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39
二、
原本并不想写这样一个段落,因为与音乐无太多关联,更是一个思辩的问题,但很多人都以张靓颖唱歌缺乏感情不感动人作为诟病发难的理由,所以就暂时先插入这个段落来谈一下感动不感动的问题。
在其他帖子里我简单谈过这个话题。我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要有真情实感,需要感动人,这是艺术家希望获得的目的,也是唱歌人希望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艺术是打动所有人的,所以一个艺术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忠于自己。一个人为什么觉得一首歌曲,一件艺术品感动了他,简单的说,是这件作品所反映的与欣赏者的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所以他被感动了。所谓感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看了一件作品,听了一首歌曲,你为之高兴,兴奋,难过,悲伤,恐惧等等,所有正面积极,因这件作品而起引发的相关情绪都可以视为感动。
为什么对“感动”做一翻解释,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对感动的理解是肤浅的,狭义的。包括湖南台那个好心给张靓颖意见的何炅。何老师给张靓颖提意见的那次张唱的是Simply the best。何老师说:现在你在唱的方面几乎无可挑剔,那么我就想问你,你是想成为一个别人一听你歌就觉得你唱得很好的歌手,还是一个听完之后沉默片刻,觉得被你打动了。张靓颖当时的回答是:我愿意成为后者,第二种。
大家都是Simply the best是一首很么歌。这首歌如果唱下来大家都沉默片刻,然后欣然微笑,或者眼角含泪,觉得被打动了,那是多么诡异的场面啊!所以我觉得何老师搞错了,他在误导选手,当然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何老师就这样的水平。(当然是唱歌水平,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其他水平怎么样我不知道,主持人水平肯定比我高。)
还有很多人对感动的认识是片面,受限于其知识水平,教育程度,审美能力。刚才看到这里一个人说能够打动他的歌,并且罗列了名单:
范晓萱 蓝旗袍 眼泪
万芳 就值得了爱 不换
林忆莲 哭 夜太黑
孙燕姿 我的爱 风筝
莫文蔚 阴天 爱情
辛晓琪 领悟 恋人啊
看了这样的单子,有点资历的听乐者大致知道,这位朋友对感动的理解局限在什么范围内了。我并不单独嘲笑这样的歌迷,这个单子确实很有代表性,代表了很多歌迷对感动的理解。
我们再继续谈这个问题。举个例子:本人很喜欢猫王,我觉得他唱歌很感人,但是他唱歌不是一般的感人。猫王基本没有唱过类似这个单子里的歌,或者说没有用这种方式唱歌,所以我打赌,这个朋友不会喜欢猫王,所以猫王在他那里基本也不会感人。但我觉得猫王很感人,因为听他唱歌有幽默感,知道在歌声中表现出幽默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吗?猫王唱歌的时候运用很多小装饰音,还有丰富的嗓子变化,你足够阅历你就会知道他这些处理有多巧妙,并且富有音乐的幽默感,听到精彩的地方你甚至会笑出来。这并不是我的个人体验甲壳虫主唱保罗·麦卡特尼就这样说:每当我不快乐,我就放一张猫王的CD。这句话写在前几年出版的猫王精选集唱片的背套上。这是一种有别于以上单字内的感动。
再举个古典音乐范畴内的感动例子。小提琴大师斯特恩生前去过香港表演,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他对另一个小提琴海菲茨什么看法。斯特恩说:所有的小提琴家属于一类,而海菲茨属于另一个范畴。那个香港记者很不服气说:我不喜欢海菲茨,因为他拉琴只玩技术却没有感情。斯特恩看似平淡实带讥讽地说:你可以这么认为。我拉了那么多年琴,已经到了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的时候啦,也许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了解海菲茨了,他拉得那么快,但又来得那么细腻精准,对我来说这永远是一个奇迹。(中国有个二胡大师(具体名字我忘记了),他对海菲茨也极其崇拜,称听他拉琴如看空中飞人表演。)举这个例子的用意是告诉大家,这又是另一种感动。
