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道 发表于 2007-2-22 11:52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一百九十七部分
  (上)
  
  太后盯着韩王安,道,吾儿真不知欤?
  
  韩王安疑虑道,母后所指,莫非韩非?
  
  太后点头道,正是韩非。韩非之才,天下皆知,不待老妇多言。今何不起而用之,或能助我韩国渡过此劫。
  
  韩王安低头不语,神色怪异。当此国家存亡之际,韩非也许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韩王安却依然踌躇犹豫,不敢信用韩非。这其中的缘故,却要从韩非的身世说起。
  
  六十三年前的韩国,时为韩襄王十二年,太子婴病死。为了空出来的太子之位,公子咎、公子虮虱两兄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公子虮虱名字取得晦气,运气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当时正在楚国做人质,人身不得自由,加上距离又远,很难左右朝中局势。原本在太子继承次序上排在公子虮虱之后的公子咎,当时则留在韩国国内,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巧使计谋,最终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被立为太子。韩襄王卒,公子咎立,是为韩

听道 发表于 2007-2-22 11:52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一百九十七部分
  (下)
  
  于是,韩非终于再次出场。
  
  这一年,韩非已是四十四岁。十年前,他和李斯在兰陵分别,此后,两人际遇大异。原本弱势的李斯青云直上,仕途通坦,原本强势的韩非却江河日下,不能得志。
  
  韩非从兰陵回到韩国,心痛韩国之削弱,这十年来,没少给韩王上过谏书,韩王不能用,也不敢用。是以,韩非名为公子,却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如果他不是公子,他完全也可以象李斯那样,四处游说,干达诸侯,以他的才华,也许他已经是某个国家的丞相了,手掌大权,意气风发,又何至于象现在这样,在新郑城里虚度年华。然而,他却从不会埋怨自己的身份,他是根本以自己的身份为荣的。这也就注定,他只能继续困守在韩国,而他也甘心如此。不管怎样,他始终认为,韩国是他的国家,也许他已经丧失了对这个国家应有的权利,但他不能拒绝对这个国家应尽的义务。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韩王不作践韩非,韩国的当道大臣们,也乐得顺着韩王的意思,对韩非大加排挤。另一方面,韩非心高气傲,目空四海,为人又冷峻刻薄,极难相处。心中不喜之人,厌恶辄形于颜色。朝中之人,多恨之惧之,是以,韩非纵然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却也没人愿意站出来为他呐喊说话。
  
  在排挤过韩非的韩国大臣当中,应该包括一个名叫张平的人。此人曾经先后担任过韩

听道 发表于 2007-2-22 12:17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一百九十八部分
  
  所谓歌不离口,拳不离手。又所谓,技一日不练不精,刀一日不磨不快。十多年来,韩非远离政治中心,荒废在野,虽有满腹理论,却并未经过实战考验。就这样一个久疏战阵的人,临时被抓来充当救火队员,真就能一举扭转局势吗?对此,韩王安也是将信将疑,然而事到如今,他已是病急乱投医,只能召见韩非,告以秦国的威胁,请求韩非给开个处方。
  
  韩非长远的忍耐,观察,思考,终于等到了今天。当下唾沫飞溅,作激愤之语。而韩非独有的口吃,更让他的愤怒听起来字字滴血。韩非厉声道(注1):“吾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今朝中执政,多为先王旧臣,久浸权势,尸位素餐,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古人有言,妻子具则孝衰,爵禄厚则忠衰。试观诸大臣,忠者无有一人,过推于上,功归于己,只知以国养身,非甘以身奉国,皆后世江东张昭之属,可以同富贵,未可共患难。今四郊多垒,虎狼环伺,卿大夫不以为耻,反欲劝降于旧君,邀宠于新主。此等国贼,吾王当尽数诛之而不少惜。今不诛之而竟纵之,则吾韩已是自瓦解于内,何暇以秦国为忧? ”
  
  韩王安闻言不快。寡人明明挂的是外科的号,你韩非怎么倒给寡人看起内科来了?然而,他又知韩非和朝中大臣多有龃龉,心存委屈,趁机报复也在情理之中,于是说道,“叔父所言,毋宁太缓,寡人实不能待。今秦师将出,志在灭韩。且先救国家燃眉之急,敢问叔父可有退秦良策? ”
  
  韩非道,“两国相处,不恃其不我欺也,恃我不可欺也。今退秦虽易,然重臣不杀,则士不愿忠,民不可固,国弱不能复振,秦必退而复来,徒解一时之急,又有何益?”
  
