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jamilch 发表于 2006-12-25 13:21

▲1984▲

  

  ★本年焦点:我们都“下海”吧

  ①健美操:日本《读卖新闻》1984年11月2日报道,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变得苗条美丽?在邻邦中国,出现了健美操热。健美操的独特之处是,把太极拳和现代舞蹈融合起来。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

  

  ②《我的中国心》: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特别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之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③涉外饭店: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84年6月6日报道,耸立在北京市郊的长城饭店是一座富丽堂皇的20层高楼。乍看上去,它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大协调。长城饭店是令人瞠目的暴发户生活方式的象征,是西方物质主义时尚的一个实例。一位来访的朋友一边在前厅品尝林茨果子牛油蛋糕,一边说道:“在这里,只有窗外的尘土是中国货。”

  

  ④第一次公开招聘模特儿:中央美院等10所艺术院校在《北京晚报》上联合刊登启事,为美术系公开招聘模特儿,吸引了171个报名者,大多数是待业青年。有些报名者不敢告诉父母,要求不要公开名字。

  ⑤西式快餐:合众国际社1984年2月19日电,中国的第一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厅"开张,这是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除了汉堡包之外,还出售热狗、油炸食品、炸鸡、冰淇淋卷、煎薄饼和份饭。

  ⑥街上流行红裙子:《红衣少女》中的安然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尚。

  

  ⑦录像厅:比比皆是,很多人沉迷于这里播放的港台片和好莱坞盗版片。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次下海经商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1984年那一拨,多数是靠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劳作先“富”起来的人群,也就是银行账户上存有十几二十万的人群,俗称“食利阶层”,他们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羡慕的对象。

  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最后才是科学家、医生、教师。“修大脑的不如剃头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不过,1984年的经商潮灰色经济特点巨浓,最终被国家整顿下去。当时的“大款”,按现在的标准,不过是一个中下水平的工薪阶层。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5 13:24 编辑 ]

sojamilch 发表于 2006-12-25 13:25

▲1985▲

★本年焦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①西方流行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出:英国“威猛”乐团在北京、广州的演出轰动一时。北京的门票是5块钱,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半个礼拜的工资。黄牛票卖到25元/张。


②彩电村:美联社1985年2月17日电,在中国,目前有一个象征富裕的新词,那就是“彩电村”。这种村庄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一台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已经过时了。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彩电村”在北京郊区的平谷县。据中国Regierung统计,中国目前有4000万台电视机,而10年前只有20万台。


③高尔夫球合法化:长期以来被视为资产阶级娱乐活动的高尔夫球和保龄球被正式承认为体育比赛项目。


④中国模特儿首次登上法国T型台:《法国费加罗报》1985年7月27日报道,中国模特儿来巴黎为皮尔o卡丹作表演。这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被允许出国。5月,这8位中国姑娘同其他25名男女一起在工人体育馆激起了阵阵掌声。那是皮尔o卡丹在中国举办的第4次时装表演。1.5万名热情的观众欣赏了这位高级时装设计师1985-1986年度的最新样品。但是,胸肩过于袒露、紧身裙大腿部分开衩太高......这些东西在看台上引起惊讶和反感。


⑤《上海滩》: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开播。从一个学生到黑道枭雄的演变突破了内地作品的题材禁忌,而江湖、爱恨、快意恩仇的主题至今仍未过时。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派头倾倒无数少女。


⑥第一次“性学热”:阮芳赋的《性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出版。“陈世美”和“第三者插足”,变成“婚外恋”,接着“情人”说法出现;“上床”,变成“性生活”,然后又变成“做.爱”。官方使用的“色情淫秽录像”一词,被叫做“毛片儿”。北京处级以上的作家抢购洁本《金瓶梅》,只印1000套,删去了19610字。
痛诉文.革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一个因右派而入狱,另一个因作风问题被劳改。两个人在劳动的麦田里避开看守做了半个小时的夫妻,再见面时已是8年之后。


文章的后半部分很像王朔的《过把瘾就死》,都是讲两个人从相爱到分手的无奈和彼此伤害。不同的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有大量描写偷窥、做.爱和通奸的情节小说。在当时,这部小说引起的反响不逊于《洛丽塔》对西方世界的冲击。但是,与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不同,张贤亮只是把性当作一种文化的、生命的思考对象,书中的性描写无论怎样惊世骇俗,但都具有理性和美学情致,紧扣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在他的作品中,性是一种道德,负载着沉甸甸的内涵,而不是小说情节的调剂物

[ 本帖最后由 sojamilch 于 2006-12-25 13:27 编辑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1978-2002 中国25年流行全纪录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