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玥清 发表于 2007-3-24 17:46

希腊史简述[整理]

   
       上周去逛博物馆遭受沉重打击,那些该死的人名,地名,典故宛如辣椒酱plus番茄酱在脑子里混成一团,再也无法分清彼此。
       回来以后偶第n次洗心革面,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博学的人。于是,在小秘古狗的帮助下,这篇整理的文章很快就诞生了。
   偶本是一个懒散的人,没有去过希腊,没有兴趣到图书馆翻书,身在国外无可查中文史料也不识希腊文。所有资料来自网上,绝大部分为摘抄,偶稍作整理,翻译小段,条理还算清晰简略。蓝色标出的为关键词。去希腊旅游前或去相关博物馆前温习一下也是不错的,节省下翻来覆去查资料的时间还可以睡懒觉。毕竟,所谓历史都是来自古迹,古籍,古物的。脑子里形成大概印象,将来自己身临其境,也可以编点历史。
八错,偶就是这个意思,历史是编出来的。
   此外有点小小的请求,去过希腊或者掌握更多有趣资料的朋友,不妨再后面跟点地图,文字或照片。在此谢过了。
   PS: 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不知道以下内容准确性有多高。追求完美的朋友,请自动忽略本文,自己去看希腊语吧。


希腊史记 The History of Greece

目录

1 爱琴文明 Aegean civilization (prehistoric Greece)
1.1 锡克拉底斯文明(又译基克拉泽斯文明) Cycladic Civilization, 3000 BC - 2000 BC
1.2 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 in Crete, 2700 (Early Minoan) BC -1450 BC
1.3 迈锡尼文明(青铜时代Bronze Age) Mycenaean Civilization, 1600 BC - 1100 BC

2 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Homeric Age)Greek Dark Ages, 1200 BC–800 BC

3 古希腊 Ancient Greece
3.1 古希腊 Ancient Greece 776 BC- 323 BC
3.2 希腊化时代 Hellenistic Greece, 323 BC - 146 BC
3.3 罗马时代 Roman Period 187 BC - ca.324 AD

4 中古希腊 Medieval Greece
4.1 拜占庭帝国(中世纪) Byzantine Empire 324 - 1453
4.2 奥斯曼帝国 Ottoman Rule 1299 - 1922

5 现代希腊 The modern Greek state (略去)





1 爱琴文明 Aegean civilization (prehistoric Greece)

    爱琴文明包括了位于爱琴海域的锡克拉底斯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爱琴文明2000年前起源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Crete)上。然后小秘古狗却告诉我,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亲眼目睹的柏林老博物馆收藏的锡克拉底斯女性人像铁证如山,令我我无法否认比克里特文明更早的锡克拉底斯文明的存在。所以,我们就从锡克拉底斯文明开始说起吧。

1.1 锡克拉底斯文明(又译基克拉泽斯文明) Cycladic Civilization, 3000 BC - 2000 BC
    锡克拉底斯文明(或称为锡克拉底斯文化、锡克拉底斯时期)是爱琴海锡克拉底斯群岛上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Early Bronze Age)文化,它大致从前29世纪延续到前21世纪。

    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的锡克拉底斯文明以其大理石女性人物雕像著称于世。这些人物雕像常发现于墓葬之中,大多是女性裸体立像,造型简洁,高度从几英寸直至真人大小不等。这些人物雕像的文化意涵尚不确定。

    锡克拉底斯文明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锡克拉底斯文明。早期锡克拉底斯文明始于公元前3000年,中期锡克拉底斯文明(约到公元前2500年)是考古学上的空白。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期锡克拉底斯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已经在本质上融合了。

1.2 米诺斯文明(克里特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 in Crete, 2700 (Early Minoan) BC -1450 BC
    米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Crete)。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Sir Arthur Evans)在希腊诺索斯(Knossos)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就是现在的诺索斯王宫博物馆)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的迷宫。因此,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但人们并未确定传说中的米诺斯即是一位真实的米诺斯统治者。米诺斯人自己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古埃及人所称的“Keftiu”和闪米特人的“Kaftor”或“Caphtor”都指米诺斯时期的克里特岛,也许是一种启发。

