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都市中的女性作家们
我最喜欢的两位女作家,一个是英国的诗人罗赛蒂,另一个就是被后世供奉为都市女性作家鼻祖的张爱玲。前者且不去说,后者是欲望都市文学的集大成者。不妨来说说,何以称上海为欲望都市。突然想到这个名字,全是因为看了让人作呕的美国肥皂剧《欲望都市》,以都市的金钱欲、权力欲、爱欲,甚至是情欲作为材料仓库,以无耻的言论、卑劣的行为,以及不时的意淫思想来贯穿始终。该片无异于是穿着衣服的“三级片”。然而,故事的大背景是纽约的曼哈顿,恐怕全世界也就那里最有这“欲望”的资本。那么反观上海,虽说在国际地位上尚且无法与纽约相伯仲。但上海之于中国的地位,与纽约之美国的作用,也相差无多吧!更何况,上海素来有远东大都市的美誉,担此殊荣也并无过分的地方。但是,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上海比纽约更甚。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就荣膺国际欲望的“下水道”的美名。西欧北美的流氓以及花花公子,秦淮河上来的烟尘女子,纯进口的白俄妓女,以及那些“出口转内销”的南洋华裔妓女,竞相涌入上海这个“下水道”。欲望在他们的恶臭中开始发酵。
忽然革命了,欲望的营业厅打出了休假半个世纪、停业整顿的告示牌。到了90年代,欲望开始了复辟,或者说是欲望症候群的再度感染。以上海为中心的商业化大都市,纷纷开展了“小资化运动”。一夜之间,全民复古,而且“古”的还恰倒好处——不早不晚,正好定格在30年代。不论自己本身是什么出身,也不顾自己本身是什么阶级。突然都开始效法起了小资产阶级。怀旧复古风,成了商业都市中的一大亮点。怀的是什么旧,复的是什么古,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诠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文革”的压抑过后,知识青年(或者还没有却想以此标榜的青年)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当然也包括对情欲自由的渴望。同时,淮海路和衡山路突然成了小资的集散批发市场。标榜小资,那也是需要手段的,或颓废的长风衣,或小开式的打扮,或不在路上就在星巴客里和卡布其诺,或看一些小资文学以充文青。
而在诸多的小资文学中,独以我们这坐欲望都市中的女性作家们为至尊。何妨略微看看他们的小资的“生产资料”。
关于张爱玲:供奉在庙里的观音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裹着红色的旗袍,雍容华贵地死在了洛杉矶家里的地毯上。就连死相也颇为小资的她,成为晚她大半个世纪出生的人的楷模。如今,但凡自称痞子的无不效仿王朔,但凡自称小资的无不效仿张爱玲。从现在的电视剧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本的电视剧是跟着政策走,用以图解政治。如今不做官的帮忙了,改做商的帮闲了,全都跟着商业都市里的享受意识形态变化。前一段时间,长的媚骨十足、妖冶有余的林心如突然来了一把《十八春》的性格刚介、性情温柔的顾曼桢。最近,有些地方卫视又开始放经过当代人审美扭曲过的《金锁记》。好端端的性格扭曲的曹七巧经过再度扭曲后,负负得正,丧失了原本的变态相,突然人性了很多。还有杀青很久却至今没上荧屏的那部戏(名字突然忘记了,刘若英演的),请来了平时在演艺圈里爬爬格子的女星来扮演起了张爱玲,尽管模仿的不错,但神韵气质上的差别实在不敢恭维。
对一个人的崇拜到了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的地步。那只能说是时代的滥觞。固然,张爱玲的作品是摆在那里的,我个人看的最多的现代女作家的作品也是她的。但是,突然被奉为神灵似的供奉,却不得不说是小资化黔驴技穷的表现。不得已,他们从地底下掘出了祖宗来祭祀。
先不去说她的生后有多少死心塌地的送葬者,且看他生前留下的那几本书。故事的背景,几乎清一色的是在欲望都市:无论上海,还是香港,无不如此。人物要么是白流苏式的落魄“老克腊”以及兼顾中西文化的“海归”青年范柳原;要么是大家族式里的遗老遗少们就如同曹七巧;要么就是工作有余衣食尚足的顾曼桢和沈世钧们;要么就是舞小姐、风尘女子;要么就是小白脸、大家公子以及游手好闲的浪子。统统的主要人物,无不带点小资化倾向。惹的现代的人,也不分好坏善恶都开始了“邯郸学步”,甚至连故作风流姿态的也大有人在!
