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tubmw 发表于 2006-3-18 17:37

德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继续添加中)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11-9 08:34 编辑

德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览表
  全球约有 750 个保护景点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德国拥有 27 个。

   
全球约有 750 个保护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德国拥有 27个。

德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览表:

一、1978Aachen Cathedral亚琛大教堂
二、1981Speyer Cathedral施巴伊尔大教堂班
三、1981Wurzburg Residence, including the Court Gardens and Residence Square 沃尔斯堡王宫
四、1983Pilgrimage of Church of Wies魏斯朝圣教堂
五、1984Castles of Augustusburg & Falkenlust奥古斯都宫和猎鹰宫
六、1985St. Mary's Cathedral & St. Michael's Church, Hildesheim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和米歇尔教堂
七、1986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 Liebfrauen-Church Trier特里尔罗马建筑群,大教堂和修女教堂
八、1987Hanseatic City of Lubeck 吕贝克老城
九、1990Palaces and Parks of Potsdam and Berlin 波茨坦皇宫和园林
十、1991Abbey and Altenmunster of Lorsch罗什修道院
十一、1992Mines of Rammelsberg and the Historic Town of Goslar 戈斯拉尔的古城和拉梅尔斯贝格矿山
十二、1993Bamberg班贝格老城
十三、1993Maulbronn Monastery Complex 莫尔布龙 修道院
十四、1994Collegiate Church St.Servatius, Castle and old Town Quedlinburg 奎德林堡慈善教堂,宫殿和老城
十五、1994Volklingen Ironworks弗尔克林炼铁厂
十六、1995Grube Messel, an open-pit mine with 50 million years old fossils 麦塞尔矿井化石出土地
十七、1996Cathederal at Cologne科隆大教堂
十八、1996Places of Martin Luther's activities in Wittenberg & Eisleben 艾斯雷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馆
十九、1996Bauhaus at Dessau and Weimar 德绍和魏玛包豪斯学校
二十、1998Classical Weimar 古典魏玛
二十一、1999Wartburg Castle in Thuringia 瓦特堡
二十二、1999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 Berlin 柏林博物馆岛
二十三、2000Garden Kingdom of Dessau-Worlitz 德绍-沃里茨的园林
二十四、2000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at Bodensee 博登湖中赖兴瑙岛上的寺院群
二十五、2001Coal-pit "Zollverein" at Essen埃森工业文化园
二十六、2001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莱茵河中上游河谷
二十七、 2002Historical centre of Stralsund & Wismar施特拉尔松和魏斯玛的老城
二十八、2004不来梅市政厅和罗兰德雕像德国,
二十九、2004德雷斯顿易北河岸的文化景观
三十、   2004巴德穆斯考城市公园
三十一、2005从科布伦茨到雷根斯堡罗马界墙
三十二、2009 瓦登海(与荷兰共享)   
三十三、2011 法古斯工厂            

于1972年,UNESCO一致通过了“国际保护全球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国”。公约的主要目的是要针对自然及文化遣产,列出了所有特别具有历史价值,人类应尽责保护的地方。公约的目标更希望通过全人类、国家的合作,而作出有效地保护。当公约签定后,每个国家便要负责对该国领土的文化遗产作出负债及保护。而UNESCO也将对这些国家作出相应的支持,从而更好发挥联合国其科学及文化组织之精神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7-4-17 21:13 编辑 ]

蓝麦子 发表于 2006-3-18 17:44

大半都没去过。。。:(
记个笔记,有机会慢慢跑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0:46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7-21 13:37 编辑

支持蓝妹妹!
该座宫廷教堂整体结构呈长方形,屋顶为拱形,修建于公元790年到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时代。这座教堂的灵感来源于罗马帝国时代的东方式教堂,在中世纪时夏佩尔宫又添加了许多华丽的装饰。
  
  亚琛大教堂是德国著名的教堂,位于亚琛市。亚琛是德国最西部的城市,邻近比利时、荷兰边境。亚琛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就享有盛誉的温泉疗养地,查理曼大帝在亚琛营建夏佩尔宫时,就梦想要建成一个罗马般显赫辉煌的城市。中世纪,亚琛已是德国主要的城市之一,是法兰克国王们的常住地,尤为查理曼大帝所喜爱。从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32拉德国国王加冕以及多次帝国国会和宗教集会的所在地。十八至十世纪,这里是国王经常光顾的浴场,二战中,市区部分被毁,战后重建,为一座极富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城市。亚琛大教堂于公元786年开始动工,到公元805年建成,是欧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这座有着巨大圆拱顶的八角形教堂是模仿意大利的圣维塔尔教堂建造的,具有拜占廷建筑艺术风格,整个内部以圆拱顶为主要特色。1414年和1884年又分别在两侧建圣坛。1669年加盖拱顶八角形建筑。

  作为查理曼宫廷教堂的亚琛大教堂保留了千年来的历史原貌,核心建筑是上文所提到的夏佩尔宫。夏佩尔宫是当时阿尔卑斯山北部最大的圆顶形建筑,是一座八角形的风格独特的建筑物,装饰华丽。它成功地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拜占庭式建筑及哥特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夏佩尔宫在欧洲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936年到1531年的近600年间,亚琛大教堂是32位德国国王加冕及多次帝国国会和宗教集会的所在地。中世纪虔诚的人们如潮般的涌入亚琛大教堂朝觐,为了容纳更多的人群,又修建了一个唱诗班大厅,在查理曼大帝死后的第600天启用。此后, 这座辉煌的建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接受膜拜 ,亚琛大教堂在历史上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德国UNESCO世界遗产组织将其描述为" 德国建筑和艺术历史的第一象征 ",完整精确地概括了亚琛大教堂的重要价值。

  这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有许多高耸的尖塔,门洞四周环绕数层浮雕和石刻。在夏佩尔宫里,陈列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赠送的烛台,走廊里放着查理曼大帝的大理石宝座,唱诗班席里存放着查理曼大帝的金圣物箱,保存着他的遗物。此外,亚琛大教堂还有不少青铜器、象牙器和金银工艺品和出自名家之手的宗教艺术品。亚琛大教堂的艺术财富被认为是北部欧洲最重要的教会艺术宝藏。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19 13:01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0:54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7-21 13:53 编辑

三、1981Wurzburg Residence, including the Court Gardens and Residence Square 沃尔斯堡王宫

这座金壁辉煌的巴洛克式宫殿是德国最大和最漂亮的宫殿,由两位主教卢塔·弗朗茨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肖恩伯出资修建。宫殿周围有许多景色优美的花园。

一批以巴尔塔扎·诺伊曼为首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画家(包括提耶波罗)、雕刻家和泥水匠共同努力,修造了这一著名的宫殿。

   沃尔茨堡宫、宫廷花园和广场位于法兰克福和纽伦堡之间的河谷盆地里,四周山峦起伏。沃尔茨堡城是座千年古城,最初的宗教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发展成为繁荣的手工业城市。自从1803年以来一直处在巴伐利亚州的管辖之下,它以和谐的对称之美而著称,是德国南部巴洛克时期最为宏伟精美的建筑。

凡到过这里的人,无不为它气势恢宏的设计所深深地感染和震撼。主教宫殿前面饰以浅黄色的沙石;站在排列整齐的豪华的房间里,美丽的花园、宽大的楼梯以及富丽堂皇的中央大厅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丰富的雕饰,整体巍巍壮观,而每一部分又是及其精美纤细。

  德国曾是一个极其信奉宗教的公国,而沃尔茨堡宫、宫廷花园和广场作为其时的政府所在地,不仅吸收了当时在德意志南部占主流地位的巴洛克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精华,而且也融入了纪念顺博恩家族的历史意义。顺博恩家族在巴洛克时期产生了无数的主教。

