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5 11:20

薛小妹怀古绝句十首谜底

据蔡义江的说法,小说原文说“内隐十物”,答案如下:
1.纸法船
2.喇叭
3.不倒翁
4.打狗棒(一种祭物)
5.牙签
6.油灯
7.墨斗
8.香皂
9.手提灯笼
10.纨扇

1是总说。写这个封建家庭在衰败过程中,死亡累累。
2是说元春的
3是说李纨的
4是说熙凤
5是说晴雯
6是说迎春
7是说香菱
8是说可卿的
9是说金钏
10是说黛玉


关于这十首怀古诗,争议一直很大.谜底难猜.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5 11:25

薛宝琴的诗词

分类:默认栏目

薛宝琴的诗词

先说说她的十首怀古诗



一、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对于此诗,蔡义江先生说:
第一首《赤壁怀古》是总说。写这个封建大家庭在衰败过程中,死亡累累,恰如赤壁鏖战中曹家人马之“一败涂地”。否则,赤壁之战,可写的话尽多,何至于句句说死,写得如此阴森凄惨?小说不是自传,曹操与作者同姓,这是巧合,但小说中有作者的家世感概在,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无限英魂在内游”,既是下面各首内容的提示,也表示死亡者实际上还不限于写到的这九个人。(见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下不注)。

对于蔡义江老师的解释,我基本上是赞成的。说“基本上”是因为有个别地方,我认为需要修改,需要补充。我们经过“探佚”,知道八十回后《红楼梦》写到了战争,宝玉、贾兰都上了战场,而元春,也在那场规模巨大的平息西戎叛乱的战争中,如杨玉环一般,死于皇家之手。贾府的败落乃至彻底的mie wang,与“战争” 两字紧密相连。我们了解了这一层,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赤壁怀古》中所含的隐义,无疑是极端重要的。第一回,疯癫僧人对甄士隐口念四句言词,其中道: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脂砚朱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我们知道,元春死于元宵节,此正是“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之隐义。至于“不直云前而云后”,“云前”,当指甄士隐家遭“民火”,“云后”当指贾府遭战火。《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指的并不是贾府遭遇火灾,而是遭遇战争,终于败落。(当然,“战争”不过是催化剂,贾府mie wang是历史的必然)。

以上,算是补充,需要修改的是,“也表示死亡者实际上还不限于写到这九个人”这句话不对。实际上,下面写到这九个,并非都死亡,而且,也不是蔡义江老师所指出的“这九个人”。我认为,她们依序应该是贾元春、李纨、王熙凤、贾巧姐、贾迎春、贾探春、秦可卿、妙玉、贾惜春。上面九人,都是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正好少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而她们三人,加上宝玉,“俱是书中正眼”(二十回脂批)。这“俱是书中正眼”的四人结局,在五十回“暖香坞春灯谜”中,已有叙述,因此,在五十一回“薛小妹怀古诗”中,无需重复。



二、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须说子房。

蔡义江说《交趾怀古》是说贾元春的。头四个字,脂本一律作“铜铸金镛”,这肯定是原文。后人为切合“交趾”,“马援”,改成“铜柱金城”。这样改,从史实说,是改对了,从寓意说是改错了。因为作者用‘金镛’是为了隐指宫闱。(汉代张衡《东京赋》中说,‘宫悬金镛’,南齐武帝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而起来梳妆。要宫妃黎明即起,就是振纪纲”。总之,首句与元春的‘册子’中所说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用意相同。“声传海外”句与她所作灯谜中说爆竹如雷,震得人恐妖魔惧一样,都喻进封贵妃时的显赫身势。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这也可以说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望家乡,路远山高。”但由于元春之死详情莫知,诗末句的隐义,也就难以索解了。此论十分精当,但并非无懈可击。“声传海外播戎羌”,我认为,其中隐义之一是指元春因战功卓著而升为皇后。舒坤《批本随园诗话》有记:“乾隆五十五、六年间(1790),见有钞本《红楼梦》一书。——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我们经过探佚,确知元春参与了战争。诗中,“马援”喻元春,“子房”指贾珍,换言之,元春是因战功卓著而升为皇后,然而又因贾珍战场失利而牵连致死。——对此,读者如有兴趣,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三:浅探贾元春之死》。



