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bor 发表于 2007-8-1 12:00

第十三课 思维与知识

在思维教育中,一派人认为既然提倡思维的重要性,那就没必要再过多地学习知识了;另一派人认为思维训练主要是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技能的训练,与知识的关系不大。这两种观点反映了对知识相思维认识的肤浅性,是从知识教育的极端走向了思维教育的极端,因此,也是绝对错误的。

思维与知识的关系无疑是非常紧密的。没有大脑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就不会有知识的产生,而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活动又都是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层面上的,所以,尽管思维和知识是两个相交的圆,但是绝对脱离知识的思维训练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现实的。而且随着思维训练的层次提高,难度加大,对被训练者的知识修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你不可能让一个丝毫不懂系统论的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系统思维,也不可能对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进行深入的专业思维训练。这就像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仅凭道听途说是永远无法真正想象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同样的道理,没有现代知识背景的人也不可能真正养成现代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训练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专门用来学习知识的,不过这种知识学习是服务于思维能力发展需要的,是为思维的层次进化打基础的,我们称这类知识为智慧型知识,它包括科学、政治、经济、军事、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有时候为了活跃思维、更新观念,还必须学习一些最新、最前沿性的知识,这时候,新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

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思维训练不主张将大量的宝贵训练时间用来学习知识,因为这不是思维训练的要点,思维训练主要还是训练大脑如何更好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以及充分开发大脑的潜在思维智能,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如果把知识比喻成杠杆,那么大脑的思维就像使用杠杆的手臂,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尽量延长杠杆的长度,思维教育是想方设法增强手臂的力量,作功的手臂的力量越大,杠杆的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不过如果没有杠杆而空有手臂,那手臂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虽然,专业的系统的思维训练可以使思维能力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只是定性的,只有经过大量的思维实践活动的锤炼,这种定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巩固下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知识学习和工作实践就是最佳的思维"修行"机会,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因为无论多么系统的思维训练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现实性问题全都涉及到,生活的变化永远超出课堂中的想象。

在传统的智力训练中,训练的内容多为一些数学推理或逻辑思辨题,这些内容或是离现实太远或是没有什么知识内涵,兼之没有什么明确的训练指导思想,因此,只能被当做一种智力娱乐消遣。思维训练则不同,它要求训练者不能回避现实需求,即人们希望学到"真才实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要培养实用性和专业性极强的思维技能,思维训练教程的内容就不能脱离现实和没有专业知识内涵。比如,要培养企业家的思维能力,培训者首先必须对企业家的思维活动内容和思维方式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并能找出其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专业思维技能上的问题,就必须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思维训练内容。其次,在思维训练中培训者还必须对受培训者的专业性思维活动作出准确的评判,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如此循环往复的思维交流中势必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而没有一点企业经营知识的人是搞不好这种专业性思维训练的。

由此可见在思维训练申,思维和知识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井水不犯河水界线分明。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它们在某一层次上谁也离不开谁,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又各行其道。不重视知识性,思维训练只能止于一个低层面上;过于重视知识性。思维就永远不会超越知识。不学习知识我们就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学会思维我们就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法振翅高飞,自由翱翔于更广大的空间。事情就是这样奇妙地矛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辩证统一吧。

stubor 发表于 2007-8-1 12:01

第十四课 智愚与优劣

一个智力一般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精神的少年与一个屡获数学奥林匹克冠军但兴趣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申学生相比,谁更聪明?谁未来的成就会更大些?

作为一名思维训练者他首先应当明白,思维训练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健全的心智·其次才是专业化、实用化的思维技能训练。忘掉这一点,思维训练就会沦落为一种不道德的训练,一种为追求优胜而畸形发展思维能力的手段。最好的思维训练不是培养出一个专业天才,而是培养出一种健康活泼、充满对生活和生命热爱的,思维成熟的心智。所以,在思维训练中如无必要一般对学生的思维状况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干,有成就感。有追求上进的激情是最重要的,在思维训练中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情况,那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优劣评价方式不适用于思维训练。因为思维训练只是一种演习,在现实的大舞台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主角。一个在学校智力平平的二流学生,在社会上也许会闯出一番大事业。而一个在学校被老师视为品学兼优的学习天才,离开学校后也许会迅速变得碌碌平庸,终生一事无成。所以,在思维训练中给学生划分智愚等级是没有任何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生们需要的是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和今后改进完善的方法,再加上一点点鼓励,仅此而已,就这么简单。至于每个学生能达到哪个层次,那是由个人天赋和教师的训练经验决定的。一个力量型运动员无论怎样勤学苦练也不可能夺取长跑冠军,而在相同天赋的情况下明师更能出高徒,所以,在思维训练中责备学生无能是不公正的,学生的无能很大程度是教师的教导无能所致,与学生本身的智慧无关。