    米诺斯人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前1700年之前显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相迥。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米诺斯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而随后青铜工具逐渐由性能更优的铁器所取代的过程,似乎与米诺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米诺斯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很难找到这种贸易的实物证据,不过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这种贸易形式可能在米诺斯文明之前就存在,作为对乳香,或更晚地,对辣椒的交换。考古学家倾向于强调更耐用的交易品:陶、铜、锡,以及大量的金银奢侈品。
    各地发现的米诺斯制造的物品显示,它有一个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塞浦路斯、叙利亚、安纳托利亚、埃及、西班牙及美索不达米亚通商的网络。

    对他们的语言,人们所知甚少,一般称之为Eteocretan(“原克里特文”),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线性文字A(Linear A)书写。后期文化中,由于迈锡尼文明的入侵,他们转用线性文字B(Linear B),一种早期希腊语字母来记事。由于这种文字的失落,使得我们仍无法对这个灿烂的文明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个有争议的结论指出,在米诺斯文明统治时期,克里特岛从未经受战争的磨难。
米诺斯文明在Unicode整理线性文字A和线性文字B文字时重现,主要是由于处理这些古代语言文本时,无意中找出文字与古希腊语的对应关系,使这些神秘文字得以解读。线性文字A是一种古代克里特岛上使用的未破解文字。它的破解是考古学上的“圣杯”。

1.3 迈锡尼文明(青铜时代Bronze Age) Mycenaean Civilization, 1600 BC - 1100 BC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Helladic)晚期(LH)的古希腊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它的存在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希腊人到达爱琴海开始算起,直至约前1100年的衰落,这是荷马史诗以及许多希腊神话的历史设定。“迈锡尼时期”得名于阿戈斯地区东北的迈锡尼考古遗址,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雅典、皮洛斯、底比斯及梯林斯也是重要的迈锡尼城市。
    迈锡尼文明是个由武士所领衔的贵族统治,大约前1400年迈锡尼人掌握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克里特岛的控制权,并且吸收了后者的文字,从而衍生出线性文字B来书写自己的语言,一种早期希腊语。线性文字B于1950年被Michael Ventris破译,证明其为希腊语的一种古代形式。

    迈锡尼人将他们的贵族葬于圆顶墓(tholoi),一种带有高高的穹顶和笔直的石砌入口通道的圆形墓室。他们通常将短剑和其他武器装备与死者合葬,而贵族更是通常戴有金面具、冠冕、甲胄以及镶有珠宝的武器。迈锡尼人通常以坐姿下葬,一些贵族的遗体经过木乃伊化。
    迈锡尼文明衰落于约前1100年,许多城市被洗劫一空,从此希腊历史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段时期,希腊的人口和文化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希腊人自己将祸根归结于另一族希腊人——多立安人的入侵,然而缺乏考古证据证明这个论断。

2 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 Homeric Age)Greek Dark Ages, 1200 BC–800 BC
    希腊黑暗时代(约前1200年至前800年)指的是希腊历史中从假设中的多利安人入侵及迈锡尼文明灭亡的公元前十一世纪直到公元前九世纪最早的希腊城邦之崛起;以及公元前八世纪,荷马史诗等最早的希腊文写作的出现。荷马史诗中记录的便是这段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为《木马屠城记》。
    迈锡尼文明的没落在时间上对应于数个近东帝国的衰落,特别是赫梯和埃及文明的衰落,其原因可能为某个装备有铁兵器的海上民族的入侵。当多利安人南下希腊的时候,他们也装备有更为先进的铁兵器,可以轻易地将已然衰弱的迈锡尼人逐走。这之后的历史时期被统称为希腊黑暗时代。