  韩王安急道,“倘叔父有妙计,能退秦之兵,保全国境,寡人自当举国相托,惟叔父是听。望叔父莫辞。”
  
  韩非又怎么会辞呢?他正急于用世,这十年可把他给憋坏了。韩非大笑道,“吾王勿忧,欲退秦之兵,修书两封足也。”
  
  韩王安心道,好大的口气!然而,在他最走投无路之时,听到这样的豪语,虽然不敢尽信,但心里着实安慰。盛名之下无虚士,韩非终究是个靠谱的人,他这么笃定,应该不会是空口白话。然而,秦国的铁血雄师,真的靠两封书信就能摆平?难道,他韩非乃是李太白的前世不成?遥想当年,玄宗之朝,太白紫衣纱帽,前有杨国忠捧砚,后有高力士脱靴,高踞御榻之前,飘然如仙,醉书草草,番臣仓皇,屈膝折腰,从此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注2)
  
  韩王安于是问道,叔父修书两封,各欲送往何处?
  
  韩非道,一书报秦,一书报赵。
  
  韩王安道,叔父将以何为说?
  
  韩非道,臣先以书报秦。秦国扬言要灭亡韩国,其实只是意在试探,其心未定,其志未坚明也。所谓兵贵神贵速,倘秦果真决意灭韩,当不告而伐,出吾不意也。如今秦兵马不动,战报先行,乃是以无为有,意在观韩国及天下之应对。臣修书报秦,使其知韩存有利于秦,韩亡有利于诸侯。秦所畏者,不在韩也,在诸侯也。灭韩而利诸侯,臣知秦不能为也。
  
  韩非再道,臣次以书报赵。秦,天下之公敌。赵国力抗暴秦,隐约为天下之望。诸侯合纵,必以赵国为首。今臣再修书遗赵,请为合纵。赵国苦秦,也欲广结诸侯,共谋弱秦。如此,则合纵议起,秦复以函谷为忧,纵有意灭韩,分身无暇也。
  
  韩王安大喜,便请韩非修书。韩非也不推辞,手不停挥,须臾毕就。韩王安览书大悦,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同时心中也暗暗后悔,后悔没有早点起用韩非。
  
  (注1:为行文方便,韩非所言,虽然多有停顿拖沓,姑仍以正常道白写出。)
  
  (注2:李白此一事迹,史册不载,见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其事当为杜撰,然刻画入微,极状太白之神,番使之怖,长天朝志气,灭番国威风,读来每心胸大快,忘世俗之忧,起凌云之兴,径信之又有何妨!)

听道 发表于 2007-2-22 12:20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61218.shtml

Keano 发表于 2007-3-3 13:31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61601.shtml

Keano 发表于 2007-3-23 15:37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一百九十九部分
  (上)
  
  上回说到韩非为救韩国之难,特修书两封,一封报秦,一封报赵。今且放下韩非不表,单说尉缭。
  
  尉缭来到秦都咸阳,虽一直客居在蒙府之内,然而,象他这样活着的传奇,正如漆黑夜色中的萤火虫,丈夫身上的香水味,凶杀现场的指纹,美人皓齿间的菜渣,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嬴政贵为秦王,却也是久仰尉缭大名,听闻其人眼下正在咸阳城中,不由大喜,便令蒙恬召其来见。
  
  蒙恬和嬴政名为君臣,却更象是死党,在嬴政面前,蒙恬向来是有话直说,当下答道,臣以为,尉缭必不肯奉召入见。
  
  嬴政冷笑道,不欲见寡人,那尉缭来咸阳作甚?
  
