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电影的名字,雍智或者广识者进~
萍聚剧场我刚发过,这里也发一次,希望朋友帮忙拉~这是部中日合拍的电影,我是高中的时候偶然在电视里看的,因为电影已经开始了5分钟,所以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有没有人也看过这部温馨,宁静的片子,请一定告送我.
简单情节:
抗日战争年代,在中国中部的某一少数民族村子里,兄弟两人,父母早亡,相依为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一天早上,兄弟俩在出村子干农活去的路上,看到路旁躺着昏迷了的个年轻女子,就赶紧把她救治回家,悉心调养.过几天,女人醒了,问起她为什么晕在路上,才发现这个女人是个哑巴.看来无依无靠的,估计是逃兵荒出来,在路上饥寒交迫才弄成这样.于是大哥就把她纳做媳妇,这个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村子根本没那么多规矩,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当弟弟的更是为哥哥高兴.
大哥那天去赶集,想把家里的收成换成其他日用品,结果这一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人说是跟军队抓去当壮丁了,村子里最悲伤的当然就是弟弟和他媳妇了.(我从这开始看的.)
时间慢慢地流逝着,几年下来,都没有等到大哥的任何音讯,村里的长者都估计老大死在战场上了,弟弟现在失去了唯一的这么一个亲人,只有努力下地干活,当媳妇是哑巴,自然眼泪往肚子里咽,一个破裂的家默默地忍受着悲哀,弟弟经常能听见竹楼上嫂子的哭声,虽然嫂子在人面前从来都装做很平静的样子.
一个夏日雨夜,楼下的弟弟听嫂子哭的太伤心了,打了盆洗脸水上楼.几年下来的苦等,互相扶持着过日子,两个人也在那不经意地碰触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早到了区媳妇岁数的小叔子虽然从来都没有动过嫂子的念头,但是年轻人的冲动,和对嫂子那种亲人般的关切和同情和嫂子对他们兄弟的恩情和这么长日子压抑的感情就在这雨夜交融在一起.外边雨水打在竹子编的窗门上,里边叔嫂不顾一切地搂抱在了一起,这年头,与其痛苦的撑着这个破碎的老家,还不如重新建一个新家,互相扶持着继续过日子.
少数民族的部落,不但跟老天爷抗争,求口饭吃,也要跟汉人斗争求生存,这种事,嫂子接着嫁给死了兄弟的小叔子的事在村里也没有遇到什么反对,毕竟有个家样儿,继续活着比什么都实际.年复一年的就这样的过着,后来弟弟才发现原来妻子不是哑巴,是个日本女人,叫杏子(不记得叫什么了,随便编一个先)因为打仗,和亲人在逃亡的路失散了.不会汉语,就装做哑巴.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人家庭,慢慢地也学会了中国话,还为丈夫生了一男一女.
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抗战,内战,解放,文化大革命,夫妻俩一直保守着这个日本女人的秘密,村里人也替老二高兴:这女人又能说话了.
时间的齿轮慢慢的转着,现在已经是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家里不但有了收音机,还有了电视机.就在无意中,老两口在电视中看到反映当年日本遗留在中国战场的子女,经过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在日本的亲人取得联系,踏上寻源之路的专题报道,专题的 最后还有一些寻找至今身在中国的日本亲人的寻人启示,杏子就在这时候看到自己弟弟太郎,原来自己的家人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找自己呢.热泪中,她告送老伴儿,电视里的太郎就是她弟弟,老二儿沉默了三天,最后决定支持妻子溯源,身返东瀛.
通过电视台的帮忙,太郎有了姐姐的消息,马上起程来接姐姐.等到见到姐姐后,马上商量何时起程回家的事,老二儿从来就少言寡语,既然自己做的决定,也从来没说过一个"不愿意".到了日子,俩一起走过几十年的老人儿没有太多的话,老伴儿在站在村口目送她的老头儿目光下,驱车离开了.