    考古学显示出希腊世界在这一时期中文明的衰落,迈锡尼人雄伟的宫殿被摧毁或是遗弃,希腊语停止被书写。希腊黑暗时代的陶器只有简单的几何装饰,缺乏迈锡尼期间的器件所展现的丰富的图案设计。黑暗时代的希腊人的居住点数量稀少,并且规模很小,可能说明人口的急剧减少。没有发现产自国外的货品,可能表示国际贸易的丧失。同时,与其他文明的联络也消失了,导致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停滞。
    贯穿统治这个时期的国王最后为贵族统治所取代,在一些地区更晚地出现了贵族统治中的贵族统治——精英之精英。战争的重心从骑士身上转向对步兵的倚重。由于其低廉的造价和随处可集的便利性,铁器取代了铜器作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首选。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从而导致了王权的颠覆和氏族的兴起。

    氏族开始重新建构他们的历史,以将其血脉联系到特洛伊战争的英雄,特别是赫拉克勒斯身上。虽然其中绝大多数纯属传说,赫西俄德学派的诗人们还是整理出了一部分。大多数的诗篇已经散佚,我们只知道一些写故事的人,比如米利都的赫卡泰奥斯(Hecataeus)以及阿戈斯的阿修西劳斯(Acusilaus)。

    人们相信荷马史诗中含有一些黑暗时代口头传承下来的传统,但是荷马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仍广为争论。
    在这个时期的末期,凝滞的文明重沐于广布希腊世界的全面复兴,地域远至黑海及西班牙。书写系统从腓尼基人处重拾,后向北传布至意大利和高卢。
    荷马史诗中所塑造的大多为半人半神的英雄(Hero), 英雄是介于人和神(God)之间的一种生物。


3 古希腊 Ancient Greece

3.1 古希腊 Ancient Greece ca.776 BC- 323 BC
    对于古希腊时期的开始,历史学家们莫衷一是。虽然在通常的使用中它可以指罗马帝国统治希腊之前希腊所有的历史,历史学家倾向于给它一个更精确的定义。一些作者将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包含入内,而另一些人指出这些文明与更晚的古典希腊文明之间的差异过大,而应另作划分。传统上,古希腊时期的开始被定为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但是现在更多的历史学家将其提前至约前1000年;它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3年的辞世而结束。继后的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虽然并非所有学者都将这两个时期区分对待,甚至还有作者将古希腊文明视做连绵延续直至基督教于公元3世纪的兴起。

    古希腊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希腊文化深入地影响了古罗马文明,后者将其薪传之于整个西方世界。古希腊文明的遗产植根于今天西方世界的语言、政治、教育、哲学、艺术以及建筑中,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18、19世纪发生于欧洲和美洲不同的新古典主义运动中极大地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古希腊的政治单元是城邦(Polis),因而“政治”(Politics)即为“城邦的事务”。每一个城市,至少在理论上是独立的:虽然有些城市可能会从属于另一些,比如殖民地一般服从于母邦;有一些政府可能依存于别的城市,例如雅典的三十僭主是由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指派的,但是每一个城市的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总是位于城内。这意味着当希腊参加战争(例如对抗波斯帝国)时,它是以“同盟”的形式走上战场的。它也为希腊城邦之间的内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运动。他们认为各种体育运动都能强身健体。此外,他们都十分重视祭神活动,所以经常举行运动竞赛来向天神致敬。从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腊人每隔四年便在希腊半岛西南部的奥林匹克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许多现代读者熟知的名字活跃于这个时期。诗人有:荷马、赫西俄德、品达、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以及萨福。著名的政治家包括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吕山德、埃帕米农达、亚基比德、腓力二世及其子嗣亚历山大大帝。作家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几乎所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希腊化时期初期成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都在这个时期成型。
    古希腊世界由两场主要战争所塑造: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3.2 希腊化时代 Hellenistic Greece, 323 BC - 146 BC
    希腊化时期开始于前323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之死,结束于前146年,希腊大陆和岛屿归并于罗马的版图内。虽然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并没有改变希腊化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社会传统,它还是标志了希腊政治独立性的丧失。
    希腊化时期中,“希腊本土”在希腊语世界的影响力大大减少,当时的文化中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亚历山大以及塞琉西帝国的首都安条克。

