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旧文。。。<写在中秋节前>
写在中秋节前不写年幼的孩子失去父亲的凄凉,只赞美他们成长中的独立与坚强;不写生离死别,只写重逢的喜悦;如果写艰难险阻,也只为衬托那走出困境后的脱胎换骨。不写,因为不敢写,也写不了。从一道伤疤,几片残纸想开去,怀念起故人,凭吊起往事,悲伤无边。
所以写希望,写快乐,写生活中的美好,写险峻后的光明。这样的作品振奋了读者,也抚慰了自己的心灵。
这样的一番牢骚,无非是看到了桌上的一盒精装月饼。小巧别致的盒子装载了团团圆圆,本来是想好了要给一位恩师送去的。可是就在中秋节前的一段时间,正值壮年的他突然因病长辞。
追悼会上,他的领导,同事,友人以及曾教过、训过的学生都来了。一时间人头攒动,很久不见的人们在这样奇怪的环境里重逢了,带着几分惊奇打量着对方的变化,相互招呼间几乎忘记了悲伤,只是听到他女儿的那句开场白:“亲爱的爸爸,…”一片寂静中,眼泪唰的掉下来,这才想到她没有父亲的未来,感同身受她的凄凉,说不出的无可奈何。
然后看到他静静的睡在那里,手边还堆放了高中数学的教参。镜头切换到三年前,我一次考试失利,他训我训到号啕大哭,又只好再笑眯眯的拍着我的肩膀安慰我“没什么大不了”;军训中我流鼻血,慌的他东搬西找的弄到一张竹椅按着我坐下,又绞湿了自己的手帕搁在我的额上,怪我吓坏了他…最后一个片段是他张开双臂,笑着站在高考考场门口,傻傻的动作像一只母鹰,等出了考场,看见他还满头大汗的守在那里,每个学生的握手,一遍遍的嘱咐我们要狠玩猛玩,别太惦记他…
写到这里,己经泪如泉涌,若不是窗外及时的一阵凉风,我差点又要收不住笔的怀念下去。电影中最动情的不也就是那些在男女主角已无从追回的时候,伴着淡淡的旋律,回放那些曾经相聚的欢乐片刻。我命令自己乐观起来,快乐的日子,只应该庆幸曾经拥有,幸福的回忆,决不去伤感它的一去不返。
这样宽慰自己,心情也放松了许多。突然想到一首诗很应景:死去何所依,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当我们这些学生在丹桂飘香中与各自的家人分享团圆与甜蜜,老师的女儿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份惆怅与苦涩呢?
人们总是靠自己从苦难中走出来,总是要向前看。一年,两年,三年…若干年后,也许我可以带着这样的礼物去拜访师母。我们可以带着惜缘与祝福,一起平静的追忆老师的点点恩情:我们曾因他的存在而幸福过,又因为他的离去而愈加坚强。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高中班主任
真没想到.....
文字如斯....赞!另:快中秋节了吗? 很感人。。。。
生离死别,人生无法躲避的痛,既然逃不掉,就坚定勇敢的面对它吧 应该是还很年轻的老师吧? 恩,40岁出头。。。 顶顶顶顶;);):P $加油$$加油$$鼓励$$鼓励$;):):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