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 发表于 2003-11-9 12:09

[导读] 对村上春树最新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一点看法

对村上春树最新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一点看法

这次自然也没有令我们失望—— 一以贯之的清新、幽默的语言,别具一格的想象力,使我们再次领略到了小说的魅力。

小说以命运为主题。和以往有所不同,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不再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似乎消极的、处在社会边缘的成年男子,而在讲一个十五岁少年的故事。皆因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他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对命运的触觉仍然很敏感。他是一个被命运诅咒的少年,从小和父亲长大,但两人天生合不来,对母亲的记忆则是一《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最新发表的一部小说。作为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片空白,另外还知道自己有一个收养的姐姐,手里有两人小时候的合影照片为证,但她也是跟母亲一起早就消失了的。小说以此出发,写了一个少年在通过命运的诅咒——如同沙尘暴——的经历,以此而成长的故事。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田村卡夫卡的离家出走以后的经历,第二层是因受意外打击而失去智力的中田,他本身如同命运的象征,作为第一层所指命运的外延。

以离家出走为开端,少年准备迎接命运的挑战。象是被牵引的, 他把“目的地定在四国。”“并无理由必须是四国。只是查看地图时,不知什么原因,觉得四国像是自己应去之地。” 途中他首先遇到了假想中的姐姐樱花,同时不可抑制的,他对她有性幻想。接着在那个图书馆里碰到了佐伯,他假想之为母亲。然而碰到假想母亲的当天晚上,他就发现自己人事不省的躺在草丛中,浑身是血。后来得知父亲在那时被杀。潜意识中他以为是自己杀了父亲。而他也爱上了自己假想中的母亲,并跟她做爱,并在梦中奸污了姐姐。这样的情节似乎让人看到了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的影子。在他身上似乎注定了这个悲惨的命运。他的离家出走未尝不可以看作是对这样的命运的一种反抗——或许离开父亲可以避免弑父的恶果。他还改了名字为田村卡夫卡。可是命运的安排似乎又是无可反抗的。“叫一个新的名字很容易,做一个新的人却很难。” 他改掉了名字,可姓还是父亲的。他仍然不能改变如俄狄浦斯的命运。

作者对命运也有解释。“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部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 “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 在此,俄狄浦斯式的命运象征着生命本质上的悖谬、残酷、矛盾,这正是人本身所造成的,而经过这样的残酷经历才能造就一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

这样的主题也在本书的书名中得到反映。这在译者林少华的序中已经有所提及。首先,“卡夫卡”在捷克语里原是乌鸦的意思。而在古代的日本,乌鸦一直被看作灵鸟,可以预兆吉凶。书中那个叫乌鸦的少年,似乎便是由此而来,时不时与少年主人公作一些关于神喻、命运的安排之类的对话。书名的第二层意思,也暗指上世纪初出生在捷克的德语作家弗朗兹·卡夫卡及其作品。一方面,卡夫卡从小和父亲关系恶劣,成人以后差不多就不再来往。另一方面,这种对立的父子关系也影响到了其作品中,卡夫卡的作品中充满矛盾、悖谬,生命的偶然与必然、希望与绝望等等,而这些无不在本书中表现了出来。即使主人公的名字田村卡夫卡,以及与书同名的佐伯的诗及画当然也与此有关。

小说在表现生命的悖谬、矛盾这样的主题时,作者运用其绝妙的想象力进行了展示,有时令人拍案叫绝。譬如星野和那个肯德基老头,勤工俭学当性爱女郎的哲学女学生在做爱时阐释黑格尔辩证哲学,强尼·沃克的刻画……文中不乏这样的精彩片断,而这也正是村上春树作品最迷人之处。类似印象派的绘画,不再去费尽力气再现一个人的模样、一个情节来,只粗线条勾勒情节,而用自己头脑中的想象去着重片断的描写。这些片断往往又别开生面,令人久久难忘。譬如 《挪威的森林》中绿子在阳台上喝着啤酒看邻居家着火的样子,绝对生动独特。

另外,在表现这样深刻的命运的主题下,作者有时会着意提到一些琐细的东西,譬如衣服的品牌、实物的名称,甚至流行音乐的乐队等等。似乎也反映出,面对命运的虚无缥缈,有时人会心生恐惧,而通过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会使人有一种安全、稳定感,感到和这个世界并没有脱节。

对这本小说的另一个看法是觉得结构有些松散,两层间似乎分的太远了点,以至可以跳跃式的先只看一层。但或者也可以认为这是现代小说的特点——打破结构。

五味书屋 www.wuweishuwu.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导读] 对村上春树最新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