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ck 发表于 2006-5-11 13:08

三国漫谈之三:说赵云zt

赵云赵子龙可能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唯一的完人(诸葛武侯不是还错用了马谡?),识大体、顾大局、忠心义气都没得说;个人勇武方面,单挑没输给过任何人;连一出岐山吃败仗,还能一军独完。甚至是私生活,也非常检点,桂阳太守赵范,套近乎想把自己绝色寡嫂送给赵子龙,结果惹得赵子龙大发脾气,这一点上刘主公和诸葛军师都觉得可以通融,可赵子龙就认为这不是小节、是大事。相比起来,主公对女性的态度,就不能和子龙相比了,甘、糜二夫人都是美女不用说(如果二嫂是丑妇关二哥千里送嫂月下读《春秋》就没人钦佩了);孙家小妹也是千娇百媚,后来孙小妹被隔绝在东吴,听闻丈夫死讯也一死殉节;不过孙小妹不曾忘了丈夫,刘主公并没有对得住妻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后,孙小妹在那边望眼欲穿,主公可又娶了蜀中实力派人物吴懿的妹妹做了皇后。

  民间戏曲对赵云的偏爱非常明显——无论是《长阪坡》还是《白帝城》,赵云都是英俊潇洒的小生,仿佛岁月可以催老所有人,就是不能奈何赵子龙(不过到了《收姜维》里,赵云一出场就是老生,好像几年间老了几十岁一样,这是戏曲中的一个bug,忽略了前后连贯性)。因此罗贯中也就顺便给赵云安了个“五虎上将”的名头,任何朝代都没有什么“几虎”的正式册封,戏曲小说才喜欢这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噱头。之所以如此,大概是两个原因,一是《三国志》里关、张、马、黄、赵合传,二是关、张、马、黄、赵五人都以个人勇武著称。不过罗老先生给调换了一下座次,变成了关、张、赵、马、黄,赵云的地位,好像一下子超过了马超、黄忠。实际上赵云的地位不仅不能与关、张、马、黄相提并论,也不如魏延魏文长,军中向来只是与陈到齐名的。因此,赵云算是被戏曲小说炒作出来的一个人物。

  赵云赵子龙和张郃张俊?V的出身很相似,都是河北边郡人,都是乱世招募义勇军起家。不过赵云的仕途没有张郃顺利,张郃已经是河北名将的时候,赵云还默默无闻。其间原因很复杂,在个人勇武方面,作为“爪牙”的赵云即便不是一定优于张郃,也一定是不遑多让;行军用兵方面,赵云表现的机会很少,可也不好说就差张郃那么远。一个可能是赵云的家族在军中的地位比不上张郃,但更多的原因恐怕是赵云有更高远的个人理想——兴复汉室,因而缺乏变通能力。从他出道批评袁绍开始,无论公孙瓒还是刘备,赵云对自己的主公可是一路直谏下来的,而其批评的出发点,句句不离“天下”、“黎民”、“汉室”,就是没怎么考虑主公的利益。即便是荆州易主、关羽毁败,刘主公要夺回战略重地、更要为铁哥们报仇,朝野上下无人反对(诸葛先生都没有反对),赵云仍有异议,要区分“国贼”与“私仇”。对这么一个人物,杀之固然不可能,可要重用之,却也有困难。因此赵子龙的角色,始终是个卫队长(因为既足够忠心,武功又好,非常值得信赖),前敌总指挥或者方面军司令,跟他是无缘的,这就导致赵子龙缺少独立指挥战役的机会,即便有能力也无从发挥。

  赵云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长阪坡七进七出,怀抱幼主阿斗杀出重围,独斩曹将五十余员,甚至令徐晃、张郃这样的一流名将望风披靡,不敢交战,这种震慑力直追吕布,即便关、张恐怕也稍逊一筹。真实的当阳之战,刘皇叔扔下老婆孩子,让张三爷断后,固然救了自己一命,可妻、子的性命就顾不得了,亏得卫队长赵云奋不顾身,救出了甘夫人(刘禅之母)和刘禅,虽然不见得有戏曲小说中那么神勇,可也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比罗贯中笔下的神奇得多,本事也大得多,可金庸也得承认,千军万马之中,个人再高的武功,也不能凭一己之力打败敌军。不像后来的《风云》,越编越神奇,关公一招“倾城之恋”可以毁灭一座城市,那就不是武功了,是核武器。换句话说,赵子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达到了血肉之躯的极限。

