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dawang 发表于 2007-1-27 15:05

LZ 其实我觉的一年在欧洲的经历并不能让人很了解欧洲,更何况,欧洲各个国家的文化也是非常不一样的。7年海湾国家的经历也对了解欧洲文化没任何帮助。 所以我觉得你应该用接受的心态去体会一个国家,而不是期待你到访国家的文化适应你的想象。虽然你12年前来过欧洲并不能说明你就了解12年前的欧洲。放开心情,感受欧洲,体会欧洲。另外,欧洲的冬天雨雪多这是很正常的,初中地理就学过,西南欧到德国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wandawang 发表于 2007-1-27 15:12

还有,如果LZ在欧洲呆久了就觉得欧洲国家都有各自的语言也蛮有意思的呢,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为什么全球都的跟美国鬼子看齐,讲英语呢?我觉得在法国学几句法语,意大利学点意大利语,德国学点德语,还能加强你的语言能力呢。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27 15:29

原帖由 wanglong_pq 于 2007-1-27 12:56 发表
如果去过日本的话,就知道英文的无奈了。
我高中老师结婚,去日本玩了几天,她老公在那里工作了几年了。结果日本人说的英语我老师根本听不清楚! left 和 right 都差不多!
其实挺佩服日韩商人的,他们的英语 ...
$汗$ $汗$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27 15:32

原帖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27 14:04 发表
1993--1994 我在欧洲英国工作,其他欧洲国家我也去过,那个时候他们不讲英语
可以理解,因为各国经济和文化不同。

2007年以后,我再次来了欧洲,感觉10多年后,也许他们进步了。。但是我没有想到
他们依然 ...
英语普及比以前做的好多了.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会说一两句英语, 爸爸妈妈那个时代的会说的可就少多了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27 15:34

原帖由 wandawang 于 2007-1-27 15:05 发表
LZ 其实我觉的一年在欧洲的经历并不能让人很了解欧洲,更何况,欧洲各个国家的文化也是非常不一样的。7年海湾国家的经历也对了解欧洲文化没任何帮助。 所以我觉得你应该用接受的心态去体会一个国家,而不是期待 ...
有道理, 时间是一方面.
如果不懂那个国家的语言, 也很难深入领略那个国家的文化吧 $考虑$

[ 本帖最后由 twosteps 于 2007-1-27 15:35 编辑 ]

漂在他乡 发表于 2007-1-27 17:38

谢谢大家的意见。。我会继续努力写出来其他的篇章。。

我从德国到了瑞典和丹麦,然后去法国和意大利,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跟国家经济有关系,你看美国,在近代100年内变得非常强大,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我在瑞典和丹麦,每天晚上的电视都是美国片。。。

我会把我到瑞典和丹麦,法国和意大利的见闻写出了,让大家去提提意见。。。

有个问题,我想问问大家,在德国我看了许多黑头发的中国女孩子和一个洋人在一起,但是我非常少看到
中国男孩子旁边几乎没有欧洲女孩子,这个现象是怎么回事情????

[ 本帖最后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27 17:42 编辑 ]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27 18:34

文化是和经济有关, 但并不代表为了提高经济就要抛弃自己的语言文化.

最后一个问题很尖锐. 楼住有兴趣的话欢迎专门开贴讨论. $支持$

期待您的其他国家见闻

sydneydream 发表于 2007-1-29 09:59

原帖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27 17:38 发表
我从德国到了瑞典和丹麦,然后去法国和意大利,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跟国家经济有关系,你看美国,在近代100年内变得非常强大,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我在瑞典和丹麦,每天晚上的电视都是美国片。。 ...

回复漂在他乡的问题

1. 关于美国电影,其实是一种产业的问题.作为一种产业,当然是好莱坞的电影就充斥不光是瑞典,丹麦了.其实我们平时看的所谓大片不都是美国片子么.

2. 关于中国女孩子和洋人走在一起,我觉得这总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女孩子攀老外的想法.其实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中国女孩子,因为我们看到的很多黑头发黄皮肤的可能还会有其他亚洲女孩子. 我觉得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从婚姻的结合,我们也考虑各方面的搭配,身材,性格,还有工作地位以及家庭收入,如果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每个人都不难明白为什么亚洲女孩子和欧洲男孩子的结合比亚洲男孩子和欧洲女孩子的结合要多的多了.
这个现象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而且我认为比较正常. 而且我认识的一些欧洲人还比较倾向于找一个亚洲女孩子,这说来也应该是亚洲女性的骄傲吧.

不过有一个结合很有代表性,如果有机会去上海的朋友,到虹梅路休闲街,里面有一个德国休闲酒吧,一对上海姐弟,姐姐嫁了德国人,弟弟娶了德国妞,挺有意思.

