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02 中国25年流行全纪录ZT
http://bbs3.news.163.com/board/index.html?url=http%3A//bbs3.news.163.com/board/rep.jsp%3Fb%3Dphoto%26i%3D1944574在1978年前的近30年里,涌动于大江南北宽街窄巷的中国人,被西方时尚界形容成“蚂蚁”。这个词包含了如下意义:渺小、灰头土脸、营营碌碌,差不多此蚂蚁看上去跟彼蚂蚁没什么区别。这群蚂蚁人只穿4种颜色的衣服:灰、黑、蓝和军绿,再配以宽松得近乎邋遢的式样,每个人都散发出霉气。他们最常穿的衣料叫“的确良”,他们认为最有品味的服装款式是中山装或毛服。
白衬衫既昂贵又“高档”,得花七八元才能买到。“名牌”这个概念,对他们而言,指的不是永久牌或凤凰牌自行车,就是熊猫牌收音机。每天,人们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骑着一模一样的自行车、挎着一模一样的菜篮子,买一模一样的菜,甚至连家里的饭桌和墙上挂的画,也都是一模一样的。
每一年,这个世界都会发生很多事。1978年,世界杯足球赛在阿根廷狂飙、第一个试管婴儿在美国诞生、中国恢复高考……最重要的是从流行时尚角度来说,喇叭裤杀入中国,女性时兴烫发……1970年代,人们梦想的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1980年代初期变成了14寸彩色电视机、摩托车和洗衣机。今天三大件成了奔驰、别墅和美女。
区区25年,许多人感觉已经活过了好几辈子,翻云覆雨的变化从头到脚洗涮着这个东方大国。从前,我们追赶着港台欧美早已过时的流行,今天,终于跟全球同步,甚至领导着某些潮流,如唐装;从前,我们的街道上稀落着几辆破公车、行人和吱吱响的自行车,今天,我们在为全球1/5的汽车买单;从前,我们偷偷摸摸地谈恋爱,今天,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接吻;从前,我们包裹得多么严实,今天,我们穿得越来越清凉;从前,我们围观老外,今天,外国人常常驻足欣赏我们…… ▲1978▲
①谈恋爱:此前整整10年,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可耻和堕落,他们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必须是革命的敬礼。但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恋爱”,终于能以它的本来面目示人了。
②《望乡》:这部原名《山打根八号妓院》的日本电影对国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反响程度竟达到北京电视台转播市民代表座谈会实况的地步。有人说,还可以有色情场面更浓厚的镜头……
③德国大众:德国大众公司在这年开始跟中国Regierung谈判。那时的中国,大街上除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公共汽车和老气横秋的“上海”、“红旗”。
④烫个“鸡窝”最时髦: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78年6月8日:虽然单调的灰色和蓝色衣服仍然是标准的服装,但是妇女开始涌向百货商店,从有限的供应品种中选购衣料。在城市,新时兴的是卷发和电烫发型(这些长期以来都被斥为资产阶级和西方的影响)。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⑤最早的出境游:能到香港探亲然后购物的人最值得羡慕。
⑥范思哲:第一个国际顶尖时尚品牌来到中国。
⑦劳力士:戴这表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梦想,也是被伪造最多的品牌表。
在街头出现寥寥几个外国人就必遭围观的年代,伟大的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没错,喇叭裤就是中国人在这25年里最初的冒险,冒险者是中国年轻人中的极少数。这种上细下宽,把整个屁股绷得圆滚滚的,裤脚宽得足以当扫帚扫完几条大街的“奇装异服”,其外表已经不分男女拉链一律开在正前方。
而过去,女装裤从来奉行“右侧开口”路线。绝大部分国人将此裤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不少人站在Politik高度上谴责说,它是“盲目模仿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现。更有热心者出来替天行道,遇到喇叭裤,剪无赦!
所以,在我们25年的记忆里,第一批穿喇叭裤的人,不是“男流氓”,就是“女流氓”,通称为“不良少年”,你敢穿喇叭裤?这可是个道德问题!你只要穿上喇叭裤,你就会看到周围的人对你指指点点,你会听见他们骂你“不正经”!
游唱歌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上了祸,被街道的大妈押送他游街,他的裤子已经扯破,尊严已剥落,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25年后,我们对喇叭裤鼓掌。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4 14:37 编辑 ] ▲1979▲
★本年焦点:私家车解禁
①第一个电视商业广告:幸福可乐广告于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②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建交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③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梦中情人。
④《跟我学》:(FollowMe)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高潮。
⑤跳舞热:跳舞从中南海的红墙内蔓延出来,女青年们纷纷涌入涉外舞厅,抱着外国男人准确地踩着舞步,25年来第一代涉外婚姻就在此时播下了种子。
⑥公共场所出现裸女画:北京新机场大楼的壁画《泼水节生命赞歌》出现全裸的女性画像。要不是画的是少数民族,还略带抽象,估计有人恨不能立即把画家袁运生当作高级流氓送进秦城监狱。谁都得佩服北京人的精神,那么远的机场,能走得动的一半儿都去看了。
⑦首次接触国际级选美小姐:印度片《奴里》的女主角扮演者普娜姆o迪伦是1977年的“印度小姐”。
⑧一吻乱江山:《大众电影》作为当时惟一一本有彩页的娱乐杂志,在第5期的封底刊登了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剧照,一个读者愤怒地给编辑部写了封信提出抗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拥抱和接吻吗?”这一诘问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⑨第一次时装秀: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o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
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但那时的私家车价格低廉,多是私人用来跑运输或当出租车使。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随后,私家车开始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及长春、重庆等拥有轿车生产厂的城市涌现。1988年,北京市一市民花6000多元买了一辆菲亚特微型车126P,轰动一时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4 14:44 编辑 ] 。▲1980▲
★本年焦点:偶像时代来临
①穿白色紧身衣的男子:上海芭蕾舞学校到湖南演出时,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完全裸体。落幕时,一个很生气的干部打破了静默。他突然喊到:“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②西服出租:英国《卫报》1980年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还陈列着一些白色结婚纱照,但是,有一张照片旁边贴了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口号:“为了革命,只生一个孩子!”