我还爱MC,BB KING,我爱很多人的作品,我被很多作品感动。我当初不喜欢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我现在很喜欢,很感动。这里有多少人喜欢贝多芬那些作品的?也许你不喜欢,但你敢说那些作品没有感情,不动人吗?也许你想说,但又害怕被笑话为肤浅,或不知天高地厚。其实不用怕,你大可以说,贝多芬的这些作品一点都不打动我,一点都感人。如果你真不理解你这样大声说出来我不但不觉得你浅薄,反而会觉得你很真诚。当然你也知道,你这样说丝毫无损贝多芬的伟大,只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不理解,或不认同。伟大的柴科夫斯基不就这样说过吗?他说:我喜欢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还有一些中期的,他的晚期作品只是一团迷雾,上面飞翔着几个天使。但柴科夫斯基认为贝多芬是上帝,只是不可亲,莫扎特才是他的基督。老柴把事情分得很清楚,感动归感动,喜欢归喜欢,那终究是我个人的事情,终究是不能拿来作为贝多芬音乐不行的理由的。谁都知道老柴觉得不亲,觉得亲得人可多得是。
说了那么多例子,我不晓得这些老拿张靓颖唱歌不感人说事的人是否开悟了。如果还不开悟,那么我们继续,如果开悟就不必再看。
现在说说一个唱手怎样唱歌才能让人感动。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除去那些欣赏你的人本身的局限,一个人怎么才能唱出真情实感,其实真是教不会,也说不明的事情。作为一个歌手,唯一要做的就是投入的去唱歌,至于让人听起来是否真心,真情,你实在是无能为力的事情。
但文艺这类东西又十分滑稽,歌手唱歌表达内心,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歌声,歌声再传到不同背景的人耳朵里。这期间经历了对内心那团模糊不具体情感的多重折射与成像:从歌者对情感的表达,到听者对情感的理解。歌者的表达未必完全反映内心的真诚,即便完全反映真诚,听者的经验也可能决定他并不认为歌者真实的反映了其内心的情感。由于这种多重折射,使得我们根本很难判断一个歌手是否真诚。
歌手表现得让你觉得不感人,但其实他却很用心在唱,比如柯以敏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没有多少人会说她不会唱歌,但是她就让多数人感觉不温不火。(你如果觉得她很感人,也别来反驳我,我只说一个大多数的共识,不考虑相对特殊)反之也可能,一个歌手唱得三心二意,但你却觉得他非常动人。(这样的例子我举不出,没有一个歌手会说自己唱歌不用心的。)
所以艺术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在我们其实根本无法直接达到人的内心交换感情的前提下,在我们只能通过表象揣摩实质的前提下,是一种面具的艺术(王尔德),一种表象的修饰。这也告诉我们,评价艺术,不要去探讨歌者是否真诚,纯洁,坦白,因为这些都很难界定,无处查证。我们只看效果如何。
张靓颖被很多人说成唱歌没有感情,真的是因为其表现力不足吗?张靓颖被很多人赞誉的《漫步人生路》同时也被很多人非议,非议里有一条很荒唐的说法是,此女风尘气息太重。这种指责也是发展到说张唱歌缺乏感情,少真诚的重要理论来源。如果你也持有同样意见,那么我只想问你听歌是用眼睛还是耳朵?
对于这首歌究竟如何,我想找个“权威”的评价,当然你可以不认为他是权威,只是一种意见的表达。那就是张学友,他说张靓颖这首歌唱得“不是当年,胜似当年。”(张学友会广东话,而且听说说得不错)顺便也驳斥一下那些因循守旧的歌迷,老是鼓吹什么经典是难以超越的(是不是经典还需要推敲一下呢),有什么难以超越的?你把邓丽君的歌和张靓颖的录音放一起,送给一个从来没有听过她们唱歌的人听,你看看什么结果?我就给我妈放过一次,她告诉我张靓颖好,前面那个人(邓丽君)咬字都有问题。《漫步人生路》没有什么技巧,天下能唱的人多得是,比邓丽君唱得即便不说好吧,就说差不多一个水平线(因为文无第一对吧)的,多了数不过来。为什么老说经典不能超越总要压后来者半头呢?人类文明一天天发展,为什么各方面都超越古人,唱个那么简单的歌就无法超越了呢?这是现代人的迷信思维,还是个人崇拜不允许自己立起来的神被打破的心理在作祟呢?