Dina 发表于 2007-1-29 21:37

同意LSD
我也去过北欧.那边的英语普及率让人吃惊.跟我说过话的人都会英语,还讲的满好的:o
在宾馆放的也好多是英美片子和MV.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29 22:56

北欧啊, 还有丹麦啊, 他们放美国大片的时候都是原声, 不像咱们是翻译过来的.

Gelato 发表于 2007-1-30 00:08

原帖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27 17:38 发表
我从德国到了瑞典和丹麦,然后去法国和意大利,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跟国家经济有关系,你看美国,在近代100年内变得非常强大,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我在瑞典和丹麦,每天晚上的电视都是美国片。。 ...


黑头发的不一定是中国女孩子啊,其中不少日本韩国女孩子。

她们的来源,一种情况是的确来自这几个国家,另一种是这边长大的亚裔孩子,还有
一种是被德国父母领养的只是长得是东方人面孔的亚裔德籍女孩子。

Gelato 发表于 2007-1-30 00:11

原帖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27 14:04 发表
1993--1994 我在欧洲英国工作,其他欧洲国家我也去过,那个时候他们不讲英语
可以理解,因为各国经济和文化不同。

2007年以后,我再次来了欧洲,感觉10多年后,也许他们进步了。。但是我没有想到
他们依然 ...

我记得你提过是92还是93年大学毕业是吧?那该是70年或者71年出生的吧。
或者我记错了时间?也或者你是十几岁就大学毕业的神童?

twosteps 发表于 2007-1-30 12:26

楼住好像20就毕业了吧? 忘了从哪篇文章看到的了, 反正比一般的小一些
早毕业不一定就是神童, 可能上学早, 念的学校又跟大部分的不一样.
比如我表哥, 5岁上小学, 上的五年制. 16岁上大学, 19岁大学毕业 $汗$

wey 发表于 2007-1-30 12:47

原帖由 twosteps 于 2007-1-30 12:26 发表
楼住好像20就毕业了吧? 忘了从哪篇文章看到的了, 反正比一般的小一些
早毕业不一定就是神童, 可能上学早, 念的学校又跟大部分的不一样.
比如我表哥, 5岁上小学, 上的五年制. 16岁上大学, 19岁大学毕业 $汗$

有段时间, 浙江农村实行的初中二年, 高中二年制,再加小学五年,15岁上大学,
19岁大学毕业的很普遍。我是16岁上大学。

serenita 发表于 2007-1-30 13:17

我怎么越看越觉得像fake?
lz对德国的观察,虽然很有趣,特别让我们这些长住民觉得新鲜,但是是比较肤浅的。对于海湾国家我不敢评价,上次那个文章太长没看完。不晓得到底把根基扎稳没有。
到底lz什么身份也不好估计,因为写到这方面了,我不是说要调查你,网上人知道我的身份的也还不多。但是我也没有写比如我是中国政 府代表的文章。
我完全没有要砸场子的意思,只是写文章的人应该知道看文章的人会有反映,对吧。我有时也思考一下的。;) ;)
我个人还有个问题,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背景是什么,看的云里雾里的,可能是我智商太低了。

总的说来有人评价的文章至少是有趣的文章。

漂在他乡 发表于 2007-1-30 13:56

我感觉我们应该讨论是12年后我回到欧洲,看到不同现象产生的想法,不是
讨论我的身份和年龄。。不知道大家为何对我的年龄和身份这样猎奇?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九三年大学毕业,然后公派欧洲。

个人博克:http://gulfbusiness.spaces.live.com

serenita 发表于 2007-1-30 16:46

原帖由 漂在他乡 于 2007-1-30 13:56 发表
我感觉我们应该讨论是12年后我回到欧洲,看到不同现象产生的想法,不是
讨论我的身份和年龄。。不知道大家为何对我的年龄和身份这样猎奇?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九三年大学毕业,然后公派欧洲。

个人博 ...

我想你误会了。也是我没有表达清楚。
没有谁对你的身份感兴趣。不是贬低你,而是网上的人太多了,那里都感兴趣得过来???
所以我上面也说,有人评价的文章至少就是有意思的文章,也是指这个。想想如果大家都不会贴,可能写的人也会觉得遗憾,对吧?
话说回来,你的身份。第一:我提到它是因为,要看懂一篇文章,就算只是随便写的感想,背景很重要。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农民工进城,现在>>读者<<上很多这种文章。多也是感想。为什么我们不是农民工的人也很能理解,甚至为之扼腕搓拳?因为看的人知道观察点在那里,也好zuordnen,这个不晓得中文咋说,大概是指”归到那一类去”。所以文章中这方面的交代很重要。

第二:我说不是对你个人的身份感兴趣,因为文学的事情,也完全有可能是艺术化了的一个主角,对么,那么这个主角他大概是做什么的,看的人大概还是要知道一点才能理解这个主角他为什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感想。。。

说句实话,前面也有人提到,一年在德国,而且又(好象?)不会德语,对德国的了解可能有多少?不是针对你lz,我确实是就事论事。

漂在他乡 发表于 2007-1-30 21:50

希望大家理解!