回到日本,来到弟弟的家里,虽然都不认识,但是血脉的联系还是胜过一切,弟弟也是子孙满堂的爷爷了,弟弟的儿女都悉心照顾着这位姑妈,都希望能给她回家的感觉.看着当年自己随父母离开的这个村子,看着弟弟膝下孝顺的儿孙们,看着孙子辈的只有7,8岁的纯太放学回来,都让她这个"半个中国人"的日本老太太想起所有往事.两个星期后,所有家里人看着慢慢适应这里生活的"姑妈",希望她就确定以后就留在这里不走了的时候,老太太缓缓地说出:"多谢大家的关照,我决定要回去了".
当她下了飞机又座车回到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的村口时,看到站在土坡儿上拄着拐杖天天守侯在这里一直等着她回来,翘首以盼的老伴儿的时候,她的眼眶也像老头儿看见了她的眼眶一样湿了...(完)
我写这么多,是希望唤起看过这电影的人,帮我想想这电影叫什么名字,也是介绍没有看过这电影的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整个电影基调是那种亚洲,或者具体说中国风味的宁静,可以是中日合拍的电影,日本电影特有的那种韵味和细腻也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电影没有什么顽强奋战的战斗场面,也没有反映人的黑暗面的文革调调,一切信手拈来,就是描写了一个社会特殊,而又时代不特殊的家庭,让人看后想到了很多简单的人生道理.
随便说一点点:
现在韩国电影大行其道,网上充斥的太多了,还有一些是hollywood的忠实粉丝.我觉得hollywood电影就是给10岁小孩看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个个梦,看都不用动脑子.韩国那些更是垃圾,都是给些高智商的人看的,因为拍摄技巧粗糙之极,情节更是不能自圆其说,要靠逻辑性相当强的人帮它圆这个梦才行的电影.竟然有这么多国人都爱看,看来大家都是爱因斯坦!
废话不多说了,希望有朋友知道的,通知我一下,不知道的,帮我注意一下.
这里谢过了
http://www.cqttg.com/wma/pbn.wma 知道的一个都没有,不知道的也没人顶,是不是想让我自己顶自己一年整啊?
既然这样,我就满足你们的心愿,顺便多加点,我顶3年,直到有答案为止,哇~ 成,我看你怎么顶够3年 我帮你顶吧,我不知道。 到来顶的例日了~ 此片没看过,不过此类型片以:清凉寺钟声,一片没有下完的棋为代表。楼主是否可以在做给一些本片的信息呢?可以帮你找找看。比如:大概什么年代拍摄的90年代,80年代?主演是谁?或者有些什么标志性的。。。。。。????? 原帖由 wanshuiqianshan 于 2006-5-12 13:30 发表
此片没看过,不过此类型片以:清凉寺钟声,一片没有下完的棋为代表。楼主是否可以在做给一些本片的信息呢?可以帮你找找看。比如:大概什么年代拍摄的90年代,80年代?主演是谁?或者有些什么标志性的。。。。。。 ...
我所记得的,应该全都写在里边了.你说的确实是好办法!<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是跟这个片子有相似之处.我也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找过,因为不知道电影名字,演员名字,只有在一个算是资料比较全的网站一部接一部的看剧情查过,大概1万多部吧,几乎中国建国以来的所有电影都查了个遍,应该是没有落下的(希望那网站是权威的:http://www.cnmdb.com/).
现在只有两个可能:
1,这个网站有遗漏.
2,这部电影就如<敦煌>这样的电影一样,虽然是中日合拍,场地设施等中方提供,演员,拍摄由日本负责,所以名字和演员名字都是日本语,鲜为人知,那就不好办了.毕竟咱不会倭语.
现在只有继续寻找,同时等待,看看谁也看过这电影的.
ps:拍摄风格应该是80年代的,主演全不知名(可能是日本人),标志性的也就是少数民族这一点了. 那个网站还不错,不过权威谈不上。还是不够全面。这不是北京电影资料馆的国家级网页。
不过,我会继续帮你找的。前一段时间,我找一首歌,找了快一年,也是印象里只有一些碎片,不知歌名和演唱者,但是最终被我找到了。高兴啊!我希望你也能找到。据你介绍,我也很想看看这部影片。一起努力吧。如果你找到了,也把片名写到这里来吧。呵呵,找东西很好玩的。 原帖由 yooe 于 2006-5-13 19:56 发表
我所记得的,应该全都写在里边了.你说的确实是好办法!<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是跟这个片子有相似之处.我也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找过,因为不知道电影名字,演员名字,只有在一个算是资料比较全的网 ...