1720年,来自顺博恩家族的约翰恩 . 菲利浦. 弗朗茨在此打下了地基,并委托一个名叫诺伊曼的建筑师全权负责设计和施工。诺伊曼在这之前曾博得了该建筑订约人(即约翰恩 . 菲利浦. 弗朗茨)的叔叔--美因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部城市,莱茵兰-法耳次州首府)选帝侯(德国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和约翰恩 . 菲利浦的兄弟--维也纳(奥地利首都)副长官的青睐;最后诺伊曼不仅将二者各自的主建筑师纳为旗下,而且还聘请到了两位享誉巴黎的法国宫廷建筑师。

其中约翰恩 . 菲利浦兄弟的建筑师卡尔负责该建筑内部的设计并于1729年正式着手规划,为了使维尔茨堡宫、宫廷花园和广场呈现典型的欧洲风情,他找来了一大批维也纳、意大利、哈普斯堡低地(比利时)的艺术家。

  在那些外表几乎千篇一律的房间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改造过的带镜子的橱柜和大理石制成的小礼拜堂,它们是那样独具匠心,与众不同,以至于人们见后总是过目不忘。整个宫殿竣工于1744年,8年后,来自威尼斯的泰波罗创作了大厅中的壁画,这幅悬挂在楼梯上的巨大壁画,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油画。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19 12:59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4:07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7-21 14:05 编辑

二、1981Speyer Cathedral施巴伊尔大教堂班
      
      施佩耶尔大教堂始建于1030年,即康拉德二世时期;随后在11世纪末进行了一次重修,大教堂的主要部分是大教厅、四个角塔和两个拱形顶。这是罗马帝国时代最著名的罗马式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明显受到东西方两种建筑文化的影响。
  
  施佩耶尔大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具有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主要纪念碑之一。1061年举行了教堂的落成庆典。再此之前大约30年,即1030年,由康拉德二世大帝亲自下令建造。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该建筑成为当时最大的教堂,并以此来为其光宗耀组,使其地位显赫声势。因此,施佩耶尔大教堂明显地具有了皇家建筑的尊严与威望。

  1990年是施佩耶尔大教堂的2,000华诞。各种名胜古迹建筑,包括瑰丽的城堡、犹太人神圣的浴场、科技博物馆、皇家历史博物馆等均与之相距不远。
  当初建造之时,施佩耶尔大教堂是撒利族(4世纪时居住在荷兰法兰克部落)贵族的私人教堂和墓地,它在整个西方都称得上是最为宏大的神教建筑。教堂内的地下,即地墓大约竣工于1030年,世界上同一结构、同一类型的地下室能与之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如今地墓成为一处绝好的旅游胜地。这里储存着包括康拉德二世大帝在内的许多中世纪的国王、王后的墓室(至少有8个)。这些坟墓均是在1039年至1309年之间下葬的。其中,康拉德二世大帝在逝世后的最初两年,其墓穴是葬于其它地方,因为当时的地下墓穴还未能全部竣工。

  爆发于1689年的皇室内部的王位之争几乎将整个城镇破坏殆尽,施佩耶尔大教堂周围地区连同它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770年,对这里的恢复重建工作才正式启动。
 
 自从1818年开始,施佩耶尔大教堂就一直被用作主教堂,但在法国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大教堂遭到了攻击和亵渎。该教堂西半部分的建筑,连同内室的油画,是在路德维格一世的批准下,于1854-1858年间修建和绘制的。当初城市中开化自由的风气,至今仍深深地"镌刻"在这个教皇制度下的长方形基督教堂中,无处不在,清晰可辨,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大教堂的石头颜色奇异,比较惹人注目:鹅黄色与各种红色混杂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大教堂建筑本身的宏观外型,堪称为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大奇观。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所有的这一切会出现在德国如此小的一个小城市中,这的确算作该城市的一项殊荣!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19 13:11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4:26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7-21 15:06 编辑

四、1983Pilgrimage of Church of Wies魏斯朝圣教堂
白色的维斯教堂(1745-1754)座落在风景秀美的阿尔卑斯山谷中。这是出自建筑师多米尼克斯·齐默尔曼的作品,是具有巴伐利亚人特色的洛可可式的优秀代表作,整个作品充满了活力、欢快,色彩丰富。
  
  在德国的维斯有100多个教堂和圣坛(祈祷祭拜的地方),而且从巴伐利亚北部到施泰尔马克(奥地利东南部一州)最南端,迄今为止已发现有1500多个类似这样的地方。维斯教堂是多米尼克斯(1685-1766)的杰作,在他的手下出现了大批其所在时代的一流的艺术家,约翰恩和安东尼便是其中的两位;多米尼克斯还是将巴伐利亚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流行于18世纪,特点是纤巧、浮华)发展到顶峰的无可争议的人物。

  初次到维斯旅游观光的游客,一定会惊叹于维斯教堂的奇观,每个人都会禁不住扪心自问:一个如此超脱、气魄辉煌的建筑物竟然奇迹般的出现于这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隐蔽之地!

  从许多角度来看,许多不平凡的事的确在此处发生了。人类的眼泪是精神建筑的栋石,创造出维斯教堂这颗洛可可式建筑风格、闻名于人类历史上的璀璨珍珠。作为朝拜救世主之地,同时也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之宝,早在8世纪,维斯教堂的声望就已经风靡于整个欧洲。

  维斯教堂建在一片辽阔草地的正中央,由于该处地势比周围要高,所以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人们也可以一眼眺望到这座与众不同的教堂。整个建筑的设计思想都围绕着"朝圣"这个中心原则,它着重体现了苦难、悔罪和拯救。精雕细琢、超凡脱俗体现在威斯天路教堂的每一个细节中,但这一切看上去却并非华而不实,所有细节连同那些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都像是视觉感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维斯教堂将建筑风格以及人们心中的"天堂"竟能融入到装饰用的灰泥之中,如此天衣无缝的结合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在此处可谓是达到了极点,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除此之外,维斯教堂的神学来源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堂的精神中心上帝的儿子、人类的救世主--耶苏·基督。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拜访维斯的游客,都希望能从这里获取生活的方向,教堂凭借自身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其精神源泉的力量,满足人们的欲望。

  在经过长达7年(1984年-1991年)的恢复重建工作之后,维斯教堂成为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的18世纪之风的教堂保护区。如今,古老的威斯天路教堂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4:35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7-21 15:17 编辑

五、1984Castles of Augustusburg & Falkenlust奥古斯都宫和猎鹰宫
奥古斯塔斯堡古堡和法尔肯拉斯特古堡

  奥古斯塔斯堡看上去象一个巨大的田园。这是科洛涅大主教奢华的住所,也是法尔肯拉斯特打猎时的落脚地,是18世纪德国涡卷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德国布吕尔城内有两座深受游人青睐的古堡--奥古斯塔斯堡古堡和法尔肯拉斯特古堡,它们是巴洛克时代晚期和整个莱茵兰(德国莱茵河西部)地区举足轻重的建筑。二者建于德意志帝国克莱门斯-奥古斯特选帝侯(德国有权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诸侯)当政时期。1985年,整个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古堡城市布吕尔每年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总数达到4,000,000人!如此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绝非出自偶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客观因素:这里与闻名世界的两大城市科隆(联邦德国城市)和波恩(原联邦德国首都)近在咫尺;又与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七座山相连,形成了绝妙的"一条龙" 旅游路线,所以游人络绎不绝地来此参观游玩也就不足为奇了。