    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本土,令雅典人觉得有机可乘。他们及其同盟立即起事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但在拉米亚战争(Lamian War)中于一年内即告败北。然而,亚历山大的将军们自己发动了一场同室操戈:继任者之战(Wars of the Diadochi),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而新的一些王国被建立。托勒密分到了埃及,塞琉古分到了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帝国的东端。对希腊、色雷斯和安纳托利亚的争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前298年安提柯王朝终于取代了安提帕特王朝。
    马其顿人对于希腊城邦的控制是间断性的,如雅典、罗得岛、帕加马等城市保留了实质上的自治,并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而参加了埃托利亚同盟(Aetolian League)。同时,名义上受托勒密王朝管辖的爱琴同盟实际上也是个独立的力量,控制着希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斯巴达也维持独立,但并不参加任何联盟。

    前267年,托勒密二世说服了希腊城市起事反抗马其顿,引发了克里莫尼迪兹战争,以雅典统帅的名字命名。城邦的联盟被击败,雅典丧失了它的独立和民主政权,这标志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结束,但它仍旧是希腊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城市。前225年,马其顿在科斯岛(Cos)击败了埃及舰队,将除了罗德斯岛的整个爱琴海纳入自己的统辖范围。
    斯巴达人仍旧对亚该亚人怀有敌意,并于前227年入侵亚该亚并且掌握了同盟的权力,残余的亚该亚人比起斯巴达人更愿意接受远方的马其顿人,因此与其结盟。前222年,马其顿军队击败了斯巴达人,吞并了他们的城市——历史上第一次斯巴达被外来势力占领。

    腓力五世是最后一个面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有能力和条件维持希腊的统一和独立的希腊统治者。在他的努力下达成的瑙巴克塔斯和平(Peace of Naupactus, 217 BC)终结了马其顿和希腊联盟间的冲突,他因此控制了除雅典、罗德斯和帕加马以外的全部希腊。
    然而前215年腓力同罗马的敌人迦太基组成了联盟,这促使罗马引诱原先就只是名义上归顺腓力的亚该亚城市,并同罗德斯和帕加马结盟,成为了小亚细亚最强的力量。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于前212年暴发,无果地结束于前205年,不过马其顿从此成为了罗马的敌人。

    前202年,罗马击溃了迦太基,扫清了东进的最后障碍。前198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不明,但主要缘于罗马将马其顿视作东方霸主塞琉古王朝潜在的同盟者。腓力在希腊的盟友背弃了他,马其顿在辛诺塞法利战役中被罗马地方总督提图斯·弗拉米尼乌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击败。
    幸运的是,弗拉米尼乌斯是个希腊文化的仰慕者。腓力不得不交出他的舰队,但是不必经受更多的惩处。在前196年的地峡运动会,弗拉米尼乌斯宣告了所有的希腊城市的自由,而罗马的卫队仍旧驻扎在科林斯和哈尔基斯。不过罗马人所承诺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除了罗得岛,所有的城市都加入了一个罗马控制的同盟,而民主政体被亲罗马的贵族政治所取代。


3.3 罗马时代 Roman Period 187 BC - ca.324 AD
    希腊军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罗马人在168年左右征服了这片土地,然而希腊却最终凭借它的文化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上认为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开始于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卢西奥·马缪斯(Lucius Mummius)对克林斯的洗劫,然而早在前168年当国王珀尔修斯于Pydna败给Aemilius Paullus后,马其顿就已经处于罗马控制之下了。罗马人将这片区域划分为四个小共和国,前146年马其顿正式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首都为泰萨罗尼基。剩下的希腊城邦纷纷被终结事实上的(de jure)自治,而归降罗马帝国。罗马人将地方行政交给希腊人管理,并不欲破坏传统的政治模式,而雅典的广场(agora)继续作为公共和政治生活的中心而存在。

