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不是拍个开车那片得个什么新人奖吗
$frage$ 哦,原来如此阿,其实那些明星,只要稍微有点红,大部分都能让写导演找去拍戏
不过也就是冲着他们的知名度嘛 原帖由 yooe 于 2007-1-5 18:36 发表
本来是一个好朋友,远在北美就向我推荐《三峡好人》,说得过奖,描写当代中国重大社会变革,可是后来一听导演的名字,想到他那会儿拍的<小武>,我的期望就没有那么高了.
临看这部电影前,偷偷看看介绍,描写两对 ...
不好意思,也许是你的手误,白鹿原的作者是陈忠实。$握手$
回复 #13 yooe 的帖子
就像西方人以前欣赏不了中国的水墨画,他们觉得把画纸(或画布)填满色彩和线条才是美,中国的水墨画在他们眼里太空洞,不知所云。现在西方很多人的智商和艺术欣赏水平也提高了,逐渐也有人看得懂中国画了,他们突然发现,中国画原来寓意那么丰富,意境那么深邃。于是,也有西人开始效仿。现在的很多新浪潮电影,就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不再是一味灌输概念,而是需要观众动脑子了去理解。
聪明的人自然看得懂。脑子比较死的,肯定会骂电影无聊。 原帖由 光明磊落 于 2007-1-6 15:54 发表
刚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导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去叙述那两个寻女寻夫的故事。只不过通过这两个外来的男女,把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介绍给我们,把三峡工程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告诉我们。电影的主角其实应该是那些众多的 ...
我与光明磊落的看法大致相同。好人还是存在的。
为了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千年古城淹没在水下,沿江百万移民背井离乡,流落到东北山东广东等地,带着简单的行囊,全部家当,被迫走四方,闯天下,却没有过多的怨言。
影片开始,长达三分半的长镜头,扫过长江两岸逐渐失去平衡生态环境的山水,落在客轮上赤裸上身汗流浃背的普通移民身上,描摹出一幅细致入微的三峡移民图。他们抽烟,打牌,闲聊,打盹,吵闹中听不出什么伤感,乡土意识浓厚的中国农民仿佛丝毫没有意识到故土难回,倒是客轮上一遍遍播放的移民通知不断提醒观众,这不仅仅是出个远门。
如此顾全大局的百姓,对政 府来说,是好人,更是恩人。
影片的男女主角,与其说是演员,不如说是奉节之行的导游,他们的故事是整个行程的起点。跟着他们寻亲的脚步,我们看到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坐了8块钱的摩的到旅馆,住宿费只有一晚一块二,其中还得给摩的司机一块钱回扣。两毛钱住一宿!现代生活中训练有素的头脑,在这样的价值价格体系前,全面崩溃。这不是一个可以用常理来揣度的世界。
欢迎大家来到奉节古城。
随后而来的情节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无政 府状态。当地政 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拆迁办,工作人员在搓麻撮到火热时,一人脑袋开花狼狈而归,众公务员抄起铁锹夺门而出。一场斗殴,一触即发。
此时此地,组织是帮派,政 府类似黑社会。
一座城即将被156.3米水位淹没的城市,向野蛮的水位一样只相信铁拳和人多势众。在听党的话的有序框架下,人们千姿百态地无序生存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no body even bothers to ask。
我很欣赏影片近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近乎残酷的真实,让人不得不反思当今中国社会种种奇异的现象。
不过,我不能领会烟酒糖茶的符号意义,刻意的标注丝毫不能深化主题,反而时常使人游离在电影之外。超现实元素,例如飞碟,火箭废楼和楼宇间的高空钢丝,出现在这部现实主义作品里,有些莫名其妙。飞碟可能意味着以类似外星人看三峡工程的客观角度;腾空而起的废弃楼宇可能表达了对形象工程的厌恶;走钢丝可能暗示了对难以驾驭社会平衡的忧虑。贾樟柯选择在现实主义作品里用超现实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立场,用以区分对事物本身的客观描述,失之突兀。导演意见并不是影片必要的构成内容,用对立的手法强加进来,显得格格不入。是为影片的几点瑕疵。
[ 本帖最后由 Keano 于 2007-1-9 15:04 编辑 ] 谢谢参与评论.
就像写字.字,谁都会写,只有写的好看和不好看之分.但是光会写字不代表会写文章.什么该写,什么不改写,哪些在前边写,哪些在后边写,这样写会有什么效果?这些问题也都是一个拍电影的一定要考虑的.写些莫名其妙的单词,如同随手泼下各种颜色,看的人根据自己理解再组织材料给自己遍个合理的故事,这样的先锋派,或者"超现实派",我是接受不了.
