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给老人家洗一次脚
透视中国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http://news8.thdo.bbc.co.uk/media/images/41220000/jpg/_41220638_laoren203.jpg
尊崇敬老爱老文化
春节将至。多少中国人正忙着收拾行装回老家。春节,在中国人眼里,意味着亲情团圆、喜庆祥和。记得,一年前的2005年春节期间,全国旅客运量19.7亿人次,其中不少归乡游子返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中国传统中,"家"的观念根深蒂固。人的一生,生活在一种互相依靠的家庭关系中。家庭具有育幼和养老的功能。
听上海的朋友说了件让人感动的事。上海松江泗泾镇敬老院有30多位老人,一群身穿制服的义工,常常来这里为这群老人洗脚、剪趾甲,已经有6年了。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多次询问他们的姓名和来历,始终得不到答案,只知道他们是一家台资企业的员工,带队的经常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总经理说,在台湾老家,每当周末,就给爷爷、奶奶洗脚,如今在大陆,就把这里的老人当作自家爷爷、奶奶来孝敬了。
这家企业远离繁嚣的名利场,尊崇敬老爱老的文化,如此上品,谁都不会怀疑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业绩。
中共元老陈毅
记得中共政坛元老陈毅62岁那年,一次出国访问归来,当天就匆匆赶去成都看望重病卧床的母亲黄培善。
他一进门,见母亲慌慌张张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去了。他追问母亲,母亲只好实说,那是尿湿的裤子。
按理说,陈毅可以吩咐身边的任何人把裤子拿去洗了。然而,他却对母亲说﹕"娘,我小的时候,你不知为我洗了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裤子,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于是,这位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元帅,这位儿子,就将母亲的尿裤子和其它衣服抱去,一件一件洗了。
家书日渐式微
当今不再是"家书抵万金"的年代。现代通讯令手写家书日渐式微,远离父母,与长辈分地而居的子女,以书信形式与父母和长辈经常沟通交流的,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浙江工商大学信息学院的学生,前不久发起"关爱'空巢'老人"倡议活动,300个信封被学生一"写"而光。这一倡议活动,旨在呼唤子女多关心一些家中的长辈,减少他们独守空房的孤独感。
令人感慨的是,不少学子,一边写信一边打电话询问父母住址的门牌号和邮政编码,家书竟然不知道寄往何处。由此想到,当代人除了喊一声"老爸"、"老妈"外,还能记住父母长辈的多少亲情数据?父母生日的日子,父母结婚的日子,父母退休的日子?
我母亲写书
我母亲欧守机不是高官,不是富豪,也不是名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母亲,平平凡凡的一个女人,仅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我在香港,母亲在上海。一次,她在电话里说﹕"我在写自己的事,每天写200字。"
我根本没意识到什么,以为她在写什么日记。三年后,我回上海公干,母亲递给我用旧报纸包裹着的一迭稿纸,她说﹕"我写了一些东西,还没写完,你先看看。等写完了,我会给全家每一个人一份的。"
回到酒店,我还没把母亲写的东西当一回事。直到上床,灯下夜读,才想起母亲的写的稿子。打开旧报纸,一厚迭稿纸,这是10多年前我离开上海移居香港时留下的没用过的稿纸,已经发黄了,也不知道她是从哪儿找了出来。每一页都用笔写得密密麻麻,一读惊呆了。她写的是一部"自传"。
年过八秩写出自己的故事。灯下,我读着她的人生。这是她80年苦乐悲欢的见证。我也在读着我的人生。我读到了我以前许许多多不知道的那些人和事。
父亲是山,母亲是海。我流下眼泪。我说不清,自己的眼泪是为母亲的经历而流,还是因为我那么多年来不了解母亲而自愧。她没想过要出版。她说,她不传金,不传银,写自传,写家训传给后辈。一年后,母亲撰写的她自己的故事,以《上海闺秀》为书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竟然畅销而再版。
从此,总想为母亲多做些什么。不过,当下要尽孝道不容易。传统孝道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当代社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据一项统计,今天的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要照顾老人,最大问题是没有时间,精力不足。有的家庭是一对夫妇需照顾四个老人,有的家庭自身生活条件已经相当困难,何谈扶老,再说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大,社会流动趋剧,子女行孝的成本非常高。