还有很多人说张靓颖唱不好《漫步人生路》的理由是她阅历不够,人声经历尚浅。我前面说了,文艺这玩意其实就是“一种面具的艺术(王尔德),一种表象的修饰”,唱《漫步人生路》是好是坏,和嗓子关系大大大于什么人生阅历。如果你不服气,那么我再举例子。
自超女以来,似乎周笔畅唱总是以唱歌最能打动人出名。我不怕得罪笔迷,我对周BB的所谓“有感情”毫无察觉。当然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套用我上面自己的论述,这全在于我的主观无法感觉到其感情,与周BB是否有感情无关。但是那所谓张靓颖唱不了《漫步人生路》是因为阅历不够的指责为什么不能同样套到周BB身上?
周BB唱《爱我还是他》,里面有一句:“你身体还在拼命逃,但欲望在燃烧。”周BB有这样的阅历吗?唱《解脱》,里面有一句:“变了心的人,越想越伤人,枯坐到清晨阳光替房间开了灯。”周BB有这种伤情史吗?如果周BB没有这些经验,这些指责张靓颖的逻辑若成立——没有阅历就唱不好歌——那周BB不是唱歌特虚伪吗?周笔畅毫无这方面的阅历,她唱这些歌怎么打动人心?说打动人心的人是不是活见鬼了呢?
其实活见鬼的是那些鼓吹“没有经历就唱不好那些歌”的人缺乏“活见鬼”的能力。衍生下去就是否认艺术中的感情表达,是一种表象的修饰,面具的艺术。这种修饰的灵感可以来自直接经验(就是亲身体验),更可以来自于想象力,以及对间接经验的处理与转化所得。在我看来,对于做艺术的人没有丰富直接经验没有什么大严重,缺乏想象力才是搞艺术的人最致命的。那些说张靓颖没有经验就不能唱好那歌,唱不出感情,味道的人,就是根本就毫无艺术鉴赏力,想象力的蠢材。
说到直接经验,张靓颖本就是超女中经历最为复杂坎坷的,她的前20年可能比我们很多庸庸碌碌的人一生都丰富。当然这不是决定她唱歌好的根本原因,她的优势在于如其人生一般丰富的嗓音。所以,在没有看到她现场《解脱》视频之前,我就为其演绎深深打动,而她在现场流下的那行泪水,蕴涵着什么,代表着什么,对于对她唱歌不感兴趣的人来说,你只需把她当成风沙进了眼,对于所有喜欢她唱歌的人来说,那是一片无法言表,也不需多说的汪洋。
今天拉杂了那么多,只想再告诉那些一再用有没有感情,感动不感动人来做文章的人,收起这种主观的责难吧!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4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39
写得越多被误读的机率也越高,即便如此写还是要写的。那些回复我看了,目前关于我谈论的话题无须做任何回复,帖子里都已经就这些问题做了回答,如果还看不到,那我也没有办法。过分主观的人我从来不打算争取他们的理解,已经了解情况的人也不必看我的帖子,这个帖子的目的最初已经写明,是针对一些一知半解的误解而开的。
不少人总结了我第二个帖子。总结的不错,我鼓掌。但想来这些替我总结的人不会认为我不能用那么简单的话来概括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吧(具体说你总结的只是一部分意思)?那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呢?这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这里不想把话岔开了。
还有人要我说归说,不要扯上其他人,这个我很难办到。证明总是要举出点示例出来的,艺人说不要比较只要努力,这是他们的事情。作为评论,旁观,不比较是不可能做评论的。不是还有比较文学吗?如果有人认为我这样比较是贬低那些被比者,可以尽管这样想去。我写我的,看不看由你,你的感受与我无关,至少我没有攻击那些人对吧?