      212年,卡拉卡拉的安扥尼努斯敕令将罗马的公民权赋予了意大利以外全帝国的男性自由民,事实上将行省的居民提升到与罗马城的居民同等的地位。这条敕令的历史重要性甚至大于政治重要性,自此帝国的经济和法律的机制通行于整个地中海地区,为帝国的融合打下了基础,如同当年从拉丁部落拓展到整个意大利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中融合并不可能完全实现,例如希腊这样已经整合于罗马的地区更适应这个条令,而像不列颠、巴勒斯坦或是埃及这些不是太远就是太穷或是太过特别的地区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
卡拉卡拉的敕令并未能控制权力从西方向希腊和东方转移的过程,相反它加速了这个过程,为希腊在中世纪成为欧洲的主要力量打下了基石。

4 中古希腊 Medieval Greece

4.1 拜占庭帝国(中世纪) Byzantine Empire 324 - 1453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及其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以来,希腊人成为了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了起来。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狼烟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占据了帝国前期(324年—610年)的历史,这两个皇帝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作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最初的几个世纪用于巩固帝国边界,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这一阶段也标志为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阶段,帝国经受了同时来自宿仇(波斯人、伦巴底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进攻,这些攻击并不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他们深入疆界甚至威胁首都。同时,入侵者并不满足于时而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变作与帝国敌对的新的国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帝国的结构也产生了转变,比如小户的自由农民的兴盛、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行政区(themata)制度的发展,完成了肇始于上个时期的这些变化。在行政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和行政变得相当希腊化,同时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了正教传统,这些因素致使了对邻近国家成功的军事行动,将它们置于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之内。在这个时期版图有所缩小,并且由于丢失了生产财富的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的破坏;然而,它取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1204年,发生了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了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一个拉丁国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Comnenos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Palaiologos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了帝国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个术语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发明的,自10世纪起人们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而之前则为罗马希腊帝国(Romeo-Greek),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有时在口语中自称为Romioi。“罗马”(Romeo)这一修饰来自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于罗马的传承。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修饰,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将自己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4.2 奥斯曼帝国 Ottoman Rule 1299 - 1922
   当奥斯曼人到来的时候,希腊人兴起了两股移民运动。首先是希腊知识分子阶层向西欧的移民,由此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其次,一些希腊人离开了平原,躲进层峦的群山中。希腊是个多山的国度,而奥斯曼人从未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他们的军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人从来没有完全征服希腊。在希腊大陆和岛屿上存在有许多秘密社群,如克里特岛上的Sphakiots、伊庇鲁斯的Souliots以及伯罗奔尼撒的Mani都是奥斯曼统治时期山区活跃的秘密社群。自16世纪末直至17世纪,许多希腊人开始从山区搬回平原地区。帝国推行的宗教自治社区“米利特”(Millet)制度将各个地区分划给宗教族群自治,这间接促进了东正教希腊人的民族凝聚力。希腊正教会作为民族-宗教社团,帮助全希腊各个地区(山区、平原、岛屿)的希腊人在艰难的奥斯曼统治下维系自己的种族、文化以及语言遗产。

   奥斯曼统治下的希腊人不是承受异族统治的基督徒就是秘密基督徒(Crypto-Christians),他们表面上遵循伊斯兰教的教规,而秘密地实践希腊正教的信仰,以逃避苛重的捐税,而同时又不失去同希腊正教会的联系。然而那些真正皈依伊斯兰教的希腊人,即使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也被同族的正教希腊人视为土耳其人。

5 现代希腊 The modern Greek state (偶没有兴趣,省略)



[ 本帖最后由 慕玥清 于 2007-3-24 18:12 编辑 ]

