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06-8-19 20:00

民间艺术家聚津门 天津卫绝活大师身怀绝技

民间艺术家聚津门 天津卫绝活大师身怀绝技(图)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8/19/001388483.shtml

天津卫绝活大师 雕头发刻米粒手不抖心更稳
摸底调查传统手工艺 老字号绝活儿可申遗
民间艺术魅力无穷 绝活绝技引人入胜(组图)



       
   


寓言故事“老鼠嫁女”被沙英奎用特种榫艺演绎得灵性十足。



  多年琢玉,霍学正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王玉荣的大型漫画泥塑“天津老城厢婚丧礼仪”共有500多个形象各异的人物。



  在杜连弟“复制”的几十种车型中,独轮车种类最为繁多,共有10余种。



瑕玉经他手愣能琢成活玉



鲁班“三根木”他组2800块



“漫画泥塑”他要像还要笑



古代奔驰宝马他一辆辆缩

  九河下梢天津卫,自建卫至今六百年,市井之间,卧虎藏龙,各种绝活人物层出不穷。昔日的“泥人张”、“风筝魏”、“刻砖刘”及杨柳青年画曾名扬四海,声振华夏。

  天津是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津门民间艺术人才绵延不绝,人才辈出,一些新的民间艺术家和艺术成果脱颖而出。金秋十月,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将在天津举行,届时,众多民间艺术家将再次相聚津门,众多的民间艺术精品将再次亮相。近日,新报记者提前探访津门的“绝活”能手。“特别策划”上期介绍了四位绝活大师,今天,继续介绍四位民间艺术家。

  霍学正琢玉、收藏玉最多,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琢玉为业“瑕玉”巧妙构思身价涨六倍

  琢玉为乐 天命之年才悟出“琢”玉之妙

  走进天津古玩城精品街二楼的霍氏玉石坊,将近30000件琳琅满目、造型各异的玉件吸引着记者的目光。在这间8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18个展柜中摆满了霍学正亲手雕琢和收藏的白玉、翡翠、玛瑙、珊瑚、象牙、孔雀胆等珍贵玉品。晶莹剔透的茶具、威风凛凛的关公、慈眉善目的寿星、惟妙惟肖的果品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玉器的博物馆。

  一生爱玉、琢玉的霍学正没有想到,自己在天命之年会成为世界上琢玉、收藏玉最多的人,更没有想到为此自己的名字被收入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霍学正说自己一生与玉石有缘。“满周岁抓周时,没抓算盘也没抓笔,却一把抓住了爷爷的一枚印章,你说神不神?上技工学校学的是钳工专业,却阴错阳差地分到特种工艺品厂当一名琢玉工,这不是缘吗?”

  从初知玉石的孩童,到善于鉴别玉石的行家里手;从粗通雕琢玉石的学徒,到技艺娴熟的行业高手,霍学正走过的路,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还是坎坷与无奈。

  “玉石的品种极其繁杂,玉石在切割之前一般很难辨别石料里面的玉材到底怎样,选料时必须仔细鉴别它的颜色、重量、硬度和光泽等许多方面,一旦‘看走眼’赔上几百元,甚至数千元是常有的事儿。”霍学正说。

  霍学正喜欢用“琢玉”这个词来介绍自己的职业。在他看来,雕是工匠所为,琢才是艺术创造。“雕出来的东西也许挺好看,但它还是一件冰冷的玉器,是‘死’物;而琢出来的玉件却充满‘灵性’,是件‘活’物。”他说,当然,他是在“天命”之年才悟出这琢玉之妙的,因此,他也实现了由“雕玉”向“琢玉”的飞跃。

  多年的钻研,使霍学正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擅长利用天然纹理“巧色”以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一块看似有瑕疵的玉,经他巧妙构思便会身价倍涨。于是,以白色玉琢成一棵鲜活的白菜、以绿色纹理雕琢成碧绿的蝈蝈———一块绿白相间极为普通的玉料被他琢成“蝈蝈白菜”;而一块绿黄相间的“仔玉”被琢成绿竹中的下山老虎。霍学正指着一尊名为“笑口常开”的白色玉器自豪地说:“它在成型之前,身上有两颗黑点,按说这是块‘脏’玉,是块次料,可是我就恰好用这两颗黑点,把它做成了人物的眼睛。”