另外注释一下,有人昨天说张靓颖唱《解脱》的时候没有流泪,另有人说是某某说的应该不错。我今天看了视频,就我那个视频来看确实没有见其流泪。所以昨天那帖子最后一段有点花痴了。那这里就把那眼泪当成5进3比赛的吧。
三、
今天主要谈谈张靓颖的风格。张靓颖一直被说成没有自己的风格,只会模仿,模仿在第一个帖子里已经谈了,现在来谈她的模仿之后的风格。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一个误解,说她风格不突出,差不多也是一个误解。说她声音识别率不高,这到确实是一个事实。但她的声音究竟如何呢?被认为一贯“打压”张靓颖的柯以敏曾经这样评价:“张靓颖的声音,你一开始听上去会觉得OK,但是会越听越好听。”我很赞同这个评价。
一个歌手要出来声音识别率高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声音有特色会制造一种风格的假象。而风格与声音特质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多时说,这个人唱歌很有自己的风格,只不过是说他唱歌有特点而已。风格是什么?R&B风格, BLUES风格,HIP POP风格,JAZZ风格……,而风格变来变去就这几种。歌手无数,都可以归成这几类。当然,一些风格的开山者具有特殊性。
套用这个逻辑,王菲什么风格?王菲翻唱小红莓的歌,就是小红莓的风格(另类摇滚),王菲的风格在哪里?有人说王菲嗓子的金属感与小红莓不一样。但是这不是风格,而是我上面说的,这是你嗓子与别人的区别。世界上本就没有两个嗓子是一样的(何况王菲嗓子有多少在中国可谓标志性的发声是从小红莓主唱Dolores那里学来的,连绕舌头的腔调都一样)。那么风格在哪里?什么体现风格?我们能把王菲定性为另类摇滚风格吗?如果可以,那么TORI AMOS那首《Silence all these years》是被定为哥特式民谣风格到王菲嘴里是否应该是另类摇滚式的呢?答案不是这样的。王菲翻唱TORI歌的时候,又变成哥特式民谣样了。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王菲能驾御多种风格。这个问题我想听过周杰伦上课音频的人就会笑了,什么叫驾御多种风格呢?周董把同一段《夜曲》和弦转成民谣,摇滚,嘻哈,然后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歌曲,这才叫驾御多种风格!王菲如果有一种确定的风格,或能驾御多种风格,那就应该把《Silence all these years》唱成《Dreams》,或者反之才对。王菲什么风格?也许有,但你很难准确归类。一些可以算另类摇滚,但好多又是POP抒情歌曲,或者时不时玩把NEW AGE。王菲真全能是吧?
当然不是,歌手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她诠释歌曲所用的音乐风格上。比如JAZZ女歌手Diana Krall,唱个《铃儿响叮当》的圣诞歌都是JAZZ味的,所以她是JAZZ女歌手。再比如Tori Amos,翻唱Nirvana的名曲 Smell like teenspirits 这首朋克摇滚,就成哥特民谣式的了,这叫有风格(这里推荐TORI AMOS那张《Strange little girl》的翻唱专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地摊上找找,听一下什么叫翻唱,什么叫把各种不同的风格全部唱成自己的风格)。虽然JAZZ不是Diana Krall 发明的,哥特民谣,另类摇滚也不是TORI的专利,但是她们是坚持使用这种风格演绎各类歌曲的歌手,这才能叫有自己风格。那么王菲是什么风格呢?唱原本什么风格的歌就唱出那种风格,即便她唱什么象什么,这能叫风格?如同一个思想家一样,他必然要坚持一套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去解释世界,他才有资格称为思想家。一会有神一会无神;一会提倡一元论,一会鼓吹二元论;一会唯物,一会又唯心;一会实用主义,一会又存在主义这不是思想家,这只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俗人,没有个性的人而已。