传统教育中金字塔结构的悲剧在于我们把这个结构最底层的每个成员都当做会升到塔尖的人来教。教育的内容是为塔尖的少数人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塔底或塔半腰的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才发现,现实社会的竞争规则与学校的完全不同,有许多对他们未来发展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学校并没有学到。思维训练虽然追求的是智的提高,但却拒绝以智愚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评价,是因为思维训练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智力发展。让一个科学家和一个艺术家比较谁更聪明,谁的价值更大,显然是不可能分出智愚或优劣的,因为这是两种形态完全不同的智慧。同样的道理,让一个记忆力超常的孩子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比较谁更聪明,显然也有失公允。这就是为什么思维训练最注重智力开发效果而不以智愚做等级评价标准的原因。把学生从金字塔式的优劣角逐中解脱出来,针对每个人的智力天赋和兴趣爱好,着重塑造他们不同形态的智慧之美,这样就不会再有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之争了,因为大家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替代的。

针对每个人的思维天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这是思维培训师的基本觉悟,没有这等智慧是做不好思维培训师的,只会又演化为知识的统一传授。整齐划一不是思维训练追求的目标,先塑造健全的心智后追求头脑个性化发展才是正确的思维培训之道。所以,只有能使自己的学生各具特色的思维培训师才是最成功的思维训练专家。

随着信息社会的超速发展,高等教育将日益普及化、大众化,届时高学历人才过剩将成为必然。人们将会发现,信息时代的智力竞争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拥有量的较量,而是深化为内智力的较量。比赛谁更有想象力,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谁的头脑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告别了人才短缺的时代,教育走个性化的道路已是潮流所指大势所趋,如果再按照传统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那种干脸一面型的"人才"毕业之日,也就是他们失业之时。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新的机遇、新的需求也会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人们的头脑思维更加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从特殊的思维视角发现这些新机遇、新需求,进而创造出一方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法国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经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虽然不能超越那些天才,但却可以和他们并驾齐驱。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和他们不一样。"

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我们的大脑潜能,培养独特的、一流的头脑。对于独一无二的头脑来说,再评价它的智愚和优劣还有什么意义呢?

stubor 发表于 2007-8-1 12:02

第十五课  国外思维培训咨询状况

在国外,思维科学研究以及思维培训咨询工作开展得较早,且成果比较突出。例如,在美国,1939年通用电气公司对其职工开设了"创造力培训课",职工的创造发明能力有明显提高。1941年,美国纽约BBDO广告公司副经理A·F奥斯本的《思考的方法》一书出版,书中总结制订了激发创造智慧的著名的"头脑风暴法"。


这一方法的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使它受到世人瞩目并迅速得到推广。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他又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创造性思考方法的著作,并且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里开设此课,结果发现人的创造力(智力的核心成分)是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的。例如,他对350名大学生进行了14个月的训练,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力显著提高。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结果不仅可以使年龄大的学生获益,也可以使年龄小的学生获益,而且效果在男女身上都会出现。由于奥斯本在创造学方面所起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的作明,被誉为"创造学之父"。

在日本,20世纪40年代左右便开始了对个体智力开发的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政府便参与开发国民智力的工作,提出发展国家经济的关键是培训人才。到 20世纪70年代,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学校、学会、组织广泛产生,一些大的公司也开设了开发智力方面的课程,训练自己的员工。例如,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了" 发明创造委员会",其下属的各个部门都有许多创造发明的小组。而且电台也开办类似的节目,激发国民的创造积极性。1982年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当时日本已经约有40%的企业对职工进行了关于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教育。日本国民(包括家庭主妇在内)每年进各种创造发明学校学习的人至少有50万。日本国民每年向专利厅申请专利的项目早已达到60万件。从全球范围来看,全世界的发明者,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日本人。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这样的议论: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来说,具有群众性的创造发明优势,比只拥有少数的稀世之才,其作用要更大得多。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这样说:如果每个日本人每年都能申请一项专利的话,那么,日本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国土狭小和资源贫乏了。