  幅员广阔的古堡位于布吕尔城市的中心地带,其占地面积几乎达到了40公顷。古堡四处布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花圃和铺展开的森林。在古堡葱郁、宁静的森林中悠然自得地散步,同时呼吸着鲜花芳草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缕缕香气,犹如步入仙境一般,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从宽阔的林荫道上,就会一览无余的观望到令人难以忘怀的奥古斯塔斯堡古堡。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座卓而不凡的古堡都是都会吸引来自西面八方的游人,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汇聚场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奥古斯塔斯堡古堡中,具有楼梯的中央大厅的构思设计来自于建筑大师巴尔塔扎·诺伊曼。在1725-1768年间,巴尔塔扎·诺伊曾经设计并建造了带有巴洛克时期典型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居住区,与此同时,巴尔塔扎·诺伊曼的大名享誉于世,闻名遐迩。

  在这个久负盛名的公园的另一端尽头,是法尔肯拉斯特古堡的所在地,人们通常所称的法尔肯拉斯特灌木丛和供打猎用的法尔肯拉斯特山林小屋,就交汇在这里。当你穿梭于这个小巧玲珑的古堡之中时,那些逝去的华丽壮观的场面仿佛又慢慢浮现于眼前。甚而,你会情不自禁的以为自己正置身于豪华宫廷、参加打猎聚会呢!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4:45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11-11-9 19:43 编辑

六、1985St. Mary's Cathedral & St. Michael's Church, Hildesheim 希尔德斯海姆大教堂和米歇尔教堂

      圣米迦勒教堂建造于1010到1020年间,遵循对称美,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屋顶,典型的罗马式老撒克逊时代的粗纹织物艺术。内部,尤其是其木制的天花板和漂亮的墙壁,陪称着圣玛丽大教堂的珍宝。众多的工艺们和伯那德肖铜圆柱是大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式教堂的杰出证明。

  希尔德斯海姆坐落于德国西北部的哈茨山的西北侧、汉诺威东南的伊内尔斯特河畔。这里以贝恩沃德主教修建的罗马式教堂而闻名遐尔,并有享"早期罗马式建筑瑰宝"之美称。半木质结构的建筑物的特征形成了希尔德斯海姆市的独特特征。

  贝恩沃德主教是希尔德斯海姆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他为当时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贝恩沃德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多面手",他不仅是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艺术家,同时还充当着圣人和经理的角色;他开创了德国艺术史上的新纪元,以至于人们把他身后的一个相当长的艺术时期称为贝恩沃德时代。

  贝恩沃德主教于1010到1020年间创建了德国最精美的长方形教堂之一--"圣米迦勒"教堂。该教堂尤以其中殿木质顶棚上绘制的耶稣家系图、唱诗班席位和地窖里精美的贝恩沃德石棺而闻名;用黄铜铸造,贝恩沃德门及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亦是他的首创,那些现存的传奇式的浪漫建筑和美术作品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非凡过人的创造才华。

  13世纪,"圣米迦勒"教堂中那幅不朽的天花板绘画和中间的过道终于全部完成。而用黄铜铸造成的贝恩沃德门及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目前安置在希尔德斯海姆德圣玛丽大教堂中。它们是这里所有宗教艺术品中至高无上的代表之作。贝恩沃德门是1015年浇铸而成的,耐人寻味的是上面铸有《圣经》的图解,极为精炼的8幅图画巧妙地将《新约》和《旧约》联系在一起。

  希尔德斯海姆的圣玛丽大教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里陈列着珍贵的古埃及艺术品、厄恩斯特(侨居法国和美国的德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的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瓷器和巴洛克时期大主教的银器。这个历史上的集会场所,连同其中那个世界闻名的阴森恐怖的大房子,就坐落在希尔德斯海姆--德国最美丽的商业城市之中。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19 14:02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5:14

七、1986Roman Monuments, Cathedral & Liebfrauen-Church Trier特里尔罗马建筑群,大教堂和修女教堂
1世纪时是罗马的殖民地,2世纪成为贸易中心。在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在3世纪成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并被称作“第二罗马”。众多的受保护的历史古迹成为罗马文明史的有力证据。
  
  特里尔建于公元前16年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统治时期,距离最初的凯尔特人圣所不远。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黑门"是罗马城的北大门,几个世纪的风化、烟灰和尘埃使大门变得漆黑,"黑门"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罗马桥"是阿尔卑斯山北部古老桥建筑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旧川流不息。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罗马桥"总共经历了3个建造阶段。它与特里尔城同期始建于公元前16年,当时用生长了16年的橡胶树作为桥柱横亘在摩泽尔河(法国东北部和德国西部河流)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 ,人类就在特里尔地区繁衍生存,而特里尔是阿尔卑斯山北部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城市"的地方,与此同时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尔的罗马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壮观的历史见证之一。就像人们如今所看到的那样,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其装饰艺术集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赞叹不绝。
  大教堂如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大片古罗马建筑,这些建筑大都建于公元4世纪。大集市附近的"我们的夫人(our lady)"教堂,将早期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被认为是哥特式中心建筑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国最大的早期复式基督教建筑之一。12世纪之前,对教堂的改造一直将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筑兼收并蓄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于1235-1260年间的建筑。在这里德国和法国的建筑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圣安东尼教堂是建于15世纪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中纤巧华丽的洛可可式讲道坛。位于现在市郊的圆形剧场与皇家温泉浴场相隔不远,它大约建于公元100年间,经过后来几个世纪的装饰,愈加显得豪华而精美。剧场可以同时容纳20,000名观众,西半部分建有专供贵族使用的包厢和座椅,主门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丽堂皇,三条贯穿南北的宽阔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门相称,在主门的西边开有两个小门,由此可以拾级而上。在公元4、5世纪时,该剧场还兼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边的大门开在城内,南边的大门则在城墙外。大门的建筑构成和城墙遗迹在中世纪时曾用来采石。
  从12世纪开始,特里尔经历了长期的繁荣兴盛,直到18、19世纪之交才败落下来。特里尔曾有一小段时间控制在法国人手中,1815年,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卡尔.马克思就出生在这期间,并且在特里尔度过了他的童年。
  罗马时代占据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尔,文化上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观。1984年,特里尔迎来了它建城2000周年。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一直到今天,特里尔宏伟精美的建筑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的雕刻品风采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漫漫历史长河也掩饰不住的昔日辉煌。

      如果去特里尔还可以去马克思的故居看看。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3 08:50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5:34

八、1987Hanseatic City of Lubeck 吕贝克老城

建立于12世纪,作为汉萨同盟的前首都,直到16世纪才成为北欧的重要商业中心。到今天它仍是海上商贸中心,尤其在北欧国家之间。除去二战中所受的损毁,这座老城的结构,大部分由15世纪到16世纪的贵族居所,一些古迹、教堂和盐场仍保持完好无缺。
  