蓝麦子 发表于 2007-3-24 17:58

对古希腊文明印象比较深的是,彩石拼图的地板,用小小的不同颜色,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石块(大理石还是别的?),拼成很多色彩艳丽精彩绝伦的图案,客厅或者浴室地上,墙上。叹为观止!$送花$

这是我以前拍的地中海旁边某古希腊遗迹的“地板砖”,博物馆里有更漂亮的,但不让拍照。
http://www.dolc.de/forum/attachments/IMG_3292_nNAFeRwo4uSM.jpg

这几张是古罗马公民家里的地砖
http://www.dolc.de/forum/attachments/IMG_3299_FpAB0UJ9wlG2.jpg

http://www.dolc.de/forum/attachments/IMG_3302_EKHflXMDoZOK.jpg

http://www.dolc.de/forum/attachments/IMG_3308_pviqSvDDREWs.jpg

http://www.dolc.de/forum/attachments/IMG_3323_XEYx7og48es9.jpg

欢迎大家都来贴一些相关的资料图片,参与者,将得到3-10分的奖励。$送花$$送花$

[ 本帖最后由 蓝麦子 于 2007-3-24 18:44 编辑 ]

慕玥清 发表于 2007-3-24 18:23

啊,非原创的文章也有分加。
在此拜过斑竹大人~

慕玥清 发表于 2007-3-24 18:30

原帖由 蓝麦子 于 2007-3-24 17:58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对古希腊文明印象比较深的是,彩石拼图的地板,用小小的不同颜色,规则或者不规则的石块(大理石还是别的?),拼成很多色彩艳丽精彩绝伦的图案,客厅或者浴室地上,墙上。叹为观止!$送花$

不知大人可有照片以供一览?

蓝麦子 发表于 2007-3-24 18:34

在这个版玩的都是爱山乐水,交流旅游经验的人。“大人”一词不敢当。
我找找图片去。如果你有更多的资料,也一并发上来让大家开开眼吧。$送花$ $送花$

yoho 发表于 2007-3-25 13:41

这里是最轻松的一个板块啦,斑竹很好,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来得朋友也很热心,旅游吗,游山玩水,增长见闻,广交朋友,这里的气氛和感觉很对胃口。$送花$

楼上的朋友玩的开心就好,不必问那么多为什么?:)

丁丁585 发表于 2007-3-25 14:07

言必称希腊,文章看过了,多谢

慕玥清 发表于 2007-3-25 18:30

半神的英雄之阿基里斯

       特洛伊的故事发生于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记载于《荷马史诗》,阿基里斯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之一。自从朱莉丈夫,帅得华丽丽的皮特哥哥主演了阿基里斯后,这位希腊英雄的人气,更是高涨得空前绝后。

《特洛伊》电影片断:
       特洛伊战争打响之前,奥德修斯亲自上门请求阿基里斯的协助,阿基里斯询问他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女神沧桑的预言道:“你去了,就一定会死。但是,你将被写进历史,拥有无比的荣耀,全世界都会记住你的名字。”
       阿基里斯选择了荣耀。


以下转自维基百科 阿基里斯 条目
-------------------------------------------------------------------------------------------------------------------------------------------------
阿基里斯(希腊语:Ἀχιλλεύς,拉丁语:Achilles)是海洋女神忒提斯(Thetis)与国王佩琉斯(Peleus)的儿子,他是所有英雄之中最耀眼的一位,也是战无不胜的。荷马在《伊利亚特》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对之进行描写。他历来以其勇气,俊美和体力著称。他对雅典娜(Athena)和赫拉(Hera)非常尊敬。

他的母亲是不死的,所以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死。忒提斯每次生育之后,无一例外都将孩子放到天火中炼,但都以失败告终。在阿基里斯出生后,忒提斯照样捏着他的脚踝将他浸泡在冥河斯提克斯(一说天火)中,使他全身刀枪不入,惟有脚踝,即忒提斯手握着的地方是例外,此即西谚“阿基里斯之踵”的来源。