  今年年初,一位老者慕名来到霍学正的玉石坊,他语重心长地对霍学正说:“我已年过六旬,在我有生之年,想给子孙们留下一件传世之物……”端详着这位老者,再看看眼前那块玉石,老霍心里有底了。这是有半个拳头大小的一块白色“仔玉”,表皮还附有珍贵的枣红皮。

  按老者的要求,“传世之物”要做得和和美美,要喜庆……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老霍开始对这块玉料“动手”了。他把枣红皮琢成一对蝙蝠,意为福气。白色琢成喜鹊,白中带粉琢成莲花;老者家中有六口人,玉器主体琢为六个仙桃,最大最熟的仙桃即为老者本人。

  “在琢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小麻烦,即遇到一个黑点,当时就想到‘剜’,但‘十剜九拙’,万一剜出一点小毛病,岂不坏了老先生的传世之物?一连想了好几天,怎么处理这个‘污点’,有一天正在吃饭,突然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再琢一只金蟾,黑点正好就做它的眼睛,这不就合情合理了?”8月6日记者在霍学正的玉石坊见到了这件“传世之物”的半成品,霍学正说,这件作品完成之后,它的价值至少要翻六倍。

  霍学正以琢玉为业,以琢玉为乐,他说此生不会再离开它。在霍氏玉石坊里摆放着两件“宝物”,一件是悬挂于墙壁上的“古代琢玉工艺图解”,另一件是他亲手仿制的古代玉器制作工具———“水凳”。在琢玉之余,霍学正不厌其烦地给客人讲解古代制玉的过程,有时还登上“水凳”演示,他说向人们展示古代玉器加工制作过程,展示中华五千年玉石文化的变迁,这也是一种责任。

  沙英奎1200根木条组成多面金字塔

  收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从小迷榫槽父辈“九块木”鼓捣到2800块

  木头讲故事“老鼠运动员”灵气十足迎奥运

  传说鲁班出师时,师傅给他出了一道考题:给他三根木棍,要求不用钉不用铆,把三根木棍组装成一个整体。琢磨三天三夜,鲁班把三根木棍“建”成一个尖顶木屋,他顺利出师了,这便是榫槽技术。后来榫槽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学当中。

  榫槽技术发展至今日,已绝非昔日的“三根木”了。1992年天津的能工巧匠曾用1200根木条,拼接成结构复杂、能拆能装的多面金字塔,创下了这一领域的基尼斯纪录。这一绝活的创造者就是特种榫槽工艺大师沙英奎。

  沙英奎生于木匠世家,祖辈四五代都是能工巧匠。受到家庭的熏陶,沙英奎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工。当时父亲手里有两个分别由六根和九根木条构成的榫槽结构,从7岁起,沙英奎就对这小小的榫槽着迷,一天到晚不停地拆了装、装了又拆。

  “正式学习榫槽技术是10岁开始,那时父母给5毛零花钱,舍不得去买冰棍,直奔木料厂买一根木头就回来做,整天鼓捣那些木块,吃饭要喊三四遍才会回头。”沙英奎说,当时父亲传给他的是“九块木”,到1982年父亲去世时,他自己已创新到了“108块”。“榫槽技术同其他技术一样,贵在创新。”

  父辈把这一技术传到沙英奎手中时,只是简单的“大合槽”、“小合槽”、“子母槽”等9种榫槽组合。到1992年他已发明创新了2800种榫槽组合,并创新了“蹦蹦槽”、“跳跳槽”、“鸳鸯槽”等多种结构复杂的榫艺。也正是这一年,沙英奎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由1200块木块组成、重达60多斤、有1万多个槽的多面金字塔。有一次这个造型独特的多面金字塔在北京展出,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华侨观看以后连连感叹:“奇、怪、绝,造型独特,史无前例!”并欲出7万美金购走,不过老沙并没有出手。