  嬴政的语气,有着说不出的自傲,仿佛凡来咸阳者,必以能面见他为终极之幸,如未曾见他,便不能算是真的来过咸阳。然而,嬴政确有资格如此骄傲,这是他的咸阳,他便是这座伟大都城的灵魂和化身。
  
  大学,非有大楼,为有大师之故也。名城,非有名胜,为有名人之故也。名人固然吸引,却又不如佳人来得销魂。名人使你神往一城,佳人却让你爱上一城。但事实却是,并非每间闺房都值得采花贼的光顾,大而言之,即便穷尽一城,也未必有这样一位撕心裂肺、醍醐灌顶的女子,象乔伊斯绝妙的形容那样,能让人领悟到凡躯之美,从此无悔地投身凡尘。而当你寻到这样的女子,伊人却又绝城而去,于是乎,纵然此城素以风情著称,又复时值上元之夜,倾城出动,遍街花灯,满天烟火,然于你寂寞的眼中,又何异于空城一座,死城一座。哈。
  
  蒙恬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回见尉缭,备述嬴政一片思慕欲见之心。尉缭听完,颜色不稍动,只是摆摆手,道,不见。
  
  蒙恬所请遭拒,却不气反喜。我果然没有看错尉缭,端的是宠辱不惊,宗师气度。尽管如此,蒙恬毕竟身负嬴政之托,因再说道,先生既然来了咸阳,理应一见秦王。
  
  尉缭摇头叹道,吾已年老,无能为也,自思一无用于大王,何必见之。
  
  蒙恬道,秦王殷勤相召,先生不宜拂了秦王盛情。倘动秦王之怒,恐有不祥。
  
  尉缭笑道,吾自知来日无多,得失早已了然。无得失之念,纵以秦王之尊,能奈我何?
  
  蒙恬道,先生何为言年老?当年姜尚,年迈八十,犹能感文王之意,奋起辅佐周室,卒名垂后世,万代景仰。今先生与姜尚相比,堪称青壮之士也。
  
  尉缭大笑,道,小子必欲强我出世乎?汝,贵胄子弟,又和秦王自幼交好,入朝仕宦,犹不能左右如意,况我区区一介布衣乎?今秦王于我,闻名多而识面少,虽然相召,非为重我,实因好奇之心使然。我宁使秦王讶我之不来,无使秦王厌我之不去。
  
  蒙恬回报嬴政,嬴政大怒。何物老叟,竟如此不识抬举。命蒙恬再请,见则可,不见则死。蒙恬再报尉缭,尉缭大笑,问蒙恬道,以小子之见,我何人也?
  
  蒙恬恭敬答道,先生当世神人,非小子所敢妄评。
  
  尉缭一笑,道,神人我可当不起。然而,老夫虽志衰身残,却也绝非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之人。如今而论,秦王需要我,更甚于我需要他。秦王倘以死相胁,老夫愿含笑受死。只是这笑,却是讥讽失望之笑。

Keano 发表于 2007-3-23 15:39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一百九十九部分
  (下)
  
  蒙恬再回报嬴政,嬴政先是错愕,迅即大笑,道,寡人将亲往请之。于是轻车简从,不使人知,悄然驾临蒙府。到得蒙府,蒙恬于前带路,到了一院落,蒙恬道,尉缭便暂居于此。
  
  嬴政正欲迈步而入,忽听宅里有琴声传出,琴声之中,又夹杂着人声之歌吟。琴音清越,歌声苍凉,相掩相映,飘然有世外之想。嬴政和蒙恬交换了一下眼色。嬴政不无惊讶地说道,寡人秘密来此,欲出尉缭之不意,使其不能拒寡人。如今看来,尉缭已知寡人之来。好一个尉缭,果非常人也。
  
  蒙恬道,以臣所闻,尉缭似无意见大王。
  
  嬴政奇道,何以知之?
  
  蒙恬道,昔日,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今尉缭所奏之曲,正是孔子当日所奏之曲。尉缭所歌,正是孔子当日所歌。
  
  嬴政脸色一沉,道,寡人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也要如愿。于是前行,至门前,门内琴声与歌吟一时俱停,片刻,传出一个声音,道,来者可是秦王?
  
