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黄的字据-答案已公布-15号加新-答案已公布
北宋天圣年间,四川仁寿县的江知县上任不久,就受理一桩田地诉讼案。原告张某是个专管征收赋税的小吏,告他的邻居汪某无端赖占他家良田20亩。
汪某申辩:"并无此事,这20亩地是我祖父留下来的。去年张某来我家收税,说如把田产划归他名下,可以 不交赋税,不服徭役。我正为交不出赋税犯愁,就答应了。 当时我们商定在字据上写着将我的田产过拨给他, 但实际上田产还是属于我的。"
张某说:"10年前,汪家遇有急事,主动提出把20亩地卖给我,有字据为证。"
知县接过字据,仔细审阅。这张叠起来的字据是用白宣纸写的,纸已发黄,纸的边缘也磨损了不少,像是年 代很久了。 知县将字据叠起又展开,展开又叠起。
突然,眼睛一亮,把惊堂木一拍,喝道:"大胆刁民,竟敢伪造字据,诓骗本县,还不从实招来!"
知县从字据上发现了什么破绽?
[ 本帖最后由 巧克力睫毛膏 于 2007-8-27 19:10 编辑 ] 觉得线索少点,所有有两个可能的答案.
1.宣纸时间的长短通过纸的质量应该可以辨认,在十年左右较脆易折,知县打开合上两次观察发现出破绽.
2.如果字据是合起来保存,那宣纸的外面和内面的颜色应该不同,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变旧痕迹.知县打开合上发现了内外的区别,得以发现破绽. 宣纸好像不会变色吧:cool: 我想,10年了,折过的地方,墨迹应该模糊,或者干脆就掉了。他给的这个可能是字迹很清楚。
或者就是,按照这个字据的折叠方法,结果把字折到外面去了。真的,起码字应该折到里面去。
答案是什么,赶快说!
答案来啦
如果是10年前的字据,并且是叠起来保存的话,就应当是外面发黄,里面还是白的。而这张字据里外都呈黄色。经审问,张某终于招供:去年他和汪某立字据,有意将时间漏写,拿回家去补填了10年前日期,并用茶汁将字据染色,使纸变黄。 有个mm答对了$送花$ ,这里聪明人好多.再来个,大家都来踊跃分析下,有些难度哟;)
卖身契上的漏洞
四川府兴安县的谢临川,状告清泉县人谢嗣音的祖父。谢嗣音的祖父原来是他家的仆人,后来偷了他家里 的钱财逃跑了。现在在原籍清泉县找到了他。希望发公文提取人犯回去服役。官府拿来卖身契,尚有家人的姓名册上,有谢嗣音的祖父、父亲和叔叔。官府见证据确凿,正准备定案,忽然有个老秀才走了进来,说他是本县西乡人,虽然自己久试不中举,但自认为尚有许多学识,想看看谢嗣音的卖身契。
秀才看了一会儿,对谢嗣音说:"这个案子乍看虽然很严密,但里面有大漏洞。如果指出来,你就可以转败为胜了。"谢嗣音赏给他重金,他才把漏洞说出来。
请问:卖身契上的漏洞是什么? 肯定是,卖身契签的时候,谢嗣音的父亲和叔叔还没出生。
答案献上,这个是有些难度哈
清泉县以前一直属于衡阳,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才分衡阳的一半为清泉;卖身契是雍正年间签约的,就应该称是衡阳县人,怎么能说是清泉县人呢?
页:
[1]