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 发表于 2006-12-17 06:47

细数颠覆中国电视的十大“另类”主持人ZT

-崔永元

  (《小崔说事》)

  颠覆手段:坏笑

  作为男人,有人这样评价过崔永元:他走到你身边,往那儿一站,什么话也不说,只冲你笑笑,你顿时就觉得温暖起来,全部的自信像听到了一声起床号的士兵,从各个角落里冲出来,集合在你的心里……

  只要提到小崔,就不得不每回都把小水拎出来当靶子。小水的肩一直是端着的,小崔的腰总是哈着的。小水的嘴角永远是使劲地抿着,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小崔始终是平和地坏笑着,坏笑中依然忠厚,并宽容你的过失。小崔身上所体现出的平民化心态和真实深刻的语言,绝不是装出来的。无论他是否出名,他的言行都会让认识他的人向往。

  -李咏

  (《幸运52》《非常6+1》)

  颠覆手段:猖狂

  “顶着一个方便面脑袋”的李咏,绝对是个离经叛道的异类。古怪的出场服装,夸张的肢体动作,在一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节目中张狂得目中无人,嚣张得牛气冲天。可他愣是让一大堆观众乐得四脚朝天,真是看不懂。李咏用他大开大合的“猖狂”姿态走红了。这个世界变化快,耍活宝也能人人爱!也许是人们看倦了太多的正襟危坐,所以当李咏猛地将所有题板抛向空中,并大喊一声“恭喜你”的时候,观众傻眼了,还有这样的主持人。

  是谁给了李咏“猖狂”的权利?是谁助长了李咏“嚣张”的气焰?是观众把手掌拍疼了、把嗓子喊哑了的热情让他得了便宜还继续卖乖!李咏是幸运的,在《幸运52》里,最幸运的应该是他!

  -黄健翔

  (体育比赛评论员)

  颠覆手段:性情

  黄健翔绝对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多的是,但把这种性情带到了体育解说中,只有这哥们一个人敢这么整。

  世界杯外围赛中卡之战,黄健翔对主教练米卢的用人策略进行了公开指责———在现场直播中,中国的评论员点名批评中国队的主教练,这是第一次;最离谱的是雅典奥运会,正在央视第二套解说意大利和伊拉克男足比赛的黄健翔,预报说刘翔的110米栏决赛一会儿将在第5套节目转播。你猜怎么的?这哥们儿居然呼吁电视观众赶紧调台,不要看这场跟大家没什么关系的比赛。一个解说员在节目当中让观众不要看自己的节目,这种做法空前绝后。

  谁也不能否认,黄健翔的所谓“性情”,只不过是他和电视观众真正想到一块去了。

  -刘仪伟

  (《东方夜谭》)

  颠覆手段:装憨

  说实话,这哥们当年在央视炒菜时,我还真没怎么看好他:蹩脚的普通话,比普通话还蹩脚的长相,笨手笨脚切菜的模样,嬉皮笑脸的姿态……日久天长,看上去却是越来越顺眼。估计这跟娶媳妇差不多,最开始看着丑,时间一长就习惯了。后来才知道,人家刘仪伟可不简单,之前做过企宣、写过文案、制作过唱片,还填过歌词。这兄弟不是主持专业毕业的,可人家三下五除二凭一把炒菜大勺就全搞定了。

  刘仪伟现在主持的《东方夜谭》也说新闻,关键是换了一种口气,以幽默的角度切入,比正儿八经的播音员亲和了好多;刘仪伟也向观众问好,但他别出心思地先深鞠躬;刘仪伟也很八卦,但人家八卦得有趣、可爱、好玩……看见了没有、对照了没有、思考了没有,那些科班出身的俊男靓女主持人们?没事儿学着点,别一门心思只长心眼不长学问。


-张越

  (《半边天》)

  颠覆手段:文化

  主持《半边天》的张越,只客串了一把《艺术人生》,就把朱军给干废了。

  那次是她采访谢霆锋。其实,张越那个年龄段的人根本就不会喜欢小谢的歌儿。朱军也不会,但换了他肯定会做出一副“英雄惜英雄”的样子。听听张越怎么说的:“我没听过你的歌曲,对于你我只听说过一些不好的新闻,我和你的年纪差比较多,当我听到你的那些消息时,我只觉得,这孩子真可惜。”看小谢的反应,他对张越的提问和用词,都感到很意外又很震撼的神情。他们俩的交流非常认真、非常深入。谢霆锋几次由衷地感慨张越与他有共鸣。桀骜不驯的小谢,眼睛里始终充满了对张越的敬畏。

