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有名、脸上贴点毛就是孙悟空了
四大名著重拍启示录 超越还是作秀?(组图)http://www.enorth.com.cn 2006-12-15 09:48
四大名著再次面临重拍风波 各种问题摆上台面
经典名著《红楼梦》即将重拍 导演锁定陈凯歌?
重拍《西游记》忠实原著 四大名著缺一不可
上世纪80年代,《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部中国古典名著相继被搬上荧屏。虽然当年摄制组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但这些作品还是深受观众喜爱,并被誉为经典之作。20多年过去了,随着现代影视制作技术的提高,资金方面的充裕,四大古典名著重新被各大影视制作公司所看好,纷纷准备上马重拍。目前,新版《红楼梦》已经开始大规模选秀活动;新版《三国演义》也确定了拍摄的进程;另两部名著的翻拍则已进入筹备阶段。与此同时,日本一家公司抢注了中国四大名著的游戏商标,其中以《红楼梦》为主线的一则成人游戏已经发售,恶搞版《西游记》更是层出不穷;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要重拍《西游记》的消息让国人再次紧张起来。在中国影视界激烈讨论着名著是否应该重拍时,“海外军团”已经对我们的名著下手了。四大名著是否应该重拍?应该怎样去拍?近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业内的几位专家。
【高科技手段为新版《红楼梦》带来新意】
目前,名著翻拍涉及面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当数新版《红楼梦》的海选工作,但该剧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要拍出新意。对此,新版《红楼梦》的编剧黄亚洲表示:“《红楼梦》的谱系太复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楼梦》走向世界,所以这次出品方要求我编得故事性强些,不要太复杂,让一般老百姓都看得懂。《红楼梦》中有性格的人物就有200多人,因此,我对复杂的线索采取的处理方法是突出故事的清晰性、完整性,有些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删掉。比如我删掉了一些丫鬟,甚至是有名有姓的,我想应该让出宝贵的篇幅来描写主要人物。”对于该剧如何出新,黄亚洲表示:“随着现代电脑特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些原著中带有虚幻色彩的内容展示给观众,本来《红楼梦》的神话色彩就很浓。比如开场的一僧一道携石下凡;林黛玉是仙草再现,众女儿都是花神等等。原著中还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一直是跟随着大观园故事的现实进展而前进的,这种‘形而上’的概括与表现,是红楼梦哲学体系的一个重大特征。有一次我问王扶林导演,太虚幻境这么重要,当时为什么不拍?他回答说,拍摄条件不行,所以是比较遗憾的事情。这次重拍,这一条线一定要充分地补上。在技术进步的时代重拍《红楼梦》,特技应该是一个亮点。此外,《红楼梦》原著的文字风格带有一定文言色彩,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对话语言,乃至诗词特色,都非常精彩。我要精心地丈量空间,不能以‘雅’加害‘通俗’,也不要强调‘明白’而稀释‘文雅’。”
【《水浒传》拆整为零拍摄故事独.立成章】
与新版《红楼梦》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型选秀活动不同,新版《水浒》的拍摄工作已经悄然开始。毫无疑问,在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中,原版《水浒》是拍摄得最为失败的一部,由此它也成为最需要重拍的一部。正是其难拍的原因,该剧的投资和创作者都非常低调。总制片人魏永刚介绍说:“由北京时代电影有限公司联手中国电影集团和央视电影频道共同投资2亿多元打造的新版《水浒》,从去年开始便一直在默默拍摄中。新版以人物划分故事单元,做‘人物图谱’,非常适合原著的架构。此次拍摄新版《水浒》改编较大,将从108将中选取40个英雄人物,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章。我们重拍《水浒》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寻根。电视剧不仅是视觉产物,更是文化产品,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而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就是四大名著。这些人物虽然赫赫有名,在观众当中有非常高的认知度,但在名著里面他们都是整个作品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作品的主线,广大观众希望看到这些英雄豪杰更加有血有肉、铁骨铮铮,我们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人物性格更丰满,让英雄和观众走得更近。”
【《三国演义》全明星打造】