有一本在中国民间脍炙人口、家传户晓的书《了凡四训》。书中,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信佛的母亲,信的就是这佛教的俗谛义理﹕就以生儿子来说,正如农夫种植,下的种好,结的实也好,下的种差,结的果也薄。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百代的子孙来延续他的福祉。
弘扬孝道文化
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银发浪潮的背后显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空巢"现象,高龄老人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已无法改变。不过,比起子女的渴求,老人的要求总是那么微不足道。
子女若能把花在其它方面追求的精力和时间,稍稍分出一点投入行孝,其实也不算太困难的事。社会多些倡导,学校多些教育,子女多些自省,孝道文化就能传扬。
春节游子回老家,倒一盆热水,给父母洗一次脚,修剪一次趾甲,也花比了多少时间,就像那家台商企业员工去松江泗泾镇敬老院尽尽孝道。
记得有个教案,日本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时有个试题就是为母亲洗脚。看一看母亲走过人生漫漫长路的那双脚,对我们未来的旅途肯定大有裨益的。
本文不代表BBC的观点,对本文或本栏目有何评论和意见,请用下表:
以下为网友意见选登
--------------------------------------------------------------------------------
It's a very good article,it touched my heart so much.Also I will do it for my parents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when I go back home.
John, China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不一定是总那么和谐的。对我而言,我的父母对我,就像我的国家对它的人民。爱吗?好像是,但方式尖酸严苛让人无法接受。所以我就离开了我的家,离开了我的国。我喜欢在国外自由自在没有人管的贫困生活。我讨厌我的父母隔着太平洋还要管我这管我那。 我从来不给家里写信,只写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内容最后也成了例行公事的天气预报。可恶的是我的父母无视他们的尖酸严苛给我造成的年轻时候的心灵伤害,还蠢蠢欲动地要管我这个那个,对此我一概装没看见。我对我们的国家也想说,您歇歇吧,人民长大了,您别再把人民当成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子管这个管那个! 我对我的父母和我的国家不是没有感情,否则我早就加入加拿大国籍了,但看来我还是得加入,因为我的父母也罢,我的国家也罢,他们根深蒂固的积习难改。
,
陈毅先是儿子,再是元帅。难道不该为老母洗衣?为老母洗衣的,又何止元帅一个?
家书日渐式微是事实,但不是人心不古,孝道沦丧的证据。纸书信的没落是电子科技使然,是环保社会的标志。
学生记不得家里的邮编,父母的生日,所以才是学生。养不教,教不严,是谁的责任?
有句话是说得对的:“下的种好,结的实也好,下的种差,结的果也薄。”信因果报应的作者,何不由果推因呢?
选图片的不知道是否是作者本人?人民共和国的章启月大使新官上任,强行去“看望”民国的钱绣玲老人,算哪门子孝道,哪门子楷模?
校稿的应该不是作者吧?校稿花“不”了多少时间的吧?
“春节游子回老家,倒一盆热水,给父母洗一次脚,修剪一次趾甲,也花比了多少时间,就像那家台商企业员工去松江泗泾镇敬老院尽尽孝道。”
顺祝新年好!
王毅巍, 中国
孝为先。孝是等不得的。不孝的人还不如羊或乌鸦那些畜生!
liuhe, 中国吉林省吉林
看到社会上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布施,关怀,感觉世界还是会越来越好罢.台湾慈济的证严法师经常提醒大家:行善行孝不能等.家中的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 因此每每看到不愿扶养父母,只愿自己享乐的人时,真希望他们也能想想,父母养他时,可曾如此计较过?只要看看现在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就知道当初父母养我们是花了多少心力.
Carmen, Taiwan
中国人传统的孝道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想问问那些如[没甚么]的人了解(就算只一点点儿)中华文化的精华吗?
打走狗, 中华
百善孝为先,莫磋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论如何辛苦,也要扶老终老,以免终身愧疚。
FollowMe, Taiwan ,kaohsiung
very good article
lifengfan, franc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