风格是指音乐的风格,诠释歌曲的风格方式,而很多歌手的所谓风格让人识别不过是其嗓音的识别率高而已。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经验的古典音乐听众,应该都能识别贝多芬的乐风与莫扎特乐风。如果略去Tori Amos 与 Diana Krall 的声音单听她们歌曲的音乐,伴奏,你仍旧能够清晰的知道这是另类摇滚,哥特民谣,那是JAZZ,它们各自的主人是谁。略去王菲的声音,她的音乐就变成了N种风格了,单从风格上来讲,我找不到哪种风格特属于王菲,我们只知道,这首歌王菲唱过而已。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怪王菲的,王菲只是一个歌手, N多制作人做她的唱片,为她写歌。她本身不创造什么风格,她只是演绎各种风格而已。(这也是当代做商业唱片的理念,将各种音乐元素拼凑在一张专集里)不可忽略的一个特征是,王菲的声音在华语歌坛是少有雷同的,所以王菲有了自己的特色(注意:不是风格,如果你要说是风格,那么这个风格的定义与我的“风格”定义不同)。而现在的华语歌坛真正能叫有风格,并且还很醒目的,也许就只有周杰伦了。以上论述是为了说明,风格有关音乐,有关你诠释歌曲的方式,而非你的音色。开创一种风格更是很艰难的事情。运用一种风格,你就有了音乐悟性与造诣,开一种风格的先河,你就是大师。
所以在说张靓颖没有自己的风格之前,注意你的措辞,给风格一个限定,知道你嘴里的风格具体是指什么。按照上面的论述,张靓颖明显是个有风格的歌手。她擅长BLUES,灵歌。同时不只是在唱这些本身具有类似风格歌的歌曲时才展现这种风格。《让世界充满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她明显把这首歌原先的曲风改变了。《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中将这种唱法使用到及至,幻化出多重色彩。陶哲的《普通朋友》,她把这首R&b歌改得我也在模仿(这首歌一推出也是毁誉参半)。还有大家可能没有在正式场合听过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歌友会上的《心晴》。甚至在《乌苏里船歌》里,就连唱一首《生日快乐》(这是她在UC唱歌给她歌迷时候我从大段录音里抠下来的)也要加入自己所擅长的风格特征。那么张靓颖唱歌到底有没有风格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面说了Diana Krall没有发明JAZZ她只是使用JAZZ之风演唱,创作各种歌曲,她被定性为JAZZ歌手,这就是她的风格。张靓颖也没有发明BLUES,灵魂之类的玩意,但她在用这些方式表现其他的歌曲,所以可以说,张靓颖是有风格的。只是这种风格的国外歌手在国内是最为被普遍听众所熟悉,并有审美疲劳感,所以她这样唱便显不出来;她在运用处理上,也有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并且群众的接受能力也相对不足(这与上句似乎有矛盾,一则对这种曲风有审美疲劳感,另一则张又被指责处理歌曲过于随性,难以接受)。同时这些风格恰恰又是在被普遍认为她不擅长的中文歌里表现出来,所以常常被忽略了。
嗓音识别率在初次见面时识别率不高。如同柯以敏说的,她的音色刚听上去也就OK。(别忘记后半句,听多了发现很有听头)另外其一些英语歌确实贴合原唱太紧,比如Vision of Love, Beautiful, I still believe, Turn to you,Any man of mine等。(张靓颖在一次电视访谈里自己说:之前在酒吧唱这些歌没有伴奏,也一时没有乐队,所以就放普通CD,然后她就贴着原唱一起唱,中间将CD静音片刻,以求得一个真唱的效果,然后在放CD,继续贴着唱。你可以想象,那种能够仿效有多象。)尽管时常有换音处理(顺子认为她是她听到的第一个和原唱唱得不一样的歌手,这里的所谓不一样不能理解为音色的反差大,而是在某些处理上的变化),但神形兼备如此,被说成模仿也情理之中,而某些体现个人的细节处理也多被忽略。
很多人很容易被声音的相似所蒙蔽。如果让一个男低音去唱一首女高音的歌曲,这个男低音即便完全拷贝女低音对歌曲的处理方式,他们也不会认为他是在模仿,因为两者声音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周BB演唱的《解脱》与张靓颖演唱的究竟哪个诠释的方式更接近原唱,一耳就能听出来。《普通朋友》周BB也是唱过的,大家可以拿来和张靓颖的版本比较,究竟谁在处理的方法上更接近原唱。(周BB和张靓颖都唱过的歌曲应该还有一首周杰伦的《心晴》,但我不敢保证现在网上还能找到,故此只做参考) 周BB很少被说成模仿,得益于她相对独特嗓子的高识别度,而不是因为她真的把歌曲处理成了什么笔试情歌。她唱陶哲用陶哲的处理法,唱周杰伦用的就是周杰伦的。周BB跨年上的《发如雪》对周杰伦发声方式的模仿还不明显吗?同时在处理上有什么独特吗?这个道理和之前王菲的风格是近似的。而当你听完《解脱》,《普通朋友》,《心晴》之后,由于张靓颖的嗓子和这些原唱相差很大,你还觉得她在模仿,唱谁象谁吗?
综合以上,如果你还说张靓颖的风格问题,那你首先要了然,你所说的风格究竟是什么含义。
是指一种识别度高的嗓音?