我帮你找到了一部,不知是否就是这一部?????!!!!和你诉述的有点差别。也可能你记忆模糊了。找来看看吧。
云南故事 (1993)(A YUNNAN STORY)
导 演:张暖忻
编 剧:徐天生 解婷
主 演:吕妨菱 林健华 濮存昕 卢秀琼 东静子 (更多)
上 映:1993年
地 区: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颜 色:彩色
时 长:97分钟
类 型:剧情片
演员表:
吕妨菱 .... 加藤树子
林健华 .... 戛洛
濮存昕 .... 戛沙
卢秀琼 .... 婆婆
东静子 .... 树子母亲
大月谦介 .... 树子父亲
猪饲小百合 .... 树子妹妹
孙鹏 .... 元夫
高少安 .... 小女儿
余惠清 .... 女巫师
娄文光 .... 男巫师
陈春梅 .... 产妇
汝海燕 .... 阿玉
杨立新 .... 区长
陈淑芳 .... 良子母亲
云南故事故事梗概(简介):
抗战胜利后,日本年轻女子加藤树子在日军溃退时与家人离散。树子自杀未遂,被一个名叫戛沙的中国青年军官所救。两年后,两人在某野战医院重逢,结为夫妻。戛沙因此被解职,树子追随他踏上了回乡的旅程。风雨兼程,戛沙旧病复发,好在县城教书的弟弟驾车迎接,重续归程。到家了,欣喜的笑容在戛沙面庞逐渐凝固。寨民为戛沙举行了葬礼,而树子则被视为不祥。巫师挥藤欲驱走附在树子身上的恶魔,戛洛挺身护住树子,藤条抽打在戛洛的背上如同抽打着树子的心。油灯下,戛洛静静地伏在床上,树子轻柔地为他擦拭伤口。月夜,戛洛有力的臂膀揽住树子的腰。按乡俗,哥哥死后,他的妻子就转给了弟弟。树子沉醉在戛洛的柔情中。树子怀孕了,按照民俗被独自留在草棚里生产。树子假装作法,要来剪刀和水盆,自己接生下了婴儿。树子拒绝了乡政府将遗留战俘送回日本的友好请求,留在了戛洛身边。他的小药箱逐渐代替了巫师的法器,草棚被她装点一新,成了寨里的妇产医院,她也成为山寨出名的生命使者i树子流连在小草棚里,恍惚间竞似看见戛沙。丈夫的轻唤将她拉回现实。戛洛重操旧业,教书育人,树子带孩子们跑步、做操。“文化大革命”的狂潮袭来,没有人来上课了,小女儿被指为日本狗崽子。树子在亲人的抚慰下,顶住了风暴。在小女儿的婚礼上,树子遇见了日本摄影记者牛山,在他的帮助下,树子得以重返故土,沐浴在亲人的关怀呵护中。然而她心中总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她的家不在这儿。树子辞别亲人,踏上了回云南的路。戛洛抱着孙子在寨门口迎接她,两人在泪光中相视而笑。
[ 本帖最后由 wanshuiqianshan 于 2006-5-14 12:33 编辑 ] 故事梗概:
抗战胜利了,哈尼族年轻军官戛沙救下一个自杀未死的日本女人树子,两人由此而产生的爱情遭到了非议,戛沙被解职。二人千里迢迢返回戛沙的云南故乡,不料刚到家门戛沙因旧病复发而死去。
戛沙的弟弟戛洛因保护树子不受族人的歧视,二人产生了爱意。按照当地习俗哥死弟承,树子嫁给了戛洛。树子入乡随俗,在心地善良的戛洛身边,生儿育女。树子运用她的接生技术,为村里的乡亲们顺利地接生了许多婴儿。
岁月流逝,树子还是割不断故土的亲情。终于有一天回到了离别五十年的日本。
在日本,已不习惯故土生活的树子,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云南,想起戛洛和儿女们,想起她所接生的孩子们。云南宁静的农家生活,时时牵动着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热土有一种巨大的精神磁力,她不能离开这块热土。树子毅然告别故土,回到了云南,回到了戛洛身边。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