新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确定了主角人选,将于明年年初开拍。与新版《红楼梦》全部起用新人不同,新版《三国演义》云集了姜文、陈宝国等众多一线明星,而且单集166万元的投资也创下了中国电视剧投资的最高纪录。老版《三国演义》被很多观众认为拍摄得“相当成功”,这给重拍带来了现实的难题。对此,导演陈家林表示:“正是基于老版的成功,我们这次的重拍不仅会忠于原著,而且就是当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翻版。全明星的阵容应该是这部剧的最大亮点,其实明星的号召力毋庸置疑,而且他们的演技一流,为什么名著改编的作品不能用明星来演呢?对于观众心目中的《三国演义》,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有关‘忠义’的描写,因此我们会在人物性格上强调这一点。此外,充裕的资金能够保证作品的质量,比如千军万马的场面、剧中人物所需的服装、道具等等,都会比老版有所提高。”
【重拍《西游记》还只是意向】
在四大名著的重拍工作中,唯一一部只是停留在意向当中的就是《西游记》。《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一部,也是最难拍的一部,之所以难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改编得几乎泛滥了,难有新意,二是人物的魔幻特技不易表现。日前,文联音像负责人马中骏宣布准备开拍,他表示,“新版《西游记》的最大特色是不会以戏说的面貌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要力求新意,借鉴武侠剧的经验,以拍出天马行空、精彩绝伦的感觉。但孙悟空肯定要新面孔了,六小龄童不会出现在新版电视剧里,而由谁来接替他扮演孙悟空也是该剧面临的一大难题。”
著名改编 有无必要
新版《红楼梦》的大型选秀活动从开始启动就受到媒体的质疑。这一带有强烈商业色彩的活动炒作痕迹明显,而1987年版《红楼梦》却至今被无数观众追捧。北京电视台此次重拍《红楼梦》是又一次超越或只是一场作秀?重拍名著是否有必要?这些话题在业内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目前的娱乐圈浮躁的环境不适合重拍名著;有人认为在当前恶搞成风的背景下,重拍名著正当时;还有一种意见表明名著是否现在重拍无所谓,因为经典从来不怕糟蹋,最怕的是被冷落。
反对重拍:时机未到
影视评论家张春生认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披露后,持反对意见者人数众多,言辞尖刻。简单归纳有四个不赞成重拍的理由:一是认为《红楼梦》“内涵那么高,被糟蹋了可惜”,“别拿经典开涮”;二是觉得王扶林拍摄的电视剧再现了原著,且拍得认真,现在又拍,“怎么拍都不对味”;三是感到重拍“画蛇添足”,还不如细细读小说,延续原著的魅力;四是干脆指出目前条件不成熟,演员难选,导演难定,剧本难写。尽管上述议论有不少感慨和愤愤之词,并压抑了对重拍赞成的声音,但在思想深处却显示出民众文化意识的提高及对《红楼梦》的喜欢和爱护。实际上,重拍是一种重要艺术实践,俄罗斯、好莱坞、英国等都曾有通过重拍名著而使其电影产业复苏的成功先例。比如,《红磨坊》的重拍,就让我们懂得了英国艺术的严谨,法国艺术的浪漫。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多次搬上影视,更把美国、欧洲对情爱的解读,多元而深入地传递出来。文艺史上,如果没有《战争与和平》的几次重拍,就缺乏对俄罗斯文学的再认识;没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几次重拍,就对苏俄“二战”作品少了延伸性的再理解。可见重拍本身不但无可厚非,还需要格外关注并积极实践。但问题恰恰也在这里。在当下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重拍仿佛已成为遥远的期盼和难遇的奢望。像和重拍有“血缘关系”的改编,无论是电视剧《沙家浜》,还是《林海雪原》,都有令人难以接受之处。对经典之作的“注水”和理解的浅薄,使人们有理由认为,今天的影视在整体上还缺少文化的深刻和审美的创造。重拍《红楼梦》据说要尊重原著在流传中的完整性,让高鹗的后40回得以展示。然而要拍50集之多,就有注水之嫌。何况宣传的规模大于拍摄实践,就折射出某种急功近利,这会导致草率。《水浒》电视剧,有味道的还是山东台拍的那一版,由鲍国安出演宋江。《西游记》虽非重拍,但续集也不如前20集。可见重拍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尤其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成熟。
支持重拍:对滥拍古装戏的拨乱反正
影评人曾子航从《夜宴》的笑场阐述了重拍《红楼梦》的必要性。他表示,一部票房名导的转型之作,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再度重拍,本来二者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但《夜宴》首映后遭遇的“笑场”尴尬,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重拍《红楼梦》的刻不容缓。这部斥资3千万美金、被冯小刚导演视为“华丽转身”的古装大片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尴尬:在广州、北京等地点映时,本应“千人同哭”的宫廷悲剧竟让现场的观众多次“笑场”。笑场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台词过于欧化、过于现代、过于搞笑,很难想象,半文半白式的古代汉语、莎士比亚式的华丽长句、甚至以往冯式贺岁片中京味的调侃语言,感觉就像老舍先生当年在《四世同堂》里面描写的那个中国出生英国留洋回来的神父丁约翰。精心打造的这场《夜宴》,在国内遭遇笑场风波,送到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正宗的老外也反应平平,且一致认为看不到任何“中国特色”。最近,国内文化界、教育界再度提出了“振兴国学”的口号。有人说,《红楼梦》既是中国传统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传统国学的普及读物,在这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经典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中国宫廷文化、贵族生活,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看到东方女性的天真烂漫、聪慧灵性,看到真正根植于民间、富有生命力的中国式的文字语言。在《英雄》《无极》式的伪古装大片倒了观众胃口的时候,是应该好好给大家端上一盘正宗“中国式大餐”的时候了,而此时《红楼梦》的重拍恰逢其时,它的重新“披挂上阵”无疑是对近年滥拍古装戏的一次拨乱反正。