在前苏联,政府十分重视智力开发工作。首先表现在部分大学开设有56个学时的智力开发课程,而且各地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创造发明学校。到20世纪80年代初,各地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学校。系统开设创造发明的课程。最为著名的就是在阿塞拜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发明创造大学。该大学的任务是训练学生具备解决各种发明创造性课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各种发明创造才能的人才。

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大概是最早成立"智力开发部"的国家,政府任命马迦多博士为部长,在全国推行思维训练教育,马迦多博士排除各种习惯势力的干扰,历时多年,终于大见成效,全国一共培训10万多名思维培训教师。现在,委内瑞拉政府已经用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每个小学生每星期必须用2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技能。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各类"思维训练"课程,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报载,委内瑞拉的第二大城市马拉开波准备建一个新的医疗中心,为此邀请了政界、金融界和医务界约有关人士进行讨论。他们一直讨论了3个多小时尚无结果。此时,一个跟随妈妈来的年仅10岁的儿童,同会议主持人提出了思考问题必须遵守的4个法则:(1)先确定目标;(2)再选择;(3)接着提出优先考虑的问题;(4)最后再考虑他人的观点。

会议主持人并没有因人废言,接受了这位儿童的建议。不久,讨论会便很快得出了令各方都满意的结果。那位提建议的儿童并不是什么思维天才,只不过他在学校里接受过横向思维方法的训练,因而能给成年人作思维向导。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智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怎样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的智力潜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战略性问题。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8-3 19:15

红脸的关公,白脸曹操

gelbstein 发表于 2007-8-3 19:31

已拜读,收益非浅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8-3 19:37

拜读,收益非浅

stubor 发表于 2007-8-4 11:40

原帖由 gelbstein 于 2007-8-3 20:31 发表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已拜读,收益非浅
谢谢。。。。。

gelbstein 发表于 2007-8-5 03:34

有形与无形

“这是一瓶矿泉水,请大家观察这瓶矿泉水,告诉我都看到了些什么?”思维教练指着教桌上的一瓶矿泉水问道。
课堂里坐着一群学员,其中有成人,也有孩子,第一次听思维课就置身于这样一个年龄参差不齐的奇怪学习环境里,这让吴铭觉得很不适应。
“有水,有瓶盖,有瓶子、瓶子上还有字。”一个圆脸小姑娘抢先回答。
“这位学员回答的很好,不过请大家继续观察,除了这些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有形部分,这瓶矿泉水还有那些是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客观存在的无形部分?”思维教练问道。
这时候,课堂陷入了沉思。见大家都在开动脑筋想,思维教练启发说道:“我提示一下,现在这瓶矿泉水的重量、价格、生产过程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但它们又都确实客观存在,是可以凭借我们的大脑思维想象到的。现在,我要求大家不要用你的肉眼去观察这瓶矿泉水,而是要用你的思维去观察它。”
“这瓶矿泉水的品牌算吗?”有一位中年男子犹疑地问道。
“这算一个。”思维教练笑道。
“这瓶矿泉水的水分子算吗?”另一个成人问道。
“这个答案不算。”见大家疑惑不解,思维教练解释道:“水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毕竟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借助工具我们还是能够看的得到。也就是说在宏观层次上,我们看不到水分子,但在微观层次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
“水的味道我们看不见。”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大声说。
“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思维教练鼓励道。
“这瓶水的温度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生产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是谁买的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营销渠道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价值我们看不到……”
“这瓶水的用途我们看不到……”

“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见众人七嘴八舌发言,思维教练很满意。“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地区分事物的有形和无形,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有形和无形的划分标准。在本课中所谓有形是指肉眼看得见的、形象的、表层的、直接的、眼前的、物质的等等,所谓无形是指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等等。”