  吕贝克荷尔斯泰因地峡,距离汉堡50公里,特拉沃河使吕贝克有了向波罗的海和北欧开放的河口,历史上吕贝克是贸易中心,为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吕贝克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左右, 当时的"吕贝思"城是一处皇家所在地和贸易中心。1143年绍恩堡的阿多尔夫二世在特拉沃河和维肯内茨河之间建造了一座商业城市,仍沿袭了原来的名字叫做吕贝思,萨森皇帝在位时后场大火摧毁了吕贝思城,吕贝克城也随之诞生,狮子亨利重建了吕贝克城,狮子亨利希在罗马兵营建立城市的时候,吕贝克环绕着大的长方形的市场发展而成。1159年此城进入繁荣时期,富于活力贸易中心已经形成,其影响力堪与威尼斯媲美。吕贝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北欧的商业中心。
  另一与此城历史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人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于1226年确立了吕贝克城独特的地位和自由权力-把它定为一处皇家自由城市。这标志着城市的市民不再属于某个公爵、伯爵或教皇管辖,而是直接属于皇帝管辖。其特殊地位维持了711年。13世纪城市联盟兴起,1241年,吕贝克作为公认的贸易商埠,与汉堡共同建立了汉萨同盟。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德国进出口商人和城市。城市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建立起来,逐渐控制了北欧的海上贸易。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盟主。大约在14世纪,汉萨同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候,同盟在议会中拥有自己的席位,直到16世纪末期城市依然繁荣。
  当市场上出现竞争对手以后,15世纪时一系列困难出现了,尽管汉萨同盟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努力维持自身的地位,但是它逐渐地衰落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对于同盟是致命的打击。
  尽管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城市遭到破坏,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改进工作,吕贝克汉萨同盟城市仍然保持了15至16世纪宏伟的贵族住宅街道景色,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区位于特拉沃 (Trave)河的北岸。这些建筑包括著名的砖门和盐楼,这是汉萨同盟强大的见证。古老的城市中心仍然保持着1942年轰炸的痕迹。作为一个整体,城市在它的结构和它的转石色彩上是和谐的。尽管在战争中摧毁了部分建筑,吕贝克依然是一处中世纪建筑的宝库,并被列入世界目录。两个属于吕贝克城建立时期的纵向的轴心穿越城市,水路环绕着城市。大型公共广场镶嵌有市场和大教堂,也容纳了古老的市政厅,各式各样的宽阔的街道,它们通常是曲折的,形成网络环绕着广场,从一个街区穿越另一个街区。1173年亨利开始着手兴建了北欧最大砖石质教堂-吕贝克教堂。圣马丽和圣彼得教堂也于同期开始兴建。吕贝克城不仅在亨利的引导下奠定老城规模,而且时至今日,仍保持了原来的风姿,每一个走在吕贝克城的人都确实在踏着上千年的古道。
  吕贝克城由于是历史最可信的见证区,它被总结为"汉萨同盟和它在海上商业历史上具有国际重要地位"。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19 14:41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6:53

九、1990Palaces and Parks of Potsdam 波茨坦皇宫和园林      
         波兹坦位于中德北部的侵蚀山脉和冰川区内,距离柏林10公里。柏林纳森林和哈维尔河形成的一系列湖泊和池塘,为波兹坦的宫殿和庭园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这个地方的历史,人们最早能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是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心,现在是柏林地区的主要城市。
  公元10世纪,斯拉夫部落占据了波兹坦地区;公元12世纪,阿斯卡尼亚王朝在这里设城建立了统治。在中世纪时期,霍亨佐伦人迁徙到勃兰登堡平原,这是波兹坦在历史上的转折点。1617年,他们在波兹坦建造城堡,作为他们的居住地。30年战争(1618-1648)以后,统治者弗里德里希·威廉(1620-1688)在这里建造宫殿,重建了城市。1685年,波兹坦敕令颁布以后,胡格诺派教徒和荷兰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他们也与波兹坦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1713-1740)统治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加强了,建立了法国教堂和荷兰居民。在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时期,波兹坦进入其兴盛期,它成为普鲁士事实上的首都。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热衷于艺术与文学,他促成了无忧宫庭园和宫殿的发展。7年战争(1756-1763)之后,他建造了包括新宫殿在内的许多建筑。19世纪,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1840-1861)在无忧宫庭园内增建了7座建筑和庭园。其他的庭园和公园整体因此也增加了空间。波兹坦是城市设计中的杰作,它根据自然背景,从有利的视觉角度来组织城市中园林和宫殿建筑,在设计中运用了对称和自然的原则,后者借鉴了英式花园的风格。尽管建筑样式丰富和风格多样,整座城市仍然保持着和谐。除了巴洛克或古典风格,这里还有洛可可风格,无忧宫庭园正是这种混合风格的卓越典范。克诺贝尔斯多夫、辛克尔和莱内,这些著名的艺术家使19世纪盛行的复古主义在早期的无忧宫庭园建筑中留下了足迹。
  "波兹坦的别墅和庭园是卓越的艺术成就,其折衷主义的运用和大胆的创新意识使其更具独特……一系列的建筑和景物杰作建筑在狭小的空间内,各个建筑的迥异风格并没有破坏整体布局的和谐,它的设计思想逐渐地跨越了时间……"."波兹坦-无忧宫……是很多影响的结晶……波兹坦是18世纪欧洲城市和艺术时尚的结合,城堡和庭园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它们大大地影响了奥德河东部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和空间的拓展。"这个地方"是建筑创新和园林艺术的典范,同时也是欧洲内部的君权观念的体现"。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7:22

Abbey and Altenmunster of Lorsch罗什修道院
罗什修道院和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入口——著名的“托尔哈尔”——是珍贵的?戈罗林吉安建筑遗迹。这个时期的雕刻和绘画都被保存的十分完好。
  
  罗什修道院是德国"前罗马式"建筑艺术最具代表性的遗迹之一。尽管这所修道院的具体建造年代及当时的帝王将它作为何用至今仍不为人所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其正面墙上和房子顶部华丽的装饰品是现存最大的法兰克王国修道院失传的代表之作。
  公元760年左右,在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的命令下修建了罗什修道院。起初它被建在一座小岛上,后来,即于774年前迁到了附近的一个由风吹积而成的沙丘周围。由于受到特别优厚的待遇,罗什修道院享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由一个小型的贵族私人修道院一跃成为莱茵河(欧洲西部河流)东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修道士中心,它的不动产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了从北边海域到阿尔卑斯山的广大地区。
  作为中世纪早期及其后大部分时间里的文化中心和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罗什修道院对其周围地区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1231年,随着本笃会隐修院规章时代的结束和属于贵族的修道院不动产的日渐减少,罗什修道院开始走向衰落,1557年它在大革命中被查封。1621年,修道院的建筑被破坏殆尽,如今人们只能从缴纳什一税(宗教捐税)的棚屋和残存的石墙中依稀辨认出当年罗什修道院的范围。
  罗什修道院与洛尔施城的整体特色融为一体,这种和谐之美在二者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罗什修道院藏书室的最重要的扩建物目前在全世界已达到50多处,而且罗什设有致力于发掘和保护中世纪早期中欧修道院文化的部门,这使得现代人可以亲身体会到祖先杰出的创造力。在当地政府和文化组织保护下的历史遗迹,如小部分位于城外的"古代大教堂"、"民族博物馆"以及"罗什烟草博物馆"都会令前来旅游观光的人感到不虚此行。

aotubmw 发表于 2006-3-19 18:39

十一、1992Mines of Rammelsberg and the Historic Town of Goslar 戈斯拉尔的古城和拉梅尔斯贝格矿山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6:45

十二、1993Bamberg班贝格老城
         班贝格是一座具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皇城和主教城市。这里拥有德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老城,是中世纪早期城市样貌的典型代表,拥有20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最杰出的建筑群有:拥有四个尖塔的由罗马式向哥特式风格渐变的皇帝大教堂;跨建于河面的老市政厅;旧时的渔民聚居地“小威尼斯”;巴洛克皇宫博廷格宫和古老宫廷的文艺复兴式建筑。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7:25

十三、1993Maulbronn Monastery Complex莫尔布龙修道院
         建于1147年的西多会的莫尔布龙修道院,是阿尔卑斯山脉南部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中世纪修道院。由防护墙环绕的主建筑是在12到14世纪期间建造的。依照传统的罗马--哥特式风格修建的修道院的教室使得哥特建筑风格风靡北欧和中欧。莫尔布龙修道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是独特的,它带有复杂的管道网络,灌溉运河和蓄水池。
  莫尔布龙修道院建于1147年,它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地区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西多会修道院。
  修道院外围有高墙环绕。主建筑建于12世纪到14世纪,修道院内的教堂建筑风格介于罗马式和哥特式之间,它对以后哥特式建筑盛行于中欧、北欧有着深远的影响。
  莫尔布龙修道院水利设施举世无双,有精心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引水渠以及水库等。莫尔布龙修道院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了,1147年,来自阿尔萨斯的12个修士仿照勃艮第地区西多会修道院风格建成了莫奥尔布朗修道院。教士们在此生活了390多年,他们在此严格地按照西多会教义进行修行。1556年在宗教改革以后,符腾堡公爵克里斯托弗下令在此修建一座新教教会学校,莫尔布龙修道院也相应地被转化为一所新教神学院,并延续至今。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0 16:27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7:57