三、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蔡义江说:
《钟山怀古》是说李纨。她青春丧偶。如 “槁木死灰”,外界之事,“一概无见无闻”,所以说她不曾为“名利”所累。她后来“被诏出凡尘”“戴珠冠,披凤袄”,这完全是因为她儿子贾兰“爵禄高登 “的缘故,并非她自己不愿当“稻香老农”。所以说“牵连大抵难休绝”。至于被他人嘲笑,在她的“册子”中也有判词,所谓“枉与他人作笑谈”是也。

蔡义江老师的说法完全正确。不过,我在此略补充两句。

钟山即今南京紫金山,钟山的典故就是著名的《北山移文》,假设山灵口吻斥责了先在钟山隐居后又出仕的假隐士周颙。诗活用了这个典故。以周颙比李纨。李纨得享“晚韶华”,是用儿子贾兰的性命换来的,所以说,“莫怨他人嘲笑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纨比周颙更难堪,更不幸。——详情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漫谈之五:贾兰之死与雪芹反清》。



四、淮阳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蔡义江说:《淮阳怀古》是说王熙凤的。此说确。在《红楼梦》里,将韩信喻凤姐,实有多处。(1)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小说写“宝玉早向贾珍手里接过对牌来,强递与凤姐了”我们知道,历史上,韩信的“三齐位定”,正是张良假手于刘邦作成,而《红楼梦》里,王熙凤的“三齐位”正是贾珍假手于宝玉作成。(贾珍是《红楼梦》里的张良,这一点,在《交趾怀古》“铁笛无须说子房”中,表达得极为清楚。贾珍是“张良”,则宝玉是“刘邦”,而王熙凤,理所当然是“韩信”。(2)十三回末“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此明确是把王熙凤比附韩信。(3)韩信死到临头,还记着漂母"一饭之恩”,而王熙凤临死前,面对刘姥姥发誓要将贾巧姐解救出妓院,感激涕零.(此根据"探佚"所得。具体情况是王熙凤弥留之际,惟探望她的刘姥姥在身边,而贾巧姐,却在烟花巷,此正是“死后性空灵” 及“家亡人散各奔腾”之所本。)(4)韩信曾被市井无赖欺压,受胯下之辱。而王熙凤被“恶犬”贾环、贾琏欺压,在大观园“躬执贱役"、“扫雪拾玉”(王熙凤落难时,贾府并未被抄。如“被抄”,则王熙凤不可能在大观园“扫雪拾玉”(拾玉处在大观园穿堂)。此可证王熙凤落难、死亡,均在贾府被抄之前。另贾环、贾琏是“恶犬”,详细论证,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四贾环得势与王熙凤落难》一文,此处为行文简练,不予重复)。以上四条,可证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韩信。另外,我们从小说描写中,也可体会到这一点。王熙凤年轻当家,“从小儿就有杀伐决断,”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威风不减当年之韩信。而她的死,也与韩信一样。“三齐位定盖棺时”,意为掌权之日,即盖棺之时。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秦可卿曾托梦王熙凤,要她为贾府、为自己留后路。然而,她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作恶。最终,她落了个“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剻通预言过韩信的下场,秦可卿预言过王熙凤的下场,两者一致,此实为雪芹精心构思,有意安排)。

关于淮阳怀古,读者如有兴趣,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四:贾环得势与王熙凤落难》及之十《红楼梦八十回后情节推考》。下面,说“广陵怀古”。



五、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此诗蔡义江说是晴雯的,但我认为不是,它该是说贾巧姐。红楼梦第五回,贾巧姐判词、曲子,均紧跟她母亲王熙凤之后,这里情况也应该如此。说白了,贾巧姐年幼,她的命运沉浮,全依附于她的母亲。“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当时指贾巧姐因她母亲落难,曾堕落烟花。她虽然被刘姥姥救出,成为板儿之妻,但还是免不了招人议论,被人看不起。那么,“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是什么意思呢?那意思是说前后时间很短,然而,“隋堤风景”反差极大。明乎此,我们则可知,此背景与晴雯,是完全不相和的,因为晴雯死时,贾府并未大败,更未被抄,因此,晴雯生前、死后,“隋堤风景”,并无差别。但对于贾巧姐来说,此“隋堤风景”的反差可实在是太大了,根据“探佚”,我们可知,贾巧姐在王熙凤落难后,被“狠舅奸兄”王仁、贾蓉卖入烟花巷。此时,贾府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表面上还是极为风光的,而元春暂时还在皇后宝座上。然而,等到刘姥姥救贾巧姐出妓院时,元春已死亡,贾府已被抄,前后不过半年余,“隋堤风景”——即贾府,由风光至衰败,前后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天壤之别。其反差之强烈,实令人无法形容。

