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羊 发表于 2006-12-16 08:43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学家,中科院院士 张青莲先生逝世

讣告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北京大学化学
学院教授、中国*员张青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6年12月14日晚上
7点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张青莲先生原籍江苏常熟,1930年毕业于光华大学,193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
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37年回
国,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光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1
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化学学报》主编、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
主任、质谱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衔称委员
、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张青莲先生是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果,尤其在重水性质的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49年发表在英国《自然
》杂志上的重水密度值一直被世人所引用;1991年起历时十余年对铟等10种元素的原子量
进行精确测定,测定结果逐一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正式确认为这10种元素原子量的新值;
主编了18卷的《无机化学丛书》巨著,为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
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

张青莲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张青莲教授治丧办公室
2006年12月15日

熊猫羊 发表于 2006-12-16 08:44

光明日报:张青莲——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青莲于1908年7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的一个小康家庭。14岁时考入苏
州桃坞中学,即圣约翰大学附中,曾在校内中、英文竞赛中名列榜首。1926年高中毕业时
因成绩优异,原可免费直升该大学,但由于1925年该校美籍校长侮辱我国国旗,爱国师生
纷纷愤而离校并组建私立光华大学。这一爱国行动得到张青莲的支持,他放弃圣约翰免费
入学的机会而考入光华大学。他考虑到化学系毕业后除可在中学谋职外,还可以搞小型化
学工业,因而选择了化学。在光华大学他只用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所需的学分,毕业
时以第一名获得银杯奖。

    大学毕业后,张青莲曾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当
时,他看到我国无机化学人才缺乏,遂选择了无机化学专业,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
研究稀有元素领域的论文三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化测量三个方面。最后以
优异成绩获得庚款公费出国留学。鉴于美国早期的化学家中不少曾留学于德国,所以他决
定到德国深造。1934年秋进入柏林大学物理化学系。由于他在国内大学已经读过13个学期
的课程,按德国的规定只需注册学习3个学期。他师从无机化学家李森菲尔特(EHRiesenf
ekd)。当时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尤莱(HCUrey)因发现重氢并制得重水,引起国际化学界
很大震动。李森菲尔特根据张青莲已有的科研基础,建议他以重水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
题目。他在购得挪威生产的第一批重水商品后,立即开始了重水临界温度的测定研究。当
时用的是微量法,石英玻璃毛细管内径03毫米,恒温器温度要达645K,管内压力达20兆帕
以上。封管时常会炸裂,实验难度较大。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夜以继日的奋力工作,于短
期内完成了重水的临界温度的测定。但重水的凝固点和沸点都高于轻水,而所测得的重水
临界温度却比轻水低27℃,这似乎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个结果于1935年春发表在德国物理
化学杂志上,4年后为德国另一学者用精密的常量法所验证。

    张青莲所完成的轻水、重水全温程的两相密度状态图发表后,被苏联布洛茨基《同位
素化学》(1957)一书所引用。他曾精心设计了一个通过比较轻水、重水蒸气压差的实验,
观察到蒸气压差有一个位于498K的转折点,并揭示了这反常现象的本质。这篇论文与美国
实验室独.立进行的类似研究工作同时发表,得到了相互验证。

    要测量半重水和重氧水的蒸气压,须先建立同时分析这两种取代水的方法。他采用硫
化氢使氘正常化,并用测量密度微差的浮沉子法,以测定正常化前后的密度值。这样测得
的半重水和重氧水在100℃以下的数据,和重水蒸气压数据一起,后来为用蒸镏法生产重
水时的重要科学依据。

    1935年冬,张青莲收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样品,首次测出其中半重水及重氧水的含
量,观察到均低于普通水中的含量,且雪中的含量差大于雨中的含量差。在此基础上,通
过查阅同位素取代水在河湖、海洋、动植矿物中的含量数据,他首次提出了氢氧同位素在
地球各界中的分布理论,对后来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张青莲在两年的重水研究中,共发表论文达10篇,与美国实验室同行的工作构成了早
期重水性质研究的经典文献。在发表文章时,李森菲尔特与张青莲都表现出谦让作风,争
着把对方的姓名放在自已的前面,体现了师生间在学术上的互相尊重。