下边儿转一个别人发给我的评论.大概我也许能够感受到里边的意思,也许我就是那些根本不懂生活苦难的"文艺青年"之一.呵呵~
生活,生活~
假如三峡没好人
看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感觉那里面的场景非常眼熟,那渡船,那山城,那绿色的江水,那丑陋的大坝,都和那无所不在的雾色一样,笼罩在我的记忆里。
这部电影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思考的。我想提三个问题:
第一,假如赵涛不是贾樟柯的女朋友,而是一名普通的演员,贾樟柯还会用她吗?换句话说,假如贾樟柯是一个把艺术视为生命的人,他会忍受"贾女郎"这个说法吗?再换句话说,谁能告诉我"御用演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依我看,赵涛是全片最大的败笔,她的表演和片子的气氛格格不入,尤其和另一位主角,出色的韩三明相比,她简直不是一个档次的选手。假如贾樟柯不能摆脱赵涛的影响,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也永远不能再拍出《小武》那样完美的电影来。
这就好比郭德纲,假如他不能摆脱传统相声的条条框框,那么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大师。
第二,假如这部电影描写的不是中国的三峡,而是另一个国家,你还会喜欢吗?我相信我不会。王以培写过好几本关于三峡的书,比如《白帝城》,我从书里看到了三峡曾经的美丽。可在这部电影里,我一点也看不到这种美。这部电影里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如此丑陋,以至于我经常怀疑外国评委们是否真的喜欢它。比如,电影结尾时的那个吃饭的场景,几个光着上身的民工互相敬酒,互相递烟,这段戏拍得太好了,我都能感觉出那间屋子的味道,我很清楚,那绝对不是"文明人"们受得了的味道,虽然我自己特别喜欢。
假如我不是中国人,我会觉得那些肮脏破旧的房屋拆了更好,只可惜造出来的新工房比原来的更糟。
第三,假如三峡没有好人,你还会喜欢三峡吗?有人会说,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人性之美,这一点我只有做为一个中国人时才能体会。也就是说,里面所有人物身上的美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美,只有在中国的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才能体会得出来。否则的话,我相信你只能看到人性之丑。里面的人物无一不是在扭曲中苟延残喘,他们的抗争手段就是吵架,吵不过就逃走,留下来的人便只能更加谨小慎微,更加憋屈地活着。
人性之丑,加上环境之丑,可谓丑上加丑。贾樟柯真实地还原了这种丑恶,让衣食无忧的文艺青年们发觉自己还能够被感动,还能在丑恶中找到"人性之美"。我很怀疑这些文艺青年们真能够喜欢那里的人,假如把他们发配去库区生活,他们真的能体会到人性之美吗?
看片会的结尾,一大帮讨厌的摄像机围住了贾樟柯,弱智的主持人问了一个又一个傻问题。后来她问主演韩三明:"你演过3部电影了,是否还会在摄影机前感觉不自在?"曾经当过煤矿工人的韩三明说:"我演戏时不会不自在,我在这里才会不自在。"
这是今天我听到的最牛比的一句话。 原帖由 Keano 于 2007-1-9 15:01 发表
我与光明磊落的看法大致相同。好人还是存在的。
为了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千年古城淹没在水下,沿江百万移民背井离乡,流落到东北山东广东等地,带着简单的行囊,全部家当,被迫走四方,闯天下,却没有过 ...
呵呵,记录片的风格?
如果他想表现中国社会的丑恶,干嘛不直接拍个现场杀人的片子?中国社会,人"杀"人的事儿多着呢.叙事手法上都这么直白,干嘛不在内容上也一样直接点. 原帖由 stld6 于 2007-1-7 12:29 发表
不好意思,也许是你的手误,白鹿原的作者是陈忠实。$握手$
不好意思,是我自己记错了,刚看见. 原帖由 yooe 于 2007-1-9 17:37 发表
呵呵,记录片的风格?
如果他想表现中国社会的丑恶,干嘛不直接拍个现场杀人的片子?中国社会,人"杀"人的事儿多着呢.叙事手法上都这么直白,干嘛不在内容上也一样直接点.
嫩忒偏激。
导演只是想表现“千秋万代造福于民”的工程的另一面,跟杀人不能划等号。你干政 府还不干呢。政 府没把杀人列入政绩考评,没鼓吹杀人有理。
咱们的原则是,可以批判,不能诬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