广陵怀古不是说晴雯,而是说贾巧姐,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晴雯并不属金陵十二钗正册,而贾巧却是。(“隋堤”,在隋炀帝生前,是极其繁华的,可不久隋炀帝国破身亡,“隋堤”随即败落,再无隋炀帝率萧皇后以下一、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江都之豪举。此“隋堤风景”,实可喻“贾府风景”。)



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空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诗说贾迎春。蔡义江说:
“衰草闲花映浅池”的景象,第七十九回中已经写到,迎春被接出大观园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宝玉感伤之余,口吟一诗,也是以“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起头的。“桃枝桃叶”本是同根,恰好喻迎春与宝玉的姊弟关系,诗的后两句是八十回之后的细节,无从揣测”。
——蔡义江此论十分精当,不过,个别地方,仍需商榷。我认为,“桃叶渡怀古”用的是王献之和他的妾桃叶相离别的典故,因此,“桃枝桃叶总分离”,当是指孙绍祖与迎春分离。——尽管,迎春并非是孙绍祖之妾,但孙绍祖实是把迎春当妾来虐待的,从而,导致了贾迎春的死亡。(“桃枝桃叶总分离”,如是说宝玉与迎春,实不妥当。何况,迎春出嫁后,宝玉已感伤过,并对着“闲花浅池”口吟一诗,此处再提此事,无疑是重复、多余,恐怕雪芹不会如此作文。至于诗中“六朝梁栋空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我认为,此“小照”,当指惜春所画的“大观园行乐图”。惜春为尼,她所画的“大观园行乐图”,自然被遗弃,然而,迎春不舍,竟将它拣回,挂在自己的闺房。详细情况,我们下文谈“梅花观怀古”时,还会提到。



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此诗蔡义江说是香菱,实际上当是说贾探春,首先,香菱不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而探春却是。其次,诗中内容,与香菱情况不合,而与贾探春命运,完全相合。贾探春最终是作了海外王妃,这一点,在红学界已成公论。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问题,她虽然远嫁海外当王妃,但远离神州故国,并与亲人终生分离,这是莫大的悲剧。同样情况,王昭君出塞,和番远去,其地位不低,但与国家、亲人,永生不得团聚,所以,“冰弦拨尽曲中愁”。从这一点来看,王昭君与贾探春情况一样,都是悲剧性人物。(探春“曲子”:奴去也,莫牵连,从此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曲中,悲凉气氛,显而易见。)在金陵十二钗中,与王昭君命运相似者,惟探春而已,故此诗隐写贾探春,是毫无疑义的。关于贾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一:探春远嫁爪哇国》,此处不予详细论证,望读者见谅。



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蔡义江:
《马嵬怀古》是说秦可卿的。前两句写她淫丧天香楼“悬梁自尽”。“渍汗光”三字,状缢者遗容,想像逼真。书中曾说可卿“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所以用“温柔”二字。后两句说的就是贾宝玉在她房中“神游太虚幻境”事,所以庚辰本“衣衾”二字是对的,不应改作“衣裳”。

蔡义江先生的解释,完全正确,但需要说明一点:此处用杨妃喻可卿,是取其淫乱和缢死;而在“杨妃戏彩蝶”中以杨妃喻宝钗,是取其年轻貌美;雪芹又曾以杨妃之死“状元妃之死,是取其死于战争、死于缢死、死于皇家之手。它们三者取意侧重点不同。我在此特意写出这几句,不想狗尾续貂,只想免除个别红楼梦爱好者的疑惑不解而已。(事实上,秦可卿也是死于“皇家”之手的,此“皇家”,正是宁、荣两府之族长的贾珍。我曾在“秦可卿、尤三姐、情榜证情”一文中说,皇家大院里,正有一位“秦可卿”,她的名字叫元春。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以家喻国,以家写国,此当是毫无疑问的。某些著名红学家声称《红楼梦》是纯粹的作者自传,此论我不敢苟同)。