  蒙恬道,正是秦王亲来。先生还请开门。
  
  尉缭在门内说道,吾将朽之人,填沟壑不远也,何敢劳大王枉顾。吾终无益于大王,大王请回。
  
  嬴政隔门言道,寡人有言,愿先生听之。今天下苦战,杀伐不休。欲使天下无战,百姓安居,则七国必归于一统,舍此再无他法。七国一统,舍我秦不能为之。寡人久欲兴仁义之师,一统天下,惜力有未足,羽翼不就,愿先生不弃寡人,有以教之。寡人来请先生,非为寡人一己之私,为天下苍生也。
  
  尉缭冷笑道,秦军残暴嗜血,乃天下共知。长平之战,坑赵军四十万人,赵壮者皆死,几成寡妇之国。伊阙之战,斩韩魏壮士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三万。其余杀人万数以上之战,不可胜数。莫非,如此秦军,便是大王所谓仁义之师乎?窃为仁义悲之,窃为六国哭之。
  
  遭到尉缭不留情面的挖苦,嬴政却并不生气,而是动情说道,先生所著之书,寡人曾终日阅之不倦。先生所云,兵者,凶器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如此种种,皆让寡人叹服再三,并铭记于心,时刻警勉。寡人也自恨当年秦军杀伐太重,欲遵照先生之论,从今改之。先生也当知,六国势在必平,寡人愚钝,自问不能兵不血刃,但立志绝不滥杀一人。今先生神龙出世,远来咸阳,实乃天赐寡人也。寡人愿得先生之教,起仁义之师,弭天下战火。此岂非先生向来之宏愿乎?
  
  门内的尉缭,已是老泪纵横。嬴政啊嬴政,只要你能作到你所说的一半,那我就没有白来这一趟咸阳。尉缭之所以在隐居数十年之后,在老迈之年,却反而挺身而出,前来咸阳,拿他传奇的一世声誉冒险,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七国的统一在所难免,而那个统一者,极有可能便是年轻的嬴政。他要了解嬴政其人,一旦嬴政符合自己的期望,则接近之,尽量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嬴政的军事思想,以减少统一战争中的杀伤。他的这一片苦心,一腔悲悯,知道的又有几人?另一方面,尉缭初到咸阳,便欣然接受了蒙恬的邀请,前往蒙府为客,何尝不是有着他深远的用意?蒙恬虽然只有十八岁,但秦国的百万大军,日后必将掌控在他的手中。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要减少未来六国的伤亡,自然也要从蒙恬这个少年抓起。
  
  良久,尉缭在门内道,“臣之义,不参拜,大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
  
  嬴政大笑,道,礼岂为先生而设!
  
  再是良久。门,终于无声地开启。而正是这一扇门的艰难打开,让日后无数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Keano 发表于 2007-3-23 15:40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两百部分
  (上)

  且说嬴政追求尉缭,一而再,再而三,虽终得谋面,却已是颇费了番曲折。后世有刘备追求诸葛亮,三顾茅庐,费劲更多更大。或有人谓,尉缭和诸葛亮两人,妆腔做势,为的是抬高身价。嬴政和刘备两人,则是故作姿态,虚修礼貌。如此评价,未免流于表面,不曾深究。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势应是……
  
  我们且从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旷世佳偶论起。
  
  刘备和诸葛亮,早在见面之前,便已经彼此闻名,互有好感,情愫暗生。本来,神交于千里,相忘于江湖,也是一桩浪漫之事。然而,刘备并不愿以此为满足,他率先采取了行动,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和诸葛亮发生更进一步的实质性的关系。
  