1949年后,恐怕张爱玲是那个时代最后的小资了吧。以后小资和反革命直接挂钩起来,即便是小资也不小资了。从此,小资断奶了! 关于王安忆:过把瘾就死
按照常理来说,王安忆不能列在小资的行列中。她母亲茹志鹃是“十七年文学“的红人,如果还是以文革”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点来看,母亲写无产阶级文学,女儿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了小资呢?即便是她的作品中,涉及小资题材的也不多,如果非要算起来的话,也就《长恨歌》这么孤零零的一部。
小说我只花了一点时间扫了一遍。也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差。只能说那是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是“寻根文学”和“伤痕文学”中的一个异类罢了。回忆,那是靠个体记忆,而这篇著作却看来有从集体记忆或者他人记忆中模仿的痕迹。尽管不是直接模仿张爱玲的,尽管在写作技巧上有别于她,可很难说两者不是同一风格的。照样是十里洋场,照样是别张爱玲用到只剩下残渣的情节。王琦瑶身上,显然还感染着张氏的病毒。前几个月,上海人的小资生活丰富了起来,文化界也不仅仅是批量生产张爱玲的改编电视剧了,《长恨歌》也搬上了话剧舞台。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王安忆自己看来,还是文化评论界看来,她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绝对不是《长恨歌》,但何以被广泛接受的却是它呢?答案恐怕也无须多问,只能是由于它迎合了现在的文化消费市场。
正因为她并非完全的小资,所以《长恨歌》也不过是个例外,偶尔为之——像是现在各行各业都能玩票的明星一样,不过是为了过把瘾,并不做长远考虑。
关于陈丹燕:小资的金枝玉叶
我本人对她并不了解,也没看过她的书。对她的唯一了解,还是从朋友那里聊天得来的消息。不知其书,不论其人。我也没资格去说什么。听朋友的介绍,知道她是90年代最后一个用脑子写作的小资作家,其他就一无所知了。
关于卫慧:扒光了衣服写作。
相比较陈丹燕那好歹用脑子写作的传统方式,她可谓是改革了不少。她扬言自己是“身体写作”。我乍一听,不知所云。再一看,不过是给露骨的“性描写”一件“皇帝的新衣”。一次,在吃饭的时候,一个朋友忽然说起——珠江口,有个木子美;长江口,有个卫慧。两个人既不优美,也无智慧,不过是有那么点不要脸的淫秽。
我听了,只是大笑,一来佩服我朋友的口才,二来是对文化的无奈。小资发展到她那里已经是要拖衣服了,那敢问,倘若小资还存在,那又要往哪里发展了呢?世界上只有真理和动物是不穿衣服的,再这么下去,要么比动物还动物,要么比真理更真理。实在不行,恐怕再后来的小资作家非得自残,学亚当一样抽出自己的肋骨才能写作哩!通常最不要脸的勾当要用最精美的词语来包裹。卫慧深谙其道,给自己的劣质色情著作冠以“我的禅”,忽然之间,也许就连六根清净的佛教徒们也要给她勾起欲望了。把两个丝毫不干,甚至对立的事情能牵扯在一起,也亏她有这个本事。不知道是佛教玷污了她的“身体”,还是他的“写作”玷污了佛教。 是转贴,还是自己写的啊? 好奇中 原帖由 花旗 于 2006-5-1 17:21 发表
是转贴,还是自己写的啊? 好奇中
同问下。。。自己写的就牛了。。。 正在看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讲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现实。女主人有外遇了。但终究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中去。。。
昨天刚看完虹影的《英国情人》(原《K》),很喜欢这个女人。记得她自己说她的童年很凄苦,似乎有着一颗走头无路的灵魂。 近期实在是没几个象样的女作家啊$angry$ang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