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丽娜·朱丽的第一任丈夫!!!
疾速苏格兰The Flying Scotsman(2006)影片根据苏格兰籍单车冠军格拉尔米·欧伯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1993年,他以一名艾尔夏的业余单车爱好者的身份,打破了单车一小时国际大赛的世界纪录。最神奇的是,他的“坐驾”还代表着一个非常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是由一台破旧的洗衣机的零件组装而成的。
来自于苏格兰西南部的格拉尔米,从懂事起就一直在为能够填饱肚子而努力地奋斗着。虽然他既没有钱,身后也没有赞助人的支持,但是他对单车比赛那股子显而易见的热情,以及在地方赛事上多次胜出的实力,似乎注定了他将成就一个单车历史上的传奇。在妻子安妮和好友马尔基坚持不懈的帮助下,友善的牧师巴克斯特也将工作间免费提供给格拉尔米使用--他亲手改造的第一辆参赛单车就诞生于此,命名为“古老的信徒”。
随后,年仅27岁的格拉尔米带着“古老的信徒”来到挪威的室内赛车场,第二天就粉碎了保持了几乎有10年之久的单车一小时的世界纪录,距离为51公里。虽然格拉尔米的新纪录只维持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被他的竞争对手克里斯·博德曼刷新了成绩,但是属于他的时刻将被永久地记录在世界单车的历史薄上。
赛场下的格拉尔米一直受到严重的抑郁症的困扰,总是在沮丧与压抑中来回挣扎。很快,他的单车事业就出现了危机,原来世界单车联盟一直在研究他那辆被改装过的新款单车,因为实在是无法忍受格拉尔米使用如此奇特的方式来“玷污”他们心目中神圣的运动项目,“古老的信徒”被禁赛了。
在巴克斯特真诚的鼓舞和指引下,格拉尔米渐渐从这次伤害中复原,他重新改良了“古老的信徒”,将它设计成为另一辆独特新颖的参赛单车,最终算是勉强通过了世界单车联盟严格的规定。克服了所有不利因素的格拉尔米有如神助,在世界单车追逐赛中神奇地打败了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奥运会金牌得主克里斯·博德曼,而由格拉尔米发明的“超人姿势”也成为世界单车史上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画面,这个姿势风行了三年后被禁,其间还被克里斯“借用”过。随后,由格拉尔米首创、以减少阻力为目的的一体式自行车也成了比赛的“违禁品”,但这一切并不能抹煞他在单车这个比赛项目中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更多中文片名:苏格兰飞人
导演 道格拉斯·马金农Douglas Mackinnon
编剧 John Brown Declan Hughes 西蒙·罗斯Simon Rose
演员
约翰·李·米勒Jonny Lee Miller.....Graeme Obree 比利·博伊德Billy Boyd.....Malky
布莱恩·考克斯Brian Cox.....Douglas Baxter 史蒂文·伯克夫Steven Berkoff.....Hagemann
影片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 英国
[ 本帖最后由 JonnyLeeMille 于 2007-7-8 20:10 编辑 ] 背景资料:
约翰·李·米勒英国帅哥,安吉丽娜·朱丽的第一任丈夫,目前全力到美国发展.............
$汗$ $汗$ $汗$ 放浪形骸的青春——《猜火车》
又译《迷幻列车》
1996年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出品
导演:丹尼·博伊尔
主演:伊万·麦格雷戈尔(饰马克·伦顿) 尤恩·布雷姆纳(饰斯普德)
约翰尼·李·米勒(饰“病小子”) 凯文·麦凯迪(饰汤米)
罗伯特·卡莱尔(饰贝比) 凯莉·麦克唐纳(饰黛安)
荣获第四十九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事了。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http://images.163.com/images/entertainment/0103/youth/ts1.jpg 马克和他的一帮狐朋狗友选择了海洛因,他们在最肮脏的角落里过着最堕落的生活,吸毒、酗酒、抢劫、性交……这就是《猜火车》表象贯穿的情节,也是几年来它一直倍受争议的原因所在,你要么为它如痴如醉,要么对它切齿痛恨,很少有中间派存在。影片明显地运用了反传统拍摄手法来突出其叛逆精神,很极端地提出了年轻人如何选择生活的问题,被评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那眩目的镜头和娄·瑞德、伊基·鲍普的摇滚乐不啻为一剂迷幻药,我们眼直勾勾盯着屏幕,身临其境,当马克的针头扎入皮下组织,我们以为那白色的化学物质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当一伙人抢劫后在路上狂奔,我们觉得是自己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精致而出人意表的浓缩短片:
镜头一:马克戒毒
在《卡门幻想曲》第二乐章的伴奏下,马克把自己关在一间大门钉死的房间里,四壁空空,一副超现实主义的劲头。早已准备好的番茄汤、香草冰淇淋、色情杂志……显示出他已是个戒毒老手,而大提琴轻佻、戏的滑音则暗示着一场闹剧的开始。熬过戒毒带来的便秘痛苦,他闯入全苏格兰最衰的厕所,鸦片丸不慎掉进便池,他一头扎入其中找寻,里面竟有如海洋般别有洞天。这样的场景恐怕只有库斯图里卡才能超越。
http://images.163.com/images/entertainment/0103/youth/ts4.jpg 镜头二:双面黛安
马克在酒吧里急欲释放他久被海洛因抑制的性欲,一眼看中了性感迷人的女郎黛安。两人在黛安处激情勃发。然而第二天清晨醒来,马克才发现与自己共进早餐的不是黛安所说的室友,却是她的父母。这时身后的房门打开,他转过身去,看见了与昨夜迥然不同的黛安,面前的是个身着校服、甜甜笑着的十六岁清纯少女。相信第一次看到此处的观众心中的惊骇不会比我们的马克少。
http://images.163.com/images/entertainment/0103/youth/ts3.jpg 镜头三:吸毒过量
Lou Reed冰冷而忧郁的“Perfect Day”里,昏迷的马克被拉进了医院,躺在床上他不断被可怕的幻觉侵扰。一会儿是黛安顽皮地唱着歌,一会儿是斯普德戴着手铐脚镣坐在监狱的铁门上。房顶上死去的婴儿爬着向他逼近,床榻上有严重暴力倾向的贝比钻进了他的被窝。马克在一个接一个的梦魇中挣扎,发出恐怖的叫喊。
如果这只是一部一味渲染青年堕落的影片,也就该看完扔进垃圾箱算了,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每一次看,我都被一种沉重的哀伤抓住,在这些年轻人放浪形骸的背后,我听到他们在痛苦地挣扎和绝望地叫喊。以马克为代表的青年并非因浑噩而误入歧途,他们应该算是自觉的吸毒者,以此来回避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厌烦的问题。对青春的肆意挥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愤怒却无可奈何的发泄,不愿重复父母那样刻板的生活轨迹,又找不到自己切实想往的道路,他们感到自己就像苏格兰大地一样,被全世界遗弃。这可能是成长必经的心理过程,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早晚会和千万人一样过活,却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http://images.163.com/images/entertainment/0103/youth/ts2.jpg差别仅在于我们没有勇气像马克那样用青春做最后的反抗。
最后马克背叛了朋友,也就是背叛了放荡的青年生活,选择了代表平庸而正常的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这是否意味着导演对主流社会的最终妥协?他汇入了模糊的人群之中,与没有面孔的人们融为一体、消失不见了,因为他破烂不堪的青春时代已告一段落,这是他的幸运,也是悲哀。
这个标题ms更吸引人一些。。。。。$汗$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puppy)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