    1936年,李森菲尔特受到纳粹迫害,教职被撤销,但张青莲仍坚持跟他从事研究工作
。那年6月,张青莲考得博士学位。李森菲尔特被迫离开德国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化学
研究所工作,张青莲随同去瑞典作访问学者,又共同工作了一年。他用气体混合物作为同
位素混合气体的模拟物,通过膜壁进行扩散分离的研究。

    在留学西欧的三年中,张青莲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从许多权威科学家,如化学动
力学创始人博登斯坦(MBodesntein)、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哈恩(OHahn)等的讲学中得到不少
教益。他在柏林聆听了来访的第一流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学术报告,并在瑞典
听取获奖报告;还参观了赫尔兹(GHertz)、斯维德贝格(TSvedberg)、西格班(KMSiegbah
n)三位获奖者的实验室以及著名的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和巴黎的居里镭学研究所。这些学
术活动,对张青莲献身于科学事业不断做出成绩而成为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有着重要
的影响。

    张青莲在瑞典时收到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庄长恭的电报,被聘为副研究员。这
个聘任是庄长恭从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后决定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人来说,在当
时是很罕见的。由此可见,张青莲在早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充分显露出他作为科学家的素质
和才华。

    1937年7月,张青莲取道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辗转回到上海,时值是日本侵华战
争初期,化学所被迫停止工作。张青莲遂借用位于租界的光华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多种络
合物合成的研究。次年应光华大学之聘而为该校教授。他指导两名四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
,一个做络合物合成,一个为用半微量法测定25℃下氯化钠在轻水、重水混合液中的溶解
度,两个论文都得到很好的结果。

    1939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化学系由于两位教授先后离校,补聘张青莲为教授。他
取道越南赴昆明就职。当时西南联大虽集中了国内众多知名学者,但条件却十分艰苦,科
研工作难以开展。然而张青莲和化学系主任杨石先分配给他的两名中英庚款研究助理一起
,用从国外带回的110克重水和一些石英玻璃仪器,完成了两篇重水性质的论文,其一是
首次将测定重水密度时的温度提高到50℃,纠正了当时文献中靠近此温度之下密度有一最
大值的假设。同时还完成了有关重水动力学效应的论文两篇。在采用乙醇铝水解法制取纯
净的重乙醇时,因昆明海拔高而要测定其正常沸点,自制了一套恒压器。但当时纯试液只
有1毫升,要在标准温度计读数恒定的一刹那间读取数据,要求熟练的技巧和有条不紊的
操作步骤。他亲自完成了这一测定,首次精确地测得重乙醇的沸点和密度,此结果已被收
入拜尔斯妲《有机化学手册》中。

    1943年,在战争所造成的艰难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化学系的所有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当负责中美学术交流的吴有训向张青莲征集论文时,他立即应允在三个月内交出一篇论
文。他考虑到,25℃时碘在四氯化碳和水中的分配常数是教科书中引用的一项经典数据;
若用重水代替轻水,研究此分配常数的同位素效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自装一套
恒温槽,每两天做一次碘浓度的实验。其中一天准备器材,翌晨自煮一壶开水提到实验室
,注入恒温槽中,使水温迅速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恒温后转动封管使达平衡,然后取出重
水相2毫升,有机相1毫升,用标定过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测定两相中各自的碘浓度,得到轻
水重水中分配常数的变异为85:103的结果,如期完成了他自已的许诺。