  “榫槽技术传到我手里,能发展到2800‘块’这是一次大飞跃,再往前走很难再有突破了。”1993年大年初一,正当大伙儿都在走亲访友,喝酒拜年之时,老沙依旧如往常一样鼓捣着他的榫艺。三天过后他做成了一个“四不像”———似马非马,似驴非驴的动物造型。看着这个奇特的造型他自己都乐了,不过孩子们特别喜欢,都抢着玩。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地上跑的虎、鹿、狗熊、马,天上飞的孔雀、凤凰、老鹰,海里游的鱼、龟、企鹅等动物都被他创作过。1994年沙英奎以北京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为蓝本,用2000多块木块制作了榫艺“九龙壁”,该作品获得了“万博杯”全国艺术之乡比赛一等奖,并获“民间一绝”创新奖。

  十多年前,老沙尝试特种榫艺的意境创作,开始用特种榫艺来讲故事。“老鼠嫁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被他用特种榫艺演绎得灵性十足。其中“老鼠嫁女”共用了5000根榫条,分成12个场景进行“讲述”: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老鼠从小青梅竹马,一起快乐,一起成长。一天雌鼠独自散步,突然闯出了一只小猫,危险时刻雄鼠英雄救美,此后雌鼠便答应以身相许。经过媒妁之言后,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出发了,不料半道上出现“婚变”,雄鼠竟然娶了猫王的女儿来当新娘,随之便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鼠猫大战……

  老沙说,虽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制作过程却相当复杂,因为特种榫槽工艺涉及建筑学、力学、美学、几何学等多个学科,需要造型、仿真和雕塑三大技巧,哪一样都得有深厚功底。用榫条拼成动物造型本身就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要让这些动物造型通过一定场景来讲故事,做到既达意又连贯,确实不易!

  老沙今年已近六旬,现在每天依然沉迷于他的榫艺世界里。他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举办,他也应该有所作为。这不,一届以米老鼠为主角的榫艺“奥运会”已经在他家中上演了:一只可爱的米老鼠托举奥运会会徽站在“地球”上奏响“奥运凯歌”;自行车赛道上,8名“老鼠运动员”正在激烈地争夺冠军;体操馆里,米老鼠在平衡木上做金鸡独立;篮球场上,一个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正在飞身扣篮……

  “2008年是中国的鼠年,所以作品的主角以鼠为主,要的就是一种喜庆、可爱的气氛。有跳马、篮球、足球、体操、跳水等几十个比赛场景,目前正在抓紧赶制,预计到2007年即可全部完成。”

weder 发表于 2006-8-19 20:01

 杜连弟微缩作品“轿车”获本市第七届民间收藏展览会三等奖

  复制是乐趣 几十种木制车铆钉都是原样

  复制是责任 明清“奔驰”“宝马”再现真实

  8月7日下午,在气象台路杜连弟的家中,杜先生笑眯眯地从一个大柜子里翻出一堆微缩木制车辆。“这辆车叫‘太平车’,是古代军队用于运粮、运武器的军车;这是《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用于运输大枣的那种独轮车;这辆车在明清时代叫‘轿车’,它是一辆双轮马车,过去曾是大户人家和官员的座驾,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奔驰、宝马……”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杜连弟就开始从各地收集来古代及现当代的木制车辆资料、照片,并按比例“复制”成微型车辆。现在他已制成双轮推车、独轮车、双轮马车、四轮马车以及农具、生活用具的微缩品达几十种,其中仅独轮车就有10个种类。

  “淮海战役结束时,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是对人民战争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小推车在当时所起作用的一种肯定。小推车、独轮车、马车曾是人们的交通工具,也是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用具。但是,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少见了,有的甚至已经绝迹。它们都是历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收藏起来。但是,我没那条件,收回来没地方放。于是,我就把这些东西按原样缩小制成‘标本’,以示后人。”

  杜连弟说,他复制的微型车辆不是艺术品,也不是工艺品,所以复制出的样品不求精细、光亮,但求以原样为准,形状、结构必须绝对真实,即使是车轮上的铆钉也一定一颗不多一颗不少。