十四、1994Collegiate Church St.Servatius, Castle and old Town Quedlinburg 奎德林堡慈善教堂,宫殿和老城
奎德林堡位于北德中部,地处哈尔茨山的边缘,波德河畔,这一地区还耸立着两座高山。奎德林堡建于公元10世纪,曾经是帝国的首都和贸易中心。
  国王亨利一世(公元919年至936年在位),在奎德林堡两座山脉中的一个侧面建造城堡,他的皇家驻地成为日耳曼王国弗兰哥的首都。公元936年,奥托大帝在同一座山的顶峰建立了圣瑟维提图斯教堂。这座牧师会教堂的影响扩展到整个王国乃至帝国。木笃会修道院在第二座山上建造。
  公元962年,奥托大帝由教皇约翰12世加冕为"皇帝和奥古斯都",他使查理曼帝国重新走向辉煌,几个世纪以后,帝国成为闻名的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44年,奎德林堡获得的公民权利证书(1040年和1134年两度重新获得)保证了城市在北海和阿尔卑斯之间开展贸易。奎德林堡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公元12世纪,奎德林堡开始在靠近波德河东岸地区扩展。1330年,人们修筑了城墙,圈住了城市的两部分。
  1384年,奎德林堡成为低地萨克森联盟城市的一员。1426年,城市又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奎德林堡于1477年失去贸易特权之前,在同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16和17世纪,城市的经济和艺术重要地位依然在增加,而且出现了新型的半露木房屋。
  对于萨克森同盟而言,17世纪是灾难性的。1698年,奎德林堡的保护国出卖了勃兰登堡的选民,1618年,包括普鲁士公国在内的各公国开始扩张。帝国根基世俗化以后,奎德林堡于1802年合并到普鲁士王国。
  护城河沿着防御城墙呈现不归则的轮廓,部分城墙受到保护。老城中狭窄、曲折的巷道,年代久远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城市的新建部分有统一的规划,建造于公元12世纪,形成中世纪的格局。老城的中心靠近城市主要广场,是知名的市场。山上建造有城堡,城堡附近环绕着建筑,组成该城市独特的核心。
  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遍布整座城市,形成奇特的建筑景观。圣瑟维提图斯牧师会教堂建于公元10世纪和12世纪之间,是城市中极为重要的建筑。数量众多的半露木式住宅属于15至17世纪,建筑非常细致,沿着城市弯曲的街道与城市广场接壤。
  奎德林堡是建于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范,城市保留了大量的高质量的木制结构建筑。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8:01

十五、1994Volklingen Ironworks弗尔克林炼铁厂位于萨克州弗尔克林根市的占地震公顷的弗尔克林根铁工厂是19世纪和20世纪西欧和北美修建并装备的唯一一座综合的铁工厂。但它最近已停产,可仍保持完好。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科学技术史和工业文明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上一个大型铸铁生产厂的罕见的完整画面,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其它全套高炉设备可以如此完整、准确地将过去铸铁的生产过程展现出来。
  弗尔克林根铁工厂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应首先归功于19世纪重工业的迅猛发展,这使得先前的小城镇一跃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而这个城镇的历史和命运也从此与工业时代休戚相关、密不可分。1986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高炉设备全线停止运营,自此弗尔克林根人就把它当作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这个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厂。
  弗尔克林根周围地区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上半期许多玻璃工厂的相继建立和煤矿的开采,1860年之后,日益发达的交通网使得该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铁路、运河等便利的交通条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建立。随着弗尔克林根铁工厂的蓬勃发展,弗尔克林根地区的人们受益匪浅,手工业、制造业和贸易也因为迁移过来的工人和雇主迅速兴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础产业的变化使弗尔克林根中心地区由古老的农庄变成了交通枢纽和钢铁工业区。当然不可避免地,浓烟、粉尘和噪音是弗尔克林根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年.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8:04

十六、1995Grube Messel, an open-pit mine with 50 million years old fossils 麦塞尔矿井化石出土地
  麦塞尔化石遗址是了解公元前五百万年至三百六十万年间始新世生活环境极为珍贵的遗址,是哺乳动物早期进化的唯一资料,哺乳动物的化石保存完好。
  麦塞尔化石遗址位于法兰克福南部,距离达姆施塔特(德联邦共和国中部城市)较近。该遗址的北部以一条铁路线为界,南部和西部属工商业地带,东部则是大片的森林。自1859年到1971年,这里的矿石开采一直十分活跃。后来管理部门主张将废弃物填进麦塞尔遗址的深坑中,这种情况持续到1991年黑森州(麦塞尔化石遗址所在州)政府收购此地用以长远的科学研究。同年6月14日,被列为文化遗址保护区,1995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麦塞尔化石遗址占地面积为70公顷,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00米。以前开放的化石坑最深处可达地下60米,而油页岩(此处主要的开采资源)及其伴随的沉淀物可由此向下延伸120-130米。该遗址包括一个古代湖床沉积遗迹,湖床位于270 ,000,000-290,000,000年前形成的古老的赤砂岩沉淀物上。如今深坑的部分斜坡上种植了树木,坑内东部有一个小型湖泊。
  形成于第三纪下层的麦塞尔湖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目前发现麦塞尔有30多种植物化石遗迹,其中大部分是以"科"来分类的,如卷柏科苔藓、紫萁科蕨类、海金砂科草、柏科植物、粗榧科紫杉和李树、杉科沼泽以及胡桃木化石。
  动物化石最早是在1875年发现的,是一块鳄鱼化石。在这之后陆续出土了包括小有袋动物在内的40多种动物化石,其它还有穿山甲、食蚁动物、奇蹄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化石等;仅古代原古马的化石就发掘出40具,从化石来看,这种动物的骨骼大约只有50厘米长。
  麦塞尔化石遗址中发现的鸟类化石不一而足,古代鸵鸟、佛法僧目鸟、啄木鸟、目禽类(如火鸡、松鸡等猎禽)、猛禽目鸟、营穴鸟化石等都可以在这找到。遗址中发现的鱼类化石无一例外都属硬骨鱼类,如刺鳍鱼亚纲动物、长嘴硬鳞鱼、麦塞尔弓鳍鱼、古代刀鱼、鳗鲡、食肉鲈鱼、双鳍麦塞尔鲈鱼等都在此列。
  麦塞尔化石遗址发掘出的无脊椎昆虫化石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是各种各样的甲虫化石,主要包括象鼻虫、吉丁科甲虫、屎克螂、锹甲科甲虫、布甲科甲虫、花甲科甲虫、天牛科甲虫以及隐翅虫科甲虫化石。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有些化石竟然能将昆虫原先的金属光泽保留下来。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麦塞尔化石遗址的价值,并对游人观赏化石加以必要指导,文化顾问委员会计划在麦塞尔化石坑边缘建立一个永久展示台,但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尚未付诸实施。好在这一地区现在有3个博物馆长期向人们展示麦塞尔化石遗址的发现。
  麦塞尔化石遗址最显著的特征是动植物的许多微细的组织结构,如绒毛、羽毛等都清晰可辨,实属奇观。第三纪下层的动植物遗迹在遗址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该遗址保存下来的化石种类(大量的鱼类、鸟类、大型食肉动物、昆虫、脉管植物、菌类植物),在质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其数量也很可观,迄今为止已出土了成千上万的化石标本。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度开采,麦塞尔化石遗址有可能会遭到长期的破坏。人们对化石资源及其保护的重要性还持有不同观点,加上该遗址位于城市化程度很高的法兰克福主要地区,人口密度很大,所以,保护麦塞尔化石遗址任重而道远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2 10:11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18:28

