,再查原文,原来是比尔中校“不相信” 所有幸存者在受伤和严寒中都能依靠自我来到下碣隅里,所以他才开车出发去救援和接应。这里的有关原文是:

“Lieutenant Colonel Olin L.Beall,CO of the marine 1st Motor TransportBattalion at Hagaru,however was not satisfied that ………。”

根据上下文来看,此处的not satisfied明显不是“不满意”,而是“不相信”的意思。当然翻译大师水平超高,不屑于查字典,然而对于satisfy含有“信服”、“确信”的意思应该是了然于胸把。瞧这翻译大师干得活,这翻译得都是哪跟哪啊,简直一派风马牛不相干。这还只是笔者浏览的该书两个章节短短几页中发现的难解地方,才查看的几段原文。至于中文书中其他60多章未曾读过,或者读过但未产生理解困难的文字是否忠实于原著,难免不心中大有疑问。如果通篇中文书中都采用把losses译成“阵亡”,把“官兵”译成“军官”的类似翻译,这样的翻译文本还有阅读的价值吗?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中招了。例如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的胡海波《志愿军战事珍闻全记录》中就引用了该书中文版的说法:

“在一条山谷,20军58师困住了一股向下碣隅里增援的美英混合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敌军指挥官率众投降。仅在这场激战中,志愿军就打死了总共922名增援部队中的321人。美国军史伤心地写道‘阵亡者中有60名皇家别动队员,48名第1陆战团C连的官兵,169名陆军第31团B连的士兵,50名陆战师指挥部的官兵和43名坦克、卡车和通讯部队的官兵……另外还损失了75台车辆。’还有240人当了俘虏。”

当然,胡海波连互相矛盾的数字都不核对,拿来就用,还信誓旦旦地说是美军军史,也有些偷懒过头了,但始作俑者,还是《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原作的中文翻译者。

难道这位翻译就不怕被整得面目全非的贝文·亚历山大和他对簿公堂,最终落个害人害己的下场?这种不尊重原作者,随心所欲地篡改原著本意的翻译应该休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荐)如此翻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