  杜连弟原在天津一家机械设备厂工作,是铸造车间的一名模具工。每次出差他总要到当地的博物馆去找有没有“车”,周末他喜欢到农村去走村串户。每次出门他总要带上皮尺、相机和图纸。马路边见到一辆手推车,他即会停下脚步,拍照、绘图,量量尺寸。即使是在农村的柴垛里发现一辆报废的马车,他也会如获至宝。

  有一次到河南长垣县出差,他发现一辆破旧的四轮马车停放在一堆废弃的土围子里,经过多方打听,车主是一位70岁的老人。老人告诉杜连弟,祖孙三代都赶过这种马车,他曾用坏过三辆,这是最后一辆了,因为儿子买了手扶拖拉机,这辆四轮马车已经废弃。老人还告诉他,这种四轮马车叫“太平车”,在古代曾是军队运送物资的军车,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平稳,并且不用掉头,车的两头都可以用马牵引。

  在杜连弟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辆按1:10比例“复制”的“太平车”。老杜说制作这辆车花了他半年时间,前后共做三辆,前两辆因“不是少了一颗钉,就是少了一颗铆”,不符合原样,所以被他拆了。

  在杜连弟制作的众多“微型车”中,有两“款”是天津本地“产”的车:过去在码头用于运输货物的双轮推车“地排车”和胡同里用于送水的“送水车”,杜连弟说,在解放初期,这两种车他都见过,不过现在要看这两种车型,只能到他家来参观了。

  被老杜称为明清时代“奔驰”、“宝马”的一辆双轮式马车,格外引人注目。从外观看,这辆马车的确是一件精致之物,每个车轮都是由“九片十八辐”组成,两个轱辘共嵌入220颗铆钉,车杆上钉有铁环,车厢装有饰纹花窗,顶棚呈拱形。这辆按1:10比例复制的“轿车”花去了老杜将近一年时间。

  杜连弟复制的几十种车型中,独轮种类最为繁多,共有10余种。河北、山东、东北一带普遍使用的跨辕独轮车;西北地区常用的地式独轮车;过去做生意常用的平板式独轮车;河北山区常用的挂筐式独轮车等。退休之后,老杜时间充裕,现在他除了复“古车”外,还尝试复制一些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具,耕地用的犁、钯、铲、水车等,其中还有一个民国时代用的木“冰箱”。杜连弟说,在有生之年他将把“复制”进行到底,因为“这是一种乐趣,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王玉荣漫画泥塑作品“世界名人”获国际艺术博览会优秀奖

  嫂和面娘择菜大厨抡大勺21个泥人忙活

  一场胡同婚“世界政要”藏身古文化街

  自王玉荣的漫画泥塑作品在古文化街通庆里6号院展出以后,来这里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展厅内不时会发出一阵阵狂笑。有人指着阿尔巴尼亚前总统恩威尔霍查的两颗大牙说:“这牙大得离谱,他应该去看牙医!”也有人指着沙龙的大肚皮说:“他系的皮带起码得有三米长!”如此种种。前不久,古文化街通庆里6号院又迎来一批外国友好参观访问团,一位外交官看到展台上展出其前任国家元首的漫画泥塑后忍俊不禁。“回去得告诉国人,‘元首’现在还在天津呢!”展厅内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玉荣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漫画作品,后又将漫画的理念与泥塑相结合,以极度夸张的技法,把许多国家政要、世界名人“请”到了他的泥塑和漫画中来,叼着烟斗的里根、作沉思状的甘地等,近500位世界政要名人均被王玉荣以漫画泥塑或玻璃漫画形式表现出来,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赞许。

  王玉荣今年46岁,身材魁梧,一脸的胡须,声音洪亮,笑声如同他的泥塑作品一样夸张而真实。谈到“入行”的过程,王玉荣说自己天生与泥有缘。小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趴在地上玩弹球,不一会儿他掏出一张纸来,把小伙伴们的姿态“抓拍”成一张漫画。和小朋友们到河边捉鱼,他抠出一团泥巴,把伙伴们捕鱼的姿势“定格”成一尊泥塑。6岁时家住河北区新开河畔的王玉荣,常常蹲在河边画漫画、玩泥巴、捏泥人,这成了他童年最大的乐趣。

  喜欢画漫画,喜欢捏泥人,可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一般,在班上常常遭到老师的点名批评,原因就是在课堂上他常画老师,课本上、作业本上都留有老师的漫画像。从小学到初中,凡教课的老师被他画了个遍。英语老师经常批评他,他把英语老师的两个腮帮画得特鼓特大!