“认识有形和无形对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有什么用呢?”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女士问道。
“这个问题提得好,理解有形和无形这两个概念是柔性思维学习的第一步,下面我们马上就要涉及到它们的应用。”思维教练说道。
“当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都会受到视觉的制约,思考的内容主要源于肉眼的观察,这种所见即所思的思维习惯无疑是简单的、低级的。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所学到的知识越来越趋于抽象;随着工作不断复杂,成人所涉及到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务虚,这都要求我们学会用无形的思维视角去观察事物而不是仅仅用肉眼去观察事物。”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有句名言: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这句话并不是唯心论。对于低级的思维活动,视觉起着决定性作用,基本是所见即所思,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动物相比没有多大区别。在高级思维活动中,视觉的感官作用被大大降低,复杂的思维活动由大脑独立完成,需要什么信息,从哪个角度观察现象,以何种模式处理都是由大脑决定的,视觉器官只起执行作用。认清这个世界是由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构成的,有助于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有意识地去关注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我们的思维视野。许多人常常感觉自己思路狭隘,不够开阔,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角度都局限在于有形的世界,而不知道在有形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无形世界。”
听到这里,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刚才大家在观察瓶矿泉水时,对于它的有形部分一目了然,但是在对它的无形部分进行列举时却无穷无尽,这就说明有形的是有限的,无形的才是无限的。这是我们这堂课应当掌握的第一个思维法则。”思维教练总结道。
“可是,我不明白它与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这条思维法则能帮助我解数学题还是写作文呢?”一位中学生问道。
在座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也都聚集起精神注意听,对于他们来说提高学习成绩比什么都重要,考试又不考思维,他们实在看不出来学习这个“有形”和“无形”究竟对学习有什么好处。
思维教练对他笑了笑,缓缓地说道:“这条思维法则虽然不能直接帮助你解数学题或写作文,但它能帮你更好地解数学题或写好作文。”
大家似乎被这句有点自相矛盾的话搞糊涂了,既然这条思维法则不能帮助解数学或写作文,怎么又能谈得到更好地帮人解数学题或写好作文呢?
思维教练没有理会大家疑惑不解的眼神,而是反问了这个学生一个问题:“你能把一道数学题分解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吗?”
这位中学生想了一下,皱着眉摇了摇头,他实在想不出怎么样才能把一道数学题分解为有形和无形的两部分。
思维教练把目光投向了在座的一位女大学生,问道:“赵纤,你说说看,我记得你学的专业好像是数学吧?”
赵纤是一位师范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学习思维课程,希望能把一些好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当中。她想了想答道:“我们可以把一道数学题的已知条件视为有形的部分,把未知条件视为无形的部分。”
“还有呢?”思维教练并不满足这样一个简单的答复,继续追问道。
“还可以把这道题视为有形部分,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视为无形部分。”
“回答的不错,有形的题目只有一个,而无形的解题思路却有许多。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那么在学习中就应当把学习重点放在研究无形的解题思路上,而不是有形的题目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见大家还是有些不明白,思维教练便讲了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拜一位名厨做徒弟,在学艺的时,一位徒弟学会了做一百道菜,另一位徒弟学会了把一道菜做出一百种花样,请问那位徒弟的厨艺更高超?”
大家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地笑道:“当然是那位能把一道菜做出一百种花样的徒弟技艺更高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中去做一百道数学题重要,还是去研究一百种解题方法更重要呢?显然,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把眼睛只盯在有形部分,而是打开思维的视野把学习重点放在研究无形部分,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解题思路和写作思路,那么我们的解题水平和写作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否则,我们的学习就会浮于的表层,没有一个深度的提升。其实,这种‘赢者务虚’的现象在工作中也随处可见,不管是什么行业,凡是被称为专家或精英的人才总是无形的领域比平常人钻研得更深一些,具有更多的优势积累。”
“可我们怎么样才能在无形的领域比别人钻研得更深一些,具有更多的优势积累呢?”那位中学生还是有些迷茫地问道。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应当学会划分什么是有形,什么是无形。只有当你对无形的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然后才能知道如何在无形的领域积累你的优势。”
思维教练狡诘地笑道:“我们的学习螺旋上升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它起点。”


【思维笔记】
1. 有形是指肉眼看得见的、形象的、表层的、直接的、眼前的、物质的……
2. 无形是指肉眼看不见的、抽象的、深层的、间接的、长远的、精神的……
3. 事物的有形部分是有限的,事物的无形部分是无限的。
4. 在有形的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更为丰富的无形世界。
5. 无形的比有形的更重要。
6. 赢者务虚。

口口番 发表于 2007-8-5 08:41

uzpüuzpüuzpü

stubor 发表于 2007-8-31 11:06

苹果,减少你的工作量,这篇也是我贴的书。$ok$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思维的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