  就因为这个奇功,赵云算是上位了,终于得了个将军的封号——牙门将军,官爵不能算是高。再接下来,左将军入蜀,赵子龙留守荆州,又立下截江夺阿斗的大功,虽然在危险性上不能与长阪坡相比,可在技术性上难度一点不低,谁敢得罪主母?这个故事出自别传,不见于本传,后人认为未必可信,不过参考一个奇怪的现象,刘备入蜀,卫队长居然不带在身边,或者改派为刘禅的卫队长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截江夺阿斗就大有可能了。总之,赵子龙算是与刘禅特别有缘,扶不起的阿斗主要对不住三个人:救命恩人赵子龙、诸葛丞相和姜伯约大将军。

  再接下来的战事,跟赵云关系还是不大,平蜀战役是张三爷、马超马孟起功劳大;汉中争夺战是黄忠黄汉升上位的战役;打下汉中之后,魏延魏文长做的汉中太守;荆州攻防战关公一手指挥的;彝陵之战是先主的最后一战;赵子龙差不多都没赶上,大概一直留在首都做京城卫戍司令了。别传上记载说赵云有汉水空营计的战例,还加上了刘皇叔的点评“赵子龙一身是胆”,这个故事罗贯中不仅加进小说还大肆渲染,仿佛汉中争夺战赵云功绩不在黄忠之下;不过历代史家一般都不信,认为徐晃和赵云根本没有交过手。由于缺少战功,因此赵云地位一直不高。直到先主白帝城托孤、蜀中人才凋敝,诸葛丞相无人可用,赵子龙才终于脱离了保镖生涯,走上了前线。

  武侯一出岐山,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当时魏国以为刘备死后蜀中无人,没有太多防范。赵云担任别动队司令,与邓芝率领疑兵扬言出斜谷,魏大都督曹真曹子丹判断敌情,大概觉得诸葛亮文人一个,不足惧,到是赵云可能率领了汉军主力,亲率大军迎击。谁知丞相之志不在直取长安,而在迂回陇西,断魏之右臂。结果魏军主力被赵云钉在了汉中与长安的山谷之中,汉军得以从容布阵展开。而南安、天水、安定叛魏迎亮,一时关中震动。应该说,这个良好的开局,赵云功劳甚大,倘若不是他牵制了魏军主力,三郡不一定会叛变。不过魏明帝曹睿可比后主刘禅高明多了,立即亲自坐镇长安,又派名将张郃为先锋直扑街亭,意在切断三郡与汉中之联系,使汉军能得三郡却不能守。这样,战事的重心就是街亭的存亡,汉军若能守住,则陇西形势大好;张郃倘若得手,汉军前后不能救应,将可能陷入全军覆没的窘境。结果毋庸多言,马谡马幼常不依节度,汉军大败,汉军由全面进攻转向全面撤退。不过就这样,赵云还是出了彩,虽然兵少力弱,却能固守,不致大败。回到汉中之后,贬官也不能算真贬,那是为了承担责任,丞相还自贬呢,并不是责罚。

  不过岁月并没有给这位刚刚走上前线的将军机会,赵子龙很快就去世了,没能赶上新一轮的征途。许久以后,大概后主刘禅想起了这位救过自己两次的将军,决定在追谥开国元勋的名单中加上本来不够资格的赵云。《逸周书》:“谥者,行之迹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虽然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得谥,但是一般来说只有帝王、后妃、名臣才能得谥,因此谥号的用字非常重要,所谓一字千金。虽然得谥本身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谥号也有褒、平、贬之分。例如开国皇帝一般都得个“武”字为谥,这就是贬义——杀伐征讨,总不是好事;相应的,“文”、“孝”、“仁”之类就是褒义了(顺便说一句,现在的辫子戏越编越不像话,斯琴高娃女士一口一个“我孝庄”;姜文先生的属下当着他的面管他叫“文宗皇帝”。孝庄是谥号,文宗是庙号,哪里有人还活着,就叫死后的名字?)。赵云得了个什么谥呢?顺平。谥法说:“慈和便服曰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惠无内德曰平”,眚的意思是过失。顺平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说这个人做人脾气好、没什么架子,做官虽然没什么过失,可也没什么功绩。这个谥号要是安在一个太平宰相身上,也许还能算个平谥,可是放在开疆拓土、毕生征伐的“爪牙”大将身上,那贬义可就太明显了。这样看来,至少在姜维等汉臣看来,赵云赵子龙,是不配得谥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漫谈之三:说赵云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