  可见,主持人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积淀实在是太重要了。张越是个作家。

  -阿丘

  (《社会记录》)

  颠覆手段:口音

  当年,刘仪伟以自己是央视惟一可以不说普通话的主持人自豪,不过刘仪伟主持的《天天饮食》只是个生活类节目,《社会记录》却是纯新闻性的。让带着南方口音的阿丘播报新闻节目,算得上是中国电视新闻意识的一种改变。

  中国以长江为界,占一半人口的南方人,绝大多数普通话说得不标准,有些人甚至都听不懂普通话。他们认为普通话、特别是由电视上的人说出来的普通话都是“官话”,和他们总是有点隔膜。阿丘的口音,让他们一听会说:“唉,这个人说话像是我们这边的。”以阿丘的语境和语感告诉他们一些事情,他们觉得很亲切,而北方人又会觉得很新鲜。当然,阿丘也有缺点,总感觉像是街头卖假药的,镜头前手舞足蹈,指指点点。

  -马斌

  (《马斌读报》)

  颠覆手段:即兴

  马斌其貌不扬,表现却不凡,作为央视2套《第一时间》的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叫《马斌读报》。在《马斌读报》以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用主持人命名的栏目只有《小崔说事》。名不见经传的马斌凭借着每天早晨在央视2套放松、活泼、诙谐、幽默的读报给人耳目一新。

  在电视中读报,本身就是对电视最大的颠覆。电视画面要求生动活泼,富有变化。但读报节目往往镜头呆板,常常是一个人、一个画面贯穿始终,它牺牲了电视本身具有的优势,将其简化为和广播节目一样。所以,读报原本是和电视属性相悖,可《马斌读报》之所以成功,胜在“内容为王”———将每一条消息都经过重新包装,融入马斌个人的观点和立场。

  一早起来,听着《马斌读报》,电视观众洗洗涮涮穿衣吃饭,该干吗干吗,什么也不耽误。偶尔,他们可以忙里偷闲地抬头瞄一眼电视。

  -欧阳夏丹

  (《第一时间》)

  颠覆手段:爽极

  外柔内刚、温婉细致,欧阳夏丹的出现,让偌大的央视变得有些不同,就像城市上空吹来一袭清爽的晨风。欧阳夏丹成功之道在于她是“说”新闻而不是“念”新闻,在观众饱受电视刻板呆滞冰冷的播报方式折磨之后,出现一个近乎和你平常聊天谈话的一种不死背稿子的轻松形式,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舒服无比。

  不过,欧阳夏丹最初主持《第一时间》时并不顺手,尤其是和马斌合作,在“北广”当老师的马斌语速很快,思维更快,欧阳夏丹常常跟不上马老师的节奏,好几次直播时都出现了“打锛”的状况。这是让主持人最没面子的事情。不过,跟马老师这样道行极高的人混,时间久了,想不提高也难。

  -毕福剑

  (《星光大道》《××七天乐》)

  颠覆手段:离谱

  在节目中,老毕将周星驰所惯用的“戏说”、“大话”、“戏仿桥段”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老毕调侃戏谑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比如将周涛主持的《朋友》随随便便就改成了《冤家》,肆意篡改王志的《面对面》,好的东西不学,却非得模仿人家的歪嘴巴。小崔搞了个《电影传奇》挺火的,老毕看着眼热,也拿经典影片“开涮”。他让于文华和尹相杰出演新版《李双双》,配乐则是八三版的“射雕”,让黄健翔和沈冰出现在《地道战》中,背景则是《上海滩》的音乐……摒弃了说教,老毕的电视节目第一次给观众带来了24K纯度的娱乐。

  老毕曾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记者,问其最大感受,他回答:找不着北。

  -慕林杉

  (新闻频道《气象·资讯》)

  颠覆手段:实用

  在慕林杉口中,肯定没有像什么“气象云团”、“中高气压”这些让咱们非专业人士一听脑袋就大的专业词汇:风,几级;雨,多大;气温,多高。再多哆嗦几句:某地的降温药摆上柜台被一抢而光、这大热天的出行最好戴上遮阳帽、老头老太太出门得注意些什么……有时间就多说两句,时间紧就说哪儿算哪儿。

  慕林杉和她主持的《天气预报》播出没有准点儿,插空它就冒出来,不过预报的大风大雨基本上来得都比较准时。

coooon 发表于 2006-12-18 12:58

圣雪 发表于 2006-12-18 14:14

唉。。。好像是中央电视台的人写的$汗$ 稍微有点儿美化了,哪儿有这么玄乎,其实基本上都满一般的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细数颠覆中国电视的十大“另类”主持人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