中立:不怕糟蹋就怕冷落
持中立观点的英莹表示,名著从来不怕糟蹋,最怕的是被冷落。如果有什么人靠一次重拍或一次海选就能够糟蹋了红楼经典,那几百年下来,“红楼”早就自生自灭了。因为,已经有太多的人“糟蹋”过了,就连红学派别之间也互视对方为糟蹋呢,但《红楼梦》还不是照样光彩照人。如果担心名著一植入时尚元素就会被糟蹋,那就太小看经典的穿透力了。相反,《红楼梦》如果面对网络时代的新环境,甘于束之高阁,恰恰是非常危险的。旧版《红楼梦》播出伊始也曾遭到猛烈的质疑围剿,世上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完美无缺、永远不可超越。但如果我们不去把它重新搬上荧屏,想想看,今天的少年在面对电玩、大片、偶像剧的多项选择中,还有多少人会主动翻看名著巨作,细品红楼韵味呢?何时重拍,重拍几次都不会糟蹋红楼,相反,把它冷落在书房的一角才是最大的糟蹋。
新老《西游记》 行家说得失
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被称为最难拍的一部,一是被改编得太多了,难有新意,二是人物的魔幻特技不易表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一经播出,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至今还被各地电视台反复重播。因为该剧的成功,观众不仅认识了六小龄童等主演,导演杨洁更是以241万张选票,荣登1988年全国电视剧十佳导演榜首。对于名著的重拍以及当年创作《西游记》的难忘经历,杨洁与六小龄童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杨洁:那个时代过去了
和其他老一辈艺术家一样,对当今影视剧恶搞成风的现象,杨洁有诸多不满,她说:“太多的戏说、恶搞,让我为名著和历史感到担心;许多导演动则几千万、上亿地花钱,拍出一部水准不高的作品,这让我很心疼。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一个耗时6年、只花费几百万就完成了全部实景拍摄的时代远去了。”
谈起当年《西游记》的创作,杨洁说:“1981年年底,领导突然给了我一个任务,要改编中国名著,把《西游记》交给了我。当时电视剧是一个新领地,神话剧更是新鲜事物。那时最难的部分是特技,我们拍《西游记》的时代,是不知特技为何物的时代,但我们要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现神话里的人物和环境,虽然有很多特技露了馅,但观众原谅了这些。续集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大提高,但因为故事不如原来丰富好看,观众还是更喜欢前面的。所以一部戏好看不好看,在于你的故事说得好不好,是不是表现出原著的精髓。当初我们还遇到了经济上的问题,现在讲起来都有悲壮的感觉。我们开始拍时没有片酬,都是义务劳动,后来才有报酬,我拍一集是90元,悟空、八戒是80元,沙僧是60元。当时我们的夜餐费是3毛,不到11点还领不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转点时,搬运都是自己干,师徒4人都要干。那时候的人都挺可爱的。就是这样的敬业和一丝不苟之下,才拍出了这部戏。”
六小龄童:支持斯皮尔伯格拍《西游记》
今年6月开始,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着手进行《西游记》的改编工作。对此,致力于《西游记》文化研究20多年的六小龄童表示,最适合拍《西游记》的就是斯皮尔伯格。他说:“如果能合作的话,我会告诉斯皮尔伯格,中国人对《西游记》的欣赏观点。如果这部片子最后没有艺术可言,光成为特技的堆积,那就成垃圾了。我最为忧心的是在东西方文化理解差异下,《西游记》会被拍得面目全非。1995年美国曾筹拍一部电影《大闹天宫》,投资上亿美元,并让我主演孙悟空。当时他们专门请来一个好莱坞的化妆大师,结果他给我的造型是乱发披肩,满脸皱纹。原来他理解中的孙悟空就是一只千年老猴王。这就是文化理解的差异,在中国人心中,孙悟空应该是一个人格化的俊美猴王。最后我把央视版孙悟空定妆照拿给他看,他当时就对翻译说,要是早看到有这样的美猴王,他就不来了。最后他走了,我也不演了,因为理念不对。经常有人问我,对某某的《西游记》怎么看。我说这不是《西游记》,他演的也不是孙悟空,孙悟空是中华民族偶像型的神话人物,不要认为神话人物就可以乱改。我当年演孙悟空,脚怎么站、棍子怎么拿、眼睛怎么看,都是有讲究的。中国有独一无二的猴戏表演艺术,不是你有名、脸上贴点毛就是孙悟空了。一部好作品不是迎合一时的潮流,而是由时间来见证的。我们当年就是抓住了《西游记》的魂。所以20年了,至今被奉为经典,是全世界观众最多、重播率最高的一部戏。至今,这部当年投资600万元的电视剧收益已达1亿多元,国内外相关大奖基本上都拿遍了。” 看六小林童跟杨洁的话觉得他们好可爱,也很了不起。$支持$ $支持$ 那个时候都是赤子之心啊
我前一段时间才把西游记翻出来看了一遍,喜欢~~~~~~~ 老的都是不能超越的 老的都是可以超越的,就看他们目的是什么了,纯为赚钱,是没什么希望的了. 六小龄童家传的演猴戏,还有谁能比他演的好!
觉得西游记别的都好说,单这个悟空绝对无法超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