还是指掌握并会运用一种音乐风格去驾御其他不同风格的歌曲?(我并不轻视嗓音识别性高的重要性,不过这里暂时不谈)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说:“张靓颖没有自己的风格是一个误解,说她风格不突出,差不多也是一个误解。说她声音识别率不高,这到确实是一个有条件的正解。
提供几个相关音乐连接,口说无凭,耳听为实。
《生日快乐》UC剪接
http://beta.yousendit.com/transfer.php?action=download&ufid=75CB8D529C268E32
《普通朋友》
http://beta.yousendit.com/transfer.php?action=download&ufid=F9FA6517A3F47407
《解脱》
http://www.163888.net/sing/music/2394866.html
《心晴》
http://www.163888.net/sing/music/1661425.html
《让世界充满爱》
http://www.163888.net/sing/music/1433875.html
《乌苏里船歌》
http://www.163888.net/sing/music/1433956.html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9:00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0
如果你是古典音乐乐迷(准确地说是唱片迷),你不应该知道切里比达赫(Celibidache)这个罗马尼亚人。他在他那个时代就哀叹:“全欧洲已经失去了感知音乐的能力,真正的音乐在哪里?也许你可以在一个乡村小酒吧里找到。”说这番话的背景需要介绍一下。那时正逢唱片工业兴起,古典音乐这个行当里越来越多的指挥,演奏家,乐队痴迷于录音。“他们把乐队训练成机器,音乐死亡了。”(切里)切里老头坚持大半辈子不录音,最后还是妥协了。在他妥协前唱片已经成为了大众音乐消费的主流。
唱片的好处是传播面广,完整度高。早期录音可能更多是现场,现在更多的是专业录音室。古典音乐界里有几个唱片巨头,对现代唱片录音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卡拉扬。卡拉扬对唱片的态度可谓和切里比达赫南辕北辙。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录音技术,将音乐更完美的呈现给听众,哪怕只是一丝的提高,为什么不呢?
两种观点最终后者轻易的取得了胜利。如今,唱片公司就是生产音乐的工厂。在古典乐坛也许还保持着录音与现场音乐会并轨的习惯,在流行乐坛虽不敢说个人演唱会已经成为歌手的次要业务,但发唱片成为歌手的主业已经无庸质疑。
无须否认,作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乐迷都是听唱片长大。可以不识谱,不会乐器,五音不全,唱片总是听过两张的。唱片业的兴旺带来的好处这里不多说了,主要谈一下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大的不利是将唱片音乐作为音乐的最高最终标准。这个听乐误区在流行音乐乐迷那里应该更泛滥一点。古典音乐乐迷有可能收集自己喜欢的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而流行乐迷通常是收集同一个歌手或乐队的不同专集。
用古典音乐先做例子,过去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贝五》(《命运交响乐》),你必须要到现场去听音乐,假设一般人熟悉这部长30分钟左右的曲子大约需要听5个现场,如果在第三或第四个现场就基本了然了音乐的大致脉络,结构,你就会开始注意听不同场次不同指挥对音乐的诠释。因为每个现场都是不同的,即便欧洲乐队训练得象机器,现场仍旧是不同的,不同的指挥则有更不同侧重的诠释方式,由此你了解的《贝五》就是多个演绎的综合。如果你在家里听CD,那么简单了,让CD重复5次就可以了,而此时你获得的对《贝五》的印象只有一种。古典乐迷靠听多重版本的CD来加深,拓宽自己对同一首曲子的了解,这对于没有条件去现场看演出的现代人来说是最好的权宜之计了。但古典乐迷究竟有多少会把一首曲子反复听上1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版本呢?有了录音制品,我们听音乐的面可能是广了,从巴洛克可以听到现代(现代音乐很少有大规模公演,内部交流不少,消息不灵通还赶不上场),但对同一首曲子可能存在的不同音乐诠释的可能性却降低了。
回到流行音乐,这个弊病更加显著。现今流行音乐大约有那么三类歌手。一种只会在录音室唱歌,现场要考虑走不走音问题,例子不举了。第二种现场和录音室差不多,但再好好不过录音室,一般所谓实力派,也就这种。第三种,现场比录音室强,这种歌手都是传说中的,只能看看DVD的,但现在咱这出了一个,就是张靓颖。
