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橙 发表于 2006-11-10 18:35

那今天就来讲故事吧

;) 想八卦么?












































:D :D :D
今天来讲讲哈尔滨由来的传说与史实

小甜橙 发表于 2006-11-10 18:37

在《新晚报》副刊开展的"哈尔滨寻根”(1990年11月~1991年10月)学术大讨论中,李正顺发表了三篇有关哈尔滨由来的传说,虽然这些传说读起来很动人,情节浪漫,又近情理,为“哈尔滨寻根"讨论越发添上神秘的色彩。但传说归传说,史实归史实,不妨一一析疑如下:
    ①汉语"水上村"说。李正顺写到: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登基之前,是满族女真部落一位首领的伙夫,由于他聪明过人,办事能力强,后被首领重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努尔哈赤作为首领的全权特使前往北京朝贡,由依兰出发数日后来到今天太阳岛这片地方。努尔哈赤面对着江,边喝酒边向对岸望去,他被这秀丽的风景吸引住了,随声问手下人:“这是什么地方?”有一名副将叫哈依的回话:"晒网场!"努尔哈赤听后大笑道:“哈依将军,这么好的地方,应该有个好名字才对,大家给这块地方起个好名字吧!"于是众人七嘴八舌。有一位汉族的文书官说:“我看就叫哈耳滨吧!"努尔哈赤一怔:"哈耳滨?这个名字很好,你精通满汉文章,说说根据什么起的?"。文书官说:“我们以前进京朝贡都是由通河过江而走,今天是哈依将军带路由这里过江,所以先由哈依将军的姓取出一个‘哈'字。大人您看这地方(指太阳岛)很像女人所带的耳环,取出一个'耳'字。这最后一个'滨’字就是水上村的意思,叫起来就是哈耳滨"。努尔哈赤听后举起酒杯:“从今以后这片地方就叫哈耳滨吧!来!干掉杯中酒!”
 努尔哈赤掌权以后,又正式在后金版图上用满文标注哈耳滨地名,准备在进攻明朝时,作为后方供给粮草训养兵丁的好地方。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爱新觉罗?顺琰派一位八旗子弟去东北治理经济。这位正黄旗治理官到哈尔滨这个地方,他对这个叫"哈耳滨"从满文翻译过来的"耳"字觉得有点不顺意,既然是太祖努尔哈赤命名的,就应该将"耳"字改为"尔"字才对。于是他在版图上改为"哈尔滨",从此以后就一直叫这个名字。
    本书作者认为,这个传说与史实出人颇大:
    其一,努尔哈赤并非是女真部落一位首领的伙夫,而是自幼出身于世宦之家,其父、祖父都是世袭的建州(今辽宁省新宾县)卫指挥,亦是建州女真的统治人物。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经常往来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又曾多次到过北京,深受汉族文化熏陶,懂得汉语,认识汉字,爱看三国、水浒等著作,又明白蒙语、蒙文,因而见多识广。明万历十一年(1583)25岁时,祖父党昌安、父塔克世在战争中被杀,努尔哈赤遂继任建州卫指挥。
    其二,努尔哈赤并非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为首领的全权特使由依兰前往北京朝贡,而是于明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83~1594年)作为建州卫指挥统一了抚顺以东到长白山和鸭绿江以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并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开始征服海西女真(今辽宁省以东至松花江上游)。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连年用兵征服东海女真(今松花江中游至黑龙江两岸,东至东海),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努尔哈赤派长子褚英、幼弟巴雅剌率兵攻取东海女真瓦尔喀部的安楚拉库路(一说今阿城附近,二说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三说今图们江上游),但努尔哈赤并未亲征,故不可能有路经哈尔滨命名一事。