  初中毕业后,王玉荣被父母“逼”进一家工厂工作,不过他对“工作”不感兴趣,没几天便跑到食堂干活了,原因是在那里他可以和面,用面团做各种造型。有一次王玉荣用一块特大面团捏了一个狮子大开口,正做得来劲,被领导看见了,之后便再没上班。

  如果要问三十年前天津人的婚庆场面是什么样的,现在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不过,津门艺人王玉荣能告诉你,三十年前天津胡同里的婚庆场面是这样的:贴着大红喜字的大棚下,老大娘正帮忙择菜、大厨师挥动大勺、大嫂正在和面、小孩们正在欢闹……21个人物配以上百件物品,如笼屉、炉子、水缸、菜品等,形象逼真的泥塑凝固了当年老天津卫的婚俗民情,透出浓烈的津味儿喜庆。这漫画泥塑作品“老天津卫胡同婚礼”,表现了21个表情、形态、衣着各异的小泥人“忙活”的一场婚庆仪式。

  “那个年代还是计划经济,要是准备结婚,提前一年就得存油票、粮票、肉票、鸡蛋票等,不够了还得找亲戚朋友借。结婚时还要找邻居借房子,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那些凳子、碗碟上都贴着‘二婶’、‘小帮子’、‘二小家’的标签,说明这些东西都是从邻居那里借来的。”王玉荣说,与那时相比,如今的年轻人结婚可是太幸福了,迎新有豪华车队、典礼有专业司仪、吃喜宴有宾馆酒楼,特别是洞房也都是价值几十万元的新房。才短短三十年,那“胡同婚礼”就成为了历史,生活真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胡同婚礼”创作成功,更加坚定了他对民俗文化的挖掘。现在王玉荣正在创作一件大型漫画泥塑“天津老城厢婚丧礼仪”,总共有500多个人物,每一列队伍至少有20米长,每一个人的衣着、形象都不一样。目前作品已完成了三分之二,预计明年10月全部完成。

  王玉荣说,他的漫画泥塑尽管夸张但却“神似形似”,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为此,他常常深入农村去写生。到城市的闹市区、公交车上去“蹲点”捕捉素材。有一次王玉荣在公交车上发现一位老太太,她肩挎一个大包,手里提着箩筐,铺满皱纹的脸颊在夕阳照射下轮廓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一个纯朴、沧桑的典型形象。”王玉荣盯得两眼放光,没想到老太太误以为他是扒手,没到站便匆匆下车,王玉荣继续“跟踪”,结果遭到老太太的一顿呵斥……

  今年“五一”,王玉荣到蓟县写生,他在村子里转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素材。傍晚时分,村口出现了一位老大爷。“老大爷很有特点,他赶着一群羊,老是歪戴着帽子,袖子一只长一只短,非常朴实的形象。”王玉荣跟这位老大爷去放了两天羊,最后他创作了一件作品“大爷”,让全村人都惊呆了———“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形象的泥塑!”

  去年10月“意大利天津周”时,随团出访的王玉荣在罗马音乐广场为当地市民进行现场创作表演,罗马一位老艺术家走到王玉荣跟前,竖起大拇指连连说:“没想到天津能出这么优秀的漫画大师!”

  24位“大师”28位“家”咱天津“绝活”数第一

  据天津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世平介绍,目前天津已有24名民间艺术家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评为“国际民间艺术大师”,有28名民间艺术家被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从全国范围看,天津民间艺术无论人才还是创作水平都数一数二。天津不愧为民间艺术之乡,出能人,也出绝活。天津民间艺术不但数量多,而且艺术品位也很高。”

  天津一直是民间艺术的沃土,过去有“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被称为津门老“三绝”。近年来民间艺术佳作频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王玓创作的面塑艺术“八仙过海”、李岳林创作的古建筑微缩艺术“红楼大观园”、尔宝瑞创作的蜡像艺术“东方欲晓”被称为津门的新“三绝”。