    张青莲在西南联大工作期间,还指导光华大学一名助教,首次测定了重水摩尔凝固点
降低常数;指导中央大学一名助教完成络合物合成一文。他综合了国内外所发表的重水论
文撰写成《重水之研究》论文集一书,该书于1943年获得国民Regierung教育部学术二等奖。同
时得此等级奖励的联大教授,还有王竹溪、闻一多等4人。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复校,校内化学馆已被日本侵略军洗劫一空。张青莲在此情
况下,仍然坚持科研工作。他和助教首次将重水密度的测量温程提高到95℃,并外延至1
00℃,所得到精密数据的论文,原按通讯稿投寄英国自然杂志,但编辑部却把它转入正文
栏,表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青莲的教学、科研活动得到了重视和支持,成果
累累。

    推进中国无机化学的发展

    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任教时起,张青莲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
复合物化学等课程,为我国无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张青莲任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试点设立无机化学教研室时,他任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化学课,组织
了苏联湼克拉索夫所著《普通化学教程》一书的翻译和出版。1955年他又协助教育部组织
并与戴安邦、严志弦、尹敬执合写了《无机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
一部书是我国化学家自编的一本基础无机化学教材,该书取材新颖、内容翔实,凝集了几
位编者多年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各高等学校所普遍采用,对
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张青莲为培育无机化学人才,兢兢业业数十年辛勤
耕耘在大学化学教育的岗位上。他多年讲授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讲课
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并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他精湛的讲解和娴熟的实验技巧,曾激发
了许多学生献身化学的兴趣。

    1954年他主持了苏联专家为全国各高校无机化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后来又在北京大学
陆续开设了稀有元素、无机合成和同位素化学等课程。1955年以后,培养了许多无机化学
方面的研究生与进修教师,担任过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还撰写过
有如“无机化学五十年来的进展”、“同位素与原子量”等综述文章,其精辟的观点和评
论,使无机化学读者获益不小。

    1978年张青莲担任《无机化学丛书》主编。该丛书分18卷,前10卷分论各族元素,后
8卷属专题分支领域。他和张志尧、唐任寰合撰写其中的《锕系后元素》。全书于1993年
初写齐,历时十余年。80年代后期,张青莲虽已属耄耋之年,仍然为了丛书的完成不遗余
力,为我国无机化学界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基础工作。

热心参加社会活动

    1950年张青莲任全国科联宣传委员会委员,次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回
国后在全国各地进行宣传汇报,历时5个月之久。他在这一伟大的Politik运动中思想上受到
深刻的锻炼。

    1951年中国化学会恢复活动,他任常务理事,次年被选为《化学学报》主编(1952—
1956年),建立了严格的审稿制度,经常亲自审阅和校对稿件,保证了刊物的出版水平。
自《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起,他长期担任编委。还曾任出版总署化学组审查委
员,文教委员会物理化学组名词审查委员,现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198
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次年被聘为物理化学组专门委员。1954年科学院成立学术秘
书处,邀请张青莲担任学术秘书两年,参加组建数理化学部的工作。次年当选为数理化学
部委员。在学部成立大会上,张青莲等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倍受鼓舞。1955年参加筹建北
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后兼任该所研究员及学术委员。1956年参加全国科学技
术发展规划会议。1981年改任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兼常委、学部副主任,参加学部有关国
家重大科技问题的咨询工作。

    1956年张青莲在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宣传活动中,被评为积极分子。1959年,他应邀在
中苏友协举办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诞辰125周年纪念会上做报告。1960年参加广州科
技工作会议。1972年参加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会议(兰州),提出峰顶区雪水中氢
氧同位素分布的报告。1975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学会议(贵阳),提出天然水中氢
氧同位素分布及分析的报告。

    张青莲积极推动我国质谱学的科研及应用工作,在1980年中国质谱学会成立时,当选
为理事长(1980—1984年),后任名誉理事长。同年任国家科委稳定同位素专业分组组长,
负责召集全国性会议,交流经验和信息并协调轻元素稳定同位素的生产任务。

    张青莲对中学教育的也十分关心,他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曾多次与中学教师座
谈,为他们做报告,并审改中学化学教材。为了推动我国教学和科研的进展,还为《中国
教育报》撰写了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1984年6月2日)一文。