 其三,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朝派官前往双城、哈尔滨一带的史料记载,也更谈不到改"耳"为"尔"了。况且早在1816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里,便有地方衙门档案证实,这一带已经明确称作"哈尔滨网场”,也未见有什么“耳”字。到了1822年左右,哈尔滨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村庄。周围有大量的耕地,本地村民始终称为“哈尔滨”,也没有什么别的叫法。
    今日,此说当休矣!
    ②蒙语“哈儿鹿赞"说。李正顺接着又推出一则传说:努尔.哈赤2 5岁时,1583年接替先世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之职。他战马挥刀奋战了5年总算统一了建州各部。1587年受明朝加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等高级官职。不久后他就将官府由新宾迁到盛京(沈阳)。由于女真社会的发展,使他的雄心越来越大,统一东北的趋势就在脚下。他说服了吉林-带的女真部落,又合并了安图、图们等地的女真部落。使他最伤脑筋的是阿城、巴彦一带的女真部落,不听他的话,拒不承认他做为满族女真社会中的汗王,视他为明朝的走狗。努尔哈赤非常恼火,于1598年下令,让长子褚英(26岁)率兵进攻阿城等地。从沈阳出发之前,努尔哈赤对自已的儿子很不放心,他虽然作战勇敢,但有傲气且轻敌。努尔哈赤叫青年时期的好友蒙古族哈儿鹿赞作为监护官,一同前往攻打阿城。一场恶战,虽然拿下了阿城等地,但哈儿鹿赞却死在战场上。褚英等人十分悲痛,把哈儿鹿赞埋葬在哈尔滨江边附近。褚英对为他来超度灵魂的跳大神的唱着说:“哈儿将军安息吧!生前不是喜欢到江中去钓鱼吗,江水就在你的眼前。我不能将您带回盛京(沈阳),请宽恕侄子吧,这里就是你的家。诸位将军勇士们,为了纪念哈儿鹿赞将军,从今以后这个地方就叫哈儿滨吧!"
    本书作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则传说与1598年发生的安楚拉库之战有关。那么,搞清安楚拉库之战究竟发生在何处,不仅有助于辨别这则传说的真伪,而且有助于哈尔滨地方史的研究。
    对于安楚拉库之战地,史家原本各有异议。清乾隆时绘制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将安楚拉库标注在阿勒楚喀附近。《吉林通志》、《清开国初征服诸部疆域考》、《满洲人在东北》“我文版)均沿此说。而《清史简编》则将安楚拉库置于松花江二道江一带。据史学界最新考证,安楚拉库实则在邻近朝鲜的图拉库流域。
    《满洲实录》载:"戊戌年(1598年)正月,太祖命幼弟巴雅喇台吉、长子褚英台吉与噶盖、费英东、扎尔固齐等领兵一千征安楚拉唪星夜驰至,取其屯寨二十处,其余尽招服之,获人畜万余而回"。其地理方位,《满洲实录》未作半点交待,致使中外史家产生分歧。近年,富裕县三家子屯满族唐姓的《他嗒喇氏家谱》记载:"咱们族原是瓦尔喀所属安楚拉库内河人。太祖皇帝时,跟随族长罗屯来附……尝考安楚拉库,属居邻朝鲜之瓦尔喀部,与浑河部扎库不同时并称”。这条记载明确表明安楚拉库的方位在邻近朝鲜的瓦尔喀部分地区。又据《珲春县志》记载:“瓦尔喀部属地,为今珲春、和龙、延吉、汪清及现为俄领之岩杵河、图拉木、海参崴以东地方”。
