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cool 发表于 2003-9-3 14:09

[原创]最后的夏日

不知不觉中,夏天过去了,真想留住那最后的一抹余晖。
(50/F2 15/s, EB2+Dual3)

Newbee 发表于 2003-9-3 15:37

天空的过渡很漂亮,色彩丰富。
个人感觉,暗部占的比例偏大,可适当裁掉一些,让云彩的那条横线处于2/3位置。
上架了么?我看一些风光片子,摄影师一般采用小光圈,可能是为了提高锐度吧。

tigercool 发表于 2003-9-3 17:17

还没有架子,光圈F2的时候也要1/15s,小关圈手持没信心了。
至于暗部的比例我也觉得有些大,片子的底部偏重,还在考虑如何裁减,多谢NB指点。

小虾 发表于 2003-9-3 22:10

小光圈是为了获得大景深,风光片中很多不强调背景和前景的虚化,保证所有细节清晰在很多场合下都适用。所以亚当斯号称F22派。有心的话,留意几个自然风光的网站,或者例如前田真三,竹内敏信这些专拍风光的大师的画册(而且这两人都是用135的,比起那些动辄8X10的更有学习价值。
所有的镜头都有最佳光圈,通常都是F8-F11(或16)之间,光圈太大太小都容易降低成像质量。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那款著名的也是富有争议的zeiss 135/2.8 Sonnar,最佳光圈就是最大光圈,这是极其例外的。
这张片子暗部是有点多,另外我觉得有点偏蓝,印象中看见过另外的几张EB的片子也是如此,是巧合还是色调如此。
而且颗粒太粗了,导致云的色彩过渡没有出来,是后期的原因吗?我没用过底扫,但是gboy给我扫的那些颗粒都很细腻。

tigercool 发表于 2003-9-3 23:12

不知道gboy用的是什么底扫,我感觉细节和颗粒对底扫(至少是我的Dual3)来说是鱼和熊掌.
开了多次扫描选项后,细节表现好了,但颗粒粗了.而关了这个选项单次扫描,颗粒是细了,但细节损失不少.再说在PS里改变图片大小后锐化也会增加颗粒感.可有两全之策?

gboy 发表于 2003-9-3 23:19

我用的nikon的L40 ED
这个有ICE3,其实也用了颗粒细化的功能,但是锐度稍微下降一些
,这个片子是不是USM锐过了?
颜色很舒服,但是一些细节边缘反差还是很强:)

tigercool 发表于 2003-9-3 23:31

眼力不错,是用了Unsharp Mask.
我的底扫没有ICE3,下了个降噪软件Digital GEM,软件本身很好用,颗粒细化效果也挺好,但这也是以损失锐度为代价的。顺便问一句,ICE3真有传得那么神吗?

gboy 发表于 2003-9-3 23:44

我感觉不错。尤其颗粒细化和划痕处理。现在为止授权费还是不便宜。所以即使M的机器带了ICE而不是ICE3价格也贵了不少。
主要可能是那个单独的红外线通道的功劳..其他部分其实软件都可以代替。
不过冲洗出来的话颗粒感觉差别不大,交流时候大面幅扫描然后再缩小就可以了。而且M的动态度比N稍微还要高一点.

wiely 发表于 2003-9-4 10:28

偷偷运气。

gboy 发表于 2003-9-4 11:22

该出手时就出手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最后的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