    对国防现代化做出贡献

    掌握重水和锂同位素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工业的基础。张青莲受化工
部委托,从1957年起多次赴有关单位主持或主讲重水生产方法的报告。在1960年讨论重水
研制方案的会议上,他做了“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报告。尔后参加现场会议,并提供工
段分析用的落滴法。1963年他设计了用浮沉子检测成品的部颁标准方法,并提供了一种Y
5标准样品,后来发展为一系列标准样品,改用质谱测定法。在我国采用双温交换法后,
他组织翻译出版了美国萨凡那和达那重水工厂双温交换法的工作手册,为中型重水工厂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测定了双温法工艺条件下氘在两相中的总分配常数,并提供了电解
工段的电解分离系数的精密数据。为表彰张青莲对重水生产的功绩,化工部于1990年授予
他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

    60年代初,因苏联撤走专家和不再提供技术资料,锂同位素分离工厂一度陷于瘫痪。
张青莲应邀到了工厂,在了解该厂情况以后,提出了可行的措施,担任了工厂技术顾问。
参加了锂同位素的研制任务,提供了工段分析中锂同位素丰度的晶体浮定快速分析方法。
当他1965年冬参加氘化锂-6成品鉴定会时,看到微带蓝彩的无色透明立方晶体,心中泛
起了无比的喜悦。不久我国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仅距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时间,世界为之
惊讶。在张青莲的教育和影响下,他的长子毅然任该厂工程师,鞠躬尽瘁,忠于职守。为
表彰张青莲的突出成就,中国核学会于1990年授予他荣誉理事称号。在他身上,人们看到
了基础研究对提高新技术的作用,也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祖国人.民的需要密切
结合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

    1957年张青莲赴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报
告;1959年赴东德莱比锡参加同位素应用会议,作了“各种密度法分析重水”的报告,因
而被编入1969年《原子科学名人录》(Who's Who in Atoms)。

    1979年作为中国化学会5人代表团的成员,张青莲赴赫尔辛基参加第二十七届国际纯
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学术大会,成功地维护了中国化学会在该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权。在会
上做了题为“氢氧同位素丰度测定”的报告。1983年第三十二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
会代表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他以国家代表的资格参加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在会
议上以渊博的知识和精辟的见解赢得好评,被选为衔称委员(Titukar member,1983—1
989年),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荣誉的化学家。这一学术活动引起了他对原子量质谱测定
的兴趣,发展成为他晚期的研究领域。

    1981年张青莲赴美国参加高尔登同位素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两篇同位素丰度的墙报;
同年又赴剑桥参加英国质谱学会第十届年会,提出了硼同位素质谱分析的墙报。1983年赴
法国萨克莱原子核研究中心讲学。1984年任北京中日双边质谱学术会议的中方主持人,1
987年起任北京国际仪器分析学术报告会顾问。张青莲还曾任法国《无机化学评论》的编
辑,现任美国《质谱评论》的顾问编辑,并撰写了有关我国有机质谱学的新进展的论文。

    丰硕的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人类文明积累的基础,这是张青莲的信条,也构成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从
1935年至今,他一直在进行着重水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氢、氧、碳、氮、锂、硼、
硫、铟、锑、铈、铕、铱等十几种元素的同位素。50余年来,在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
性质,同位素的动力学效应及同位素分离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标准样品的研制、同位素天
然丰度及原子量测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硕果累累,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
1985年他曾以题为“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工作五十年”的文章,对自已半个世纪以来的科
研成就进行了总结。

    重水25C密度值,不但是重水品位的检测标准(见美国ASTM),且为国际学者试图精测
的竞争对象。为此须先用质谱法精密测定氢同位素和微浓氧同位素的丰度,难度较大。张
青莲与他和助手以精湛的实验设计,测得精确值达7位有效数字,为国际1975~1985年间
三项最佳测定之一。