十八、1996Places of Martin Luther's activities in Wittenberg & Eisleben 艾斯莱本和维腾堡的路德纪念馆
      在萨克森的这些纪念馆展现了马丁·路德和他的信徒米郎克荪的生活。纪念馆包括米郎克荪在维腾贝格的住所、路德(1483~1546年)在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住所、教堂以及他1517年10月31日发起世界宗教和政治革命新纪元的城堡教堂。
  马丁路德出生在一个从中世纪向现代化过渡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动荡不安,人们越来越怀疑已有的世界观,同时,人们又对世界充满了新的虔诚。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在科学方面,人文主义者和文艺复兴者都把教会的墨守成规抛在一边。建立的大学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维腾贝格大学。它是萨克森州诸侯弗雷德里克·特·维斯于1502年在所居住的城镇创办的。这所大学很快发展为德国最著名的几所大学之一。1525年6月马丁路德的婚礼给遭遗弃的修道院带来了新的生命。
  路德在1514年曾经是圣·玛丽教堂的一个牧师。他认为"一个基督教徒是掌管万物的自由人,也不受制于任何人;同时,一个基督教徒是万物的仆人,也受制于每一个人。"在1517年的春天,发生了一起滥售免罪符的事情。那些有罪的人只要买约翰·特策尔的免罪符就不必再为他们的罪行担心了。在1517年10月31日,路德写信给教堂负责人,要求立即停止滥售免罪符的行动。他还随信附寄了自己的95个反驳论题。这些论题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开始了。这次改革推动了继续反对罗马的战斗,然而却违背了路德自己的最初意愿,即仅靠圣经教义来取得成功。对路德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把《新约》从原来的希腊文翻译成德文。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实践改革的问题。路德的追随者在维腾贝格进行了这项改革。牧师们结婚,不再举行弥撒仪式,双方思想得以交流,并组织了一个"同心会"。 1522年3月,路德已经打破了对旧偶像的崇拜,对新合约的需求或者甚至是暴力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他稳妥地接管并规范了这场运动。然而,马丁路德依然坚信,可以只通过圣经教义取得成功。在1523年,路德最终自己首先开始了宗教改革。1520年和1521年是改革运动的决定性阶段,马丁路德编译了教堂和非宗教的全面的改革内容。1520年6月15日,教皇威胁要把他逐出教会,这使改革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潮。教会给反叛者60天的时间以让其收回他所教的所有东西。12月10日,改革者当众焚烧了教规书籍、出版物以及一份教皇布尔法令的复件。这样,于1521年1月3日,教会正式驱逐了路德。教皇宣布路德是一个被驱逐者,按照帝国法律是必须被驱逐的。然而,又给路德一个最后撤消改革的机会,在1521年4月18日,路德在沃尔姆斯的国会中勇敢的坚持了他的教义,这样,皇帝查尔斯五世便把他置于帝国的严禁之下。
  路德纪念馆原本是为定居在那儿的隐士建立的一所修道院。萨克森州的诸侯弗雷德里克·特·维斯把这个纪念馆跟他于1502年在维腾贝格建立的大学连在了一起。在1504年和1507年间原来圣神医院的一部分也跟它建在了一起。计划中的修道院建筑只有南翼得以完工。早在1556年以前,修道院的拱廊就已经被拆除了。151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然而,在1522年修道士们解散的时候,仅修完了所谓的寝宫部分。修道院建筑包括四个讲经大厅,还有食堂和圣经教室。原计划在修道院中建设更多的建筑,但最后只完成了少数几个附属建筑。1503年前存在的医院小礼拜寺,修道士们将它作为教堂使用。新教堂的建设始终没有完成。1524年,政府将此建筑指定为马丁路德的私宅。马丁路德在1525年结婚后跟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这儿。在1532年,该地区的诸侯正式将这幢建筑物给马丁路德作酒店用。1535年后,马丁路德就对它进行了修改,他扩建了地下室,把西翼改建为自己的家庭居所,即"路德起居室",直至现在,它还完好无缺。他的妻子,卡塔琳娜·冯·博拉,定制了一扇很大的正门,门中央是一个壁龛和一个弧形的龙骨尖顶饰物。
  为了迎接1983年马丁路德的500年诞辰纪念日,在1980-1982年间对它作了刷新。室内的一切,包括墙壁、地板、天花板和门的构造都是完好无缺的,保持了19世纪的房屋设计特色。
  路德于1935年在一层的大厅中竖立了一面墙,这样,起居室就形成了。它是路德生活、学习的地方。直到今天,它的主要部分依然保持完整。
  从1983年起,路德纪念馆主要展览"1483-1546年的马丁路德",讲述他把改革作为终身事业的事迹。11间房子中的大约1000幅陈列品展示了他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阶段。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21:10

十七、1996Cathederal at Cologne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杰作,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过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们都吸收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二战中被破坏,然后在以后的几年内被完好的修复。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世界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德国科隆(Cologne)市早在公元前五十年,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如今,它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据说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卡罗琳王朝时期,后来后来停建过一段时间,到1880年才最后完成,其建筑期长达630多年,堪称世界之最。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1248年8月15日,科隆大教堂奠基,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842年9月4日,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教堂的周围还有无数的小尖塔。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它至今也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而至今专家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整座教堂全部由石块砌成,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保存有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科隆大教堂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如今,它已与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同时,它也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巍峨壮观的大教堂令人惊叹不已。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0 20:29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0 21:27

十九、1996Bauhaus at Dessau and Weimar 德绍和魏玛包豪斯学校
      1919年到1933年,始建于魏玛,又建于德绍的包豪斯学校,改变了建筑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这个由学校教授建造并装饰的建筑物发动了中世纪的建筑运动,成为20世纪建筑学的早期雏形。
  魏玛的包豪斯及其遗址始建于1919年,是包豪斯的第一个居住点,当时它与皇家艺术学院同在一起。1996年,由亨利设计的早期风格的德绍的包豪斯及其遗址(现在是魏玛-包豪斯大学的所在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19年4月,建筑师沃尔特在萨克森(德国东南部地区)-魏玛-爱森纳赫自由州的临时共和政府的支持下,在魏玛设计建造德绍的包豪斯政府大楼,他以当时已存在的两个学院--艺术学院和工艺美院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规划。但由于政治原因,包豪斯于1925年被迫迁离魏玛,之后在德绍进行了后续工作。
  1925年至1926年,根据沃尔特的设计,著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绍建立起来。整个大楼全部是用玻璃、钢筋和混凝土建造而成,一切与建造者的初衷完全吻合,每一个物体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楼里同时兼有画室、工作场所、技校和舞台,这使包豪斯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风格。
  德绍的包豪斯及其遗址将建筑的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堪称现代工业文明的先驱。与建筑同样可以载入史册的是画家和包豪斯其它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已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1932年,德国社会党成员强行关闭德绍的包豪斯及其遗址,在战争中该遗址遭到了破坏,直到1975/76年才下大力气使它恢复了原貌,如今它已成为包豪斯学派建筑的鼻祖,而且又恢复了它最初的功用:设立了专门的学院培养学生,其学科领域涉及建筑工程、设计和测量。
  魏玛的德意志国家剧院属于德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剧院,所有席勒(德国剧作家、诗人)和歌德所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首先要在这里上演。这个剧院是歌德本人于1791年建立的,在他26年的苦心经营下,德意志国家剧院成为德国第一流的艺术舞台。在与生活和工作在魏玛的艺术家们的密切接触和广泛交流下,德意志国家剧院逐渐扩大了影响。自从1996年末到1997年初,德意志国家剧院一直在进行修复中,直到1999年2月才对外开放,以纪念包豪斯遗址建立80周年,当时首演剧目是歌德的伟大作品《浮士德》。
  为了使建于1932年的歌德国家博物馆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各项标准,最近对其里里外外都进行了重新改造。在全新理念的指导下,歌德国家博物馆中的长期展览不再以展示歌德生平为重心,而是着重突出1750年-19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的文学、政治及艺术成就,当然会对魏玛的经典之作给予特别的关注。一个藏有绘画作品的大厅、有关艺术和博物学的书库都位于一个叫做"藏品楼"的建筑之内,这所大楼与诗人的旧居恰巧毗邻。
  德绍包豪斯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保护包豪斯建筑遗产的组织,而且它正努力使包豪斯建筑风格更好地符合今天的社会环境。这项工作将包豪斯建筑分成几个部分,分别从工作场所、收藏品以及学院等不同方面着手。舞台上又有了演出,人们能欣赏到珍贵的展品,导游引导着游人游历包豪斯及其遗址,这一切使得包豪斯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0:28