③麦克·哈里斯旋风:电影《佐罗》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但这一年最火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的主人公麦克·哈里斯,据说当时某单位评选先进典型,有的选票上竟填写了“迈克·哈里斯”的大名。他的“麦克镜”可以写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游泳池里多了一种泳姿麦克式。这部电视剧还使一项健身运动风靡全国,那就是飞盘。
④新《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认识到“爱情是婚姻的灵魂”。
⑤“下馆子”、“改善伙食”由偶尔变平常。
文.革后的第一代青年偶像在这一年诞生,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所有人的梦中情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地“蠢蠢欲动”。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
《兰花草》的歌词源自胡适的诗作《希望》,随着胡适的暮年漂泊到台湾,然后又随着刘文正手中的吉他再一次流行内地。早恋的男生几乎都会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而听到的女生则会心有灵犀地宛然一笑。罗大佑1979年创作的《童年》举国传唱,紧跟着是《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明天会更好》等,罗大佑至今谱写了150多首经典流行歌曲。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4 14:50 编辑 ] ▲1981▲
①女排夺冠:时隔22年后,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随后写就五连冠的光荣,女排姑娘成为大众偶像。
②侦探小说:中国第一部推理小说《刑警队长》在上海出版,首印20万部册,很快销售一空。
③文明礼貌:美联社1981年1月1日电,中国曾自诩为有着数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如今报章却要教人说最基本礼仪之语,例如“请”、“多谢”、“对不起”。有个中国人说,过去的店员对顾客都会有礼貌地问:“您要买点什么呢?”现在则改说:“你要什么?不许挑,不要就算了。”尤其是北京人,服务态度之恶劣到了举国尽知的地步。
⑤好人和坏人并不见得泾渭分明这是《加里森敢死队》的功劳。由流氓和罪犯组成的特工队在打击德国鬼子的任务中,显示了一种西方生活方式的魅力,成了叛逆的教材。
⑥剃光头和学武风:《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8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⑦美容升级:资生堂来到北京。德国威娜公司提供的洗发水威娜宝是首个国外日用品品牌。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4 14:53 编辑 ] 8好 意 思 要 出 门 了
原 帖 子 连 接 在 1# 沙发?$考虑$ 好贴!$支持$ 好贴~~~~~$支持$ $支持$
Weiter
^1982^①走上神坛的山口百惠:《血疑》使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②电视版的“狮子王”: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开播,讲述小狮子雷欧成长的故事。《森林大帝》也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可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
③《武松》: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电视剧。
④神童计划:15岁的华裔美国儿童秦志斌考上了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这件事似乎刺激某些部门,国内也开始了自己的神童培养计划,大学纷纷开办少年班,父母们为"制造"神童着迷。⑤黄书充斥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玫瑰梦》被查禁,这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一个焦点事件。这一年,正式出版社被查禁的淫秽色情图书30多种,6家出版社停业整顿,查处因刊有淫秽色情描写或封面插图低级下流的期刊130多种。
⑥军装复苏:街头上重又出现穿草绿色的旧式军装和布鞋、挎军用包的年轻人。
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中,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一人夺得共7个比赛项目中的6枚金牌,这在体操史上尚属首次,他的名字李宁,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里。李宁不仅是25年来第一位大众体育明星,也是最成功的一位。李宁一共获得过14个世界冠军,包括3个奥运会冠军,此外还有8个亚运会冠军。他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中的第一位亚洲人。1999年6月,李宁与迈克尔o乔丹、贝肯鲍尔、贝利等25人一起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5 13:17 编辑 ] ▲1983▲
★本年焦点:春节联欢晚会风靡
②美女封面:鉴于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有妇联干部提出:“难道不能用女英雄来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妇女们的相片呢?”并指责出版社侮辱女性。
③精神污染泰国《星暹日报》1983年11月29日报道,近年来大陆社会上出现的“精神污染”,有下列表现:电视、电影、戏剧追求"完全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利。如很多城镇大量上演旧剧、旧曲、宣传封建迷信。出版界胡编乱造之风盛行。有些人借写科幻小说之名,行宣传鬼魂、色情之实;“侦探”、“侠义”、“奇案”、“秘闻”一类低级趣味图书充斥,成了书店的“热门货”。文艺界受西方“现代派”思潮影响,创作无主题无意义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一些青年追求腐朽生活方式,嗜好裸女相片、色情录像带和黄色读物。
④《排球女将》: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女排正进入鼎盛时代。街上流行“纯子头”。
⑤锅盖头: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⑥第一个变性人:1月,著名外科专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
⑦摩托车:最初引进的摩托车款是本田CJ70。1994年太子车成了时尚象征之一。
⑧沙发:普遍进入家庭,尤其是转角沙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电视在当时还不太普及,但在娱乐活动单调、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这台晚会还是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李谷一连唱《乡恋》等7首歌曲,而最煽情场面是刘晓庆向父母拜年。现场气氛空前热烈。
演播厅里,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断,4部直拨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北京电信86局的线都烧热了。技术人员非常紧张,备用器材、消防器材都准备好了。虽然当时多数人看的是黑白电视机,但一点也不影响晚会效果。春节晚会从此成为大年夜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同时也造就了无数艺人的大红大紫。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5 13:20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