    1991年张青莲用同位素质谱法测得铟元素的精确原子量114818±0003为国际原子量表
增加了一个新数字,这是国际上第一次采用中国测定的原子量数据作为标准数据。人们认
为这不仅说明中国人的科学水平有国际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

    张青莲在稀有元素领域也有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933年他所发表的5种硒酸盐新
络合物的合成,是我国第一篇配位化学的论文。他还在诺伊斯(AANoyes)《稀有元素定性
分析系统》(1927年)名著中增入了铼的检测。首先他做了系统实验以决定铼的位置在碲铜
组中,然后在铱铑沉淀的滤液中,把铼沉淀为二硫化铼,并以铼酸铷的形式作鉴定。检测
了各级铼含量及各种可能干扰的元素,本方法能检出002%铼。80年代张青莲合成了两种卤
化锂的新络合物,均具有五配位锂的晶体结构,突破了锂只呈偶数配位的观点。

    为表彰张青莲多方面丰硕的科研成果,中国化学会于1985年为他举行了从事化学工作
五十年的祝贺会。卢嘉锡、柳大纲等多位化学家前往致词祝贺;中国科学院于1989年授予
他“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的荣誉奖状。

    张青莲为人正直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治学谨严,勇于探索。热爱祖国,忠诚
于教育事业,工作勤奋,不计名利。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业余爱好遍及文学、艺术、
园艺、书法、体育及旅游等方面。一生始终遵循他自已的信条,为人类文明的积累做贡献


    简历

    1908年7月31日 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

    1930年 光华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1年 任孝友中学教员。

    1934年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

    1936年 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36—1937年 任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37—1938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38—1939年 任光华大学教授。

    1939—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51—195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63

    1990年 当选为该会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理事。

    1952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1983年兼任化学系主任。

    1954—1956年 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1992年任化学学部副主任。

    1980—1984年 当选为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1980—1985年 任国家科委稳定同位素分组组长。

    1983—1989年 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衔称委
员。

    主要论著

    1 CHKao,TLChangCompounds of Bivakent Metakkic SekenatesWith AnikineJChi
nese ChemSoc1933,I:116—119。

    2 CHKao,TLChangThe Detection of Rhenium in Noyesand Bray’s SyStem of Q
uakitative AnakysisJChineseChemSoc,1934,2:6—12

    3 EHRiesenfekd,TLChangDie kritischen Daten von keichtenund schWerem Was
ser und ihr Dichte—TemperaturDiagramZphysikChem,1935,B30:61—68

    4 EHRiesenfekd,TLChangDampfdruck und Verdampfungswaerme von schWerem Wa
sserZphysikChem,B33:1936,120—126.

    5 EHRiesenfekd,TLChangDampfdr uck,SiedepunktundVerdampfungswaerme von
HDO und H2O18ZphysikChem,1936,B33:127—132

    6 EHRiesenfekd,TLChangUeber den Gehakt an HDO undH2O18 in Regen und Sch
neeBerdtschchemGes69:1936,135—137

    7 E.H.RiesenfekdT.L.ChangDieVerteikung der schwerenWasserisotope auf der
Erde.NaturWiss1936,24:616—618

    8 EHRiesen fekd,TL.ChangDie Beeinfkussung der Fundamentakeinheiten von
Vokum und Temperatur durch die im Isotopengehakt schwanken deZusammensetzung
des WassersPhsikZ1936,37:690—692

    9 EHRiesenfekd,TL.ChangHomogene Reaktion mit wekkenfo-ermigem Geschwin
digkeitsverkaufZanorgakkgChem,1937,230:239—252

    10 EHRiesenfekd,TLChangTrennung gasfoermiger Gemischedurch DiffusionArk
iv foer Kemi,Minerakogi och Geokogi,1937,12 A,(19):1—8.