    《他嗒喇氏家谱》、《珲春县志》所载安楚拉库方位与《满洲实录》所载史实完全吻合。证一,征战安楚拉库时值严冬,从今辽宁省新宾县"星夜驰至"距250公里开外的吉林省安图县,气候偏暖距离较近,尚属可行;如远征5 00公里开外的阿勒楚喀、巴彦一带,气候寒冷,长途跋涉,似不宜在冬季进行;证二,当时在新宾和阿勒楚喀之间,还分布着与努尔哈赤作对的珲发和乌拉两大女真部落,如远征阿勒楚喀、巴彦一带,必首先受到珲发和乌拉两部的阻击,而征今安图县一带,则畅行无阻;证三,征战安楚拉库的结果,取其“屯寨二十处”,俘获“人畜万余”,而据史料记载当时阿勒楚喀、巴彦一带人烟稀少,并无这么多屯寨和人畜。相反,图拉库河流域,努尔哈赤作为重要兵源补充地之一,曾不止一次地抢掠这一带的女真部落。   
    此外,《满洲实录》记载征战安楚拉库,并不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单独挂帅出征,而是与努尔哈赤的幼弟共同出征,随同将领有噶盖、费英东、扎尔固齐,也未提到有“哈儿鹿赞”其人。由此可证,蒙语“哈儿鹿赞”之说不足为信。
    今日,此说当休矣!
    ③满语"平民的江沿村"说。李正顺接连又推出第三个传说:清朝雍正三年(172 5年)世宗胤祯指示隆科多去北方与俄国边境城市洽谈商务。稍带着查一下呼玛蒙古族兵与俄国边防军时而因黄金产地划界不清的纠纷事件。阿勒楚喀(今阿城市)的固山(相当于市长)与城南驻军协领(相当于团长)在本地迎接了隆科多的到来。一日由协领陪隆科多到了今天道里区的江沿,使他心旷神怡,不由得赞叹道:"多么美的地方啊!”他发现离江不远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问到:"这江沿地方还有个小村子?"协领忙回话:“是的,都叫它阿拉特哈尔,是满语‘平民的江沿村’的意思,我就是在那个村设的接待站”。协领顿了一下又说:“大人,您不去伯力(即哈巴罗夫斯克)了?"。科隆多抬头向江面望去,说:"要去的,我这一辈子还没坐过船呢你赶紧叫人给我造一条不大不小的客船,舅爷我要坐船去伯力"。
    一艘不大不小客船造好了,停在江沿上,隆科多带着亲信卫士上了船。协领说:"大人,总得给船起个名字啊!"隆科多高兴地说:"拿笔来!"他握笔在想,叫什么名字好呢?他忽然又看见阿拉特哈尔小村,于是去掉"阿拉特"三字,提笔写了"哈尔滨"三字。在一旁的官员赞不绝口,都说写得好,名字也起得好,隆科多解释说:“阿拉特哈尔小村,是造船所在地,所以我在‘哈尔'后边填上一个‘滨’字,既是水上之家,也是水上会宾朋之意”。这就是隆科多的一条船名引出哈尔滨地名由来的故事。。
    本书作者认为,首先,满语"阿拉特哈尔"并没有"平民的江沿村"之意。遍查《五体清文鉴》、《满和辞典》、《简明满汉辞典》,如果这个地名是"alatehe"或"alatehen",其中:"ala"为"平矮山、低平山、岗、阜"之意;"tehe"为"架子、床子、台子、高跷、存水"之意;“tehen"为"高跷、竹马"之意,根本未有“平民”之意。满语“平民”作“i rgen"与"阿拉特哈尔"语音相差甚远。
    其次,那时哈尔滨渔村根本不可能有造客船的能力。1725年拉林刚刚设协领,而阿勒楚喀1726年才设协领,哈尔滨当时仅仅是一个网场,人力物力远远不够造客船的能力,网场渔民打鱼用的是一种叫""(独木舟)的船,所造大船和修船都需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去,从未有在哈尔滨造船修船的记载。况且1725年哈尔滨地界归拉林协领管辖,彼时阿勒楚喀未设协领,那有固山迎接隆科多的影子呢?
 今日,此说当休矣!
 纵观李正顺这些传说,不仅互相矛盾,一会汉语,一会蒙语,一会满语,而且一点也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丝毫不能寻到哈尔滨地名的真正之根。

怪物 发表于 2006-11-11 17:29

:o 下次讲讲几个区的名字的由来吧:D

kiki_ff 发表于 2006-11-12 12:52

原来全部当休矣。。。。。。:D

萧潇潇 发表于 2006-11-12 20:07

上瘾了?:o :)

whz_hrb 发表于 2006-11-13 01:20

这孩子是咋了。。。: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今天就来讲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