  我们先分析刘备的心态。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诸葛亮时,自然是带有某种期望值的。《笑林广记》闺风部里记载了一个名为掮脚的故事:新人初夜,郎以手摸其头而甚得意,摸其乳腹俱欢喜,及摸下体,不见两足,惊骇问之,则已掮起半日矣。显然,刘备并不期望诸葛亮如那个新妇般,热情似火,比他更猴急更迫不及待。刘备所抱有的期望,反而却是希望诸葛亮不用给他面子,不来理会他,晾着他,对他的邀请,也拒不答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以肯定的是,刘备作如此期望,并不是因为他有受虐倾向。当时的刘备,境况窘迫,都四十六岁的人了,还成天受孟德公欺负,东逃西窜,是以心理上有些自卑。与此同时,他又久仰那诸葛亮乃是当世一等一的俊杰,所谓“卧龙伏雏,得一可安天下”。因此,从一开始,他便没有将诸葛亮定位成一个对自己来说“不用天长地久,只需曾经拥有”的寻常谋士,而是每每将诸葛亮比作姜子牙和张子房,自己则隐约以周文王和汉高祖自居,摆明了是想和诸葛亮塌塌实实地过日子,让他作自己事业上的终生伴侣。既然找的是终生伴侣,刘备自然不希望诸葛亮一下子就被他见着了,见着了然后又马上就被他勾引成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刘备的心里就难免要犯嘀咕了:传说中的诸葛孔明,水性杨花乎?今天他如此轻易便从了我,那下回别人也来请他,譬如那个长相比我帅、腰包比我鼓的孟德公,那他诸葛亮岂不是从得更快?
  
  另一方面,和孟德公、孙权等人相比,他能offer给诸葛亮的实在有限,他唯一的优势就在于,他那份百折不挠的痴情、死缠乱打的诚意。是以,他反而希望诸葛亮能冷落他,躲避他,给他机会来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诸葛亮越是冷落他,躲避他,让他剃头的担子一头热,他反而越是来劲,越发会把握机会,将自己唯一的优势给发扬光大。

Keano 发表于 2007-3-23 15:41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两百部分
  (下)

  再来分析诸葛亮的心态。诸葛亮多聪明的人物呀,刘备这种古怪的不可为外人(甚至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道的枭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因此,诸葛亮虽然对刘备芳心暗许,知道自己迟早都是刘备的人,早给晚给本没有区别,但是,他还是照着刘备的期望,配合着演起了戏剧,于是假意羞涩,两度避而不见,潜台词便是,哎呀,刘皇叔啊,你好坏哟,一来就想要人家,未免太快了吧。人家还没准备好嘛,人家可是从一而终的人,再说,大家彼此还不了解,谁知道你会不会对我始乱终弃,诸如此类。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两个大男人,便玩起了心照不宣的调情游戏,三顾茅庐,一追一躲,再追再躲,两人皆是心有默契,乐在其中。君不见,刘备前两次登门拜访,皆是空手而去,未带任何聘礼,他就知道,诸葛亮没这么容易让他见到。到了第三次,刘备感觉火候已到,这才带上了金帛礼物,用以下聘。而诸葛亮呢,也是风月中人,善解人意,将一副欲语还休、欲拒还迎的姿态做到十足。
  
  然而,这种调情游戏,张飞是不能明白的。他可替刘备着急啦,先是要拿一条麻绳把诸葛亮缚将过来,好让刘备霸王硬上弓。后来又要去屋后放一把火,看诸葛亮他还高卧装睡!
  
  张飞这种粗线条的蛮夫,只知道求多求快,恨不能立即便让诸葛亮从了刘备,成为袍下之臣。然而,对两个当事人来说,仿佛是在谈一场恋爱,以得到之前的追逐过程最有妙味。本世纪初,中国一个女生组合 S.H.E曾唱过一首歌,名为《触电》,其中一段歌词,颇能描摹出此一类纯美动人的情态。这其中,前段可看作是刘备的心声,后段可看作是诸葛亮的应答。歌词如下:
  
  但请你不要太快揭开还沉默的情话
  先让我多着急一下再终于等到解答
  太容易的爱故事就不耐人回味啦
  像这样触电,就够我快乐熔化
  
  我们就耐心培养萌芽不要急着开花
  反正有长长的日记等我们去填满它
  在被全世界发现以前先愉快装傻
  就这样触电,一直甜蜜触电,直到爆炸
  
  我们再来看嬴政和尉缭。嬴政和尉缭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大不同。刘备言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是鱼,离不了孔明这水。而嬴政却是两栖三栖甚至四栖的动物,对尉缭并无如此大的依赖性。刘备来请孔明,是为了更少地挨别人揍。嬴政来请尉缭,却是为了更狠地去揍别人。孔明之于刘备,是冬天里的大火炉,不可或缺;尉缭之于嬴政,则只是往满桌珍馐里再多添一道美味而已。这也就决定了,虽然都是王和王的男人,相见却各有各的曲折反复。