    11 TLChang.DistributionofIodinebetweenHeavyWaterandCarbonTetrachkoride.
JAm.ChemSoc.,1944,66:19401941.

    12 TLChangYCWeiOn Etnyk Akconok—dSciRepNatTsing Hua Univ1947,A4:451—
452

    13 TLChang,LHTungDensity of Heavy WaterNature,1949,163:737

    14 TLChang,LHTungThe Landokt Reaction in Heavy WaterJChinese ChemSoc,1
949,16:1—9

    15 TLChang,LHWangOn the Ekectrokytic Separation of Hydrogen Isotopes at
High Current DensitiesJChinese ChemSoc,1949,16:59—64

    16 ЦЛЧжaн,ЧCЧзн,XБCюйИзучeниe Кaпeльного MеT
одаАналнза Tяжелой BодыПолучeние ИзоTоноBид
p,ИздАH CCCP,1958,159—166

    17 TLTschangZur Anakyse des schweren Wassers durch densimetrische Method
enKernenergie,1960,3:892—896

    18 CNKu,TLChangOn the Thermak Expansion of Oxygen-18 WaterSciSinica,1
964,13:680—689

    19 SChang,WSYu,TLChang et akDistriburion of Isotopes in Some Naturak W
aters in the Region North of Mt Jokmo Lung-maSciSinica,1973,16:560—564

    20 TLChangAnakysis for the Minor IsotopeS Deuterium and Oxy-gen-18 in
Naturak WatersKexue Tongbao,1980,25:208—212

    21 TLChang,HTHuangDetermination of the Overakk Distribu-tion Constant
of Deuterium in the GS Process of Heavy WaterProductionJSeparSci Technok,198
0,15:397403

    22 TIChang,DXShenOn the Fkotation Method of Anakysisof Lithium Isotopes
Kexue Tongbao,1981,26:995—1000

    23 SQHe,JGWu,TLChangInfrared Shift of IsotopicLithium Perchkorate and
Its Crown Ether CompkexesRevChimMinér,1983,20:737—744

    24 QYQian,TLChangOn the Density of Deuterium Oxideat 25CKexue Tongbao,
1984,29:1058—1061

    25 JGYu,BLNi,TLChangOn the Mass SpectrometricDetermination of Deuteriu
m in Heavy Water ProductKexueTingbao,1984,29:776—779

    26 TLChang,SFWengInfrared Spectra of Isotopic WatersKexue Tongbao,1985
,30:1475—1477

    27 YMYang,DQJin,TLChangReference Materiak ofNitrogen15at High Isotopic
LevekKexue Tongbao,1985,30:1348—1350

    28 TLChang,MZhao,NHHu,ZSJinThe Crystak Structure of 18-Crown-6Compk
exes of Hydrated Lithium Chkoride and BromideRevChimMinér,1987,25:382—39
0

    29 WJLi,BLNi,DQJin,TLChangMeasurementof the Absokute Abundance of Oxy
gen17inV-SMOWKexueTOngbao,1988,33:1610—1613

    30 TLChang,TPDingAnakysis of the Reference MateriakNBS-123 and the Ato
mic Weight of SukfurChinSciBukk1989,34:1086—1089

    31 TLChang,QYQianThe Atomic Weight of AntimonySci-ence in China,1989,
B32:1409—1414

    32 TLChang,WJLiA Cakibrated Measurement of the AtomicWeight of CarbonCh
inSciBukk,1990,35:290—296

    33 TLChang,DMZhao,QYLangIsotopic Abundanceof Boron in StaSsfurtiteChin
SciBukk1991,36:478—481

    34 TLChang,QYQian,MTZhao,JWangThe AtomicWeight of EuropiumIntJMass Sp
ectromIon PrOc,1991,103:193—202

    35 TLChang,YKXiaoThe Atomic Weight of IndiumChinChemLett1991,2:407—4
10

    36 TLChang,YKXiaoThe Atomic Weight of IridiumChinChemLett,1992,3:731
—73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学家,中科院院士 张青莲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