二十、1998Classical Weimar 古典魏玛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魏玛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小城,许多作家及学者如歌德、席勒等都被吸引至此。这种现象也反映在其周围高水平的建筑物和公园上。
  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魏玛的小萨克森镇正是处于令人瞩目的文化繁荣时期,它吸引了众多的作家和学者,其中包括歌德和席勒。这次文化大发展主要反映在周边地区有很多高质量的建筑和公园。与歌德国家纪念馆(包括歌德之家)并列的是席勒和李斯特纪念馆、尼采档案馆以及另外16个历史性的纪念馆、纪念宫和纪念碑。魏玛古城的地基上有公爵夫人安娜·阿利娅图书馆,歌德和席勒档案馆,还有在某些方面千变万化却独一无二的建筑物以及魏玛内外的五个公园。
  在1831年1月6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作出遗嘱,嘱咐要保留他的珍藏品,并把它们的所有权传给尚未成年的孙子。当作家的最后继承人瓦尔特o冯o歌德在1885年逝世时,他作出遗嘱,将房子及其在弗劳恩海因的花园以及所有的珍藏品全部捐献给了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歌德的手稿则全部委托给大公国夫人索菲。随着歌德国家纪念馆和歌德档案馆的建立,1885年确立了魏玛古城的地基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得魏玛成为歌德研究的中心。在君主政体瓦解、魏玛共和国宣布成立后,歌德国家纪念馆、歌德花园别墅、维特姆斯宫殿、罗米斯开斯纪念馆、魏玛城堡、贝尔韦代雷的宫殿、蒂富特和埃特斯堡以及李斯特纪念馆一起成为图林根州的财产。1992年,歌德花园别墅、维特姆斯宫殿和蒂富特宫成为歌德国家博物馆的一部分。此外,该博物馆还包括1924/1925年加入的李斯特纪念馆和罗米斯开斯纪念馆。1946年,魏玛城将已经先后于1847年和1917年成为该城市遗产的席勒纪念馆和基尔姆斯-克拉克乌纪念馆也并入歌德国家博物馆。同年,大公国公爵家族将歌德席勒档案馆的所有权上交,菲尔斯藤格鲁富特和俄式东正教小教堂也归入图林根州。1953年,政府将这些遗址和学者研究机构合并成"国家古典德国文化研究和纪念馆"。1954年,研究机构还掌管了多恩堡, 1956年接管了尼特兹谢档案馆,1961年兼并了埃特斯堡宫,1969年,图林格地方图书馆加入, 1969-1971年间,又并了魏玛二代花园,蒂富特和贝尔韦代雷皇宫花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德和席勒的其他纪念性遗址也都归到了图林根州。
  在德国重新统一后,1991年10月,魏玛的国家古典德国文化研究和纪念馆被重新组织为"建立魏玛古城"机构。歌德国家博物馆与歌德和席勒档案馆以及公爵夫人安娜.阿马利亚图书馆三者一起成为重建魏玛古城的三大主要行政管理部门。歌德国家博物馆行政机构主要负责管理突出的整体遗迹以及魏玛内外的博物馆。其中包括文学、音乐和哲学领域内关键人物的十个纪念馆,以及关于古代魏玛的新的长期展览,还包括十个城堡和可居住的宫殿以及三个历史陵墓。
  魏玛古城中的诺伊斯博物馆是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864年,于1869年初步完成。它坐落于卡尔奥古斯特绿荫道的尽头。令人瞩目的是该博物馆与柏林的历史建筑赖希施泰格在某些方面有着惊人的象似,尤其是中央的圆屋顶简直就是它的缩制品。
  另一处纪念馆是歌德之家,它位于弗劳恩布朗,建于1709年,1782年以后,歌德一直住在这里。开始是租的它,后来成为该房屋的主人。不过现在,席勒之家和歌德之家都成为诗人笔下的博物馆了。
  歌德家族陵墓也是魏玛古城的一个纪念馆。从1818年起,魏玛的历史陵墓就一直在使用中。在它的中心是俄国东正教教堂式的皇帝陵墓,参观收费,并且不许拍照。歌德和席勒也在这个陵墓中,而歌德家族的其他成员夏洛特·冯·施泰因及库德雷家族和武尔皮乌斯家族则在这个皇帝陵墓之外。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1 20:01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1:57

二十一、1999Wartburg Castle in Thuringia 瓦特堡
      瓦特堡城堡与周围的森林融合为一体,在许多方面被认为是“理想城堡”。尽管它包括一些封建社会建造的原始部分,但是在19世纪得以将《新约》重建的轮廓能够让人想起它在军事领域所达到的权力上的辉煌顶点。马丁·路德就是在流放此地过程中将《新约》翻译成德文的。
  
  爱森纳赫是路德深爱着的城市。路德多次到达这个城市,还在这儿定居过两次。在路德15岁的时候,他的父母送他去爱森纳赫,参加了一所德国高等学校,当时他呆在科塔夫人的家里,后来在爱森纳赫的瓦特堡"隐藏"了300个孤独的日夜。路德在瓦特堡的300个孤独的日子里,从一个虔诚的修道士一跃而成为中世纪的武士。他自称为乔治武士:披着一身斗蓬,带着一把短剑,四处游逛,任凭头发象野草一样乱长。在那儿,他写了无数的信和宗教小册子,并将《新约》翻译成了德文。1522年9月《新约》发行的同时,也象征着路德给了德国一个统一的书面语言形式,直到今天这个基本形式还被使用。"直到路德时期,德国才真正成为一个民族。"这是歌德在提到这个伟大成就时予以的极高评价。
  瓦特堡城堡位于一个高达1230英尺的悬崖上,恰巧处于俯瞰爱森纳赫的地理位置。爱森纳赫最初是位于东德艾恩·库尔泰恩后面的一个城市。瓦特堡城堡是图林根公爵路德维希在公元1067年建立的,也是德国保存最好的城堡之一。在它的宏伟大厅中,留有中世纪晚期吟游诗人的许多佳作。在中世纪,尤其是19世纪罗马时代,这个城堡不断地得到更新。1952年-1966年间,东德政府将整个城堡重建为16世纪时的模样。其中包括用原始地板和原始墙壁所用的建筑材料重建路德之家。房屋中的木桌是由栗树做成的,它可以追溯到路德时代。木桌来自于路德在默拉的亲戚家。默拉是距离爱森纳赫南部20英里的一个小村庄。桌上摆着一本1541年的路德圣经,在这本圣经的页边记述着关于这次伟大改革的评论,是由路德、梅兰希顿和其他合作者所写的。桌子的上方有一个木刻,描述了作为乔治公爵时的路德以及路德和他妻子卡塔林娜·冯·博拉的婚礼照,这是由克拉纳赫·特·埃尔德于1526年制作的。沃尔姆斯国会中世纪的教堂将路德列为公众头号敌人后,于1521年5月4日将路德带到一个吊桥上。如今看到的这个吊桥是于1863年得到全新修复的。
  而今,破旧的城堡以及它的许多其它结构都按照路德时代的原貌陈列着。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1 10:58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2:39