但这首先需要考虑张靓颖的成名史。我不知道她算不算中国第一个首先在现场成名之后再发唱片的流行音乐女歌手。可能不是,但靠现场成名,并获得如此大知名度与激发如此大范围广泛争论的,她应该是第一个。(或者你可以说是第一批)再此之前,无论凉粉,笔迷,什么王菲迷也可以算上。都不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听到那么多现场演出。
如果说超女比赛时的歌曲是一次最初的印象,好比听唱片的第一次,那么之后在所有超女歌手里,大约只有她不在重复自己,制造一种唱片效果。LOVING YOU 这首歌本身唱了将近20遍,在我听到的7个版本里都做了翻新,这本就是一个在中国乐坛公开场合史无前例的事情。张靓颖在对一首歌曲所包含音乐可能性的挖掘上,尝试上,国内哪个歌手能与之比拟?之前有人说其模仿谁,那么听了这7个版本后你觉得她在模仿谁?再如果你要张靓颖录一张翻唱集,收录LOVING YOU 这首歌,你选她7个现有版本中的哪种诠释方法作为收录歌曲呢?凉粉群已经开始争论哪个更好,一点肯定无论收哪个总有人要遗憾。如果来第八个那也必定有人遗憾。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是否已经阐明了。
我们长久以来对音乐的认识其实可以说是畸形的。开篇时提到的切里比达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而已。”这话听起来是否很玄奥?至少你可以想象,音乐与音符都可能不是因果联系,录音唱片又怎么可能是音乐的标准呢?但现今录音唱片就成了音乐的标准。这个标准对大多数歌手可能适合,但并不适合现在的张靓颖(也许以后就适合她了)。张靓颖自身的音乐环境,以及她被人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反唱片反录音的。现今很多成名的歌手过去有唱吧出生的,但是他们成名的方式是先推出唱片,之后他们对自己专集的演绎也多为安全演绎。有些歌手可能有自己想法,但唱片录音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可能是现今电脑作曲的必然结果),就是很少采用现场乐队,而是使用伴奏带,然后重复重复,直到磨去所有瑕疵,同时也磨去所有灵机一动的东西。最差的乐队伴奏(走调没有节奏的不算)也比最好的伴奏带强。这点是一个懂音乐的人应该坚持的信条。所以我们拿到手的唱片不过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件富有不可预测性的作品甚至艺术品。
有一个王菲迷又号称张靓颖迷的人对我说:我爱王菲,因为她每次都唱得和唱片一样;我爱靓颖因为她每次唱得都不一样。颇值得玩味。
唱片耳朵们离开了唱片就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样了。他们从来不知道音乐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有不同种类的表达的,因为他们只接受过一种模式化的唱片教育。一旦违背这个模式就无法忍受。为什么把邓丽君的歌唱成那样,把《解脱》唱成这样就受不了了呢?如果没有听到《让世界充满爱》,多少人想过把这个歌唱成这种样子呢?他们既没有这种想象力,也没有空去想,他们只有一双唱片耳朵而已。
从张靓颖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对音乐原始的热爱。在那些成名的歌手那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也许有,但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得那么淳朴热切,自然显见。
她孜孜不卷的探索一首歌曲多重可能性(她不同层面的尝试LOVING YOU已经让很多凉粉受不了了),并且勇敢地展现出来,你可以说她是在炫耀自己的海豚音。
她可以安全地唱很多难度低的歌,这样甚至可以博得更多人的喜欢,你可以说他这样做是在假装清高。很多时候她完全可以不加入自己的风格,不玩那些让人觉得老套又难以接受的东西,按部就班的演唱。王菲不一直这样做的吗?你可以说她只是在模仿拷贝。
如果没有对音乐最原始的激情,她不会跑UC去唱歌,一唱就是一两小时。有些凉粉认为这是她对凉粉好,或者你可以认为这是为了拉人气。
在超女成名前她已经是比赛专业户了,她说她比赛是为了让自己单调的生活有一些色彩,也为了能在唱歌上会见更多高手,开阔眼界增进技艺,你可以认为她是一心想成名,所以参加那么多选秀活动。
但大约都知道,04年PUB歌手大奖赛拿冠军后华纳当时就提出和她签约了。她拒绝了,你也可以认为她在放长线钓大鱼。而且现在掉到华宜这条大鱼。
她在音乐房子的时候一高兴就能唱个通宵,你可以说她吃饱了,甚至说她被男人甩了,在发泄。
她高兴的时候唱歌,难过的时候唱歌,周笔畅说,在超女比赛的时候,她一次去张靓颖房间找她,某颖正好在洗澡,但歌声嘹亮,满屋子都是。你也可以说这证明不了什么。
在每次采访里主持人都要求她唱歌,一次她上有个叫戴军主持的节目,因为是为宣传EP和《电影之歌》来的,公司不允许她唱主题以外的歌曲。主持人就逗她说:你敢和我比民歌吗?她就来劲头了,说你先来。主持人来一首,她立刻回一首,两个人就这样PK下去了。3首EP的歌曲也是现场唱的,有多少歌手能做到这样?你认为她好胜心很强,爱出风头是不是?