  “传统的民间艺术长盛不衰,老‘三绝’仍是后继有人,并且依然受到群众的欢迎。一些新的民间艺术家和艺术成果脱颖而出,创造出一批新技、新绝和新能。新‘三绝’的涌现,证明天津的民间艺术依然人才辈出,这与津门这块沃土是分不开的,正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津门民间艺术的百花争艳。”

  张世平说,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目前有600多名会员,其中就有200多名是搞创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更加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在历届“民博会”作品征集过程中,报名参展的民间艺人十分踊跃。一些新的民间艺人,连专门研究民间艺术的专家也没见过,但是他们的作品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这说明民间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旺盛的生命力。

  张世平介绍说,第三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于9月30日至10月6日在天津体育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诸多能工巧匠,身怀绝技的各路民间艺术高手将齐聚津门。目前已从全国报名的2000多件作品中,初步选定了300件精品进行展览,其中出自津门艺人的作品有190多件,占参展总数的近三分之二。“民博会期间,还将组织100多位民间艺术家现场进行绝活表演,放风筝表演,现场作画、插花等等,每天都有新亮点出现。”

weder 发表于 2006-8-20 17:52

光裕国艺馆传承中国艺术瑰宝 弘扬华夏艺术精神

光裕国艺馆传承中国艺术瑰宝 弘扬华夏艺术精神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8/20/001388715.shtml

北方网推出百期田蕴章书法讲座 网友赞誉有加
天津市领导观看职工艺术家评选绘画书法展示
天津市商务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展拉开帷幕



       
   
  北方网消息(记者吴宏):8月20日上午,天津光裕国艺馆成立仪式隆重举行,本市书画界众名家悉数到场祝贺。光裕国艺馆里,每个展室的四壁都悬挂着本市著名书画家的翰墨丹青。一派古色古香的气息弥漫整个国艺馆。


艺术界前辈为国艺馆揭牌

  在光裕国艺馆里共有22名馆员,著名书画家孙其峰、吕云所、杨德树、秦征等都是这里的馆员。现在这里展出的都是这些馆员的书画作品。大家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独具一格,形成了天津书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也代表了天津书画艺术极高的水平。


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学者张仲认为光裕就是发扬和传承天津传统艺术的精神

  提到光裕国艺馆,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炎黄文化研究会津会副会长、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张仲老先生颇有感慨。他以学者的视角,向在场的来宾剖析了光裕国艺馆名称的丰富内涵。他说:“光裕就是‘光前裕后’。‘光前’就是把过去人所不知的天津艺术大家的艺品、人品发扬出来,让他们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发展非常快,成绩是突出的,可以和全国的书画艺术进行比较。‘裕后’就是把天津艺术领域的成就纵向地传衍下去。另外,就是在一个交流平台上的横向传播。‘光前裕后’就是说,既有纵向的传衍,又有横向的艺术精神的传播,这样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的艺术,了解天津。”


国艺馆里到处古色古香

书画名家孙其峰的书法作品

  在天津光裕国艺馆创馆感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月光华,国盛晏平,我神州艺术起屹宏升。自先哲前贤经传道至大匠国手、民间精英之尚古创新。现金举国崇敬大美。艺林百工皆兴。借此大势,我们创此习馆,欲建‘收点水、集寸薪’之功。中国艺术浩瀚博大,我辈力微,惶论研习,仅思与业内诸友,世间同好共掬艺林一粟,足慰。”


书法家现场创作助兴

  谈到光裕国艺馆的创办初衷,馆长杨万森表示:“天津目前有相当一批书画、京剧、民间艺术、曲艺等华夏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人才和名家。我们成立这个国艺馆就是要给传统艺术一个交流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艺术名家可以定期进行艺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可以给市民开设各种艺术普及和提高的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天津的艺术,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天津的艺术,把天津宝贵的艺术传承下去。让天津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杨万森还表示,国艺馆将每周对外举办一次活动,并准备和其他省市的艺术家进行交流,甚至以后到国外去,和国外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把天津的传统艺术,把中国的传统艺术瑰宝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

点击浏览更多原创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艺术家聚津门 天津卫绝活大师身怀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