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军魂---- 记卢森堡二战美军公墓
从比利时搭车回德国,同行的朋友是个军事迷,一路上从欧洲古战场聊到二战,又从战争本身聊到了战争中的人们。经过卢森堡时决定去美军二战公墓去看看,因为那里安息着一位二战中赫赫有名的将军,乔治.巴顿。-------------------------
乔治.巴顿(1885年~1945年) 简介
巴顿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军人世家。他从小爱出 风头,立志要成为将军。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后,被分到骑兵部队服 役。
1916年作为潘兴的副官到墨西哥,参加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
1917年,随美国远征军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年 11月,负 责组建美军第 1个装甲旅,并于 1918年 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 战役和马斯一阿贡纳战役。
1919年回国后,返回骑兵部队任职,同时 从事坦克研究工作。
1932年毕业于陆军参谋学院。
1935年任夏威夷军 区情报处长。
1940年春夏,德国以坦克为主力兵种横扫西欧后,美国开始重视 装甲兵建设。从军已 31年的巴顿上校时来运转。他于 7月被起用为 装甲旅旅长,12月升任为新成立的第 2装甲师师长,并晋升为少将。
1942年再升任第 1装甲军军长。同年 11月,作为北非远征军西部特 遣部队司令,率部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占领法属摩洛哥。后负责组建 美国策 7集团军。
1943年 3~4月,他参加整装被隆美尔击败的第2军,并接替弗雷 登道尔任该军军长; 4月晋升为中将。同年 7~8月,指挥美军第 7 集团军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拿下了该岛首府墨 西拿。
1944年 1月,到英国就任美国第 3集团军司令。6月,盟军在 诺曼底登陆后,率第 3集团军跟进, 8月进入布列塔尼半岛和法国中 部,随即协同盟军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并向洛林方向追击。在 当年 12月开始的阿登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驰援被围困在巴斯托捏的 美军,打退了德军。
1945年 3~5月,巴顿率部突破德国“齐格菲防线”,强渡莱茵 河,突入德国腹地,进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边境。德国投降后, 调任第 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他作战勇猛顽强, 重视坦克作用,强调快速进攻,有“热血铁胆”、“血胆老将”之称。
1945年 12月 30日死于车祸。 进入公墓,矗立眼前的是二战纪念碑。 巴顿将军的墓碑。
按照巴顿的遗愿,将他作为一名老兵和他的士兵们葬在了一起。 士兵们的墓碑整齐地排列着,像是等待着将军的检阅。
墓碑通常是十字形,但犹太士兵的墓碑顶上是大卫星的标志,星旁还放着一颗小石头。这使我想起了在辛德勒名单上的最后犹太辛存者来到辛德勒墓前放石头以表怀念的那一幕。 我们中国也从来不缺少英雄,想起了在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他是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十多个同盟国中殉职最高的将领。
1931年1-5月为喜峰口前线总指挥,大败日军。
1940年5月16日与日军浴血奋战,杀敌无数,不幸殉国于宜城境内十里长山。日军将领亲自为其抬棺,可见对英雄的敬重是不分国界的。
走出公墓,天下起了小雨。。。 那士兵的坟墓要比将军的有气势多了
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好片!
“乔治·史密斯·巴顿
第3集团军 上将”
一位将军的墓碑和普通士兵的墓碑毫无二致,没有浮华的词汇歌功颂德。
巴顿没有被安葬在美国本土,我想应该是他希望和自己的士兵在一起吧,这里有6000名第3集团军的将士陪伴着他们的将军。 老兄说得对,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由歌功颂德来让历史记住的。
巴顿的墓碑原先是摆在士兵的队列中的,但去瞻仰的人多,把周围的草地都踩秃了一大片,新的草老也长不出来。后来才把墓碑搬到了队列的前面,也是为了方便人们祭扫。 老兄看得出巴顿胸前挂的是哪部相机吗? 绝对是莱卡,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比莱卡好的相机了。当然,现在还是这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