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情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蔡义江说是金钏儿,其实不是,它当是说妙玉。—— “蒲东寺”三字,正遥遥隐射住在栊翠庵的妙玉。妙玉与贾芸、小红,共同充当了宝湘姻缘的红娘,尤如洪升“长生殿”中,牛郎、织女“双星”绾合唐明皇与杨贵妃,而“人间道士”杨通幽,上天入地,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牵线搭桥,传递消息.在红楼梦里,贾芸、小红是绾合宝湘姻缘的“双星”,而妙玉,则充当了人间道士杨通幽的角色。“小红骨贱最身轻”,此“小红”,理当指林红玉,她先为宝玉服务,后又去王熙凤处,“学些眉眼高低”。此人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角色之一。雪芹曾在二十四回、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以及二十七回中,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此决非偶然。她未来的丈夫贾芸,曾认宝玉为父,而且极为精明强干。他上场不久,便送宝玉两盆白海棠,此实寓史湘云是贾芸“送”给贾宝玉的。二十七回,脂批说,“凡小红传皆为黛晴而作”,意思是小红隐射黛晴。而认宝玉为父的贾芸,分明是贾宝玉的替身。贾芸、小红一上场,就与宝玉、黛玉情事相互纠缠,相互穿插,暗射之意,十分明显。(二十四回:“原来这小红本姓林”,脂砚批:又是个林。在“小名红玉”后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

我们说妙玉卷入了宝湘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即二十三回宝玉的“秋夜即事”及“冬夜即事”,“秋夜即事”中,“抱衾婢至舒金凤”,是用红娘比附小红(林红玉),而下联“倚槛人归落翠花”,此“倚槛人”,实是指妙玉。(因为宝玉是槛内人,妙玉是槛外人)。小红、妙玉联在一起写,暗寓宝湘情事既与小红夫妇有关,亦与妙玉有关。此意不会有错。在“冬夜即事”中,“梅魂竹梦已三更”,暗寓宝湘成婚之时,妙玉、黛玉均已去世。——关于此论的详细论证,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二:从史湘云嫁宝玉说开去》,本文在此不过多重复。

“蒲东寺怀古”中,“小红骨贱最身轻”,此“小红”,平仄不错,但“红娘”两字,平仄更不错。雪芹不用“红娘”,而用“小红”,不仅为林红玉,而且还为包含贾芸,故此“小红”两字,当是指贾芸夫妇。还有一点,“西厢记”中,何处称“红娘”为小红?似乎没有。此更可证“小红”实指林红玉及贾芸(脂批: “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说芸哥“孝子可敬,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

我们知道,小红并非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故“蒲东寺怀古”,当指与小红(红娘)有关联的妙玉(亦是红娘)。贾芸夫妇与妙玉,共同为宝湘姻缘牵线搭桥,在此诗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关于“蒲东寺怀古”的详细论证,读者可参阅拙作《红楼梦探佚之二:从史湘云嫁宝玉说开去》一文,此处不再重复。



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蔡义江说此诗是说林黛玉的,但此说显然不对。因为林黛玉在上一回中,已作了春灯谜(騄駬何劳缚紫绳),所以,此回“怀古诗”,不用再隐写林黛玉。应该指出,五十回的春灯谜与五十一回的“怀古诗”,在情节上是延续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隐写书中人物将来的命运的。再说,将林黛玉与尼姑相联系,实在是不类不伦,有证据不足之嫌。林黛玉虽极其喜爱 “牡丹亭”,并思想上深受其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林黛玉将来会去做杜丽娘。(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成了夫妻,但我们不能想像,林黛玉会死而复生,与贾宝玉成了夫妻,这无疑将损害红楼梦之主题。)

那么,“梅花观怀古”,不是说林黛玉的,可它到底说谁呢?很明显,它应该是说贾惜春的。因为贾惜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既会画面,又将为尼,故“梅花观怀古”,非她莫属。有证据表明,她画的大观园行乐图,后被她姐贾迎春拾走,挂在自已的闺房里,此正是“个中谁拾画婵娟”的真义之所在。(隐写迎春结局的 “桃叶渡怀古”中,还有“小照空悬壁上题”,此“小照” ,我们如结合“梅花观怀古”对看,当指惜春所画的大观园行乐图无疑。)

七十四回,惜春“矢孤介”,撵走了入画;迎春“二木头”,放弃了司棋。“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两字,应该是指惜春与迎春的“团圆”,而“春香”不正是指入画与司棋么?惜春与迎春,一个是“矢孤介”,一个是“二木头”,书中常将她俩调侃,当她俩遭遇许多不幸后“团圆”,怀念起自己的鸦换来,则是理所当然的。(在“牡丹亭”里,并没有杜丽娘怀念春香之情节,此可证雪芹“改编”牡丹亭,是为小说主题服务的,亦可证十首怀古诗,确有隐寓)。
或许读者要问:惜春与迎春“团圆”,季节正好在秋季,分别正好是一年?要我说,一点不错。

