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崇祯皇帝,再次驳斥有关他自身不能不亡国的说法
相关史料:《明史》、《明皇实录》、《起居录》以上三本书朝代各不相同,作者也没有一致的倾向性,对比着看,应该可以从里面看出真东西来
下面介绍一下大明为什么亡国
我不想上纲上线的说什么性格缺陷啊、生产关系啊之类的狗屁话,在我看来,一个朝代的mie wang都是偶然的,没有那些偶然的事件,这个国家亡不了,也许以后也会再次亡国,但对于崇祯来说,没有那十七年中的四件小事,这个国家还会延续下去的
1。崇祯元年山陕大旱
这次旱灾是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排得上号的。山陕两地一直民风彪悍,历来招募士兵的两个地方一是山东的青州,二就是三秦的关中。在这次旱灾中,崇祯皇帝派了兵部右侍郎杨鹤去赈灾,但因为受灾面积实在太大而且粮食运送不力,导致一个大明政府的公务员投身了反贼的事业,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2。崇祯五年江浙水灾
江浙是整个国家的粮仓,什么地方出事哪里都不能有变的。这次水灾,导致整个长江中下游几乎颗粒无收,没有粮食,以前一直运往山陕的赈灾物资就只能直接运往辽东,由杨鹤出面促成的招安局面一下子微妙起来,那些投降的反贼一一再叛,杨鹤被查办,洪承畴为主的主战派开始抬头。但这主战派没有对付流寇的有效方法,渐渐的,陕西已经成了流寇的天下,朝廷的兵马都失利了
3。崇祯六年瘟疫
水灾之后就面临着大规模的瘟疫,直接后果就是士兵非战斗性减员
4。崇祯十七年明大同总兵姜壤、宣府总兵王承允投降
这个才是对整个国家致命的打击,崇祯十三年松山之战,洪承畴祖大寿降女真,但整个国家还有山海关一线,女真人没有大炮,想攻打城关比较困难。但是姜壤、王承允这二人投降了李自成,让李自成已经完全丧失的造反信心重新鼓舞起来,并且,在他眼前的就是一条通往北京的阳光大道,没有任何阻碍的就可以一日一夜下京城,到这个时候,大明已经完了
因此,崇祯的亡国根本不是什么非不能也,而就是一场悲剧,他是被上天抛弃的一个试验品。任何人处在崇祯的位置面对着这些天灾人祸都是没有办法的,改革可以慢慢来,但是对上天的惩罚,则完全没有头绪。要我是崇祯,我就是知道了前后三百年的历史,要是没有西洋红毛番给我进贡马铃薯与玉米来在大旱的陕西播种,我一样会玩完。这一系列,就是九宫连环一样,一环套一环,最后在景山,套到了我的脖子上。。。。 英雄造时事,时事造英雄,其实都是概率。
历史延绵之美,就在于它随机出牌,却又有游戏规则。 原帖由 weiss 于 2006-9-23 15:10 发表
因此,崇祯的亡国根本不是什么非不能也,而就是一场悲剧,他是被上天抛弃的一个试验品。任何人处在崇祯的位置面对着这些天灾人祸都是没有办法的
我想你错误的理解了不能也的概念,不能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无能的意思。这句话原本是出自庄子:“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后半句谈得是道德修养问题姑且不论,前半句说的正是超出人能力以外的事儿,那既然任何人处在崇祯的位置面对着这些天灾人祸都是没有办法的,怎么能不算力所不能及呢?
[ 本帖最后由 蓝色忧郁 于 2006-9-23 15:36 编辑 ] 原帖由 蓝色忧郁 于 2006-9-23 15:31 发表
我想你错误的理解了不能也的概念,不能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无能的意思。这句话原本是出自庄子:“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后半句谈得是道德修养问题姑且不论,前半句 ...
晕,蓝色引用的那段话是我说的么?怎么我自己完全没印象啊。。。汗。。。 但你以前的意思是说由于崇祯自身的问题才导致明朝mie wang的,这一点我十分不同意,所以才这么写的 原帖由 小走 于 2006-9-23 15:35 发表
晕,蓝色引用的那段话是我说的么?怎么我自己完全没印象啊。。。汗。。。
我也汗,引用错了。。。 原帖由 weiss 于 2006-9-23 15:35 发表
但你以前的意思是说由于崇祯自身的问题才导致明朝mie wang的,这一点我十分不同意,所以才这么写的
这个我想可能是我表达不清楚造成的误会吧。。。我不会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记得我当时说了一句,是他能力有限。其实我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实在是形势险恶啊。。。 他能力有限这句话我就不同意,他的能力,在16个皇帝里,除了太祖、成祖、仁宗、孝宗,他能排在第五位 原帖由 weiss 于 2006-9-23 15:43 发表
他能力有限这句话我就不同意,他的能力,在16个皇帝里,除了太祖、成祖、仁宗、孝宗,他能排在第五位
你又误解了我的意思,能力有限的意思是指他对现实的环境的操控能力有限。比如这么说,如果是康熙的话,形势也许会好些,再有上次不是也讨论过,如果你是崇祯,你会怎么做。。。
汗自己一个。。。一开始打成了康熙再世。。。 不啊,我的意思就是,无论是谁,都一样,因此就不能说他能力问题,而且,他的个人能力也确实不错,不光在明朝皇帝里,就是所有皇帝中都是前面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