这样的例子,我随口还可以举出一把。我对之的结论是,因为唱歌让张靓颖感觉很爽,已经成为了她存在的一种方式,她才会这样。也许我是被她给骗了,她真是心机深不见底,不过我到愿意信一次:她对唱歌那种执著与原始的热情我从来没有在哪个艺人身上见过。切里当日说的那句牢骚话:真正的音乐在哪里?也许你可以在一个乡村小酒吧里找到。张靓颖就曾在那样一个小酒吧里。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9:00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1
以上转载自:音乐天地』 [流行偶像]为张靓颖证明一些事 作者:粉丝13 提交日期:2006-1-18 21:52:00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9:00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2
http://ent.sina.com.cn/y/2006-01-18/1654964413.html
新浪娱乐讯 今天(18日)下午,由湖南电台交通频道独家主办的“张靓颖首张EP大碟全国首发式暨答谢歌迷演唱会”在湖南长沙金色年华梦幻酒吧盛大进行,在活动中张靓颖现场演唱了3首歌曲并与现场600名幸运歌迷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新浪网娱乐频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
歌迷贴心 靓颖感动
张靓颖凭借在“超级女声”中的优秀表现而成为目前国内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新锐歌手。当天活动现场挂满张靓颖的海报与海豚玩偶,歌迷更手举蓝纱营造出海洋气氛,让这位“海豚公主”感觉分外贴心。靓颖一出场就为大家演唱了《逆时针》,并走入歌迷中向大家问好,让歌迷欢呼与尖叫不断。
在歌友会上,靓颖表示,她与公司特意把第一站的宣传活动定在了湖南长沙,是因为长沙对于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并称长沙是自己的幸运地。黄雅莉等好友通过VCR送上祝福,更有来自北京、福建等地的歌迷追踪而至为她鼓劲,令靓颖十分感动。
现场互动 笑声不断
为了感谢歌迷的支持,在活动间隙,主办方湖南交通频道特别安排了互动环节,让歌迷能与他们的“海豚公主”近距离接触。主办方首先安排5名歌迷上台学唱靓颖的“海豚音”,可惜他们发出的不是“海豚音”,而是“海豹音”、“海龟音”,让站在一旁的靓颖边看边笑出了声。在“快问快答”环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靓颖还没来得及反应,却已被歌迷抢先回答,可见歌迷对她的熟悉程度。
在此次歌友会上,靓颖还为大家演唱了自己的新歌《光芒》和《TO BE LOVED》,优美的歌声让所有人沉醉其中。当靓颖走近歌迷,大家齐声喊道:“靓颖,我们永远爱你!”靓颖动情地说:“非常感谢大家,我会做出更多好听的歌曲,希望大家喜欢。”2006年就要来了,靓颖透露,新年愿望就是“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新歌”。歌迷则回应:“靓颖注意身体!”更有歌迷激动地喊道:“你是天上最亮的一颗星,希望你永远指引我们凉粉的方向。”歌迷代表送上大麦,祝靓颖EP大卖。
在歌友会的最后,靓颖和大家合唱了《浏阳河》,唱完以后激动地喊道:“今天我没有唱错啊!”十分可爱,令歌迷大笑。歌友会在笑声中圆满结束,靓颖表示,以后还会继续来长沙举行这样的活动,希望下次能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张靓颖。 黄玲/文 徐磊/图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9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5
^^^^^^^^^^^^^^^^^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8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6
^^^^^^^^^^^^^^^^^^^^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7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47
^^^^^^^^^^^^^^^^^^^^^^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7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53
新浪图片^^^^^^^^^^^^^^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3-30 18:56 编辑 ]
iohsu
发表于 2006-2-16 11:54
签售会。。。。
http://game.sa20.com/bbs/upload/publicphotos/1065_24978.gif
[ 本帖最后由 iohsu 于 2006-2-16 12:10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