Keano 发表于 2007-3-23 15:41

  咸阳市中叹黄犬, 何如月下倾金罍?
  李斯篇
  第两百零一部分
  (上)
  
  且说嬴政终于见到了尉缭,或者我应该说,尉缭终于见到了嬴政。两人对坐,嬴政因问道,寡人欲取天下。先生善兵,愿有以教寡人。
  
  尉缭面对着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王者,神色自如,悠然说道,夫兵有三胜。不橐甲而胜,主胜也;阵而胜,将胜也;战胜,臣胜也。
  
  嬴政道,寡人愿闻何以主胜。
  
  尉缭道,所谓主胜,无须兴兵,战胜于朝廷是也。今臣有兵不血刃之计,而使天下归顺。
  
  嬴政精神一振,道,请先生赐教。
  
  尉缭道,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虽以兵法著称,本人却是一个坚定的反战者。然而,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非他一人的力量可以阻挡。统一之战绝无可能避免,六国必将灭亡。生逢乱世,他将何去何从?在六国和秦国之间,他又将如何抉择?事六国以抗秦吗?这样或许能为六国延数年之命,换句话说,为六国的达官贵人延数年之命。而为了这多出的数年之命,却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多打几十场乃至上百场仗,多牺牲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战士(包括秦国的和六国的)的性命,让无数本可幸免于难的家庭破碎灭亡。
  
  尉缭的咸阳之行,表明他最终站在了秦国一边。而他向嬴政提出此一计策,正是要腐蚀六国的权臣,削弱六国的斗志,从而加速统一进程,长痛不如短痛,让该死的战争尽快结束,和平早日降临。
  
  嬴政听完尉缭的计策,脸上忽然露出狐疑之色。尉缭的计策,对嬴政来说来并不新鲜。早在七年之前,李斯就向嬴政献过类似的计策。(注:参见第五十九部分)时为郎官的李斯,也正是因为这一计谋,被嬴政拜为长史,从而迎来了仕途上的重大转折。李斯就任长史以后,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一计谋,多年来一直在秘密实施当中,几乎是秦国的最高机密,即使在秦国,知悉内情的也不会超过五个人。因此,嬴政不免怀疑,尉缭之所以提出和李斯类似的计策,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还是尉缭乃是为六国而来,隐约觉察到秦国此一计谋,此番特作试探?嬴政心存疑虑,于是假意说道,“三十万金,非为少也,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
  
  尉缭冷笑道:“王者爱民而不爱财。大王爱财,臣复有何言?”
  
  谁爱财了?你满大街问去,保证没几个人会承认。常人尚且不喜背上爱财之名,更何况是至高的王者,一切土地和土地以上附属物的主人呢?嬴政尴尬地笑了笑,谢道,寡人一时失言,先生幸勿介怀。
  
  尉缭继续冷笑道:“大王以三十万金为多欤?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亡三十万金,不过十万之师一岁之费而已,却能坐收百万之师十岁之功。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大王虽有百万金,弗得私也。大王其思之!”
  
  至此,嬴政方才确定,尉缭确是为秦国之利益而来,于是拊掌赞道:“先生之言大善。”
  
  嬴政突然造访蒙府,事先并无知会。等到蒙武、蒙嘉听到下人的禀报,得知嬴政正在自家府中,皆是大惊失色,仓皇前来参见,请罪不迭。嬴政大笑,道,“不知者不罪。蒙氏接待先生有功,寡人还要大大封赏才是。”又执尉缭之手,道,“古人有云,得一人胜得一国,寡人未之信也,今得先生,方悟古人所言非虚。有先生辅佐,寡人何愁天下不定!”当即欲拜尉缭为上卿,尉缭固辞。
  
  尉缭道,臣之来秦,非为功名利禄。六国收,四海一,天命在大王也。臣千里而来,妄献鲁钝之策,惟愿天下早日一统,少杀伐而已。臣已老迈,实不堪立朝堂之上,望大王垂怜。
  
  嬴政见尉缭意愿甚坚,只能嗟叹不已,也不再强求。
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曹三公子:流血的仕途——古时作官何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