七十九回,迎春误嫁中山狼,时在秋季,而惜春为尼,根据我们“探佚”,可知是在迎春误嫁后的次年秋季,(准确说,是在寒秋十月)。故“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说的是一点都不错的。

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安排,迎春与惜春团圆之后不久,即被中山狼孙绍祖虐待致死。

惜春为尼,但对红尘仍怀有深深的眷恋,对爱情怀有深深的向往,此是雪芹的固有构思。雪芹并不认为惜春为尼,是什么“性中自有大光明”,而是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关于“梅花观怀古”的详细论证,读者可参阅《红楼梦漫谈之六:惜春为尼在何时》。


以上,我们把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中所含之隐义,大致地揭示了一遍。下面,我想附带地说一下宝琴的“柳絮词”。这阙词,宝钗批评说“终不免过于丧败”,其实这正是说到了要害之处。“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是说贾府三年春光转舜即逝,如同一场黄梁美梦。(明月梅花一梦,用的是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女神与之欢宴歌舞的故事,赵师雄从梅花树下醒来,惟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其典故之义,与黄梁美梦相差无几)“柳絮词”下片,更进一步了,“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是说甄贾两府,同归mie wang,其深刻之涵义,无疑是说整个封建王朝的覆灭。——《红楼梦》,以家喻国,以家写国,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说,它决不是作者的自传,也不是贾府的衰亡史,严格地准确地说,它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由盛至衰、最终mie wang的覆灭史。
薛宝琴另有一首五律《昨夜朱楼梦》,是隐写探春远嫁爪哇国当海外王妃的,因我在《红楼梦探佚之一:探春远嫁爪哇国》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证,为免内容重复,故在此省略不提。

总之,薛宝琴是红楼梦里的梅花女神,她的诗、词、谜语,除“红梅花诗”咏自己外,其余都是咏别人。她是一个贾府mie wang的“旁观冷眼人”,更是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历史见证人。



宝琴另一首诗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这首词说的是李自成.豫亲王多铎.黄亮功.刘三季(秀).刘宗周.黄宗羲.
简解---汉苑零星有限:汉苑,苑林引申为地盘. 零星有限:清兵南下汉人的地盘不多了.
隋堤点缀无穷:隋堤,指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的水系,在黄河.淮河.长江宽泛区域,还有星星点点地盘. 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事业,李自成三月攻入北京的成果. 付东风:败给了满清. 明月梨花一梦:明月,指明珠<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宝璐'这里指李自成打天下应该富贵. 梨花一梦:梨花,美人泪<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
这里形容李自成死前一愁莫展,后仰天大哭,就象做了一场梦一样.
几处落红庭院;落红,人头落地. 庭院,隋堤区域几个地方如苏州家家户户被抄杀. 谁家香雪帘栊:谁家门户的美人.谁家,黄亮功的遗孀刘三季(秀).香雪<唐.韦庄.闺怨>'啼妆晓不干,素面凝香雪'喻多铎让刘三季(秀)侍寝,刘三(秀)季不从哭哭啼啼以头撞柱,仍极美丽动人. 帘栊,指门户. 江南江北一般同:全被满清占领了. 偏是离人恨重:离,离骚,离人同骚人指诗人这里指大学问家如刘宗周,黄宗羲等一大批文人反清失败后,怀着悲愤的仇恨躲避起来.

[ 本帖最后由 pandoralee 于 2006-9-25 12:26 编辑 ]

爱吃巧克力 发表于 2006-9-25 11:25

说法很多,看到的答案很多都不相同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发表于 2006-9-25 11:28

李纨那个还好理解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5 11:29

这个很难有定论吧.

出谜的人水平那么高,又不公布谜底,大家就瞎猜被.

爱吃巧克力 发表于 2006-9-25 11:33

就是作者狡黠之处,给人一些瞎猜的机会和乐趣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5 11:35

可是他最后不给出谜底,让别人心里痒痒.脂砚斋也没有批注.大家的想象空间就更大了.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发表于 2006-9-25 11:37

还有一种观点说她是反清复明的,呵呵,说里面有郑经、施琅

pandoralee 发表于 2006-9-25 11:38

原帖由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于 2006-9-25 12:37 发表
还有一种观点说她是反清复明的,呵呵,说里面有郑经、施琅


这有点夸张了吧,曹家的人会反清复明?

爱吃巧克力 发表于 2006-9-25 11:40

在那种时候那种背景,反清复明也很好理解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薛小妹怀古绝句十首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