谢谢大家的捧场!

luobutou 发表于 2007-2-1 01:12

原帖由 twosteps 于 2007-1-14 15:58 发表
这个 欧罗巴是个什么概念啊? 常听说这个词 $考虑$

Europa=欧罗巴
…………$frage$ $frage$ $frage$ 怎么这个都不知道。按照音义的。亚洲还叫亚细亚。
非洲叫阿非利加,美洲叫亚美利加。一个是音义,一个是简称。
…………………………………………………………………………………………………………………………………………………………

Heran 发表于 2007-2-3 20:5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wosteps 发表于 2007-2-3 21:44

原帖由 luobutou 于 2007-2-1 01:12 发表


Europa=欧罗巴
…………$frage$ $frage$ $frage$ 怎么这个都不知道。按照音义的。亚洲还叫亚细亚。
非洲叫阿非利加,美洲叫亚美利加。一个是音义,一个是简称。
………………………………………………… ...
真的是第一次听说......:(

VanillaA 发表于 2007-2-5 15:04

原帖由 Heran 于 2007-2-3 20:50 发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不能麻煩你解釋一下啊?

twosteps 发表于 2007-2-5 15:54

原帖由 VanillaA 于 2007-2-5 15:04 发表


能不能麻煩你解釋一下啊?
ich wollte auch wissen $汗$ $汗$

Heran 发表于 2007-2-5 22:01

改了n次,似乎是讲清楚了。。。$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动词,说)可道(名词,世间万物的规律),非(不是)常(通“恒”,永恒)道;
名(动词,命名)可名(名词,名字),非(不是)常(“恒”)名。

      可以用言语表达出的世间万物的规律,并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用文字给世间万物起的名字,并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无形)天地之始,有名(有形)万物之母(根源)。

       无形为天地之原始状态;有形乃化生万物之根本。(天地初始之时,宇宙中还一无所有。混沌也静而不动、也无变化、也没有生机,故给天地之始命名为“无”。万物之母是已有了生成万物的母体和衍生机制,亦即已有动向。在运动中发生变化而具有生机,这就有了生成万物的条件,故给万物之母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微妙,指微观世界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边际,指宏观世界的边沿)。

       所以从永恒的“无”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的奥妙,从永恒的“有”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宇宙万物的极限。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本为深黑色,在视觉上有深不可识、深不可测之感,引申为奥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门径,引申为路径、途径)。


       同出于混沌而形成“无”和“有”的两个阶段,才有了“无”和“有”这两个不同的命名,所以说它们是“同出而异名”。
       虽然“同出”,但却都是深远莫测的。既要看得见“忧”,又要看得见“无”,这才是洞察宇宙奥妙之门径。

[ 本帖最后由 Heran 于 2007-2-5 22:53 编辑 ]

VanillaA 发表于 2007-2-12 14:11

原帖由 Heran 于 2007-2-5 22:01 发表
改了n次,似乎是讲清楚了。。。$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动词,说)可道(名 ...

謝謝mm $送花$

aloe_vera112 发表于 2007-2-12 15:08

楼主从另外一个视角写东西,让我想起刚来时的自己,那个时候对差异不同的触觉比现在灵敏,感觉到的国家之间的不同特别明显,大笔一挥,能写出好多东西,现在就不一样了,失去在这方面的灵敏度了,可能因为什么都适应了,习以为常了,有些麻木了,自己想法的变化也特别的大。谢谢楼主的文章。$送花$

[ 本帖最后由 aloe_vera112 于 2007-2-12 15:12 编辑 ]

twosteps 发表于 2007-2-12 20:43

原帖由 aloe_vera112 于 2007-2-12 15:08 发表
楼主从另外一个视角写东西,让我想起刚来时的自己,那个时候对差异不同的触觉比现在灵敏,感觉到的国家之间的不同特别明显,大笔一挥,能写出好多东西,现在就不一样了,失去在这方面的灵敏度了,可能因为什么都 ...
有道理, 时间长了真是会入乡随俗, 对差异麻木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重返欧罗巴》写于2007年1月法兰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