二十二、1999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 Berlin 柏林博物馆岛
      柏林的博物馆岛属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物。它的五个部分建于1824年至1930年,完成了预想中的计划,并推动了博物馆设计向前发展。每个部分均由不同的方案设计而成,然后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博物馆融合的重要性是体现了文明的高度发展,提高了城市建筑和建筑质量。
  柏林的博物馆岛,其中博物馆名目繁多、包罗万象:德意志民族学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欧洲德语区从17世纪至今的民族文化活动物品;史前及古代历史博物馆展示了欧洲及小亚细亚史前及早期的文物珍品、旧石器及中石器时代的文化等;古文物馆展出的是希腊和罗马古代艺术品、雅典及意大利的花瓶和绘画及古代金饰珍品等。此外,还有埃及博物馆、印度艺术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邮政博物馆、乐器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柏林老博物馆同其后的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馆岛。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所收藏的大型硬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腊佩加蒙神庙的祭坛、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小亚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门和巴比伦的依舒塔尔城门。
  包豪斯档案、设计博物馆(Bauhaus-Archiv, Museum fuerGestaltung)是一处有关包豪斯学派档案展览及研究包豪斯学校的设计、建筑及艺术的博物馆。包豪斯(建筑)学派是建筑设计的派别之一,一九一九年瓦尔特.格鲁皮阿斯创立于魏玛,它综合了功能建筑、抽象艺术、革新使用建筑材料;在设计上不用实用装饰并以综合应用技术、工艺和设计美学,以不区分纯美术和实用美术为其纲领。此博物馆于1964年由沃尔特.克罗皮尤斯设计,并于1979年开放。档案室、图书馆、演讲室及行政办工室位于大楼北面,而南面则有四个展览厅。
  布罗汗博物馆是一处集青春艺术风格、装饰派艺术及功能主义于一身的州立博物馆,专门收集和研究新艺术、装饰派艺术及功能主义的历史资料。装饰艺术和绘画是两个主要涉及的对象。通过精心挑选的玻璃物品、陶瓷、银及金属作品、家具、地毯、灯 饰等,博物馆引进新艺术及功能主义建筑。
  手工艺博物馆(Kunstgewerbemuseum)是德国同类型博物馆中历史最悠久的。二次大战中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还拥有一些全世界最重要的欧洲手工艺品。博物馆位于屈尔特尔弗朗 及正在修建中的科派尼克城堡。手工艺博物馆收藏艺术历史里古典时期后的物品,包括丝绸和服饰、镶板及家具、玻 璃、象牙及瓷制器皿等。在屈尔特尔弗朗的博物馆大楼约有7000平方米、介绍由中世纪至新艺术年代手工艺的发 展及差异。在地库的新收藏系列展出了二十世纪的手工艺品及一些工业产品,后者比一 些个别的手工艺 品更能反映现今的生活方式。
  工业设计收藏系列博物馆本是柏林工业设计学院("Instituts fuer industrielle Gestaltung")的一个参考系列。二十世纪日常文化博物馆(Werkbundarchiv E.V. - Museum der Alltagskultur des 20.Jahrhunderts)由1973年成立的德国手工艺联会的资料记录活动发展而成。最初博物馆的目的为记录德国手工艺联会的历史,博物馆的另一目标为研究大量生产的物品的历史及其美的一面,还有二 十世纪的日常文化发展。博物馆于1986年搬进了位于柏林的马丁-克罗皮斯博现址 ,此后它便成为了手工艺联会档案、二十世纪日常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视自己为一间文化历史博物馆,它包含设计史、科技史、思想系统史、社会史、艺术史及感知史。此外,柏林博物馆还包括两处目录 博物馆:比勒费尔德和达姆施塔德博物馆。
  世界遗产报告中指出柏林博物馆是推进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最好的说明,是启蒙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影响了法国革命。这个博物馆是城市的象征,也是想象变成实体的最好例证。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1 16:03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6:57

二十三、2000Garden Kingdom of Dessau-Worlitz 德绍-沃里茨的园林
      建于18世纪的德绍-沃尔利茨宫廷花园是欧洲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2000年11月它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十八世纪中叶,在欧洲大陆一些以往的几何式花园被改为风景园的同时,一些新建的园林则直接采用了自然风景园的风格,较早的实例是德国德绍(Dessau)附近的沃尔利兹园。它已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英式园林了,而是从观念上和形式上都有了发展。在1763年和1766年,德绍的弗兰茨亲王(Franz)两次与他的建筑师冯.挨德曼斯多福特(F.W.vonErdmannsdorft)及园林师艾瑟贝克(J.F.Eyserbeck)去英国考察风景园及历史建筑。后来他们又去意大利,学习文艺复兴建筑,回国后于1769年开始建造夏宫沃尔利兹园。由于受英国与意大利园林及建筑的双重影响,沃尔利兹成为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出色作品。面积110公顷,位于易北河边凹地的沃尔利兹园是河谷式风景,中心是长条形的沃尔利兹湖,通过水面把全园划分为几个景区,有哥特式小建筑、中国桥、人造小火山等。沃尔利兹园在刚建好时就成为一个出色的园林而吸引了大批著名的人物,沃尔利兹园是“德国的最高贵的园林,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自然式园林。”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7:28

二十四、2000Monastic Island of Reichenau at Bodensee 博登湖中赖兴瑙岛上的寺院群
德国博登湖畔的赖兴瑙岛:岛上完好地保存着贝纳迪克汀(Benedictine)修道院的历史踪迹。修道院建于724年,在宗教、知识和艺术方面发生过重大影响。岛上有圣玛丽、圣彼得、圣保罗和圣乔治四座教堂,都建于9到11世纪,它们为中世纪早期的修道院式建筑提供了一幅可贵的全景图。教堂里的壁画则是各种影响深远的艺术活动的见证。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19:12

二十五、2001Coal-pit "Zollverein" at Essen埃森工业文化园
      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区的景观拥有历史煤矿工业区的完整结构,其20世纪建造的建筑取得了非凡的建筑成就。工业区的景观见证了过去150年中曾经是当地基础工业的煤矿业的兴起与衰落。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21:14

二十六、2002Historical centre of Stralsund & Wismar施特拉尔松和魏斯玛的老城
      魏斯马(Wismar)和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濒临东海的两座城市,风景优美,都有着辉煌的历史。有82公顷面积的施特拉尔松德市老城是汉萨同盟时代自由城市发展的又一座纪念碑,市容景观极富特色。市政厅是该市的象征。临街一面的建筑物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征。居民表面楼富丽堂皇的装饰证明了这座汉萨城市曾经的富有。魏斯马是中世纪晚期及汉萨同盟兴盛时期的见证人。在整个德国北部城市中,它的市中心部分是最具中世纪风貌的。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港湾和通航用的水道仍然保持完好。

[ 本帖最后由 aotubmw 于 2006-3-21 21:50 编辑 ]

aotubmw 发表于 2006-3-21 23:13

二十七、2002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莱茵河中上游河谷
      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全长1320公里,从瑞士发源,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德国境内有867公里。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莱茵河谷段,从德国的美因兹(Mainz)到科布伦茨(Koblenz)间。 为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原貌,莱茵河河谷段没有架设桥梁,往来两岸都靠轮渡。两岸风景有点像中国的三峡,但山没有三峡的高、陡。沿河两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园,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欧洲还没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风光能象这一段50公里长的莱茵河中游那样,荟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几百年历史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景观。

dielianhua 发表于 2006-3-22 11:10

能否提供出处?

很喜欢,谢谢你能给大家提供这样图文并茂的佳作!偶可能会引用到其中一些材料,能不能告诉一下它们的出处?辛苦了,多谢了!:lol: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继续添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