阿基里斯小时就在人马喀戎(Chiron)那里学到了草药医学与格斗的技艺。他的父亲在婚礼上得到两匹神马——克桑托斯(Xanthus)和巴利奥斯(Balius)。这两匹神马是西风神泽费罗斯(Zephyrus)的儿子。克桑托斯告诉阿基里斯,阿基里斯将于特洛伊阵亡。阿基里斯则回答道:"这个我知道。"后来一位埃里尼斯(Erinnyes) ,即命运女神,使克桑托斯闭了嘴,免得它再泄漏天机。他母亲知道儿子将死于特洛伊,即送他出国。后来预言家卡尔卡斯(Calchas)对阿伽门农(Agamemnon)兄弟说只有阿基里斯参加征讨才能攻下特洛伊,于是奥德修斯(Odysseus)就假扮商人找到了他并带他去了特洛伊。

关于特洛伊战争,《伊利亚特》书中一开始时阿基里斯就与阿伽门农发生了争执,起因是阿伽门农抢夺了阿基里斯所掳回的女奴,阿基里斯愤而离营,从此不参加战斗。希腊军的战况时好时差,宙斯(Zeus)给予士兵们信心,却从不打算教他们真正胜利,到后来,希腊联军节节败退,一度被打回岸边。即使阿伽门农派人请求阿基里斯的原谅,他仍然不为所动,最后阿基里斯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不忍见己方士兵死伤惨重,穿上阿基里斯的铠甲,假扮成他的模样出战,情势曾一度逆转,最后他却被赫克托耳(Hector)所杀,这才激发了阿基里斯的战意。参战后他作战勇猛无比,最后赫克托耳也死于阿基里斯枪下,赫克托耳的老父普里阿摩斯(Priamus)赎回了儿子的尸体,故事结束于赫克托耳的丧礼。

杀死赫克托耳之后,阿基里斯还杀死了特洛伊的救兵,亚马逊族(Amazons)女首领和门侬(Memnon)。

而在其他作品中,阿基里斯最后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指点下,用箭射中阿基里斯的脚踝,希腊人的第一勇士因此而死去,之后,解剖学家就将脚踝位置的肌腱(即阿基里斯被射中的位置)命名为阿基里斯腱。有种说法是他杀了赫克托耳后,虐尸的暴行引起了众神的不满,当然也可以说一切皆是命运使然。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帕特罗克洛斯是阿基里斯的同性爱人。
--------------------------------------------------------------------------------------------------------------------------------------------------

“帕特罗克洛斯是阿基里斯的同性爱人”
萌啊,偶早就觉得电影里的堂弟一说太牵强,这些半神的人之间会有多少亲情。希腊神话中那些打得最最火热的不就是什么堂兄妹之类的。——这一点在圣斗士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哈迪斯,波塞东和雅典娜的叔侄关系,哪敌得过星失小强和雅典娜MM的暧昧,粗鲁地把波塞东GG的海底柱子一根根打碎,残暴地把哈迪斯小帅的冥宫全部轰掉,毁家灭族之恨哪……

但是,有了小帕和小阿的情人一说,这些疑问就都可以讲的通了。BL王道啊……

[ 本帖最后由 慕玥清 于 2007-7-9 10:49 编辑 ]

丁丁585 发表于 2007-3-26 11:54

我还看过一个版本,希腊神话故事,在最后十天众神直接参与了特洛伊战争,太阳神化身于特洛伊部队中,射死了阿基里斯.

慕玥清 发表于 2007-3-26 18:18

原帖由 丁丁585 于 2007-3-26 12:54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还看过一个版本,希腊神话故事,在最后十天众神直接参与了特洛伊战争,太阳神化身于特洛伊部队中,射死了阿基里斯.

$frage$矣... 太搞了...给我的震惊堪比黄金GG再一次复活:D

丁丁有没有更详细的版本,分享分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希腊史简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